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中的我国电视选秀07519.pdf_第1页
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中的我国电视选秀07519.pdf_第2页
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中的我国电视选秀07519.pdf_第3页
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中的我国电视选秀07519.pdf_第4页
毕业论文-后现代语境中的我国电视选秀07519.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u dc 密级 编号 丰i 初大学 c e n t r a ls o u t hu n e r s i t y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后现代疆境中煦我国皂祝选爱 学科、专业焦撬釜 研究生姓名姜鱼i 导师姓名及 专业技术职务禹建淘耋囊囊 摘要 电视选秀是后现代语境的一种产物,它强烈地体现了后现代特征 与内涵。电视选秀节目的构成要素体现了反本体、拒绝二元逻辑,反 理性、削平深度模式,承认“他者“ 、凸现多元的特征,呈现出一种 典型的后现代解构姿态。受众通过观看和参与电视选秀节目,进行自 我认同、得到精神上的象征性满足,并通过满足“窥淫欲“ 而释放社 会焦虑,表达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狂欢诉求;消费社会中参赛选手的 符号化、超真实的选秀环境、选秀节目意义的“内爆”,体现由信息、 符码和大众媒介构建的后现代社会的拟像投射。电视选秀这种浓厚的 后现代气息,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媒介话语随之转向。这 种转向一方面体现在电视选秀挑战传统话语、重构秩序,给中国带来 一股前所未有的颠覆秩序全民狂欢的后现代景象;另一方面体现在大 众媒介摒弃中国媒体注重的宣传本质,将经济诉求放在主要位置。同 时,后现代社会媒介的极权、沦为单向度的大众、参赛选手的被操纵, 又让电视选秀陷入新媒介逻各斯的隐忧。 关键词后现代,电视选秀,解构,媒介话语 a bs t r a c t t h et a l e n ts h o wi sap r o d u c eo fm ep o s t m o d e m i s mc o n t e x t i t s t r d n g l yr e n e c t st 量l ep o s 协l o d e r n j s mc h a r a c t e r 锄de s s e n c e t h ee l e m e n t s o ft h et a l e n ts h o wp r o g r a mh a u sm ec h a r a c t e r sl i k ea n t i _ b o d y ,d u a l i t y l o g i cr e m s i n gi r r a t i o n a l i s m ,d e p mm o l ds h a 印e n i n g ,a c k n o w l e d g i i l go t l l e r a n d h i g h l i 曲t i n gd i v e r s i 锣,、v h i c h s h o wa t y p i c a lp o s t - m o d e m d e c o n 蛐m c t i o na t t i t u d e t h ep u b l i cg e tm es e l f i d e n t i t ya n dt 1 1 em e n t a l s y m b o ls a t i s f a c t i o nb yw a t c h i n g 锄dp 疵i c i p a t i n gi 1 1t vt a l e n ts h o w ,a n d r e l e a u s et h es o c i a la n x i e 锣b yt h em e e t i n gt l l e p e e 血gd e s i | e ,w h i c h s h o 、d 廿1 ep o s t m o d e mc 枷v a l 1 1 1m ec o n s u m e rs o c i e 坶,t l l es y m b o l i c p l a y e r s u p e rr e a l ls h o we n v i r 0 姗e r 也i r r i p l o s i o n o f l et a l e n ts h o w p r 0 伊锄r e n e c t sm ep o s t - m o d e ms i m u l a c r ap r o j e c t i o nm a d eu pb y i i l f o h n a t i o n ,c o d e 锄dm 觞sm e d i a t h es 臼o n gp o s t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so f t h et a l e n ts h o wc a u s eh u g ei i l n u e n c e st oc h i n a w 恼d hc h a n 霉r em et i d eo f t h em 部sm e d i a sa t t i t u d e t h i sc h a n g e ,i l lo n e 、碱l y ,i ss h o 、e di i lt l l e s i t u a t i o nt i l a tt h et a l e n ts h o wc h a l l e n g e dm e 仃a d i t i o n a ld i s c o u r s e ,觚d r e c o n s t n l “o i no f0 r d e r ,w h i c hb r i n 星r sap o s t m o d e mp h e n o m e n o no fa l l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n a t i o n a lc a r i l i v a lb ys u b v e r s i o no fo r d e r o n 也eo 廿l e r 、a y ,i tw 嬲s h o w e db yt h ef a c tt 1 1 a t ,t 1 1 em a s sm e d i ap u tt h ep r o p a g a n d a r d l ea s i d ea n dt 啪lt o le c o n o m i c a ld e s i r e m e a n w b i l e l ea u t h o t 商a n p o s t m o d e ms o c i a lm e d i 钆o n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m 弱s ,m a n i p u l 锄e dp l a y e r , a l s os e n tm et a l e n ts h o wt om eh i d d e n 仃o u b l eo ft h el o g o c e n t r i s m k e yw o i 己d sp o s 臼n o d e m ,t a l e n ts h o w ,d e c o n s n m c t i o n ,m e d i ad i s c o u r s e n 目录 摘 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勇之i i i 绪 论1 0 1 选题缘由1 0 2 本课题研究现状2 0 2 1 国内对电视选秀的研究。2 0 2 2 国内对后现代语境中电视选秀的研究一3 0 3 研究意义与目的4 0 4 本文创新点与逻辑结构4 第一章我国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背景。6 1 1 后现代主义文化景观。6 1 2 后现代语境中电视选秀的生发8 1 3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与构成。1 l 第二章我国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表征1 5 2 1 电视选秀的解构姿态1 5 2 1 1 反本体、拒绝二元逻辑1 5 2 1 2 反理性、削平深度模式1 7 2 1 3 承认“他者”、凸现多元1 8 2 2 电视选秀的狂欢诉求2 0 2 2 1 自我认同、象征性满足2 0 2 2 2 窥私欲、社会焦虑的释放2 2 2 3 电视选秀的拟像投射一2 3 2 3 1 消费社会中选手的符号化2 4 2 3 2 超真实的选秀环境2 5 2 3 3 电视选秀的“内爆“ 2 7 第三章我国电视选秀的媒介启示2 9 3 1 媒介话语的转向2 9 3 1 1 挑战传统话语的秩序重构2 9 3 1 2 舍弃宣传本质的经济诉求3 1 3 2 重返媒介逻各斯的隐忧3 2 i 3 2 1 重塑社会的媒介极权3 2 3 2 2 沦为“单向度“ 的大众。3 4 3 3 3 被媒体操纵的选手3 6 结语3 8 参考文献。3 9 致谢4 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0 1 选题缘由 绪论 电视选秀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的一大文化景观,其影响也可以说颇为深远,波 及到各大媒体、广大观众和参赛选手,学界、商界甚至政界都对其侧目。从2 0 0 4 年湖南卫视举办第一届“超级女声“ 选秀节目开始,八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掀起 了无数起电视选秀争霸赛, 从栏目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本身的营销和利用栏目品牌体现企业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营销两个方面探讨娱乐 营销模式,指出娱乐选秀类节目要成功必须具备独创性、明星参与、全方位宣传 等六大要素;刘月从“超级女声”看互动营销通过湖南卫视与蒙牛集团市场 整合营销合作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市场营销与市场策划的成功是很好地运用 了互动营销,把消费者从推销的对立面拉进了参与的合作面。 以上就是国内对选秀节目进行研究的概况,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也可以看 出从后现代理论角度来研究电视选秀的还是比较少。 0 2 2 国内对后现代语境下电视选秀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已经出现了半个多世纪,进入中国也有三十年 了。随着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鲍德里亚等,纷纷被介绍到中国,提供 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角,让人们学会从边缘处审视已经毋庸置疑的事物。然而,如 上所述,国内学者运用系统的后现代理论研究电视选秀的比较少,有的话也是在 文中某一部分引用某个后现代学理论对电视选秀进行解读,或是运用系统的后现 代理论研究中国媒介影像时会提到电视选秀。譬如李东晓的 :娱乐工业与大众媒 介的“泛偶像“ 现象研究站在批判的立场上,运用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批 评的理论,提出大众媒介时代娱乐的特点以及与娱乐工业的关系,并对其二者作 用下产生的“泛偶像“ 现象进行研究;杜鹃的秀出无法复制的自我对文化 工业理论与国内选秀节目的思考一文阐述了后现代文化艺术从高雅的殿堂走入 工业化、商业化而催生了选秀节目这一观点,并给出了选秀节目如何突破文化工 业的框架真正秀出自己的游戏给出了建议;蒋建梅的l :青春镜像电视选秀、 青春偶像剧的文化意义解读一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对青少年对选秀以及 偶像剧如此着迷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他们是在为寻求身份认同,而电视选秀 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这种镜像渴求和消费欲望的一种文化幻象;王文捷的 ,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舛年版,第3 6 页 8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背景 而在后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叛逆性和价值选择性,这种 选择性指涉出一种存在状态的多元性和文化审美的宽泛性。因此,后现代主义超 出了语言艺术的界限,并对各类艺术的界限和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加以超越。这 样一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也消解了。就 价值选择而言,现实主义讲求代永恒价值立言的英雄主义,现代主义讲求带自己 立言的反英雄,后现代主义则讲求代“本我“ 立言的非英雄即凡夫俗子;就艺术 表现而言,现实主义求雅,而现代主义在雅俗冲突中找定位,后现代主义则在追 求“极端客观性”中直白地表现出求俗趣味;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现实主 义认为艺术是十分高雅的,可以提升观众的品味,现代主义将艺术视为反抗苦闷 的现实的手段,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商品,是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 中的消费品,没有特别的意义。 6 0 年代是通俗艺术、电影文化、即兴剧、多媒体声光节目、摇滚音乐以及 其他新文化形式的时代。在许多领域内,艺术家们开始混合各种媒介手段,并把 庸俗作品和大众文化溶入到他们的美学创作当中。如此一来,同现代主义相比较, 这种新感受就更具多元性而缺少严肃性和说教性。在7 0 年代和8 0 年代,文学, 诗歌,绘画和建筑中的后现代形式仍在持续发展,并且伴随着艺术中的后现代话 语激增。在庄严性、纯粹性及个体性等现代主义价值相对立,后现代艺术展现了 一种新的随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资本 主义的发展走出了同伙碰撞恶性循环的怪圈,带来了新的商品、富裕的物质条件 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它的广告业、信贷计划、新闻媒体以及琳琅满目的 商品景观刺激着物质上的满足和享乐主义,促使了对后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新 习惯、新文化形式和新生活方式的接受:一个以文化工业为特征的,以现代传媒 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向导,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便应运而生了,并且 己经深深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改变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时代 引发的人类精神危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抗升级等都呼吁着一种新的文化 形式来解释人们心中的疑虑、疏导当代人积压的情绪,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达 到了这一功效。 电视选秀的出现、走红以及经久不衰正是在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 的。与其说在2 1 世纪初出现、占据全世界电视荧屏达1 0 年之久的电视选秀影响 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还不如说电视选秀只是恰恰迎合了 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的强烈需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意 见需要发表,但是却没有发表的空间,电视选秀节目颠覆性的打破了以往的阶层 界限,让电视机前最普通的观众也拥有了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文化权利”;或者 。王岳川t 后现代交锋丛书 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页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背景 让观众自己成为镜头的焦点,或者和评委一起,从对参赛者的苛刻评价中获得巨 大的象征性精神满足。摆脱现有的生活常规,追求自我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很多普 通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新出现的电视选秀节目给了其中很多人一个实现夙 愿的机会,他们参赛大多都不是为了获得最后的奖金,而是为了在参与比赛的过 程中去体验张扬自我个性的精神愉悦。同时,他们这种参赛的态度和行为得到了 有类似想法的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与认同。再加上电视选秀不拒斥传统社会认为 的各种“离经叛道”,而是秉着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态度吸纳各种个性鲜明的元素, 让舞台显得丰富多彩,吸引了不同领域观众的眼球。 西方国家是后现代理论的发源地,同样作为真人秀节目中最为火爆的电视选 秀节目,最早也在西方国家风靡开来。英国流行偶像( p o pi d 0 1 ) 可以说是 选秀节目的鼻祖。2 0 0 1 年,英国金牌制作人、英国娱乐频道1 9 频道创办人西蒙福 勒与酬g 唱片公司的制作人西蒙科维尔想要创办一个音乐节目,旨在为有音 乐才华的普通民众提供一个舞台。他们从1 0 万人中选出1 0 0 人,再从1 0 0 人当 中选出5 0 人,然后从5 0 人中选出1 0 人,这样一次次晋级,最后选出冠亚季军。 在初级比赛的过程中,四个著名的音乐人当评委,选手在这些评委面前清唱,评 委们极尽可能地对选手进行批评甚至是羞辱,已达到戏剧性的冲突,吸引观众的 眼球。当从5 0 个人进入1 0 个人的比赛时,节目会增加灯光、音乐等效果,并播 出选手的家庭背景、生活细节等影像。而到了1 0 个人的决赛时,比赛已经到了 白热化的程度,整个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每天翘首以盼。比赛现场不仅有全套的 舞台装备,还有几千名观众现场参与。节目制作人更是把选手们的生死大权都交 给了观众,选手的去留不再由评委决定,而是由观众打电话投票来决定。随着节 目的进行,观众对选手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就会越来越关注这个节目,观 众群也从最初的年轻人延伸到各个年龄层。因此该节目当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平均每集的观众达1 3 0 0 万,决赛期间观众达到了1 4 0 0 万,占英国总人口的 2 3 8 ,而最后冠亚军争夺赛当晚,两小时内电话投票就达到8 7 0 万张。回 同样,在美国电视选秀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的真人秀节目很多且富有特 色,如让你心跳加速的节目 ,现代传播 2 0 0 6 年第6 期 1 1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背景 众打动大众“ ,满足人们自我表现的欲望。然而,2 0 0 3 年的 ,西苑h i 版杜2 0 0 0 年版第8 2 页 刘天昭:把电视从窗户扔出去 ,南方周末 ,2 0 0 5 年7 月2 1 日第6 版 1 7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度。2 0 0 9 年快乐女声节目里的“猫女一也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表达了自己 爱好表演的愿望,并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种不由自主的表演,不需要理由, 更没有必要去把握什么,没有意义的追寻,也没有了深度的追求。你方唱罢我登 台的选手们,带着自己喜爱的表演方式,加入了一次游戏,表达了一回,此外, 别无其他。 相对应的,人们对这种平民偶像的喜爱也是源自于反理性、反精英的情结。 美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明信曾视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文化逻辑为“把 生活中无数卑微的细碎一一混进他们切身所处的文化经验里,使那破碎的生活片 断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成为后现代经验不可分割的部分“ 。囝在反精英 主义情结日益普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等精英 话语的灌输已渐生抗拒,他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开始向衣食住行、 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回归。体现在电视选秀节目中,平民偶像的产生过程实际 上就是观众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两者都意味着对传统电视文化领 域的政治情结与精英情结的一种消解。 在普罗大众眼中,传统娱乐偶像永远高高在上,仿佛天上的明星一般可望而 不可及。电视选秀节目颠覆了这种传统,从最初的海选到最后总决赛,观众亲眼 看到一个邻家女孩或者男孩逐渐蜕变成万众偶像,他们甚至亲身参与了偶像产生 的过程,他们通过短信投票,发表评论,投放广告等方式,按照自己的标准制造 了自己的偶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选秀节目的风靡满足了平民文化需求,弥 补了平民审美的空档,满足了观众的不同观赏趣味。电视选秀节目遵循着电视娱 乐的平民化规律,平民越来越喜爱不修边幅的电视娱乐,越来越喜爱在电视娱乐 中看到日常生活被演绎。在电视选秀节目里,有着普通人的参加,寄托着普通人 的理想,反映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现着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一面,源于生活 而不刻意高于生活。 2 1 3 承认“他者一、凸现多元 几乎所有后现代思想家对他者和差异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德里达对。分 延“ 、“不在场“ 和“踪迹“ 的强调事实上是对他者的开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对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是对他者( t h eo t h e r ) 的追求。一圆德里达之所以如 此推重他者,是因为在他看来,“对他者的尊重“ 是“唯一可能的伦理律令一。 “他 者“ 在后现代另一个掌旗人罗蒂那里也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罗蒂促请人们提 o 美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4 2 5 页 。d 硎d a :。伽c 七细蜘西| 妇嫩,如肋溅p 嗍胁l l 吐,c o l 啪b i a 咖惯s i t y p 崦 1 9 9 l ,p 3 4 d c d a :晰舐唱硼d 咖峨u n i v 四蚋,o f c :h i 扣p r c 豁1 9 r 7 8 ,p 9 5 9 6 1 8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升对不熟悉知人群的关心,以避免将他们边缘化。不难看出,推重开放构成后现 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意味着“不阻塞“ , 也就是“不设界”。它让存在物无碍地“相互依靠,相互团结“ 。这种后现代的开 放态度是对现代闭锁心态的否弃。对于向他者开放的后现代转折,柯布有着明确 的理论自觉:“今天,由于欧洲文化优越论不再统治我们,我们更做好准备向其 他文化学习。“ 柯布看来,“后现代思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包容,是让不同的 社群和团体发出声音“ 。事实上,“设身处地“ 和“环卫思考“ 一直是所有后现代 思想家所推崇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和多元主义走到了一起。 由专业评委、大众评审团以及所有参与节目的大众组成的评委团,我们姑且 可以将其称为“三权分立一。这种评委方式均衡了各方力量,评委、观众、大众 评审团相互牵制,共同决定选手的去留。这种“三权分立刀的淘汰机制,表明媒 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明显的带有后现代 主义崇尚多元的特点。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是个别的存在,不同的 个体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方法,也不存在着固定的理性理论 的思想,与此相联系,符合任何意义上的真理、一元的真理也是不存在的。电视 选秀节目的淘汰机制的设立正是为了避免审美同一、追求共识。事实上,评委、 观众、大众评审其实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想。专家评审代表的是传统的审美标准, 他们保证选手的专业水准;短信投票代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品味与标准;由于有 时候很难迅速得到所有人的反馈,于是代表民众的大众评审团也就应运而生。这 三种规则背后我们不难看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专业评委作为精英文化 的代表,有时其选择会与代表民众认同的短信支持率发生严重冲突,柯以敏退出 评委团就是一个证明。 正是这种专业评委与普通民众在选手去留上的相互权力制衡,使最后的胜出 选手呈现多元性的特征:譬如有人气指数奇高无比的音乐学院学生李宇春,也有 曾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演唱过的谭维维,更有都市白领尚雯婕等等。尤其是像李宇 春这样特征鲜明的歌手在以往的歌唱比赛中几乎从未涌现过。2 0 1 0 年快乐男 声“伪娘“ 刘著的走红更是体现了人们承认差异性和多元化存在的一种表现。 这些性格特征鲜明、音乐特征各不相同的歌手正是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理念的 产物。电视选秀改变了过去主持人或专家独家掌控话语权的局面,引进了开放、 平等的多人和群体对话机制,话题的参与者都是具有平等发言权的独立个体,现 场成为汇集众议的公共论坛。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 元价值观相互撞击,宽容代替狭隘,民主超越独断,不再有先验性的思想框架。 这种多元性原则的直接结论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后现代思维积极维护事 dj o l l i lbc o b bj r :加 响删蛔锄懈加砂埘耐加肠嗽i i i 却加吵砌螂2 0 吣p 4 2 7 1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坚决反对任何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使异己的事 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野心。它尊重并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想、生活方式以及 文化形态的选择。它具有真正的批判精神,与盲从、满足现状是格格不入的。 2 2 电视选秀的狂欢诉求 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彻底的张扬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以及疯狂的、 极近奇观化的、歇斯底里的感情投入,这是一种狂欢诉求。后现代文化“无深度、 片断性、重复性“ 的特征正好满足了这一诉求,它的特质在于:在人们对自身所 属社会群体进行身份认同并得到精神上的象征性满足的同时,还表征了一种社会 焦虑感性泛滥、价值朦胧和理想混乱。而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和电视选秀现 象的流行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急于认同自我、缓解社会焦虑的诉求。 2 2 1 自我认同、象征性满足 身份认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概念,它也是来自各个话 语场的不同意义流动和交叉后的产物。身份认同概念取代了“自我”和“主体” 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哲学家用身份认同这个术语来概括个体的特殊性- 侈| l 如 自我所具有的、不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本质。而作为后现代哲学的主要 流派之一,新解释学认为,每个解释者都内在的镶嵌在历史之中,解释者正如解 释对象一样也有历史性。解释者的历史性表现在他不可能摆脱自己被历史时代所 限制的理解视域而以一种纯粹的意识进入解释对象之中,这意味着“成见“ 是理 解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理解对象真正将自己置身于理解客体之中, 他并不是进入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异己世界,而是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 视眼。在电视选秀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视界融合弦,它典型地表现为观 众在选手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梦想,从选手那里得到精神的象征性满足。 据百度中国人搜索研究中心2 0 0 7 年8 月1 6 日发布的一份 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4 2 页 2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件下的运动和游戏去创造人为的情景,以抗衡实际生活中的刺激和压力。”电视 选秀节目的出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减压的机会,满足了诸多观众的需要。布迪 厄认为“艺术与文化消费一般完成了社会差异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级区别的 合理性从文化趣味和行为方式角度得以证明。下层阶级的文化趣味由一种实用主 义的态度决定的:娱乐应当为它们提供办法逃避或解决他们面的问题。相比之下, 不受经济的迫切需要所驱使的上层阶级,从为艺术而术的角度看文化。重要 的是形式与风格,而非实际内容与功能。“ 圆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推进、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勃兴与繁荣,电视观众早 已不再满足于从正襟危坐地收看新闻联播、国际新闻、科教之光等等传 统的不能再传统的电视节目,或者跟着: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中主持人的 引导而开怀大笑,他们需要的是彻底的张扬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以及疯狂 的、极近奇观化的、歇斯底里的感情投入。电视选秀文化恰到好处地符合了这一 要求。 2 3 电视选秀的拟像投射 由电视平民选秀节目打造出来的“草根“ 偶像曾经一度让人们欢呼后现代社 会精英和权贵消解的时代终于到来,话语权似乎已经不再是某些精英和专家们的 专利,草根们也拥有了自己发言的权力。这是拥护后现代主义以及积极推进后现 代主义的理论家们所认同和倡导的,譬如德里达、哈桑、利奥塔尔等学者。然而 也有一些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则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在所有后现代理论家里面,鲍德里亚是后现代理论学者中观点最为激 进的一位,他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作力最为丰富的后现 代理论家,是“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 更重要的是,鲍德里亚发 展出了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性理论,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 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的话语。他的叙事中心是:由生产、 工业资本主义以及符号所支配的现代性纪元已经结束,与此相对应,一种由拟像、 和新的网络技术以及由其构成的新文化和社会的后现代性纪元已经降临。鲍德里 亚声称,我们目前正出于一个新的拟像世界,网络、海量信息、大众媒介、自动 控制系统以及按照拟像符码和模型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已经取代了生产的地位, 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后现代的拟像时代就是一个由模型、符码和控制论所支配 的信息与符号时代。 o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7 5 页 o 美 戴安娜克兰z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林鹤译译林出版社2 0 0 l 版,第3 6 页 m i k cc 粕c 娩伽砌础州田d 胁脚,s a g ep u b “c a l i 册sp 燃s 2 0 0 0 ,p x v i o 美 贝斯特、凯尔纳t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3 页。 2 3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2 3 1 消费社会中选手的符号化 鲍德里亚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取代了生产的地位,成为支配整 个社会结构的主宰;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过消 费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跟其他人的一种差异。因此,消费是符号价值体 系结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消费社会被看作一种主导性的文化 符号的关键,这种文化为广告、传媒所造就的符号世界所操控,它带来的后现代 变化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国 消费构成了当代社会的内在逻辑,其中一切“个性化”都是通过消费体现出 来的。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的社会,而个性的获得则在于自己消费的物品不同于 他人消费的物品。与“个性化“ 要求相匹配,现代的“个性”永远与消费物的获 得具有一种同构性关系。在鲍德里亚看来,现在的“物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使用 价值规定,而成为一个和“个性化“ 同构的符号意指链条。符号以极大的量出现, 并结构为一个系列,“个性化“ 或者人本身也被裹挟在其中。正因为如此物才作 为系列出现。但问题还不止于此,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拜物教的深层表现在于, 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消费定位在外在于自身的物品上,而是定位于自己。通过将自 己的“自然“ 存在、个性凸显出来,从而构成自己膜拜的对象。而人们对选秀明 星的顶礼膜拜也是源自于对这种“个性化“ 的追求,并从中获得自身的安宁感与 存在感。选秀明星们在选秀舞台上所展现的个性:时尚的穿着、独特的动作或表 情、极具魅力的舞台表现力都将他们的个性一一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观看这 一切的同时,只要对某个选手的某些特征或者某一个特征产生认同感,他们便会 从中获得自身的安宁感与存在感,这种对明星的崇拜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对自身的 消费。 可以说,选秀明星的成功与这种符号化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 观众对选秀明星迷恋其实也是一种对符号的迷恋,因为选秀明星从一开始就已经 “被符号化”了。这种选手的符号化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对于电视选秀节目来说,选手们是电视台吸引广大观众最重要的符号 代码。他们被节目制作方塑造成各种特色的符号,以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趣味 的观众的眼光。譬如节目制作方会给每位选手在不同的舞台上配上不同的服装、 不同的发型,为选手制作大量宣传片并大量投放,有意识地将各位选手的特征加 强和放大。譬如张含韵的可爱风、李宇春的中性风、张靓颖的“海豚音“ 、曾轶 可的“绵羊音“ ,在节目无数次的强调中终于成功并深入地走进了观众心中,引 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崇拜和追随。在这些不同风格的打造过程中,有些选手是自愿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年版第3 3 3 页 2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的甚至是乐此不疲的,但也有些选手是被迫无奈被冠上这种符号的。曾轶可因为 “抄袭门”被媒体大炒特炒,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在2 0 0 7 年快女的一次演唱 会上,曾轶可边哭边喊:“我真的没有抄袭l “ 但是由于之前的炒作,即便她再怎 么申辩,也无法完全抹去人们对她抄袭的怀疑。所以说,在节目运作的过程中, 选手们没有自主权,他们只是一条产业生产线上早就被规划好了的产品符号,所 谓的发言权其实也都是被严格控制的,一旦超出主办方的规定范围,立刻就得被 惩罚,甚至被清除出去。 第二,对于制作公司来说,他们极力打造这些选手,只是使之成为相关产业 链的代表符号,或者说,主办方花大量人力、财力其实只是在为接下来的品牌开 发打广告。鲍德里亚说:“广告,首先是关于物的述辞“ 。“其次,广告是被消费 的物品本身。挣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既要宣传商品,同时自身也成为消费对象。 也就是说,前者传达商品情报而成为述辞本身,后者则获得受众的共鸣而成为如 同文化一样被消费的东西本身。选秀明星主办方利用这些活广告,为选秀节目进 行相关的商标注册,用于推出艺人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上。譬如为了保护并运作好 超级女声这个品牌,湖南广电集团专门成立了天娱传媒公司。 2 3 2 超真实的选秀环境 在鲍德里亚看来,拟像社会就是一个超真实的社会,他在 拟像中非常肯 定地说:“从今以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政治的、社会的、 历史的以及经济的都将带上超真实主义( h y p e r r e a l i s m ) 的拟像特征拟 像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 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一种超真实( h y p e r r e a l i t y ) 。“ 圆超真实一词所指的是: 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了。这种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比 现实更真实的真实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之物( 譬如参加电视选秀的选手们) , 而是被人为地生产( 或再生产) 出来的“真实“ ( 如电视选秀过程中不断被曝光 的选手们的各种新闻) ,它不是变得不真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 选秀节目为了成功的吸引观众的眼球,抛出一个又一个噱头为节目宣传造 势。他们打着全民娱乐、公平竞争的旗号,首先调动起了广大民众的兴趣,接着 塑造了一个仿真( s i m u l a t i o n ) 的选秀环境,并最终让这些观众沉迷在这个比真 实还真实的拟像环境中,对此深信不疑,完全被节目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思考 的能力。 第一,报名条件零门槛。 o 法 鲍德翠距: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h 版杜2 0 0 6 年版,第9 5 页 o 美 贝斯特、凯尔纳s 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2 页 2 5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选秀节目“零门槛“ 的参赛标准、自由开放的“海选”这种不设繁琐的参 赛限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比赛,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成名的机会。这样 一来,电视媒体与百姓之间貌似融洽的粘合起来。以往属于精英的舞台似乎一夜 之间被平民占据,于是众生欢呼,投身到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视平民选秀中来。 然而,这只是节目制作方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而打的幌子,随着节目的慢慢进行, 为了保证节目的收视率,节目制作方会毫不留情地舍弃他们认为不值得留在舞台 上的选手,即使该选手音乐才华出众;反倒那些没有音乐才华却能通过制作话题 拉动收视率的选手会被一直保留在节目中。比如2 0 0 9 年“快女“ 曾轶可就是因 为她的“绵羊音“ 引起争议而被快乐女声一直留在节目中。 第二,观众参与互动。 大众短信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比赛规则、“p k “ 制度、“复活赛”制度的设立 打出的是“平民参与,观众作主“ 的口号,制造出了一种全民狂欢、颠覆秩序地 拟像环境。然而,在这一切和平与喜气洋洋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观众参与付出 的代价,以及节目制作方来自于观众短信而获得的巨大利润:据第一财经日报 统计,在2 0 0 5 年超级女声长沙赛区决赛的当晚,观众累计奉上了超过2 7 万张短信选票。“进入十强的选手,如果比较保守地按平均每人2 0 万张短信选票 计仅十强赛第一场的短信收入湖南卫视的进账就将超过1 5 0 0 万元。“ 电信运营 商短信总收入6 0 0 0 万;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直接收益2 1 0 0 万。 第三,评委的“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的评委机制能真正代表百姓的呼声吗? 选秀比赛的公平公正真 的如观众所看到的那样吗? 选手花巨资拉票的新闻时有爆出,节目制作方也会为 了节目的收视率和专业评委沟通,甚至直接控制。今年3 月初,知名制片人d a v e w i n n a n 就携美国达人( a m e r i c a sg o tt a l e n t ) 的幕后团队来长沙,为2 0 1 1 年“花儿朵朵“ 选秀出谋划策。d a v ew i n n a n 在青海卫视宣讲其策划的选秀节目 的制作流程时就毫不隐讳地说道,美国达人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在观 众看来精彩的评委点评事实上都是一场表演,评委们说的话、开的玩笑、甚至表 情都是按照早已写好的剧本来执行的。而且,评委们参加节目前必须和节目签订 合同,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节目组的安排来行事。 第四,原生态呈现比赛过程。 相对传统节目,电视选秀节目看起来最具颠覆性的做法之一,就是原生态呈 现比赛过程。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所谓原生态是指在事物的原始状态下,用镜头 和文字不加修饰地反映其原汁原昧的本色,形式上不需要过多艺术加工,内容上 关注生活本真,着力表现对象的原初形态。圆长期以来,观众看到的是经过精心 。藏璐:超级女声的超级经济链 ,青年时讯 2 0 0 5 年鸺月1 9 日第7 版 。徐捷:从。超级女声”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新探索) ,电视研究) ,2 0 0 5 年第8 期 2 6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策划安排好的电视娱乐节目,传统的电视节目都属于完善观念下的产品,如同 一首歌。而电视选秀节目放下过去电视崇高身份和引导大众的角色,走平民化 道路,欲和大众融入到一起。电视选秀节目中简陋的场地,生涩的清唱,严厉的 点评,以及失败者尴尬可怜一这种粗糙的原生态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评委 和选手的原始状态被放大并推到了前台,这种貌似没有过滤的棱角和意外的戏剧 冲突,令观众感到节目真实而且笑料迭出,带来了高收视率。 这一切现象,让无数观众甚至是很多学者都认为,电视选秀节目是没有经过 打磨的原生状态,真正打破了中国由来已久的“电视标准“ 的寞臼。而事实上, 最不讲求包装的节目中却暗藏了很多巧妙的人为安排。节目刻意强调的不包装、 真实再现等,事实是节目分析了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暗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观众抱着微妙的收视心理来欣赏节目,一方面认为荧屏上的选手就是自己身边的 人,没有距离感,很容易在内心的假想比较中介入节目,认为“都是这种水平, 我也可以去,而且还会比这唱得好”。另一方面又容易以局外人的心态看热闹, 于是洋相百出的海选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种策略的运用以及在电视荧 屏上的呈现模糊了生活与电视界限,缩短了荧屏内外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让真 实与虚拟在电视传媒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 2 3 3 电视选秀的“内爆“ 鲍德里亚还直接挪用了麦克卢汉理解传媒一书中的一个主要术语:“内 爆“ ( i m p l o s i o n ) ,并且提出了“意义在传媒中的内爆”、“社会在大众中的内爆“ 等命题。鲍德里亚认为,通过媒介的巨大增生,导致了信息的爆炸。这种爆炸“意 味着每一种意义差异系统内部界限的消失瓦解,它原有的两极合成为一极,造成 意义差异的短路,并抹消术语、对立概念以及媒体和真实之间的一应区别”。换 言之,信息爆炸把所有传统的对立价值和意义界限都瓦解并“中性化“ 处理,从 而造成意义崩溃,使得所有的信息都变成了无意义的噪音或者说变成了没有内容 的形式效果。鲍德里亚把这种现象称为“内爆”。鲍德里亚指出,当今的内爆首 先是指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内爆,是指意义( m e a n i n g ) 的内爆。人们通常在讯 息( m e s s a g e ) 传递中获取必要的意义,形成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某种看法,这就突 显出讯息内容真实与否的价值。然而,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事件之间是有差异的。 如上所说,媒介在讯息传递过程中不仅吞噬意义,而且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 它总是在不自觉中把非真实事件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媒介呈现意 义的基本方式。鲍德里亚说:“根据麦克卢汉的表达,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作为 信息强加给了世界。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传奇 。王治河t 后现代主义词典中央编译出版杜2 0 0 4 年版,第4 7 0 页 2 7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电视选秀的后现代解读 性的编码规则所切分、过滤、重新诊释的世界实体。世界所有的物质、所有的 文化都被当作成品、符号材料而受到工业处理,以至于所有事件的、文化的或政 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 也就是说,传媒中的“符号一和信息由于把自身的内 容加以去除和消解,从而导致了意义的丧失,当代大众传媒导致了传媒资讯和现 实之间不再有什么区别。当代社会虽然充满了传媒资讯,然而信息和意义却“内 爆“ 为毫无意义的“噪音“ ,不再有任何内容可言。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中的读者、听众、观众或者社会学意义上的受众 和大众实际上是由大众传媒所造就的,因为大众传媒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经 验加以一体化,从而强化了大众化一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大众接收了各种各 样的传媒内容,拒斥和消除了其中的意义,而只是要求获得其中的娱乐性场面, 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传媒资讯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大众传 媒已经在大众中“内爆”了,因为我们不再能够知道传媒究竟能够对大众产生什 么作用,也不知道大众是如何参与到传媒之中的。就此而言,大众传媒迎合着大 众的心理,通过娱乐性的“狂欢文化”场面“复制”着大众的口味、兴趣、幻 想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大众的意识与传媒之间也出现了“内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