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分类号(二级)19070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以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为例姓名 学号 094010427 院、系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 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教授/学士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以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为例 摘 要:为了了解云南省宣威市高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笔者采用福建师范大学王小辉(2011)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抽取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的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的学生有手机依赖倾向的有46人,占所有被调查者的25.56%,这表明大部分的高三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手机,少数高三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的现象。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学科性质和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是否恋爱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恋爱学生手机依赖性显著高于未恋爱学生。 关键词:高中生;手机;依赖倾向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将手机称为继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在手机这一媒介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它所承载的职能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到2012年5月份就已经拥有超过10亿台的手机1。在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的中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多,成为使用手机的新生主流,对于价值观尚不明确的高中生来说,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被手机依赖困扰,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整天抱着手机在玩,没有手机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出现严重的手机依赖。1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1.1研究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手机依赖相关的课题都是关于大学生的,对于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还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手机依赖过度依赖会导致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本文旨在了解普通高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状,以期社会对中学生手机依赖引起重视。手机不仅仅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特征,对于现在的高三学生来说,更是影响了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本文就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的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1.2应用价值1. 结合本地的区域特点了解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2. 通过现状了解,让学生明白手机依赖对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3.预防中学生手机依赖,针对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1.3研究现状对于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和诊断标准,对过度使用手机的用词也是有所差异。如: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征、手机依赖综合征等。一些研究者根据手机依赖的症状和表现认为,手机依赖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如梁娜、杨烁(2009)对80后大学生依赖程度的调查,将手机依赖看作是一种焦虑、期待,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6;黄林娟(2010).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行探讨,认为手机依赖和赌博成瘾、毒品成瘾、酒精成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范畴。参照行为成瘾,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5。另外一些研究者不赞同将手机依赖看作啊一种心理疾病,认为手机依赖应当被视作一种社会现象。如屠斌斌等(2010)给手机成瘾下了操作性定义:由重复的使用手机所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久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本研究采用的王小辉(2011)基于多度使用手机现象,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个体由于手机使用行为失控而呈现出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依赖,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以症状描述为主。很少有研究以手机依赖的理论结构进行探讨。就现有的理论结构来看,其研究主要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三方面进行,王小辉(2011)2。本研究采用的王小辉(2011)的研究应用了walsh等(2008)对手机依赖结构的划分,将手机依赖划分为三个维度:突显性、戒断性和强迫性11。手机依赖测量工具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普适的量表,多采用自编的问卷或量表。如woong ki park(2004)手机成瘾量表;bianchi,phillips(2005)手机问题使用量表;louis leung(2007)手机成瘾指标;billiuex ,vander linden(2008)问题手机使用问卷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4;杜立操、熊少青.(2009)手机依赖倾向量表8;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3等。1.4概念界定手机依赖是指将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包含三个维度:戒断性、突显性、强迫性。戒断性是指突然被迫不能使用或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的情绪反应,如焦虑,烦躁不安等;突显性是指当事人的行为被手机使用所主宰,主要表现为当事人日常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的行为特征,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强迫性是指当事人具有强烈的手机使用愿望和冲动而难以自拔,甚至出现错觉。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三个维度较为全面的囊括了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特征。戒断性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情绪反应,突显性以个体的行为特征表现,强迫性则体现出当事人认知方面的变化,如出现错觉。1.5研究假设及构想 1.在性别上,男生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高于女生; 2.家庭教养方式不同,高三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3.学科性质方面,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理科学生手机依赖倾向; 4.不同的生源地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也不同,城镇学生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5.恋爱学生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不恋爱的学生,并且恋爱与手机依赖存在高相关; 6.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短和手机依赖倾向的高低存在显著相关; 7.话费使用的多少和手机依赖倾向的高低存在显著相关。1.6研究程序 1.运用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和一些相应的情况了解,对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研究,得出其手机依赖倾向的总体概况; 2.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析高三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的原因; 3.经过探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1.7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研究工具:采用福建师范大学王小辉(2011)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以及自己编制的一些情况了解题目作为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的课题研究文献进行学习综合,寻找其课题的理论支撑;其中包括理论书籍、学术核心期刊及量表手册、工具书等; 2.问卷法:采用福建师范大学王小辉(2011)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以及自己编制的一些情况了解题目作为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共有三个维度16道题,即戒断性(6)、突显性(5)和强迫性(5)。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从“极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赋予1分。总分1680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该量表中如果每个项目平均得分大于3分,总分大于48分,即判定为具有实际依赖倾向。该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60.81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分半信度介于0.724和0.784之间,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82.量表。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各项信度指标基本达到可接受范围,可作为测评工具。由此,本人选择了该量表作为手机依赖倾向的测查量表。 3.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11.5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2调查结果分析2.1 被试总体情况由于学校明令禁止学生上课期间不得使用手机,以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仅仅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经了解,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有超过七成的学生拥有手机,总体情况如下图。图1 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拥有手机情况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由于其他年级禁止使用手机)的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0份,剔除部分作答和规律性作答等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80份,有效率为90%。被试总体情况如下表: 表1 被试总体情况表 项目 类别 人数 性别 男 102 女 78 生源地 农村 126 城镇 54 独生子女 是 28 否 152 学科性质 文科 52 理科 128 恋爱 是 54 否 126 父母教养方式 放任 1 专制 27 民主 148 溺爱 42.2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 表2 手机依赖情况 手机依赖 人数 百分比 有手机依赖 46 25.6% 无手机依赖 134 74.4%由上表显示,手机依赖平均分大于3分,总分大于48分,即具有实际依赖倾向的高三学生仅占总数的25.6%,有134人没有实际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大部分高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少数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2.3高三学生手机依赖描述统计 表3 手机依赖性描述统计 平均数 标准差 每题平均得分 戒断性 14.1833 6.93615 2.3639 突显性 15.1111 5.96403 3.0222 强迫性 11.0889 5.76237 2.2178总依赖程度 40.3833 18.66255 2.5521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依赖程度的每题平均得分为2.5521。这表明,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不是很高。其中,戒断性(m=2.3639)和强迫性(m=2.2178)都低于平均值,突显性(m=3.0222)高于平均值,表明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使用愿望不高没有达到冲动而难以自拔的程度,也没有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错觉,但是部分学生的行为被手机使用所主宰,主要表现为日常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的行为特征,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2.4高三学生手机依赖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学科性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恋爱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学生在上述各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2.4.1 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的高三年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总分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下表:表4 性别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msd msd t值 (男生=102) (女生=78)手机依赖总分 40.94129.95716 39.012810.57256 1.253强迫性 11.254.048 10.883.657 0.617戒断性 14.434.361 13.864.695 0.844 突显性 15.755.500 14.273.581 0.040 经检验,f=0.526,方差具有齐性。可得结论,经双侧t检验,t=1.253,p=0.21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男生的均值为40.94129.95716,女生的均值为39.012810.57256,且在手机依赖各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故可认为男生的手机依赖比女生的手机依赖性稍高。笔者认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性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由于学校禁止使用手机,再加上高考压力大,每天的课时充足,男生和女生休息的时间大致相同,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大致相同,所以在性别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男生依赖稍微高于女生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加渴望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承受高考压力的能力比女生强,在使用上没有女生顾虑的多,所以手机依赖略微高于女生。2.4.2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生源地的高三年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总分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下表:表5 生源地在手机依赖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msd msd t值 (城镇=54) (农村=126)手机依赖总分 41.555610.33891 39.484110.18134 1.245强迫性 11.724.040 10.823.789 1.439 戒断性 14.394.470 14.104.535 0.400 突显性 16.376.741 14.573.588 2.328 经检验,f=0.017,方差具有齐性。可得结论,经双侧t检验,t=0.973 p=0.33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城镇学生的均值为41.555610.33891,农村学生的均值为39.484110.18134 ,且在手机依赖各个维度上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故可认为城镇学生的手机依赖比农村学生的手机依赖性稍高。笔者认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性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就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都有购买手机的能力。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差异不是很大,同样的校纪校规,不管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都差不多。所以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依赖稍微高于农村学生可能是因为城镇学生大多都是通校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没有住校学生时间长,回家还可以再玩玩手机,住校学生的生活每天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式:教室、食堂、宿舍。所以城镇学生手机依赖性稍高于农村学生。2.4.3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学科性质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6 学科性质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msd msd t值 (文科=52) (理科=128)手机依赖总分 38.75008.74671 40.656310.77650 -1.236 强迫性 11.023.484 11.124.038 -.153 戒断性 13.503.760 14.464.760 -1.300 突显性 14.233.601 15.475.191 -1.572 经检验,f=7.764,p=0.006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文科学生的均值为38.75008.74671 ,理科学生的均值为40.656310.77650 ,且各个维度上手机依赖理科学生均高于文科学生。故可认为理科学生的手机依赖比文科学生的手机依赖性稍高。笔者认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性在学科性质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不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有高考的压力,他们的生活作息时间几乎没有区别,所以在手机使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理科依赖稍微高于文科学生可能是因为取样上造成的,按照笔者的假设,笔者认为两者要么有差异,要么文科学生依赖性高于理科学生。2.4.4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7 是否独生子女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msd msd t值 (独生=28) (非独生=152)手机依赖总分 40.607110.48222 40.013210.23239 .281 强迫性 10.823.475 11.143.955 -.396 戒断性 14.794.375 14.074.534 .769 突显性 15.003.682 15.1314.999 -.133 经检验,f=0.052,方差具有齐性。可得结论,经双侧t检验,t=0.281 p=0.779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均值为40.607110.48222 ,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均值为40.013210.23239 ,故可认为独生子女学生的手机依赖比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手机依赖性稍高。笔者认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有高考的压力,他们的生活作息时间几乎没有区别,所以在手机使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依赖稍微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都特别的关爱,有的甚至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很多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唯命是从。再加上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城镇户口,都是通校生,在家里的时间也相对住校生长一些,他们在家可以玩手机的时间也比其他同学多一些。所以独生子女依赖稍微高于非独生子女。2.4.5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是否恋爱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8 是否恋爱在手机依赖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msd msd t值 (恋爱=54) (非恋爱=126)手机依赖总分 42.833310.17349 38.936510.08979 2.369* 强迫性 12.283.789 10.583.816 2.742* 戒断性 15.634.573 13.5614.074.348 2.876* 突显性 15.856.954 14.793.504 1.062 经检验得,f=0.097,方差具有齐性。可得结论,经双侧t检验,t=2.369 p=0.019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恋爱学生的均值为42.833310.17349,非恋爱学生的均值为38.936510.08979且手机依赖各个维度上恋爱学生均高于非恋爱学生,故可认为恋爱学生的手机依赖的测验得分的均数显著性高于非恋爱学生。强迫性得分上,经检验得,f=0.009,方差具有齐性,经双侧t检验,p=0.007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2.28,非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0.58,故可认为恋爱学生的手机依赖测验强迫性维度的测验均数显著性高于非恋爱学生。笔者认为,可能是恋爱的学生对对方产生的依恋导致的,由于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相恋的两个人不能经常在一起,当想起对方,就会有一种强烈查看手机的愿望和冲动,甚至有时会感觉到自己的手机在震动。 戒断性得分上,经检验,f=0.157,方差具有齐性,可得结论,经双侧t检验,t=2.876 p=0.005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5.63,非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3.56,故可认为恋爱学生的手机依赖性测验得分戒断性维度得分的均数显著性高于非恋爱学生。笔者认为,由于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学校教学特点,宣威市的大多数家长都是不同意高中学生恋爱,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把书读好,取得相应的成绩;学校也是三令五声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上课。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虽然把手机带到学校了,但是通常被迫不能正常使用手机,当自己想要联系恋人的时候却不能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变得焦虑或烦躁不安。 在突显性得分上,经检验得,f=5.703,p=.018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5.85,非恋爱学生的均值为14.79,故可认为恋爱学生的手机依赖的测验突显性维度得分的均数略微非恋爱学生。2.4.6高三学生手机依赖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表9 手机依赖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 组间平方和 1.647 3 0.549 1.334 0.265 组内平方和 72.411 176 0.411 total 74.058 179 从上表可以看出,方差检验的f值为1.334,相伴概率为0.265.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接受零假设。也就是说这三个组没有明显的区别,三个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别。另外,还可以看出3个组总的离差平方和为74.058,其中控制不同水平造成的组间平方和为1.647,随机变量造成的组内平方和为72.411。3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使用手机的功能、时间比例图3.1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手机功能比例图图2 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手机功能比例 由上图可知,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使用手机功能最多的是上网功能。云南省宣威市的高中一般大多都属于半封闭式管理,很多学生一个周只能出校门一次甚至一个月才能出校门一次,高三的学习填鸭式学习不免让学生觉得压力大、枯燥乏味。但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又处于特殊的青春时期,有强烈的与外界相联系的愿望。由于学校和家长的因素,使自己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两者之间形成一对矛盾,但是不管怎样,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最便捷的方法也就是通过上网搜索讯息。3.2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比例图图3 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比例 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使用手机超过三年的有52%,两年的22%,一年的26%,由于手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现在的学生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使用的年龄也不断更小化。3.3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使用手机话费与手机依赖性的相关分析表10 话费使用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手机依赖 话费 皮尔逊相关 0.819(*) sig.(2-tailed) 0.011 人数 18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由表可知,成绩排名与手机依赖性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11,小于0.05,故拒绝零假设,认为话费与手机依赖性测验得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话费的使用包括语音通话、短彩信和流量使用费等。一般情况下,手机话费使用多的使用手机的频率也会相对较高,使用时间更长。所以话费使用情况与手机依赖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4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成绩排名与手机依赖性的相关分析表11 学生成绩排名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手机依赖 成绩排名 皮尔逊相关 0.548(*) sig.(2-tailed) 0.000 人数 18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由表可知,成绩排名与手机依赖性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故拒绝零假设,认为成绩排名与手机依赖性测验得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那都是把大多数的时间和心思放在学习上,很少有时间去玩弄手机。4分析与讨论4.1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手机依赖性整体特征 高三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心学习,克服一切外界的干扰考上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但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可能一直遵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他们也希望能够了解外界的信息,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尽管学校三令五声的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依然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有超过七成的学生拥有手机。他们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有发短信、语音通话、上网搜索信息和手机娱乐。本研究采用王小辉(2011)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有25.6%具有手机依赖倾向。即将手机(短信息)作为他们人际互动主要手段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该量表中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有三种表现形式:强迫性、戒断性和突显性。其中戒断性是指突然被迫不能使用或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的情绪反应,如焦虑,烦躁不安等;突显性是指当事人的行为被手机使用所主宰,主要表现为当事人日常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的行为特征,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强迫性是指当事人具有强烈的手机使用愿望和冲动而难以自拔,甚至出现错觉。在这三种表现中,同样以各种表现形式的题目平均分大于3分作为标准,强迫性、戒断性和突显性平均分大于3分的分别有24人、62人、75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手机依赖最为明显的表现为突显性,即表现为当事人平时过度查看和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这与王小辉(2011).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得到的结论相一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行为相吻合。多数学生都会有意无意的查看手机或不停地发短信。4.2中学生手机依赖性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本研究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从手机依赖的总分来看,有关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方面,目前可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分别在性别、生源地、学科性质、是否独生子女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学科性质没有差异与杜立操和熊少青(2009)手机依赖倾向量表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性质及生源地情况不同的高三年级学生,其手机依赖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是否恋爱的人口学变量上,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学生手机依赖性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的学生。在维度层面,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手机依赖各个维度在人口学统计上的表现大致相同,性别、学科性质、生源地、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唯有在是否恋爱上有差异。恋爱的学生手机依赖性在强迫性维度上显著高于非恋爱学生。笔者认为,可能是恋爱的学生对对方产生的依恋导致的,由于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相恋的两个人不能经常在一起,当想起对方,就会有一种强烈查看手机的愿望和冲动,甚至有时会感觉到自己的手机在震动.恋爱的学生手机依赖性在戒断性维度上显著高于非恋爱学生。笔者认为,由于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学校教学特点,宣威市的大多数家长都是不同意高中学生恋爱,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把书读好,取得相应的成绩;学校也是三令五声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上课。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虽然把手机带到学校了,但是通常被迫不能正常使用手机,当自己想要联系恋人的时候却不能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变得焦虑或烦躁不安。4.3 高三年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探析4.3.1 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每天面临的都是做不完的题目考不完的试。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的严格体制以及家长的管束,他们迫切要求一种适应他们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休闲放松方式。而手机便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三年级学生缓解释放压力的首选。4.3.2 宣威市高中生大多都是住校学生,家离学校相对近一点的学生一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远的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父母在家或者在外打工,除了给学生生活费之外,很少有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手机成了他们与同学父母沟通的工具。4.3.3 手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当下的手机已经以智能手机为主,功能齐全、形式多样,恰好满足了高中学生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需要;使用手机的表达方式含蓄、内敛,可以避免直接沟通的尴尬;信息传递方便快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玩的时候都可以玩,想找谁马上就能把信息传递给对方12。4.4高三年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4.4.1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手机依赖测验总和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测验总和高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不少学生热衷于用手机聊天、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使用起来往往缺乏节制,这久难免会分散学习精力和注意力,影响学习时间,久而久之,造成学习成绩下滑。4.4.2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 但是其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读手机信息中的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消极的内容往往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他们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某些学生过分依赖手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手机不在身边或没有收发短信就感到焦虑、失落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12。4.4.3 助长学校作弊风气。现在的手机功能齐全,若教室没有安装屏蔽设备,学生想要使用其作弊轻而易举。4.5针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给出几点建议和意见4.5.1 学校应当全面、辩证地看待手机对高三学生带来的影响。手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校不能完全禁止高科技给高三年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改变,但可以再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发展变化,不让它们咋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迷失方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增强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诱惑;引导学生做诚实人、办诚信事、说诚实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他们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的免疫力。在手机使用上引导学生遵循适度原则,加强自我控制,防止过度使用。4.5.2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调查发现,大多具有手机依赖的同学往往缺乏兴趣爱好。因此,学校除了开设高考要考的文化课以外,也应当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把对手机的嗜好转移到其他兴趣上,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12。4.5.3 教师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多与家长和老师沟通,理解父母、关爱尊重他人10。5 结论 本研究采用王小辉(2011)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的200名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如下:(1) 在本研究之前,调查到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拥有手机的同学占所有同学的73%。(2) 在对有手机的18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的高三学生有46人,占所有被调查者的25.6%,表明大部分高三年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少数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现象。个人对手机的依赖多表现为过度使用或查看手机的行为。(3) 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性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是否恋爱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恋爱的学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不恋爱的学生。手机依赖各个维度在性别、学科性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是否恋爱在强迫性和戒断性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的不足(1) 样本获取较少,没有足够的代表性(2) 由于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为了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本研究只研究了宣威市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的手机依赖倾向,研究样本范围过小,难以推广。参考文献1 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数据(2012).2 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3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d.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4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5 黄林娟.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0(4):130132.6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7 韩登亮,齐志斐 . 大学生手机成因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03,07.8 杜立操,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报 第25卷 第七期,2009年7月.9 宫佳奇,任纬.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新闻世界,2008.10 宋振韶手机使用成瘾,专家建议疗治方法n中国青年报,2004:080311 shari p. walsh, katherine m. white, rose m. young. over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ilia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7792.12丁冬泉.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干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第46期考试周刊.th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rely on mobile phone a case study of the no.5 middle school of xuanwei,yunnan provience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phone relia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xuanwei, yunnan province, the author using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rote by wang xiaohui,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to have a investigation about 200 students of the no.5 middle school of xuanwei,yunnan provience .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number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re 46, accounting for 25.56% of all respondents, and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