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学 院: 师 范 学 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21日2解释水平理论的回顾与前瞻摘要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对具有较远心理距离的客体进行抽象的、非情景化的、高水平的解释,而对具有较近心理距离的客体进行具体的、情景化的、低水平的解释。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目标相异论、行为表征论与行为阶段论构成。心理距离,作为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概念,其维度包括,人类思考(1)过去与未来、(2)遥远位置、(3)他人观点及(4)反事实可能性的心理过程。本篇着重探讨心理距离的不同维度是如何影响人类对客体进行表征、如何对个体决策判断进行表征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着重在明晰解释水平概念本身、解释水平的操作化及解释水平的前导变量,情感与动机等心理过程对决策判断产生的影响在解释水平理论所扮演的角色。关键词:解释水平理论 心理距离 抽象表征 解释水平abstractconstrual level theory proposes that people tend to construal psychologically distant objects in terms of high level, abstract and core aspects, whereas construal the same object in terms of low level, detailed and incidental features if the object is psychologically near. the basis of the clt includes object dissimilarity theory, the ac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action phase theory. people are capable of thinking about (1)the future and the past, (2)remote locations, (3)another persons perspective, and (4) counterfactual alternatives, which constitute different forms of traversing psychological distance. how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fluence individuals mental construal of objects, and how the abstractness or concreteness of construal determine individual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iscriminate among construal level itself,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construal level and the antecedents of construal level.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nclude other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uch as affect and motivation into the causal chain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construal level-preference and choice. keyword:construal level theory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bstraction mental construal目 录1 引 言12 解释水平理论的源起:时间距离23 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内涵33.1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33.2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内涵43.2.1解释水平的内涵43.2.2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53.2.3解释水平的操作性定义64 解释水平理论的发展:心理距离94.1时间距离94.2空间距离114.3社会距离114.4假设性134.5心理维度之间的关系134.5.1 心理距离之间相互影响134.5.2 心理距离物理学164.5.3 不同心理距离对解释水平的影响174.5.4 心理距离维度差异性175 解释水平理论的反思与展望186 总结19谢 辞20参 考 文 献211. 引 言生活中,人们只能在此时此地产生直接的感受体验,想要对过去与未来、别处、他人观点或其他的可能性进行亲身体验却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的思想、情绪、选择和行动时刻都被不属于直接感受体验的记忆、计划、预测、希望与反事实的假设所影响。我们如何超越此时此地来对遥远的客体进行表征?我们如何能对长远未来做出计划、理解他人观点、考虑其他可能性?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我们对遥远的客体进行抽象的心理解释表征,从而实现上述功能。因此,尽管我们不能对彼时彼地的事物进行体验,却能够预测未来、记忆过去、想象他人的反应、推测可能发生的事情。预测、记忆以及推测都是心理层面的解释结果,与直接的体验相距甚远,能够超越即时情景并从心理层面来表征遥远的目标1。liberman 与trope于1998年首创解释水平理论后获得广泛关注,此后十余年间,解释水平理论的假说和预测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性证据。解释水平理论起初研究单一的时间距离维度对预测、选择、评价的影响,逐步发展到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多个距离维度的研究,不仅对单一维度进行实证研究,也对各维度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解释水平理论正逐渐整合成一个关于心理距离的统合理论。解释水平理论作为新兴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的发展空间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现今解释水平理论在纵深不断发展,有望成为新世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一。222. 解释水平理论的源起:时间距离 解释水平理论最早源于对时间距离影响偏好和决策的研究(liberman& trope, 1998 )。若现在有奖金3000元,你可以选择立刻全部消费,也可以选择将钱存入银行或进行金融投资一年后得到3300元,你更倾向哪一种?这个问题涉及到跨期选择,即对未来的不同时间点做出预测、决策的过程,而人们在对未来做决策的过程中,未来的价值和当前的价值对决策的权重不同。虽然人类具有规划、预测未来的能力,但对不同时间点做价值权衡时仍带有一种非理性的偏离:相较于未来更多的价值,人们更重视当前的价值。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对未来做出目标与计划,制定计划时却难以考虑到实际而具体的困难,在实践过程中会发现计划往往过于理想化。这些现象是否由共同的原因所导致?也许人类具有作用于预测、偏好和决策的内在时间机制?作为解释水平理论的前身时间解释理论就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liberman与trope(1998)通过对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得出,影响人们对未来做出决策的时间折扣现象,其背后可能存在一种一般性的、基础的心理机制心理表征,它影响人们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的过程。liberman等认为,心理表征分为不同的水平:高水平的解释(high level construal)是人们对遥远的客体以相对抽象的、一般的、连贯的、核心的、高级的特征进行心理表征;低水平的解释(low level construal)是人们对近处的客体以相对具体的、特定的、断续的、非核心的、偶然性的、低级的特征进行心理表征。心理表征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变,就是表征从具体向抽象转变,包括保持主要的、稳定的特征而忽略次要的、偶然的特征2。liberman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对不同的时间距离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表征,从而影响人对未来决策的预测与判断。主试引导被试想象发生于未来不同时间点的假设性事件:在可能发生于明天(近距离未来)或发生于三个月后(远距离未来)的短途旅行两种情景下,被试要对38件相关事件物品(衣物、药品、洗漱用具等)进行分类,要求被试分组尽可能详细且避免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对远距离未来的物品分类中,所分组别更少,每组包含的范围更大,而对近距离未来的物品分类中,所分组别更多,名目更详细,每组包含的范围更小,说明被试倾向于对远距离未来的客体进行更抽象更普遍的心理表征,而对近距离未来的客体进行更具体更特殊的心理表征。3. 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内涵3.1 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自liberman与trope创建时间解释水平理论之后,解释水平理论正从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发展,有望成为新世纪具有影响力的较为完整的心理学体系之一。而在解释水平理论蓬勃发展的同时必有理论为其提供基础支撑,其中包括目标相异论、行为表征论、行为阶段论3。目标相异论(object dissimilarity theory)是解释水平理论最重要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所有客体都具有其特殊性质,没有客体是完全同一无异的,因其相同点可以划分在同一类别下,因其特性与其他客体相区别而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下。分类是提取主要的、抽象的特征,忽略次要的、具体的特征,并将提取的特征相互比较而将客体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辨别客体主要的、抽象的特征与次要的、抽象的特征。例如,学校即将举办一场主题讲座,那么讲座主题、主讲人对于讲座来说即是主要的、核心的特征,而会场位置、举办时间则是相对次要的、附带的特征。目标相异论将客体特征区分为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使人类以不同水平解释客体成为可能。行为表征论(ac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认为行为可以表征为不同的水平,低水平表征说明行为是如何被实现的,而高水平表征则说明行为的目的和后果。例如,吃饭这一动作可以从低水平角度表征为咀嚼和吞咽,也可以从高水平角度表征为减少饥饿、增加体重、获得营养等。人们往往先对行为进行尽可能高水平的表征,确定目标、意义及预测后果,之后才进行低水平的表征,来指导如何完成行为。这一理论与行为效价直接相关。行为阶段论(action phase theory)认为,行为包括决策前的熟思阶段与决策后的实施阶段。在决策前的熟思阶段,人们更关注行为的效价、意义和后果,通过搜集信息对比不同的方案来进行选择决策。在决策后的实施阶段,人们更关注如何实现行为的手段,指导实践。行为阶段论将时间与行为决策相融合,时间距离越远,人们会更关注行为的效价,增加熟思的可能性,而少关注具体的手段,减少执行的可能性。目标相异论作为解释水平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以不同水平进行客体表征成为可能;行为表征论明确了对行为表征的不同水平;行为阶段论则将时间与行为选择决策相融合。三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为解释水平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3.2 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内涵3.2.1 解释水平的内涵在目标相异论、行为表征论、行为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上,解释水平理论将高水平的解释定义为相对核心、抽象、连贯、高级的心理表征,而将低水平的解释定义为相对次要、具体、断续、低级的心理表征。从具体表征到抽象表征的过程包括保持主要且稳定的特征、忽略次要而偶然的特征。例如,将“手机”表征为“一个交流工具”时,我们忽略了尺寸信息;将“打球”表征为“享乐”时,我们忽视了球的具体信息。抽象表征具有多重性。(例如,一个手机也可以表征为“小物件”,“打球”也可以表征为“锻炼”。)抽象表征的多重性体现在:人类对客体的抽象表征是根据客体的相关目标进行选择的。因此,如果某人的目标是去联系朋友,那么“交流工具”更加相关,而尺寸则是低相关。若是从这一使用目标出发,手机也可以被具有联网功能的电脑所取代。然而,如果某人的目标是扒窃值钱的财物,那尺寸是高相关,而功能则是低相关。若是根据这一目标,手机则可以被钱包所取代。与目标不相关的细节与前后不一致的细节都会在对客体进行抽象表征的过程中被忽略或被同化吸收。例如,当球类运动被表征为“娱乐”时,关于打球时间长、进度慢的细节就会被忽略或修正。因为抽象表征必须从许多的候选解释中选取其中一个,无关或前后不一致的细节会被忽略或者被吸收修正,这些解释比具体表征更简单、更精确、更连贯、更概要,更典型4。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与低水平的解释相比,更高的解释水平并不是简单缺少创造性或只是模糊抽象的东西,也体现着额外信息,包括客体的效价及客体与周围的关系。抽象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细节、特质、偶然信息的缺失,也包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论而得的新意义,并将这些新意义组织进结构化表征中。抽象表征具有多种水平,个体可以对客体进行多种层次的分类(例如,贵宾犬,是狗,也是哺乳动物)。目标可以被解释成抽象、高级的目标或具体、低级的目标57, 行为也可因此进行多种分级。在这些分级中,每个行为(例如,为一场考试而学习)具有更高级、抽象的解释水平,它解释了为什么要执行这一行为的原因(例如,为了好成绩);或低级、具体的解释水平,它解释了这个行为如何被执行的细节(例如,阅读一本教科书)。更高的抽象水平具有更少的具体细节,包括行为的详细类型、行为涉及的客体以及行为的即时背景等信息,而具有更多的关于总体意义及行为效价的信息89。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为方便辨别高水平或低水平解释的特征,我们假设两个相关条件:主要条件:改变一个高水平的解释特征比改变一个低解释水平特征更能影响客体的意义。例如,演讲者变更比会场变更对演讲的影响更大。附属条件:低水平的解释特征的意义建立在高水平的解释特征之上,反之却不然,高水平的解释特征的意义并不能建立在低水平的解释特征的意义之上。例如,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即将举行的文化讲座,在讲座主题有意思的前提下讲座举办位置才有意义。而另一方面,不论讲座位置是否便利,讲座主题都很重要。在这一意义上,地点信息对于主题信息来说是附属的细节,因此地点信息属于更低的解释水平。3.2.2 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有密切联系。心理距离是指对事件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发生对象是谁以及它是否发生的知觉。解释水平是指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本身的知觉:对客体进行表征的过程。客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人们采用的解释水平越高级。这是因为当人离客体越近或越远时,高水平的解释比低水平的解释更容易保持不变。例如,与朋友联络感情(抽象目标),比给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具体目标)在时间上更加稳定。因为当你确实想要联系朋友时可以有多种方式达到目标,而在当时网络连接可能不可用。因此从近距离角度来说,利用高水平目标解释这一行为更有效。从其他距离分析也是如此。在社会距离改变的基础上,抽象范围的解释改变的更少。例如,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这一现象,从社会交流角度来看,高水平的解释会更加有效。在改变空间距离的同时要保持知觉的恒常就需要抽象的作用。不论客体的位置是近是远,都需要建构一个抽象的概念(例如,一把椅子),忽略附带功能(例如,特定角度的外观和背景的变化,如椅子的树荫落在在地板上及其在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保留必要的、相对不变的特性(例如,椅子的整体造型和比例)。因此,利用高级、抽象的解释水平来表征不同心理距离的客体,在许多领域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发展稳定性、进行空间定向、计划未来、从过去中学习经验、理解他人、考虑可替代的行动及结果。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也具有反方向的影响,即,解释水平对心理距离的影响。高水平的解释比较普遍、一般,在脑中构建远距离客体时更有用。例如,在遥远的未来或过去,在较远的地理位置,在假设性的情况下,或考虑具有远社会距离的他人时,与“在户外打篮球”相比,“享乐”更容易使人想起相关的活动。同样,基于人格特质(高水平的解释)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需要考虑那个人在过去与未来、在其他地方,在假设情景下的行为。通常,理解抽象概念能使人在精神上超越此时此地的经验,能够结合其他社会观点,考虑新奇和假设性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的解释水平有助于伸缩人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能够在各种心理距离中自由转换。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们相信上述相互影响的功能性关系促成了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之间的联系,我们仍认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被过分概括化了。即使经历不同的距离、低水平的细节没有特别改变,远距离的客体仍然倾向于激活更高水平的解释,高水平的解释会使人产生客体的距离感,不论实际距离存在与否。此外,解释水平理论还预测,当一件事具有一定心理距离时(当它发生在一个遥远的位置,或是为另一个人做计划,或是不可能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忽略低水平解释的特征。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前知道举办讲座的位置,并非常确定其不会更改。而当讲座举办时间推迟时,这些学生将会忽略会议室的质量(低水平的细节)。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心理距离和解释水平有关系,它们是不一样的概念。心理距离是指对事件发生的各方面详细信息的知觉。解释水平是指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本身的知觉和表征的过程。因此,事件的心理距离与自我、与时空距离更密切相关,而解释水平与事件的固有特性更密切相关。3.2.3 解释水平的操作性定义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表征具有丰富的层次性、连续性与整体性,而解释水平理论在理论上将其简化成不同的解释水平。在实证研究中,解释水平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在研究中,liberman与trope等人(1998)将高水平的解释定义为人类对客体的期待性(desirability),而将低水平的解释定义为可能性(feasibility)。期待性是指人对客体结果效价的认知与期待,代表的是上位、抽象的概念,多表现为“为什么”。可能性是指客体达到目标状态的可行性与难易程度,代表的是下位、具体的概念,具体体现为“怎么做”。liberman与trope(2000)以类别宽度、未来体验的原型、未来倾向的结构复杂性对解释水平进行操作性定义。henderson, fujita等人(2006)从归因角度出发,认为高水平的解释是由特质归因组成,而低水平的解释是由情景归因组成。freitas, langsam, clark等(2008)将解释水平与自我概念相联系,认为理想自我、期待自我、规范自我更多体现了高水平的解释,而实用自我、需求自我更多体现低水平的解释。 表3.2.3 解释水平的操作化定义及结论表 4. 解释水平理论的发展:心理距离edward bullough(1912)首次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人们欣赏艺术品所产生的美感并不能被强调成一种纯粹的客观性,也不可用客观固定的标准来限定,这种美感是一种由心理距离而产生的心理效应。liberman等人受edward启发,提出解释水平理论中的心理距离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对过去与未来、其他地方、其他人或其他的可能性产生直接的体验与感受,而我们却能计划未来、从过去中学习经验、与他人共情、对可能性方案进行选择,我们不能超越此时此地的自我获得体验,又如何使这些功能得以实现呢?解释水平理论认为是对客体进行抽象解释这一过程在起作用。因此,尽管我们不能对非此时的事物进行直接体验,却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测,记住过去、想象其他人的反应、推测可能发生了什么。预测、记忆以及推测都是心理层面的解释结果,虽与直接的体验相距甚远,却能超越即时情景并从心理层面表征遥远的目标。心理距离是与此时此地的自我有一定距离的主观感受。因此,心理距离是主观的、自我中心的:它的参照点是此时此地的自我,客体从这一点出发,从时间、空间、社会距离与假设性四个维度构建起心理距离。4.1 时间距离 作为解释水平理论的前身,时间解释水平理论最先提出人们对客体的抽象表征与时间距离有关且存在双向关系:时间距离越远,人们对客体的解释越抽象、核心、去背景化(高水平的解释);时间距离越近,人们对客体的解释越具体、次要、背景化(低水平的解释)。这一关系在未来角度有效的同时,对过去角度也同样有效。不同的解释水平对时间距离感也会产生影响。人们倾向于将高解释的水平设定在远的时间距离,将低解释的水平设定在近的时间距离。liberman与trope(1998)要求32名本科生被试填写开放式问卷,问卷要求被试幻想明天或一年后的活动,其中包括阅读一本小说、搬到新家、与朋友度假等,并进行详细描述。研究者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发现,在远距离未来事件中,抽象的高水平解释更多,在近距离未来事件中,具体的低水平解释更多。之后,被试继续幻想并描述其他19项发生于明天或明年的常见活动。关于活动描述,问卷提供两种选项:高水平的解释“为什么方面(why aspects)”以及低水平的解释“怎么做方面(how aspects)”,被试对每项活动的描述进行二选一。问卷结果分析表明,人们对远距离未来的活动更倾向于高水平的抽象表征、重视活动的目标与效价,而对近距离未来的活动更倾向于低水平的抽象表征、重视达到活动目标的过程与手段10。liberman等人(2002)进行一系列实验为解释水平与时间距离的函数关系提供了支持性证据11。例如,liberman将高水平的解释操作化定义为对活动相关物品的抽象分类,将低水平的解释操作化定义为活动相关物品的具体分类。研究结果发现,当假设活动发生在近距离未来时,被试更倾向于对相关物品进行具体分类,类目多范围窄;当假设活动发生在远距离未来时,被试更倾向于对相关物品进行抽象分类,类目少范围宽。这说明,时间距离越增加,被试对分类的抽象程度越高。sagristano等(2002)研究发现,被试在对当前赌局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考虑获胜的概率;对远距离未来的赌局进行选择是,更倾向于考虑收益的绝对值。上述实证研究从未来角度对时间距离与抽象表征的关系进行验证,而有研究发现时间距离与抽象表征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对过去的回顾。凤四海、黄希庭(2008,实验一)研究中,问卷提供以第三人称为主语的常见活动的描述句,被试阅读、想象并选择描述“为什么方面”或“怎么做方面”,之后被试确定与这一活动描述相适合的时间点,在时间距离量尺上进行选择,量尺以“此时”为中心,向前后分别辐射延展为过去阶段(许久之前,不久之前,刚才)和未来阶段(马上,不久以后,许久之后),标记从“-3”到“3”共7个点。研究者将数据结果负值转换成正值(即将过去时间重合于未来时间之上),发现对远时间距离的事件,人们倾向于高解释的水平,对近时间距离的事件,人们倾向于低解释的水平,无论事件发生在未来或过去,这一关系都有效。对于远距离过去的事件,人们倾向于采用高解释的水平,原因可能是具体的、细节的、次要的信息会在记忆系统中衰退更快,时间距离越远,提取越困难。不同的解释水平对时间距离感也会产生影响。凤四海、黄希庭(2008,实验二)研究中,选用12种日常活动,分别对其进行抽象和具体两种描述方式,以此为刺激材料编制成量表,要求被试对这些描述句在时间距离量尺上进行发生时间点的判断,量尺以“此时”为零点,向前代表过去阶段(许久之前、不久之前、刚才,分别以-3、-2、-1表示),向后代表未来阶段(马上、不久以后、许久之后,分别以1、2、3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高解释水平描述的事件更倾向于发生在远时间距离,低解释水平描述的事件更倾向于发生在近时间距离12。4.2 空间距离 解释水平与时间距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空间距离维度上也适用,也许背后存在相似的机制。空间距离越远,人们更倾向于高水平的解释,空间距离越近,人们更倾向于低水平的解释。 fujita,与henderson等(2006)研究发现,要求被试想象事情发生在较远的空间距离位置时,他们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核心的描述来解释事件与行为;想象事情发生在较近的空间距离位置时,他们更倾向于用具体的、次要的描述来解释事件与行为13。henderson等(2006)研究中,被试想象自己从事动画编辑工作,要求被试将一段卡通片(包含三位少年在不同位置参加夏令营的一段连续行为)划分成有意义的、自然的片段,夏令营的位置分别在东海岸(较近的空间距离)和西海岸(较远的空间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当事件发生在较近的空间距离时,被试将卡通片分为更多的片段,远空间距离时片段更少。这与liberman所做的研究结果(时间距离越近,物品分类越详细)相类似。henderson等(2006,实验二四)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将发生在较近空间位置的事件与行为归因于稳定的特质(高水平的解释),将发生在较远空间位置的事件与行为归因于偶然的情景(低水平的解释)。在对静态事件进行预测时,被试倾向认为典型的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较远的空间距离位置,偶然的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较近的空间距离位置。在对动态事件进行预测时,对于发生在较远的空间距离位置的事件,被试倾向于从一般趋势出发对事态发展进行推理,而较少考虑特别情况;对于发生在较近的空间距离位置的事件,被试倾向于在一般趋势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特殊的、异变的情况14。4.3 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解释水平理论提出的心理距离维度之一,包括自我与他人、重要他人与陌生人、群体内部与群体外部、小群体与大群体等,关于社会距离的研究并不多,但我们仍能根据已有的实验证据推测,社会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与时间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背后应具有相似的机制,即社会距离越近,人们更倾向于低水平的解释,社会距离越远,人们更倾向于高水平的解释。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关于自我与他人不一致的现象研究为社会距离影响解释水平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支持性证据。行为者-观察者偏差是普遍存在于归因中的现象,即人们偏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偶然的情景归因(低水平的解释),偏好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稳定的特质归因(高水平的解释)。例如,我与同桌考试都不及格,我会认为考试当天感冒影响临场发挥(情景归因),而同桌则是由于他学习能力不足(特质归因)。hsee 与 weber(1997)发现,社会距离影响解释水平的机制与时间距离相类似,都是以自我为参照点,心理距离越近,解释水平越低,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人们为他人进行风险预测时普遍存在系统性偏差,会基于风险中性来做预测,而不考虑具体的突发的风险;为自己做风险预测时,会从自己的心理状态出发,考虑现实的、具体的风险;为具体的熟悉的他人作风险预测时,系统性偏差会减少或消失15。trope与smith(2006)通过实验为社会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实验中包括知觉任务与概念任务,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激活高权力感时,会倾向于抽象地加工信息,在激活低权力感时,会倾向于具体地加工信息。smith等认为提高权力感会增加自我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感16。徐惊蛰等(2011,实验一二)研究人们在为自己决策或是给不同社会距离的他人提供建议的情况下,是否具有表征、认知以及偏好的差异性。采用2(为自己做决策/给他人提供建议)2(事件效价:高/低)2(事件可行性:高/低)的被试间设计进行试验,以超市购物券为刺激材料,事件效价即购物券的面值高低,事件可行性即超市交通便利性高低,要求被试从自我角度和陌生他人角度分别给出决策。研究结果发现,被试为自己决策时更多考虑可行性的高低,而为他人作建议时则较少考虑可行性。后在实验一结果显著的基础上,深入拓展,采用3(为自己做决策/给相似他人提供建议/给不相似他人提供建议)2(高效价低可行/低效价高可行)混合设计进行试验,重点在于拓展出不同社会距离的他人(相似与不相似的陌生他人)以及在效价与可行之间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使被试迫选,更能表现出被试的偏好。依然以超市购物券为刺激材料。实验结果发现,被试为自己做决策时,更倾向于高可行性;在为相似他人做决策时,与为自己做决策比较接近,也考虑较高可行性,自我-他人社会距离决策差异有所缩小;在为不相似他人做决策时,较少考虑可行性。当选项的价值高时,无论是为自己做决策还是为他人提供建议,都较少考虑可行性。sean m. mccrea等研究解释水平理论对自我刻板印象与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中,被试随机分为两组,高解释水平组与低解释水平组,在进行与任务无关的高/低解释水平处理之后,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与自我做出评价判断。实验结果证实,将被试置于高解释水平更易产生性别、职业与自我刻板印象,因为处于高解释水平关注核心、突出特质,与刻板印象具有相似的焦点,因此高解释水平与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相关。4.4 假设性 假设性作为解释水平的心理距离表现之一,被定义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假设性与解释水平的关系背后也存在着与其他维度类似的机制。wakslak等人(2006,实验16)研究发现,提高事件发生的概率,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次要的、特殊的特征进行表征,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的、核心的、一般的特征进行表征。当事件发生概率较高时,被试对事物分类更详细、更具体、更偏好特殊而非一般的描述、把连续的行为分成更多的单元、能更好地具体加工视觉信息、能更容易地识别视觉信息中丢失的细节。 todorov 等(2007)在liberman(2000)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假定小概率事件比大概率事件心理距离更远,研究发现面对小概率事件,人们更倾向于考虑与结果有关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与手段相关的外周特征;当结果发生的概率提高时,与结果有关的重要性降低,而与手段相关的重要性提高。这说明,当人们感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与手段相关的外周特征会被给以更多的权重,人们对高渴望/低可行的选项的倾向减少,更有可能使整个偏好发生逆转17。sackett与armor(2006)研究发现,在发生概率低的任务中,被试对自己的绩效表现往往过于乐观、高估自己的表现,而在发生概率高的任务(必须参加的任务)中,被试对自己的表现估计比较准确18。4.5 心理距离维度之间的关系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四个维度与解释水平的关系背后具有类似的机制。心理距离是一个自我中心、主观的概念:它的参照点是此时此地的自我,客体从这一点出发,从时间、空间、社会距离与假设性四个维度构建起心理距离。事件解释水平理论超越了此时此地的自我,离这一参照点越远,主体对客体的解释水平越高越抽象,离这一参照点越近,主体对客体的解释水平越低越具体。4.5.1. 心理距离之间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完成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_的地方”时,人们更倾向于用“遥远的”而不是用“附近的”,这不仅反映出文学惯例,更说明了一种思维自动化倾向。事实上在日常用语和推理中,人们使用空间隐喻来表征时间(boroditsky, 2007)。在社会心理学中,空间距离通常被用来衡量社会距离。例如,选择离另一个人更远的座位反映出与那人的社会距离疏远19。更为普遍的是,如果不同的距离维度下都有共同的心理距离维度,那么这些距离维度在精神上会互相关联。例如,偏远地区应该让人联想到许久之后、其他人以及不可能的事件,而不会联想到马上、自己和可能的事件。关于这一假说的研究中,bar-anan等 (2007)使用图片-文字斯特鲁普任务(stroop,1935) 检验心理距离之间的认知联系20 。被试会观看一组风景图片,其中包括一个箭头或指向近处或指向远处(见图1)。每个箭头都包含一个单词来代表心理接近(例如,“明天”,“我们”“确定”)或心理远离(例如,“今年,”“他人”,“也许”)。被试任务是尽可能又快又准地做出按键反应。版本一中的任务要求被试反应箭头所指是近处还是远处。版本二中,他们要辨别箭头中的单词。在两个版本中,被试对距离感一致的刺激反应更快(一个指向远处的箭头,包含一个单词代表较远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或低可能性;或是一个指向近处的箭头,包含一个单词代表较近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或高可能性),对距离感不一致的刺激反应更慢(一个指向远处的箭头,包含一个单词代表较近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或高可能性;或是一个指向近处的箭头,包含一个单词代表较远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或低可能性)。图4.5.1:由bar-anan, liberman, trope 与 algom (2007)所做的四种空间位置x 单词含义组合的例子之一,验证了词汇意义与假设性的联系。这些结果表明,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之间有一个共同意义,即使它与当前目标不相关联,人们也会自动激活这个共同意义。这个共同意义就是心理距离,自我会自动评估其重要性。例如,在雨天里,重要的是你注意到这把伞是属于朋友还是陌生人(社会距离);在丛林中,重要的是老虎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假设性);做金融投资,重要的是能否对不久之后或许久之后的衰退进行预测(时间距离);旅游时,能否对此地或其他地方进行预测(空间距离)。与效价不同,心理距离并不是对客体的固有语义表征。雨伞、老虎和衰退虽具有本质的好与坏,但他们并不具有本质的近或远。也许正因如此距离才未被纳入评估、效能和活动的基础维度之中(osgood & suci, 1955)。距离维度之间自动关联,这进一步表明刺激在某一维度上的距离会影响其他维度上距离的感知。brown,levinson,stephan等人关于社会距离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研究,为此提供支持性证据。brown与levinson研究发现礼貌用语标志和创建人际距离的关系:人们同陌生人交谈比同朋友交谈时更礼貌,使用礼貌用语和正式用语会产生一种距离感 (brown & levinson, 1987)。与上述分析一致,stephan, liberman与trope (2010)发现,使用规范、礼貌的语言更会让被试认为交流目标具有较远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例如,相比非规范用语,使用规范用语更能使被试认为谈话者在遥远的位置,谈话发生在较远的未来。(例,“我兄弟取走家庭用车,因此我们只能留守在家中。”与“我哥开走家里的车,因此我们只能呆在家里。”)由stephan等人所做的另一组研究(2010)发现反向影响的证据,即谈话目标的空间与时间距离对礼貌用语的影响。研究中,被试要求写一份介绍给在不久将来或遥远未来会读这份介绍的人看(例如,被试写观光建议提供给或明天到达或来年才到的游客)。结果表明,当被试被告知是为遥远未来的游客所写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礼貌用语。在空间距离上也有相同发现。williams与 bargh (2008, study 4) 的研究表明,被试在空间距离上更远的地方与他人交流观点,随后会表达出更远的社会距离。wakslak 与trope (2008)研究发现假设性也影响其他距离维度的知觉。与可能发生的事件相比,人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更可能出现在更远的时间、空间和社会距离中。例如,一种罕见的血型更有可能在远方被发现,而普通的血型会在近处被发现。据推测,人们将可能性映射到其他距离维度,因此会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将在遥远的地方和时间发生。4.5.2. 心理距离物理学实际距离增长越多,心理距离感增长越少。距离刺激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呈对数曲线关系21。这一推测也符合常识。对空间距离的预估也增加了自我参照点附近范围的灵敏度(holyoak &mah, 1982)。对于心理距离来说,时空距离、前瞻性和回顾性、以及其他距离的功能,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另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心理距离维度是如何相互结合并影响心理距离的。韦伯-费希纳定律可能适用。从自我的一个维度出发,对有一定距离的客体进行表征,若客体在同一维度上具有更远的距离,或在另一维度上有更近的距离,那同一维度上的心理距离感觉更近。即,同一维度对自我感觉影响更大。对于身在山东青岛的我们来说,会感到山东济南的会议比北京的会议来得早。4.5.3. 不同心理距离对解释水平的影响根据解释水平理论,客体表征在心理距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距离的客体也因此产生了精神联系。在原则上,相比近处客体,远处客体对自我影响更强。然而,心理距离是非常自我中心且主观的概念,自我只有一个,此时此地也只有这一处,而他人和别处却有非常多,相比较之下,自我和此时此地这种近心理距离的感觉会被放大,因此近处的客体应比远处的客体对自我的影响更强烈。4.5.4. 心理距离维度差异性心理距离不同的维度是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有些心理距离维度可能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 boroditsky认为空间距离比时间距离更首要、更基础,时间距离是在空间距离的基础上进行的推论。实验表明,在回答时间问题之前考虑空间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而回答空间问题之前考虑时间则不会影响被试的反应 22。另一组实验表明,在屏幕上呈现线条,线条长短会影响对呈现时间的判断,而呈现时间并不影响对线条长短的判断23。空间距离比其他心理距离维度更基础,可能是因为它学习的最早、更容易被观察、更精确、便于交流的特点。自我与非自我的区别可能是社会距离与观点采择的基础(pronin,2008),可能是激活其他心理距离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而假设性也许是所有维度中最不重要的,它讨论的是真实与虚构、可能与不可能的客体,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年纪才能对假设性进行表征。距离维度会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差异。区别之一在于可控性:时间是线性且不可控的,我们不停地从过去走向未来,却从未能控制时间;空间距离有三个维度,它们是相对稳定的,并能通过靠近或远离进行控制;社会距离只有部分可控(例如,我们可以尝试接近一个人,但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行动);假设性也只是部分可控,因为我们不能总是改变事件的概率。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效价:当社会距离显著降低时(小团体内部比大团体更积极),时间距离则显著升高(人们更关心遥远的未来)。探索心理距离在可控性、维度和效价的不同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5. 解释水平理论的反思与展望解释水平理论作为新兴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谈判、说服、选举、消费者行为等领域,解释水平理论强大的预测和解释能力都有所体现,而理论本身也正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快速发展。众多学者重视研究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相互影响的隐藏心理机制,以及心理距离影响判断和决策的心理机制,研究方法也趋向多样化。bar-anan等(2006)使用stroop任务和内隐联想测试,测量反应时间,研究结果证实了解释水平理论对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之间的关系假设以及不同解释水平会自动激活不同的心理距离感。然而,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展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足,需要研究者们予以重视,以期未来能对其弥补和修正。首先,对于解释水平理论提出的相关概念及相关测量没有明确的定义,包括解释水平、解释水平表现、解释水平前期变量、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表现等。模糊的概念定义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与标准化,会阻碍解释水平理论的进一步扩充发展。其次,对于解释水平理论提出的相关假设,即人们对较远的心理距离的客体进行高水平的解释,对较近的心理距离的客体进行低水平的解释,只是进行验证而不能提供科学性的、全面的回答。现存的回答大多是直觉性的,亦缺乏支持性证据,未来研究可以着重这方面的探索。再次,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在影响判断与决策的同时,与其他心理活动是否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动机与情感,都是影响决策判断的重要因素,它们在解释水平理论中是否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可以重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6. 总结 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距离维度是可分的。事实上,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并不一定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不一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也不一定不可能发生。然而,研究证明,人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反应却有其共性。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客体解释更多的是基于心理解释水平而不是对客体的直接体验。本篇文章所述表明 (a) 不同的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相互影响的关系,(b)不同的距离维度之间具有认知联系,当客体在一个维度上距离远时会让人觉得在其他维度上距离也远, (c) 不同的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是相互影响的。过去的心理学研究着重研究在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下的不同心理维度。本篇则认为心理距离是所有距离里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意义,它为广泛理解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心理现象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 最后,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距离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和个人发展能够经历的范围越来越大。人类进化的每一转折点都与时间距离维度相关,其中包括开发工具,这需要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制作特殊功能的工具,这需要考虑假设选择;发展意识,这使距离知觉和观点采择成为可能;发展语言,从而形成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驯化动植物,这需要广阔的时间角度24。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的扩大范围:穿越更大的空间距离(发现新大陆、太空旅行)、形成更大的社会群体(家庭、城市、国家、全球性机构),对更遥远的未来进行规划和投资、探索更久远的过去。人类生命发展的最初几年需要对遥远未来规划的能力,考虑隐藏的可能性,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到了解他人,从即时社会环境到更大的社会群体;25)。虽然历史、进化以及发展都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但关于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强调,想要超越此时此地,就需要人类的抽象心理表征能力。希望本研究关于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能扩展我们的认识,帮助我们超越此时此地的自我、小团体,将思维上升到更高层次,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大有裨益。谢 辞今年于心理系于我都是跌宕的一年,胡琳丽老师在百忙之中仍对我的论文写作、升学考试及个人生活都给予极大的关心与支持,师恩莫敢忘。本论文写作在胡琳丽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资料搜集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胡琳丽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胡琳丽老师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为我毕业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此向胡琳丽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