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2008428修改)_第1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2008428修改)_第2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2008428修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弗兰克赫兹实验(2008.4.28 修改) 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提出了原子能级的概念并建立了原子模型理论。 该理论指出,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时不辐射能量,当原子从高能态(能量 Em)向低能态(能量 En)跃迁时才辐射。辐射能量满足 E = EmEn (1) 对于外界提供的能量,只有满足原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级差,原子才吸收并跃迁,否则不吸收。 1914 年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JFranck)和赫兹(G Hertz)用慢电子穿过汞蒸气的实验,测定 了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了原子分立能态的存在。后来他们又观测了实验中被激发的原 子回到正常态时所辐射的光,测出的辐射光的频率很好地满足了玻尔理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 果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玻尔因其原子模型理论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弗兰克与赫兹的实验也于 1925 年获此奖。 夫兰克赫兹实验与玻尔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几率。 二、实验仪器 DH4507 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BY4320G 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 1 所示) ,阴极 K,板极 A,G 1 、G 2 分别为第一、第二栅极。 K-G1-G2 加正向电压,为电子提供能量。 的作用主要1GU 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G 2-A 加反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 电子从 K 发出,在 K-G2 区间获得能量,在 G2-A 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 G2-A 区域时动 能大于或等于 e ,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 I.2GAU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1. K-G1 区间 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 2. G1-G2 区间 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 图 1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电子 氩原子 K G2 G1 A I UG2K UG1K UG2A 微电流仪 灯丝电压 2 态与基态的能级差 EE 2E1 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 量达到 E,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 E 称为临界 能量。 3. G2-A 区间 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 eU G2A 则不能达到 板极。 由此可见,若 eUG2KnE 则电子在进入 G2-A 区域之前可能 n 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 I 随 加速电压 变化曲线就形成 n 个峰值,如图 2 所示。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 U 称为氩原子的第2 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 E= eU (2) 四、实验内容 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通过 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求出氩原子的第一2GK:UI 激发电位。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面板上的四对插座(灯丝电压, :第二栅压, :第一栅压, :拒斥电压)按2GK1GKU2GA 面板上的接线图与电子管测试架上的相应插座用专用连接线连好。微电流检测器已在内部连好。将 仪器的“信号输出”与示波器的“CH1 输入(X) ”相连;仪器的“同步输出”与示波器的“外接输 入”相连。 注意:各对插线应一一对号入座,切不可插错!否则会损坏电子管或仪器。 2打开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3 “自动/手动”挡开机时位于 “手动”位置,此时“手动 ”灯点亮。 图 2 弗兰克-赫兹实验 I 曲线2GK a b c I (nA) 2GK(V)U O U1 U2 U3 U4 U5 U6 U7 3 4电流档为 109A、10 A、10 A 和 10 A。开机时位于“10 9A”本实验保持此档不变。 5按电子管测试架铭牌上给出的灯丝电压值、第一栅压 、拒斥电压 、电流量程 I 预置1GKU2G 相应值。按下相应电压键,指示灯点亮,按下“”键或“”键,更改预置值,若按下“” 键,可更改预置值的位数,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位。 6电子管的加载。同时按下“set” 键和“” 键,则灯丝电压,第一栅压,第二栅压和拒斥电压 等四组电压按预置值加载到电子管上,此时“加载 ”指示灯亮。注意:只有四组电压都加载时,此 灯才常亮。 7四组电压都加载后,预热十分钟以上方可进行实验。 8按下“自动/手动”键,此时 “自动 ”灯点亮。此时仪器进入自动测量状态。 9在自动测量状态下,第二栅压从 0 开始变到 85V 结束,期间要注意观察示波器曲线峰值位置, 并记录相应的第二栅压值。 10自动状态测量结束后,按“自动/手动”键到“手动”状态,等待 5 分钟后进行手动测量。 11改变第二栅压从 0 开始变到 85V 结束,要求每改变 1V 记录相应 I 和 .2GKU 值,注意:在示波器所观察的曲线峰值位置附近每 0.2V 记录相应 IA 和 值,不少于 10 个点。2 12实验完毕后,同时按下“set ”键 +“ ”键, “加载 ”指示灯熄灭,使四组电压卸载。 13关闭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六、数据处理要求 1.作出 曲线,确定出 I 极大时所对应的电压 .2GK:UI 2GKU 2.用最小二乘法求氩的第一激发电位,并计算不确定度。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