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第1页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第2页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第3页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第4页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概念的产生背景 1、低碳经济渐成全球共识 1992 年 6 月 14 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环 境与发展宣言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 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 2、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目的 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 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 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 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 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 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 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 C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 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 碳产业体系。 二、目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 碳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环保的需 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 较强,单位 GDP 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 均水平。虽然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国目前 一次能源结构中约 93%是化石能源,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石化能源燃 烧造成的,降低单位 GDP 的能耗可以减少 CO2排放。国际能源署 (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算:20032030 年在参考 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平均将分别增长 3.2% 和 2.5%,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年均增长 3.3%和 2.2%。因此,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靠高碳能源所驱动,对低碳能源 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是个极大的挑战。 2、高碳产业与贸易结构引起的排放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衡,工业 特别是重化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部分企业工艺 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有的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问题较为 普遍。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在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 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密集型商品。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了大量外资,而对环境标准要求过低, 使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将节能减排的 国际责任和压力转移到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同时,不 可避免加重了中国污染排放,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部分地区已成 为“污染避难所” 。 3、技术水平低下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遇到的最大瓶颈,我国作为一个发展 中的大国,制约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因素是科技 水平低,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无论是废弃物处理、节能降耗 技术开发,还是对资源深度开发,都离不开技术和设备投入,没有 先进的技术工艺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从谈起,因而技术发展制约 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在 CO2处理器、工业废气净化装置以及固体 废物处理装置等具有高科技水平设置的技术研究开发上能力较弱, 多数需要进口;在电力部门,2007 年我国高碳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 量的 82.86%,仍占主要地位,火电技术改造尚未突破大幅度降低 CO2排放量的技术瓶颈,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车 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力汽车还普遍存在 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 在许多情况下,中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 费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 济”转移的关键。 4、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但由于我国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 资源来实现,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 年 全年万元 GDP 能耗实现自 2003 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 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 经济增长情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世 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策,很多地方重 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难以改变,高耗能产业加快增长的内在动力 未能达到有效遏制。同时,很多企业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发展循环 经济片面等同于“三废”排放达标,这大大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2009 年末,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到 202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 CO2 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6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要实现这些目标要付出艰苦努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必然要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受到实现工业化和承 担国际义务双重压力的推动。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针对我国实际,坚 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近期 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症下药,走出 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1、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是建设低碳型社会的根本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 续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本身就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最主要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是综合国 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低碳型社会,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通过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能源 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要通 过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对煤炭的低碳化 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加速发展天然气,发展水 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 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 展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大力 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 业结构的低碳化。围绕节能降耗,推进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经 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 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 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3、加强国际低碳技术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或完成减碳任务的, 因为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和共同拥有的天空是不可能分割的整体, 保护地球需要各国的共同行动。为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气候变化 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 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发 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我们应该树立帮助 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努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 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 ”经济发达国家在过去长期发展过 程中,对地球环境资源造成严重影响,也是现在污染物主要排放国, 所以应带头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减少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污染产业,并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资金 和技术的帮助,因为地球只有一个,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财富。现 在西方国家纷纷加强相互协调,英国政府等八个工业强国和欧盟一 道研发遏制气候变暖的技术,实现碳减少目标,德国政府同许多国 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保护合作,近年来加强了与美国的 合作,并发起欧盟与美国间的“跨大西洋气候和技术行动, ”重点是 统一标准制定共同的研究计划等,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我国作 为发展中的大国,应积极参与到世界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在促进节 能减排中加强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工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技 术,提高效能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加强欧盟和美国低碳技 术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管理 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伙 伴关系,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发具体项 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态的合作活动。 4、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创新,建立有效的创新 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首先改革 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提倡绿色 GDP,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 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环境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低碳经济评 价体系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从企业到国家建立起一套绿色体 系,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等,消除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 益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次,引进碳排放 交易制度,进行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减排。在具体实施中减免税收, 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上,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 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企业自身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 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行为,摒弃传统的义利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树立新的发展理 念和新的企业义利观。企业将“利”与环保结合起来,在追求利润 同时不忘环保责任,以推进清洁生产,减排降耗,节约资源和能源 作为自己的责任。其三,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制定和修订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的能源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