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荷塘月色》_第1页
导学《荷塘月色》_第2页
导学《荷塘月色》_第3页
导学《荷塘月色》_第4页
导学《荷塘月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可谓历史悠久了。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似乎无庸置 疑。不过抒情之具体内容,却是众说纷纭。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大多以为文章与大革命 失败有关。这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多矣;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似乎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笔者拟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以“借景抒情、 披文入情”为线索,力图得出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荷文抒发的是作者渴望自由和获 得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将课堂导学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供专家、同好指正。 课前师生双方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方面,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制作多媒 体课件;并设计、印发预习提纲,除了常规内容外,要求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文章抒情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分析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由文中所描写的“景” ,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 做好了以上准备,课堂上的“导学”就能因势利导,呈现“水到渠成”之势。 首先,在教师引导下,让同学们明白“借景抒情”的含义: “情”在前而“景”在后,作者着力绘景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即“情在景中” 。 进而提出要求: 1、 荷塘月色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对于前两问,同学们并不感到为难。经过小组讨论,一致明确: 1、着力描绘的景物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塘边树丛; 2、景物特点: 塘边小路:“幽僻” 、 “寂寞” 、 “阴森森” 月下荷塘: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 写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 “月下花叶” “月下树影” 写月光如水、青雾(浮) 写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写树影倩影; 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一时不知从 何说起。教师仍然紧扣着“借景抒情”这一线索,运用师生对话式的讨论,引导同学们自 己得出结论。让同学们再一次诵读课文,师生对话间以小组讨论,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之 中的思想感情。 师:“小路”本是“幽僻” “寂寞”甚至“阴森森”的,但作者今天的感受如何? 生:“今晚却很好” 。 师:是路修好了吗? 生:不是,还是煤屑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呢? 生:(先是沉默)今晚作者心情好。 师:(抓紧时机)很好!一条并不“很好”的煤屑路,作者却说“今晚却很好” ,那是 因为作者的“心情好”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今晚 心情好” 。 接下来,引导同学们看以下几处景物描写: 师:再来看“月下荷塘”的描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沉默) 师:大家说说,文中描写的荷叶、荷花美不美? 生:(齐声地)美! 师:我还要提醒大家:这是白天的荷塘,还是晚上的荷塘? 生:晚上的。 师:晚上的月光亮不亮? 生:(众说不一) 师:关注课文,以文章为本,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生:第 2 段: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 5 段: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那么,莫要说“淡月”下的花叶,即便是明月夜下的花与叶,能看出它的美吗? 生:黑糊糊的。 师:(切换电脑屏幕,映出网上下载的“清华园荷塘实景” ,并作简单介绍) (参考资料: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近春园之一角。咸丰十年即 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 ,前后 达一百二十余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清理整修。 ) 师:对比一下文字与这幅图画,图中的花叶很难说是“出浴的美人” ,黑糊糊的柳树影 也难称为“倩影” ,白光与黑影的搭配无论如何也很难令人联想到“小提琴名曲”一般的和 谐来。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被描写得这么美呢? 生:还是因为“心情美” “情人眼里出西施” 。 师:(进一步)于是,这就有个问题: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是“客观景物” ,还是“主 观感受”呢? 生:(沉默、思考)应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师:正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作者还没到荷塘,在“塘边小路”上时,就已知道 他“今晚心情美” ,到了塘边,更是情不自禁。因此,看到的叶、花以及树影,统统都是美 的。因此,我们可以说,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乃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景色。 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者“今晚心情美” 。 那么,深究一步,作者“今晚心情美” ,美从何来呢? 生:(沉默) 师:有人说,这是个谜,无法知晓的。我们还是以文字为本,探索一番,看看能不能 找出其中缘故来。 师:上面说过,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文中有没有直 抒胸臆的文字呢? 生:(默读、思考) (莫衷一是) 师:什么叫“直抒胸臆”? 生:直接抒发感情。 师:有没有这样的文字? 生:有。 师:找出来,哪一段? 生:第 3 段:“路上只我一个人” 师:好!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映出第 3 段文字) 欢 迎 光 临 语 网 中 网 语 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师:大家齐读一遍,品味其中的感情。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进而找出中心词来。 生:(齐读、默读)中心句是“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生:中心词是“自由”!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作者“今晚心情美” , “美从何来”? 生:今晚“自由”了。 师:能设想一下,作者“今晚”获得了什么样的“自由”? 生:“下课了” ;“休息了” ; 师:是的,学校下班,就没有公事缠身;妻儿睡着,也没有家事烦心。真正是“自由” 了。不过, “自由”真有这样大的魅力,能使作者眼前的荷塘变得如此美丽吗? 生:(争先恐后)自由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心情就美。 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好! 师:有一首诗说:“生命诚可贵,” 生:(跟着老师)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师: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更明白作者对自 由二字的渴望! (屏幕显示: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 民主战士:追求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人士。而当时统治北京的,名曰“国民政府” ,其 实是“封建军阀” ,因而作者深感压抑和苦闷。于是“今晚”获得了“自由” (哪怕是片刻 之间的自由)之后,作者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师:现在,把第 3 段课文齐读一遍,深入领会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喜悦心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课时的第 3 个问题了 师生:(齐)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笔者不敢断言这个结论之正确,不过,这既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以 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以“借景抒情”为线索,从中得出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 (完) 朱自清小传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六岁时随全家定居 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 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 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 ,提前 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年,加入新潮诗社。 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 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年月,出版散文集背影 , 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 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 ,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月,著名的民主战士 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 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年月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 援面粉宣言 ,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 和可贵情操。月日时分,病逝于北平,享年岁。 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 。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 要领。这时候,教师点拨: 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前者即“直抒胸臆” ,后者又 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 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 们讥笑。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 B,间接抒情。 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间接抒情” 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教师也举例子进行 点拨: 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 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 彩、光芒万丈! 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 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 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 主要区别在于: “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 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 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 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朱自清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 年) ,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 ,前后达一 百二十余年。1927 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 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 自清亭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 ,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 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 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 、 荷塘 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 源于此地,其实不然。 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现在近春园东山 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一、整体构思 1、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早有权威定论 勇于探索,突破定势思维; 2、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独立思考,突破定势思维/以文为本,探索感情基调 4、教学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欢 迎 光 临 语 网 中 网 语 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 5、突破难点:突破前人定势思维,探索作者感情基调; 以文为本 分析一个作家或一篇文章,要联系作家的全人和全文,否则,就等于痴人说梦。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学者、 “新月派”重要作家。 著有踪迹 背影 你我 欧游杂记等。 三.重点解说 1、分析景物特点: 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今晚很好 小结:心情美 月下荷塘 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结:形象美 月色 总写:月光如水/青雾浮/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分写:树影峭楞楞如鬼/倩影;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 /恰到好处 小结:朦胧美 2、领悟作者感情: 展示“清华园荷塘实景”图片。 实景:黑暗模糊甚至阴森凄清的荷塘 虚景:优美宁静而且令人陶醉的荷塘 惬意满足,情人眼里出西施; 塘边小路心情美, ; 月下荷塘形象美; 塘中月色朦胧美; 3、深究感情基调 (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 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 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 中心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思路:独自一人、超越自我、另一世界、悠闲自在 自由; 四、难点探讨 1、革命说 传统观点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苦闷彷徨之作 探索辨析 朱自清当时不是,后来也不是一个革命者。 以文章为本,从景物入手 渴望自由而赋于淡月下模糊的荷塘以美妙的感受。 文中“荷、月、树、影”之美,并非实景之白描,而是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主观感 受。 2、基调说 传统观点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心里苦闷彷徨) 探究辨析 .“不宁静”的原因,或“苦闷”,或“激动” “兴奋” “压力”等; 、即便“苦闷”,不仅是“大革命失败” ,或有“工作.家庭.孩子.朋友”等因素。 、单以文末之“1927 年七月”为判断依据,势孤力单。 3、哀愁说 传统观点 写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 ” 探究辨析 “蛙声”是个过渡句。 之前:借景抒情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