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探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有关化学书籍的翻译及化学人才的 培养等史实的整理,初步探究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化学教育所 起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化学教育;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6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9 世纪 60 年代起,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当权者,为了对 付来自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殖民者的两方面的威胁,同时也为了 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亡,提 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 动。洋务运动的核心旨在求强求富,因此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 科学技术就势在必行。而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相关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此间洋务派通过翻译书籍、创办 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革新举措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学对 外国化学知识体系的引进,以及国内化学知识的传播,从而使中 国近代化学教育在洋务运动持续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自身的巨大 发展。 1 化学书籍的翻译 1.1 化学书籍翻译概况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迫切地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来为 各种实际生产铺垫理论基础,洋务派越来越意识到翻译西书的重 要性,强调“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 读西书为功” ,因而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翻译机构和翻译 人才。在这方面做得最有成就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其于 1867 年附设翻译馆,组织中外科技人员“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 出” 。至光绪六年(1880 年),完成刊刻而行于世的有 98 部,共计 235 册。完成翻译但未刊刻的还有 45 部,共计 142 册。未译全的 还有 13 部。在翻译完成的 143 部中,除化学工艺外,有纯粹化学 6 部。所译之书大部分由徐寿、华蘅芳、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而 成,他们对中国近代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时,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少数书局成立,从事翻译外国书籍 的工作,其中也有不少为化学。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学译书 列于表 1。 1.2 译书的内容简述 伴随着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使得 19 世纪 60 年代化学知识 的引进与传播比较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些译书为古 老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化学知识,为近代的化学教育在中国 的顺利开展和化工企业的创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如 化学鉴原是我国第一本无机化学教材。它将近代无机化学的 内容系统引人我国。书中介绍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物质不灭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等。详述了 64 种元素的 存在、性质、用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发现史等。该书 还发表了我国第一张中西名元素对照表 。另外,江南制造局所 译出化学鉴原续编(无机化合物专论)、 化学鉴原补编(有 机化学)、 化学考质(定性分析)、 化学求数(定量分析)、 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 化学分原(定性 分析)6 部化学专著。此 6 部化学专著和化学鉴原及化学材 料中西名目表合集称化学大成 。至此,已将西方近代化学各 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的 部分内容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等知识系统、完整地引入我国。 到 19 世纪末,化学知识的引进已然超过了数学和物理。由于化 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化学化工的发展,当时很多乐于探 索新知的人都非常重视化学。甚至有人认为“化学为诸学之根” 。 2 化学人才的培养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洋务事 业在中国的发展,化学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洋务运动期间培 养化学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在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活动中进行 的。 2.1 新式学堂中的化学教育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清廷面对着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不得不逼迫他们反思昔日的 “天朝上国”何以在今天受到“蛮夷之邦”的诸多凌辱欺压。伴 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不断地传播渗透,洋务派认识到,西学之长 于中学之处就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西学中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西方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指导思想下,从 1862 年洋务派开办京师同文馆开始,到 1895 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 40 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 30 所, 包括 7 所外国语学堂和 13 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 10 所军事学堂。 这些新式学堂里面大都开设有化学、化工之类的相关课程,成为 当时国内化学教育的前沿阵地,这其中对近代化学教育做出杰出 贡献的有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 2.1.1 京师同文馆 化学课程在新式学堂里的开设正是体现了洋务派重视“西学” 的态度,但是由于“中体西用”为当时的科技教育纲领以及没有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制和学校系统,化学课程在各个学堂 里的师资力量、授课方式以及课程的所占的比重和年限安排都有 所区别。京师同文馆中,化学课设置初期,内容都较为简单,考 试内容一般也都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直至 1876 年同文馆订立了 八年制课程,化学教育才逐步趋于正规化,化学专修班即所谓的 “汉文化学”的设立正是同文馆化学教育逐步正规化的具体表现。 不过客观地说,由于办学规模的限制(如 1879 年该班就只有 13 名 学生)和当时国内化学知识水平的制约,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所培养 出来的专门的优秀化学人才数量却较为有限。但是同文馆的化学 教育是开创性的,是我国近代官办化学教育之始,具有一种示范 带头作用,推动了化学教育在清末的展开。 2.1.2 格致书院 创办于 1876 年 6 月 22 日的上海格致书院,由于其创办者中国 近代化学教育先驱者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都擅长和重视化学, 在化学教育方面则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格致书院的化学教习主要 有徐寿和栾学谦,此二人对格致书院的化学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另外,书院还“延聘西士,教习化学、矿学,按期延聘 中西名人学士,讲演格致学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1879 年的格 致书院招致生徒启规定:“本院于算学、化学、矿学、机器之 学(学指专业)皆有专家” 。由此可知,书院开课之时,即设化学课 程。书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很好地区 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徐寿个人的努 力,格致书院还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化学实验室。在考试制度 方面书院采用了西方“学分制” ,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逐门研 修,修一门,考一门,直至修完。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格 致书院培养出的学生总数不下千人,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实 属难能可贵。 2.1.3 其他学堂对化学教育的贡献 除了京师同文馆和格致书院外,各新式学堂根据自己的办学宗 旨和特色,在其培养各类型人才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当时 的化学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对西方化学方面的书籍 资料翻译整理过程中对各外国语学堂所培养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是 不言而喻的。洋务派所创办的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所开设的 课程内容则更是无法规避化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从实践的层面上 对化学知识的传播和化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2 留学活动中的化学教育 随着洋务运动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洋务派意识到要想真正全 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学堂无论是在师资力量和文 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想 法和提议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很快地付诸于实践。洋 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两个方面。 2.2.1 留美幼童的派遣 由容闳倡议,依据 1868 年所签的中美续增条约中有互派留 学生的协定,1871 到 1874 年,我国先后派遣了 120 名 12 到 15 岁 的幼童赴美国学习。然而,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得培养目 标和培养措施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1881 年在他们即将升入 大学或专门学校的时候,就被清政府相继撤离回国,学业也就随 之夭折。而那一时期,化学课程则于美国的大中学校普遍开设, 因而他们所接受的化学教育相比于国内通过译书学习化学的学者 来说,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思维方法上都存在着相当大得优 越性。而即使是这些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的科技、 教育、实业等方面也是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 近代的科学技术的传播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 国安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中专习化学者寥寥无几, 但无论是教育和实业在当时已然是无法离开化学知识和化学工程 工艺了,因此这些留美幼童归国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对化学知识的 传播和化学教育的推广作出了贡献。 2.2.2 留欧学生的派遣 由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877 年到 1886 年,洋务派先后派遣几批学生到欧洲的英法等国留学深 造。相比于前期的留美儿童的派遣这些留学生对学科知识和科技 工艺的引进,尤其是海军人才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成效的。 本次留学生的派遣,为清末的中国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化学人 才这其中的杰出人才有,林轻升、林日章、张金生、池贞铨、 罗臻禄、王桂芳、吴学铿,任照等人。原先学习制造的他们,到 法国后改习矿物学。由于化学是近代矿物学的基础学科之_,这些 留学生在巴黎国立高级矿物学院学习时,就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化 学训练。这些留学生于 1880 年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 林庆升、池贞铨、林日章合作发现了福州穆源铁矿;王桂芬、任 照主持过炼铁炼钢的生产。虽然他们不以化学研究或化学教育为 专业,但是他们的化学造诣在国内实属佼佼者。此外,不得不提 的还有曾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受业于化学家、 化学鉴原续编 和补编的原作者蒲陆山(c.l.bloxam)的罗丰禄。他虽然没有 毕业就回国,但是可能是当时唯一的一位专修化学的留学生。 上述两个方面的留学生总共约两百人,这是甲午战争以前中国 留学生的主体。洋务运动的留学教育虽然规模小,人数兜但这是 中国近代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方 的化学知识来说,不会再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归国留学生献 其所学,在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为国人打开认识世界、认 识西方先进科技的窗口,使得化学知识在近代中国得以更广泛的 传播。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化学教育的近代化的推进功不可没。 3 洋务运动对化学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3.1 教学内容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结合在实际生产 中的,化学教育并没有成为国家正式教育的内容,化学始终未能 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一系列重要 化学书籍相继出版,较为系统科学的近代化学知识逐渐被引人中 国,使化学这一学科在清末得以确立。正是这些译书使得两千年 的封建教育课桌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开始在 古老的中国慢慢地传播开来。一系列先进的西方化学书籍被翻译 过来,成为我国第一批近代化学教材,对我国近代化学教材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3.2 教学方法的变化 由于化学学科没有单独地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教学学科中,所以 近代以前中国有关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化学工艺和相关技艺为载体 进行传播的。鉴于此,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直以来都是 典型的师徒式传播,这种师徒式传播方式不但使所能传播的化学 知识量非常有限,而且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对其中的化学原 理都不甚了然。再加上大多数的国人把很多化学知识和技艺看做 “奇技淫巧” ,化学知识想在古老的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就无异于天 方夜谭,更不用说化学教育的发展了。 而大部分的洋务学堂都借鉴西方的授课方式,把欧美的自由风 气带进来,化学教学中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更 符合知识接受规律。新式学堂普遍定了分年度课程计划,确定了 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教学进度不一的个别教 学形式。如在京师同文馆中化学专修班即所谓的“汉文化学”的 设立正是同文馆化学教育逐步正规化的具体表现。新式学堂教育 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都有所体现, 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格致书院中,化学理论教 学主要采取了“自学答疑式”和“化学讲座式” 。新式学堂讲究教 学内容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甚至在格致书院中还有实验 教学。在考核制度方面,格致书院中“学分制”的采用,更是彰 显了教育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性。这些教学方法上的大 胆改革和尝试,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移植痕迹,但是对传统化学 教学和化学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引发的反思无异于一声春雷。 3.3 师资力量的充实 洋务运动时期化学教育所需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西方洋教员和 本土人才两个方面。由于洋务运动初期能够胜任化学教学的中国 人数量是凤毛麟角,所以最初的化学教学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外籍 教师。这些外籍教师自身大多有科技教育的资深背景,如丁韪良、 傅兰雅等人,丁有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两个专业学位,在自然 科学、国际公法方面有很深造诣;对傅的学识晚清刘坤一如此褒 奖:“查有三品衔英国儒士傅兰雅,学博品端,志趣超卓,聘充 上海制造局教习二十余年,所译格致、工艺等书百十种,传布最 广裨益良多” 。洋教员在洋务运动初期对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和本土化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少数的中国大家在化学师资队伍中所起的重要作 用是举足轻重的。如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自学成才的化学名 家徐寿、师承美国传教士狄考文的栾学谦以及华蘅芳等人在译书 教学方面都对当时的化学教育教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过就整 个本土师资队伍来说,洋务派通过新式学堂和留学活动所培养出 来的化学人才当为主力军。这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的掌握近代化 学知识的专业人才 思想观念先进.专业性、实用性强,对教育 有着热切的改革愿望和实践,对中国化学教育发展前进发挥着自 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本土优秀人才献身于近现代化学教育,逐渐 形成了化学教育师资基础队伍,逐渐替换外籍教师,是推进近现 代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3.4 教育观念的转变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传统教育打开了一 扇吸收新学气息的天窗,开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先声。传统的中 国教育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 人才观,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封建士大夫,这就使得 作为科技教育之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8 面团长大了(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五四制)
-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Oracle数据库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化人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土地测量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集宁师范学院《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2024年江苏泰州靖江市公安局补录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共享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广东省《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科技安全教学课件
- DB3301T 1088-2018 杭州龙井茶栽培技术规范
- 2010浙G22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工程机械租赁服务方案及保障措施 (二)
- 国网基建安全管理课件
- 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99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 DB36T 1393-2021 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
- 档案三合一制度培训
- Unit 1 I go to school by bus. Period 4(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二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