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1页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2页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3页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外生性”推动力不够,我国农业在 经历了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以后,农业增长与发展出现边际递减 的趋势,农业“内生性”因素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显得明显不足,农业的发展 面临着很大挑战。一个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基础是来自内部的变化,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 的根本原因,外因或“外生性”因素则是内部变化的条件,外因要依靠内因起作用。因此,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应该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事业建设上起基础 性作用。 一、农业“内生性”增长的界定 农业“内生性”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农村的自然资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 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内生性”的增长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 增长与发展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增长与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国内一些学者把 这一概念与经济学的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有机融合,形成了外生型经济与内生型 经济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和发展战略理论。 内生增长论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 (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最著名的有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格 鲁斯曼赫普曼模型等,另外还有罗伯森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的 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等。90 年代初期形成的“新增长论”即内生增长理论,把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要素内生化,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从九十年代起, 内生增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 R&D 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定量模型的建立、 对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重新探索等;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农村贫困 归咎于劳动力数量过多,提出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来转移过剩农业劳动力的“外生性” 发展思路;舒尔茨则把农村贫困归咎于劳动力质量太低,提出改善人口质量、加大人力资 本及知识投入的内生性增长思路。 国内对农业内生性与外生性发展的研究主要强调农业的外生性发展,包括城镇化、工 业化、资本化、转移劳动力等。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外生性”发展已难以应对当前 “三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论便占 据了主导地位。学者张觉力、王文龙、徐惠红等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必 要条件,生产模式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 重要保证。周新德认为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是农业发展的“内生性” 动力,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衍生出来的外生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外生性”因素。 “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并非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方式,二者是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只是发展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内生性”的发展要以外生性因素的流入、支持为 外在推力,而“内生性”发展是农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同时“内生性” 发展为外生性因素的流入创造条件、产生吸引力。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来 看,单纯靠外生性因素的输入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从实践 来看,近些年的农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发展方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实际效果趋于边际递减。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的 长期积弱积贫;二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工业;三是“外生性”资本等因素进入农村 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必然造成对农业由输血转向抽血,转移农业有限的利润, 随着农业边际效益的下降,外生性要素难以进一步流入农业;四是有限的耕地吸纳的农民 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农业小规模经营,土地产权难以流转,使得外生性因素难以在农业领 域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二、影响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的分析 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主要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 本积累、农业内生化的技术和信息、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效应、 规模经济等。 (一)在资本积累方面,农业投资增加是农业增长的重要条件 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现状,农业的初始资本投资起点低,农业投资的边际产 出弹性较高,农户每年投入的生产性资金是农业增长的基础之一。增加农业生产资金要素 的投入对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系统的 “外生性”资本投资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农业除以“剪刀差” 的形式向城市和工业提供剩余外,农业资本积累的主体仍然是农业的“内生性”积累,农 业发展更大程度上是靠农业的“内生性”资本积累来实现。非常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农村 土地产权的流转顺畅,土地得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的资本边 际生产率还有上升空间,农业的资本积累主体仍然是“内生性”的。 (二)农业单位面积劳动力需要量在下降 农业劳动力本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国内有关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回归方程 分析中却显示其对农业增长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 随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愈明显,我国农业单位面积劳 动力需要量一直在下降,而且这一趋势会进一步深化。 (三)从土地等自然资生来看,具有有限供给的性质 随着小城镇的扩展,建设用地加大,再加上一部分退耕还林,一部分级差地租较低的 土地退出耕种,我国农用地面积一直下降,依靠土地要素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显然不会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应该具完整的 商品属性,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交易性,通过交易实现资生优化配置和资产增值, 但是,农村土地的非商品化使其难以流转、不可交易,这进一步固化了土地的低效益。 (四)从技术进步来看,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农业中技术进步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通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农业的边际劳动 力产出提高;二是通过化肥农药等手段对土地进行替换,增加单位土地产量;三是通过改 进灌溉系统,改善栽培种养方法、改良和引进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产品反季节生产和销售 等,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由于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 力供给量大,除经济发达、农业产业结构比较高级的地区外,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是不经济 的,所以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而化肥的使用、灌溉面积的扩大、农产品结 构的调整和种养技术的改进等能够比较有效地增加农业产值。 (五)农业内部更需要 “内生性”制度创新 制度方面,在所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制度创新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 的贡献率最高,远大于其他的制度创新。其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因素有:农产 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的产业集聚、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专业市场;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性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建立的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分工体 系等。比如潍坊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工格局就体现了这种分工体系的优势,目前基本已形成 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的片区分工特色。考察中国制度创新的内生化过 程,可以得出直观的结论: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所有制度创新几乎无一例外是由农 业系统内部开始尝试创新的,农业“内生性”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 的重要条件。随着中国农村、农业领域的发展, “外生性”制度变迁出现了边际效果递减的 趋势,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趋于减弱,农业内部呼唤更适合农业发展的、来自农业系统内 部自组织的、市场化的“内生性”制度创新。 (六)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高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 背景下,一个经济系统能否取得较快增长日益取决于人的知识化、生产的知识化和经济的 知识化。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7.8 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 7%,小 学文化程度占 25.8%,初中文化程度占 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1%,大多数农民 都缺乏一技之长。显然,农民教育和培训仍然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增长的科技化、生态化、现代化和可 持续性,使各种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充分利用“内生性”增长因素,促进农业增长 (一)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经过 30 年的改革,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他们 还没有完全走入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很多方面还受着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 济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影响的双重束缚;农民的各种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土 地流转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没有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权利。这些情 况极大地压抑了农民在追求富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必须承认和尊重广大农村群众发展主体地位,加大对农民各项 权益的保护,特别是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注重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发挥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形成强大的“内生性”发展动力。 (二)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我国实行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30 年不变的制度,在这基础上,应进一步延长土地承 包期,稳定农民的永续占有土地使用权的预期,这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而且对农民提供 了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对农户承包的土地赋予有条件的抵押权、有偿退出权和有条 件的买卖权等相关权利,对于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激活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农 业资源整合、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价值提升等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赋予土地更多 的产权权能,可以扩张土地经营和交易的市场机会,减少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 (三)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增强农业发展的自组织力量 农业产业集群存在以下共同特征:产业关联效应大,集群内的产业具有能细化分工的 特点、产业链纵向延长、企业和农户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集群企业在产业内既竞争又 合作、要素的聚集效应强、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存在共同的历史或拥有某种传统。从交易 费用的角度看,市场交易费用过高,可以通过集群企业来“内化” ,农业产业集群的各个经 济主体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在关联性强的经济体之间进行交易,可以减少 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增加农业经营主体集体谈判要价的筹码,增强农业区域发展的自组 织能力。 (四)促进农业资本的自主积累和内部循环 农户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受益人,是农业投资的主体,因此促进农业投资首先要促 进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维护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利益,避免农业 生产的短期行为。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工作,提供一些专门针对农户对农业投入的 小额贷款,提高土地、房屋、大型农机具的流动性和可抵押性,简化贷款手续和步骤,促 农业剩余资金在农业体系内自我循环。寿光市村镇银行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目 前,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贷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棚抵押贷款、养殖户大棚抵押+土地流转收益权+龙头企业担保贷款 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认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边干边学 都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这些观点对加速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提高农村经 济增长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加速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 必须发展农村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并且把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上,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人口的教育投入,并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得到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发展。基 于技术的“溢出效应” ,应大力推广农村自发创新的实用新型技术,推广农业边干边学中创 造的一些发明创造和实用方法,鼓励将这些方法、新型技术和发明商业化、专利化、普及 化。 (六)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内部、外部转移,促成农业规模经营 劳动力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顺利转移是实现农业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的重要部分。比如农业剩余劳动力中一部分专业搞农村房屋建设;一部分专业搞农产 品流通、长途贩运等;还有一部分人员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等,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