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评判标准的_第1页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评判标准的_第2页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评判标准的_第3页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评判标准的_第4页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评判标准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规律标准的 综述 学院:文学院 年级:08 级汉语言文学 学号:08016099 姓名:石媛媛 周一 78 节 关于亚里士多德艺术规律标准的综述 关键字: 亚里士多德 真善美 艺术评判 标准 摘要: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真善美的标准探讨艺术 评判标准。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 学理论。它较为切实、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以悲剧为代表的 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认知社会人生、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 情操的功用,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且为批评 家提供一些艺术评判的原则。 首先在艺术评判标准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意识到文学艺术批评 的标准,具有特殊性,与衡量诗同衡量政治的标准并不相同。衡量 诗同衡量其他艺术正确与否标准也不一样。因此,亚里士多德确立 了三个衡量诗的艺术标准。 第一, 认识规律的标准,即真的标准。 第二,艺术规律的标注,即美的标准。 第三,是否有善的标准,即善的标准。 真 关于真,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的范围,过去有的,现在有的, 将来有的,传说中有的,希望或应当有的都可以是,只要在作品所 设定的情景中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是真。只要反应规律性,普遍性, 必然性就是真。 亚里士多德还为很多作家提供了辩护理由,亚里士多德说: “如果诗人写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固然犯了错误;但是如果他这 样写,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能使这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诗更为惊人, 那么这个错误是有理由可辩护的。 ”也就是假如你对已知事物的细枝 末节上认识有了错误,但不影响艺术的表现力(生动性、具体性、 血肉性、感染性)即为偶然的错误,可以宽容;假如你是个作家, 所写的不符合事实,不是事物应有的样子,但写的是传说中有的事 和人们相信有的事;假如你被职责不符合现阶段的规律,你可以说 这是安照过去某一个阶段所写的;假如你被指责某个地方字面意义 与上下文矛盾,你可以说是借字或者隐喻字,或者装饰字或者多义 资字。这一点特别突出表现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真实感胜过真实本身。 “为了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做的事,比一桩可 能发生而不能成为可做的事更为可取。 这就是说,为了诗的效果即 审美快感,可以牺牲外在的真实性以赢得内心真实感,可以牺牲客 观事物的可然律和必然律以符合主体心理的可然律与必然律。可以 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真的范围规定是即为宽泛的。 总之亚里士多德不把真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让这种判断来自 作品所处的客观情境下。 美 美是艺术评判标准中重要的因素,美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而要使其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要遵循艺术 规律。于此,主要有以下几点关键的原则。 首先,掌握整一完整性的原则。 即有头有尾,有一定的长度,一致,统一,所写各个部分联系成统 一活的整体。艺术家要遵循整一的原则。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 “完整”的, 诗学第七章中说他说,所谓“完整” ,指事之有头, 有身,有尾。所谓“头” ,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 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 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 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必然 律”成为串联起头、身、尾三部分的关键环扣,在它的帮助下,情 节方能渐次发展,戏剧才可以建构整一。对于情节的长度只要能容 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 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亚里士多德对诗学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研 究,从内容与结构布局中阐发文学所蕴含的哲学性。 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性思想也明确表明这一原则。他说:一个 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 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 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 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 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 它的整一性。 ”对此,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性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 几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以 身体为例,如全身毁伤,则手足也就不成其为手足,脱离了身体的 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这些手足无从发挥其手足的实用,只在含 糊的名义上大家仍旧称之为手足而已。 ” (第二) ,主次关系,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一切事物如果由 若千部分组合而成一个集体,无论他是延续体(例如人身)或是非延 续体(例如主奴组合),各个部分常常明显地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分别。 这种情况见于自然界有生命的事物,也见于无生命的事物,无生命 事物,例如一支乐曲,其中也一定存在某种主导(和辅佐)的原则。 (最后) ,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形式关系,如秩序、平衡、 整齐、匀称、比例等等。秩序要求“适中的限度” ,因为“任何事物 倘使过小或过大都将丧失天赋的能力而不克尽其功用。 ”例如一艘只 有一指距长或竟有两径长的船,都不能成其为航船。乐师也不能允 许他的整个合唱队中只有一人引吭特别燎亮,因为它破坏了整齐、 匀称,而为了整齐、匀称,就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总之,亚里士多 德强调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其统一 中见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必然性。 其次,掌握“适合”原则。 性格与人物的性别、年龄、处境、身份、出身、职业、经历合适; 比如“关于性格,应当关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也是最重要 的方面,人物应当是善的。第二,性格应当恰当。一个人物是勇敢 的,但对于一个妇女来说,称其为勇敢的或聪慧的就不合适了。第 三,性格应当逼真。第四,性格应当前后一致。即使人物原来的性 格本来就不一致,而且为诗人进行模仿提供了这样一种性格,那么 他必须保持不一致前提下的一致。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材料与题材的 适合,材料繁多的适合写史诗,材料简短的适合写悲剧;语体,与 题材应得当。 第三,掌握“不单调”的原则。 就是一定要绚烂缤纷,多姿多彩,摇曳多姿。史诗因为采用叙 事体,可以写正在发生的事,可以穿插点缀。因此插曲的作用是重 大的,亚里士多德说“插曲在剧中是短小的,但正是插曲使史诗增 加了长度。 ”因此运用好插曲可以使史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正是 插曲才能更好的突出主题。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往往是因为插曲使 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主题。有一些喜剧作品成功之处便在于有无数 个幽默短小而精悍的插曲穿插其中。除此之外,插曲往往能够反映 更多的内容,好比一颗大树不能只有主干,要有一定量得叶子才美, 若再加一些花草,鸟儿的点缀便是完整的美的树。总之要善于变化, 善于多姿多彩,要绚烂缤纷,要不寻常。 第四,掌握“不平淡”的原则。 即防止过分的缺奇缺新,缺凹缺阻,缺障碍等。可以使用隐喻, 是用借用字,衍体字,造成与日常的区别。比如美丑对照原则可以 使作品不缺乏凹陷。亚里士多德说过:“台词之美在于清晰明了而 又不流于平淡无奇。最清楚的台词由常用字构成,但又流于一般, 克勒丰和斯泰那鲁斯的诗正是如此。而是用不熟悉的字是指生僻字、 隐喻字、加长字以及所有超出平常使用范围的字。 ”但亚里士多德又 阐述不能只用生僻的字,这样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谜语,因此“应 当把不熟悉的和常用的两种子混同使用。 ”生僻字、隐喻字等可以增 加史诗的讽刺意味,同常用字通用则会有更明显的效果。这样便可 以使台词即清楚又明白而且不同凡响。 善 “善”是艺术评判标准中重要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重视艺术 规律的标准,也不忽视艺术向善的标准。 诗学十三章,谈悲剧情 节的安排时,亚里士多德就流露出艺术善性的标准,要求诗人“按 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 ,他也按照他认为理想的悲剧那样论述悲 剧的冲突。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 恶;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一 一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 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 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 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 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怜悯是由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淇是由 这个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上述情节既不能引起怜悯之情,又 不能引起恐惧之情。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 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 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 如俄狄浦斯、提厄斯武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 ” 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与人的道德密切相关的。他理解的善即 宽泛又复杂:在判断一言一行是好是坏时,不但要看言行本身是好 是恶,而且要看言者是谁,为谁,时间系何时,方式系何种,动机 是什么,例如,要取得更高的善,或要避免更坏的恶意。 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批判标准,是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对文学的 本质属性、特征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总结出来的,也是针对当时 的批判家对文学的诸般职责而提出的。真善美三个标准的提出更加 清楚的规范了艺术评判的标准,至今仍值得借鉴。 亚里士多德提出批评标准是针对批评家提出的,而不是对作者 进行的指责尺度,亚里士多德仍要求批评家应该懂艺术规律,能对 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批判而且宽容的。只有真正的懂得了艺术,才能 真正更好的对艺术进行评判,因此,对于艺术的了解及深入是必要 的基础。评判家在评判时更不能大惊小怪,吹毛求疵,不要以自己 主观简单的看法,批判艺术家的作品。应该以艺术的眼光,以真、 美、善的标准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