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第1页
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第2页
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第3页
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第4页
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总结分析 (眩晕病 ICD R42.01 高血压病 ICD I10.11) 一:临床资料 高血压病 (眩晕)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从中医的角度 讲,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可辩证分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 中阻、瘀血阻窍四证。 我科在 2011 年 1 月一 2011 年 12 月共收治门诊和住院高血压病人 826 例, 。其中男 428 例,女 398 例;年龄最小 39 岁,最大 86 岁,平均年龄(65.7 士 15.3)岁。病程 1 个月25 年。 二:诊断治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治疗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 年修订版). 2 、中医治疗参照我院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案执行。 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执行。 (1)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 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 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 10-19mmHg,但未达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 30mmHg以上。需具备其中一项。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三: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肾阴虚 264 人,占 32.00%,肝阳上亢 295 人,占 35.71%, 痰浊中阻 213 人,占 25.79%,瘀血阻窍 54 人 6.5%。从性别分布统计,经 x 检 2 验,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 肾阴虚型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 上亢组主要分布在 55 岁以内的年龄段,肝肾阴虚主要在 55 岁以上,其余两型 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在血压疗效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 90%以上,中 医证侯疗效均在 85%以上,其中伴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其总有效率较无 靶器官损害者低,二者有统计学意义。 四:分析 高血压病在中医中多归为眩晕范畴,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 失常关系密切。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 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 重,酌情论治。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 阻窍四证。肝肾阴虚选用杞菊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滋补肝 肾之阴;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髓,引药入肾;牡 丹皮、泽泻、茯苓泻肝肾脾之浊;菊花清虚热。在临床应用中,心肾不交者, 加夜交藤、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肺肾阴虚 者,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肾;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加清肝、平肝、 镇肝天麻,钩藤,黄芩之品。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 中 天 麻 、 钩 藤 、 石 决 明 均 有 平 肝 熄 风 之 效 , 用 以 为 君 。 山 栀 、 黄 芩 清 热 泻 火 , 使 肝 经 不 致 偏 亢 , 是 为 臣 药 。 益 母 草 活 血 利 水 , 牛 膝 引 血 下 行 , 配 合 杜 仲 、 桑 寄 生 能 补 益 肝 肾 , 夜 交 藤 、 朱 茯 神 安 神 定 志 , 俱 为 佐 使 药 。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 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心悸,失眠 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眩晕 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 蛎、羚羊角等镇肝熄风之品。痰浊中阻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呕吐频繁,加代 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 健脾;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耳鸣、重听者, 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瘀血阻窍选用血府逐瘀汤,神疲乏力,少 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 60 克,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畏寒肢 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 3 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天麻等以理气祛风。 当前,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具有如下特点: 能有效地降低 血压而不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极少; 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增 加心血管的危险因素; 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 服用方便,可长期服用; 价格适宜。中药降压药物的潜在优势正在于能较多地体现以上特点,尤其是 中药组方严谨,用药不仅在于降压,而往往在于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针对病因 病机和证候的表现,坚持标本兼顾,综合治疗,一般情况下安全有效而极少有 毒副作用。高血压病程长,终身服药,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汤剂服用不方便, 这有待于进行剂型改进。 4 胸痹(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总结分析 (胸痹 ICD BNX020 冠心病 ICD I25.625) 一:临床资料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位主症的一种疾病。西 医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 定型心绞痛(UA),其中 AMI 又分为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 ST 段 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其表现主要是胸部憋闷 疼痛,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气短喘息、不得安卧。病位主要在心,但与 肝、脾、肾也有一定联系。临床上一般辩证分型为心血瘀阻、痰浊内阻、阴寒 凝滞及气阴两虚症型。 我科在 2011 年 1 月一 2011 年 12 月共收治胸痹病人 50 例,其中男 29 例, 女 21 例;年龄最小者 51 岁,最大 80 岁,平均年龄(67.5 士 5.3)岁。 二:诊断治疗标准 1、西医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10 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及 2011 年 ACCF/AHA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NSTEMI 诊断和治疗指南执行。 2 、中医治疗参照我院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执行。 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执行。 (1) 、中 医 症 状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根 据 症 状 积 分 变 化 判 断 显 效 : 临 床 症 状 、 体 征 明 显 改 善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70%; 有 效 : 临 床 症 状 、 体 征 均 有 好 转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30%, 70%; 无 效 : 临 床 症 状 、 体 征 无 明 显 改 善 , 甚 或 加 重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30%; 加 重 : 临 床 症 状 、 体 征 均 有 加 重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0。 (2) 、总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显 效 : 胸 痛 等 主 要 症 状 消 失 或 基 本 消 失 ; 心 电 图 恢 复 至 正 常 心 电 图 或 达 到 大 致 正 常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 比积明显改善。 或 BNP 下降明显50%;或心肌酶学下降50% 有 效 : 胸 痛 等 主 要 症 状 减 轻 , 5 心 电 图 改 善 达 到 有 效 标 准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 比积有所改善。 或 BNP 下降, 50% ;或心肌酶学下降50%。 无 效 : 胸 痛 等 主 要 症 状 无 改 善 , 心 电 图 于 治 疗 前 基 本 相 同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 比积无改善。 或 BNP 下降10% ;或心肌酶学下降10%。 加 重 : 胸 痛 等 主 要 症 状 心 电 图 较 试 验 前 加 重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 比积增加。 或 BNP 或心肌酶学升高。 在 总 疗 效 判 断 时 , 如 果 胸 痛 等 主 要 症 状 疗 效 与 心 电 图 疗 效 、 血液流变 学、BNP 、心肌酶学几 者 不 一 致 时 , 应 以 疗 效 低 的 结 果 为 总 疗 效 。 三: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心血瘀阻型 20 人,占 40.00%,痰浊内阻 11 人,占 22%, 阴寒凝滞 15 人,占 30%,气阴两虚 4 人,占 8%。在总 疗 效 判 定 方面,四种证 型总有效率均在 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 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 在 85%以上。 四:分析 在胸痹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冠心病)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 施治。中医认为血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标实之一,气与血相互依存,互为所用 ,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活血化 瘀,宣通心脉,理气舒络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方法,心血瘀阻选用血府逐瘀汤化 裁,桃仁 12 克红花 9 克当归 9 克生地黄 9 克川芎 5 克赤芍 6 克牛膝 9 克桔梗 5 克柴胡 3 克枳壳 6 克甘草 3 克,并加用黄芪 40g,现代研究认为,黄芪有保护 心肌以及抗氧化等作用。痰浊内阻型选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化裁,瓜 蒌 实 12 g, 薤 白 、 半 夏 各 9g, 该 方 有 行 气 解 郁 , 通 阳 散 结 , 祛 痰 宽 胸 之 功 效 , 并 可 加 用 川 芎 , 该 药 为 血 中 气 药 , 有 行 气 活 血 之 效 , 阴寒凝滞选用栝蒌薤白白 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若为阴寒凝滞之重症,可附子干姜共 6 用。对于心痛日久,气阴两虚者,选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该方由人参、白 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黄芪、肉桂、远志、陈皮诸药 构成。 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及中成药,但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能够代替西药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该病病情 危急,以后应该以单位药的现代提取及二级预防为主要发展方向。 7 喘症(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总结分析 (喘证 ICD BNF050 扩张型心肌病 ICD I42.002) 一:临床资料 喘症(扩张型心肌病)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伴有 双下肢水肿为临床表现的病证。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烦躁不安, 面色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至发为喘脱。临床当分气阴两虚 证阳虚水泛证阳衰气脱证 我科在 2011 年 1 月一 2011 年 12 月共收治喘症患者合计 85 例, 。其中男 53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 39 岁,最大 87 岁,平均年龄(67.7 士 8.3)岁。病 程 10 天5 年。 二:诊断治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治疗参照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2010 执行。 2 、中医治疗参照我院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症(扩张型心肌病)中医 治疗方案执行。 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执行。 (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不足 7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不足 30%。 (2)临床疗效评定依据 显效:心衰症状消失,心功能级,胸片提示:心胸比例小于 50%; 有效:心功能级,心衰症状明显改善; 好转:心功能级,心衰症状改善; 无效:心功能,临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3)实验室指标评定依据 8 显效: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下降 70% 有效: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下降70%但50% 好转: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下降50%但30% 无效: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下降30% 在 总 疗 效 判 断 时 , 如 果 呼 吸 困 难 等 主 要 症 状 疗 效 与 心 功 能 、BNP 几 者 不 一 致 时 , 应 以 疗 效 低 的 结 果 为 总 疗 效 。 三:结果 通过对本年度收治患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措 施治疗喘症(扩张型心肌病)能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明显下降,其临床总有效率为 90%,中医症候疗效为 90.50%,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为 85%,BNP 检测在实验前后明显改善为 91.5%。 急性发作期患者疗效总体较高,后期总有效率在 80%左右,后期治疗中,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四: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病属于中医喘证范畴,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其病主要在肺、肾,亦与肝、 脾等脏有关。病理性质以虚为主。为精气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治 予培补摄纳,但应分阴阳,培肺气,益肺阴,补肾阳,滋肾阴等,并佐摄纳固 脱等法。治虚喘很难速效,应持之以恒地调治方可治愈。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气朋郁,皆属于肺。”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 喝而喘。”素问逆调论: “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丹 溪心法喘:“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 来,无过不及,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景岳全书喘促 :“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 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 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则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 为快也。”诸证提纲喘证:“凡喘至于汗出如油,则为肺喘,而汗出发 润,则为肺绝,气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视谵语,脉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阴 阳相背,为死证。”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患者 的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BN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