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平均数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投影 1) 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 10 株,秋收时他清点了这 30 株 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 甲种棉花 84,79,81,84,85,82,83,86,87,81 乙种棉花 85,84,89,79,81,91,79,76,82,84 丙种棉花 83,85,87,78,80,75,82,83,81,86 提出问题:哪个品种较好?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要比较哪个 品种较好,只要把这三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确定就可以了。 解:设甲、乙、丙三个品种的平均结桃数为 ,则: 83.2 84 79 81 84 85 82 83 86 87 812 83.0 85 84 89 79 81 91 79 76 82 842 82.0 83 85 87 78 80 75 82 83 81 862 因为甲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所以 甲种棉花较好 2教师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 体的平均状态,但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 批注: 二、做一做,体会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出示投影 2) 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 2000 年 10 月份 的工资 张某:4000 元;会计:700 元;厨师甲:1000 元; 厨师乙:900 元;杂工甲:580 元;杂工乙:560 元; 服务员甲:620 元;服务员乙:600 元;服务员丙:580 元 学生活动: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 2不计张某的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把结论展示出来 1餐馆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1060(元) 28 位员工的平均工资:692.5(元) 教师提问:11060 元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反映餐馆员工在这个月收入的 一般水平? 2692.5 元这个平均工资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1060 元不能代表餐馆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因 为员工中工资最高的厨师甲的月收入 1000 元也小于这个平均数,而 692.5 元 能代表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从上例可以看出,平均数容易受 个别特殊值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个缺点,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常将特殊值去 掉后再计算平均值,有时称这种平均值叫去尾平均数。例如:体操比赛、文 艺节目比赛、歌手比赛等的最后得分,实际上就是去尾平均数。 三、随堂练习 课本 P173 练习 l,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 有关系 五、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加权平均数 1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甲、乙两组各有 8 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单位: 米): 甲组:1.60,1.55,1.71,1.56,1.63,1.53,1.68,1.62。 乙组:1.60,1.64,1.60,1.60,1.64,1.68,1.68,1.68。 1、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 A、甲组中的 8 个数都不相同:每个数只出现一次。 B、乙组中含有相同的数: 1.60 出现 3 次 1.64 出现 2 次,1.68 出现 3 次,重复出现的次数(频数)不同,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差异。 2、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A、甲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55+1.71+1.56+1.63+1.53+1.68+1.62)8=1.61(米) B、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64+1.60+1.60+1.64+1.68+1.68+1.68)8=1.64(米) 3、想一想,计算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有没有别的方法? A、重复出现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乙组同学的身高也可以这样计算: (1.603+1.642+1.683)8=1.64(米) B、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 (1.603+1.642+1.683) 81 =1.60 3/8+1.64 +1.68 =1.64(米)83281 批注: 二、探索研究、建立数模 1、在乙数数据的 8 个数中: 频数 频率(比率) 1.60 有 3 个,占 ;8 1.64 有 2 个,占 ;1.68 有 3 个占 。 ,1/4, 分别表示418 1.60,1.64,1.68 这 3 个数在乙组数据的 8 个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 这 3 个数的权数。 A、在乙组数据中: 1.60 的权数是( ) ; 1.64 的权数是( ) ; 1.68 的权41 数是( ) 。 8 B、3 个权之和是( + + )=1 C、小结:一般地,权数是一组非负数,8341 权数之和为 1。 2、按算式 1.60 +1.64 +1.68 =1.64 算得的平均数,称为83 1.60,1.64,1.68 分别以 , , 为权的加权平均数。41 三、思索、应用、拓展 1、比较下面的两种说法: A、1.64 是 1.60,1.60,1.60,1.64,1.64,1.68, 1.68,1.68 的平均数。 B、 1.64 是 1.60,1.60,1.60,1.64,1.64,1.68,1.68,1.68 的加权平均数。 (这两种说法都表示乙组数据中的 8 个数据的平均值,所不同的是:这两 种说法中,第一种是用普通方法计算平均值;而第二种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平均值,两种说法不同。 ) 2、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5,35,35,47,47,84,84,84,84,125。 解:方法一、这 10 个数的平均数是: (35+35+35+47+47+84+84+84+84+125)10=66 方法二、所求的平均数是 35,47,84,125 分别以 0.3,0.2,0.4,0.1 为 权的加权平均数: 350.3+470.2+840.4+1250.1=66 答: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66。 四、巩固提高 练习题 P150 1,2 题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加权平均数 2 第 2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 法; 3、认识权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1)非负性:每个权数为非负数; (2)归 一性:一组权数之和为 1。 教学重点: 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批注: 一、 复习导入: 1. 什么是权数? 2. 权数有什么性质? 二. 探索研究、建立数模 求 21,32,43,54 的加权平均数: (1)以 , , , 为权;414 (2)以 0.4,0.3,0.2,0.1 为权。 解:(1) 4153412 (21324354) (2) 210.4320.3430.2540.1 32 答:所求的加权平均数分别为:(1)37.5 (2)32。 动脑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探索、应用、拓展 1、学校举行运动会,入场式中有 7 年级的一个队列,已知这个队列共 100 人,排成 10 行,每行 10 人,其中前两排同学的身高都是 160cm,接着 的三排同学的身高是 155cm,其余五排同学的身高是 150cm,求这个队列的 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个队列的同学的平均身高 )(5.1103526cm 2、商店中有 3 种糖果,各种糖果的单价如下表所示: 品种 水果糖 花生糖 软糖 单价(元/千克) 116 144 16 商店用水果糖 20 千克、花生糖 30 千克、软糖 50 千克配成什锦糖 100 千克, 问这 100 千克什锦糖的单价应如何确定? 解:水果的权数为 0.2,花生糖权为 0.3,软糖为 0.5, 什锦糖的单位定价为: 11.60.2+14.40.3+160.514.64 四、课堂练习 P 五、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加权平均数 3 第 3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 实问题。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例 1、某纺织厂订购一批棉花,棉花纤维长短不一,主要有 3 厘米、5 厘 米、6 厘米等三种长度 随意地取出 10 克棉花并测出三种长度的纤维的含量,得到下面的结果: 纤维长度(厘米) 3 5 6 含量 2.5 4 3.5 问: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分析:三种长度纤维的含量各不相同,根据随意取出 10 克棉花中所测出 的含量,可以认为长度为 3 厘米、5 厘米、6 厘米的纤维各占 25%、 40%、 35%,显然含量多的纤维的长度对平均长度的影响大,所以要用 加权平均的方法求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 解: 30.2550.4+60.35=4.85(克) 答: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为 4.85 厘米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有什么具体涵义?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总体中的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权数越 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 批注: 例 2、谁的得分高? 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 项目 选手 服装 普通话 主题 演讲技巧 小红 85 70 80 85 小明 90 75 75 80 计算结果 小红:85708085320 小明:90757580320 两人的总分相等,似乎不相上下? 动脑筋:作为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小明和小红谁更优秀?你用什么 方法说明谁更优秀? 分析:从得分表可以看出,比赛按服装、普通话、主题、演讲技巧等四 个项目打分,根据比赛的性质,主题和演讲技巧两个项目比其他两个项目显 得更重要,为了突出这种重要性,通常的做法是:按这四个项目的不同要求 适当地设置一组权数,用权数的大小来区分不同项目的重要程度,用加权平 均的方法计算总分,然后进行比较。 解:若评定总分时服装占 5%,普通话占 15%,主题占 40%,演讲技巧 占 40%,则两名选手的总分是: 小红的总分:_80.75_; 小明的总分:_77.75_。 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总分,可认为_小红_比_小明_更优秀。 想一想:如果改变四个比赛项目的权数,还会得出一样的结论吗? 在这个问题中,权数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数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程度:权数越 大的数据越重要。 三、练习提高 1、P152 练习第 1 题 2、思考: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 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 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 班的卫生成绩,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中位数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认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能运用中位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中位数 1提出问题:在上一节的餐馆员工的月工资问题中,为了比较合理地反 映员工的月收人的一般水平,除了用去尾平均数表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 法呢? 2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把餐馆中人员的月收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 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据,也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 平如:把餐馆人员月收入从小到大排列: 560,580,580,600,620,700,900,1000,4000 位于中间的数据即第 5 个数据 620 就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平。 3像上述例子那样,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 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代表 了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 ,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小时,中位数容易求 出,这是中位数的优点,但中位数没有利用数据中的所有信息,因此,有时 它可能不是很有效的。 二、做一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1(出示投影 1) 7 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读课外书籍的册数分别是: 14,11,13,10,17,16,28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活动: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尝试解答。 教师活动:(1)强调: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先要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 重新排列(2)因为是 7 个数据,所以中位数应是第 4 个为 14。 批注: 教师板书: 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10,11,13,14,16,17,28 位于中间的数是 14,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4。 2(出示投影 2) 求下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442,453,450,445,446,457,448,449,451,450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本题,并将做法与同伴交流、讨论 教师指出:这组数据位于中间的数是 449 和 45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就是 449 和 450 的平均数,即 449.5。 三、随堂练习 课本 P174 练习第 l、2、3 题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注意两点: 1先要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重新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为中位 数。 五、作业 六、补充练习 (一) 、选择题 1某部队一位新兵连续射靶 5 次,命中环数如下:0,2,5,2,7,这 组数的中位数是( ) A0 B2 C5 D7 2某篮球队 12 名队员年龄如下: 年龄(岁) 18 19 20 21 22 人数 1 4 3 2 2 则这 12 名队员的中位数是( ) A19 B20 C21 D22 (二) 、解答题 某公司有 15 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所 示: 部门 A B C D E F G 人数/个 1 1 2 4 2 2 3 利润万元 20 5 2.5 2.1 1.5 1.5 1.2 1求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 水平比较合理?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众数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众数的统计意义及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运用众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区别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众数 1(出示投影 1)。 下面是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各种尺码男鞋的销售量统计表: 鞋的尺码(cm)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25.5 26 销售量(双) 1 2 5 10 8 7 17 6 4 请思考下述问题: (1)这段时间内共销售了多少双男鞋? (2)销售量最多的是哪种尺码的鞋? (3)这个统计表能给鞋店店主什么信息? (4)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井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出: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25 厘米的鞋销售了 17 双,是销售得最多的。 2引入众数概念 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作这组数据的众数。在 上面的例子中 25 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二、做一做 1(出示投影 2) 下述条形统计图是某青年排球队 10 名队员年龄情况的统计图: 求这 10 名队员的年龄的众数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明确:从条形统计图可看出,年龄为 19 岁的队员人数最多(共 4 人)。 因此,这 10 名队员的年龄的众数是 19。 说明对于一组数据,众数从统计表中很容易获得,但众数并不能充分 利用这组数据的所有数据,因而众数不经常使用。 2(出示投影 3) 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调整了各类毕业生试用期每月的工资待遇: 初中:360 元;高中(含中专)375 元;大专:395 元 四年本科:415 元;六年本科:435 元; 双学士本科:435 元;研究生:435 元; 硕士生:465 元;博士生:515 元 试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井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作规范板书 解:在上述 9 个数据中,435 出现了 3 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 数据的众数是 435。 上面给出的 9 个数据,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此这组数据的中 位数是 43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425.56 360 375 395 415 435 435 435 465 5159 38309 说明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这三个代表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 据的数值的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代表 数,其中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三、随堂练习 课本 P176 练习 1、2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而不是指出现最多的次数 五、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方差 1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学重点: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其求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 (动脑筋)有两个女声小合唱队,各由 5 名队员组成,她们的身高为(单 位:厘米): 甲队:160,162,159,160,159; 乙队:180,160,150,150,160。 如果单从队员的身高考虑,哪队的演出效果好? (学生思考后,提出只考虑平均数还是不能作出判断,怎么办?启发学生思 考其他的办法) 二、学习新内容 1、提出偏离平均数程度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的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偏离程序是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反映一且数据的分散程度。 如何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呢?如,给定一组数据: 3,3,4,6,8,9,9,其平均数是 6,这组数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 6 的偏差 分别是: 3,3,2,0,2,3,3。 如果将它们的偏差相加能否得到总的偏差,请同学们试一试,把它们加 起来的结果是多少? 批注: 不难发现它们的和为 0。 2、如何才能找出反映它们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与总偏差的大小呢? (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最后找到求偏差的平方的方法。 ) 3、归纳(方差的概念):一组数据中的各数与其平均数的偏差的平方的 平均值,称 这组数据的方差。 4、求方差的方法 (1)求出上面给定的七个数的方差(按 P159 的表格进行计算,求出其 方差为 44/7) 。 (2)讲解 P160 例 1 例 1 计算前面的实例中甲、乙两个女声合唱队各队员身高的方差,并说 明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按 P160 的例题写出解答过程) (3) (动脑筋)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哪个方面的特征? 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 方差越大,数据越分散。 (4)讲解 P160 例 2 例 2 5 名女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为(单位:厘米) 193,182,187,174,189 试求出这组数据的方差,并比较其具体涵义。 (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按 P160 的例题写出解答过程) 三、巩固提高 1、小结讲课内容 2、练习 P161 2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方差 2 第 2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已知方差的定义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方差的实际意义。 2、在对所获数据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从中获取信息。 3、在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新习惯 教学重点: 方差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方差的实际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1、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数据的集中位置,一组 数间的方差是各数据相对于它们的平均数的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的意 义在于: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分散或波动的程度。 2、质量评估。如何评价一批棉花的质量? 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是评价棉花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 标纤维越长的棉花纺成棉纱质量越好,用来制成的棉织制品的质量也越好。 但如果一批棉花的纤维长的长、短的短,参差不齐,并不是好棉花,反之, 纤维长度比较均匀、整齐,才是质量好的棉花,棉花纤维的长度是否均匀, 可以用方差来反映:方差越小,各种长度的纤维之间差别越小,棉花的质量 越好。和纤维的平均长度一样,方差也是评价一批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一批棉花,其各种长度的纤维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纤维长度 3 厘米 5 厘米 6 厘米 所占比率 25% 40% 35% 试求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与方差 解:用加权平均计算棉花纤维长度的平均数: 30.250.460.354.85 用加权平均计算棉花纤维的方差: 答: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为 4.85 厘米,其方差为 1.3275 平方厘米 批注: 3275.1085.46.085.42.085.43 22 二、思索、应用、拓展 1、某企业对员工的工资情况进行调查,他们将月工资分为 800 元、1000 元、1500 元三个等级,每个等级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1/5,2/5,2/5 试求这个单位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及方差,并说明其涵义设总职工人数为 x 119977.6 2、甲、乙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示(单位:) 月份 甲 乙 试求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方差并对两地气温变化情况作出比较 解: 所以,甲地气温变化比乙地变化幅度大 三、练习提高 P164 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1280150652226101506Sxxx 6.3x 甲 -862+13809+147-25= 2 2 2.610.S 甲 9.x 乙 0750412 22219.091.5S 乙 2.甲 2.S乙 课题:第六章小结与复习 1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及其计算,能够 在 具体问题中,理解其统计意义。 教学重点: 梳理、整合本章所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教学难点: 加强对各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的常用方法有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 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中位数 是将数据按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一个;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中位 数是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推广 方差反映的是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平均偏离 二,例题讲解: 1、已知一组数据为 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 10 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 S S ,所以确定2甲 2乙 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 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批注: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 好? 4、 小爽和小兵在 10 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 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 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三、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 1 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 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小明和小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 5 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1 2 3 4 5 小明 13 14 13 12 13 小强 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 (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四、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第六章小结与复习 2 第 2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运输合同标的货物与运输方式3篇
- 2024版室内健身器材安全责任赔偿合同范本3篇
- 2024实习协议书模板:体育产业实习生合同范例3篇
- 2024年度白酒品牌授权许可合同2篇
- 2024版二手工业设备买卖及维护保养合同3篇
- 2024年度政府机关公务员聘用合同协议
- 2024年度长沙市体育设施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度钣金喷涂维修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承包合同2篇
- 2024年四害消杀与城市绿化养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合作协议3篇
- 《窄带物联网(NB-IoT)原理与技术》课件第5章
- 微观经济学题库(附答案)
- 2024年动画制作员(高级工)理论复习备考试题库-上(单选题部分)
- 苏州职业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及处理流程课件
- 软件配置项测试说明
- 代付设计费协议书
- 2024淘宝村研究报告
- 人员稳定性方案
- 老年人普法教育
- 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