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_第1页
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_第2页
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_第3页
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_第4页
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继学伏邪脑病理论的 临证应用两则 广东省中医院黄燕缪晓路 内经认为“脑为奇恒之府”,自明清以下,对脑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日“脑为元神之府”。任继学教授在中医脑病的 临床研究中,针对脑病有“伏而后发”的现象,提出了“伏邪脑病”的概念。 他认为六淫、七情所伤或饮食失宜、诸虫、先天遗毒等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脏腑 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正虚邪恋,病邪未能彻底被清除,或失治误治,或正虚 容邪,导致人体气血津液进一步失衡,淤积为痰为瘀化毒,或着于脑髓督脉诸 经,或延及脑之血络、横络、孙络、毛脉等处,邪毒伏匿,遇诱因或正虚导致 邪毒从内而发。临床不少脑病用“伏邪脑病”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一、再发急性脑梗死(左侧大脑半球) 病史摘要:顾某,男,72岁,病历号0002572。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 行走不稳3小时”入院。患者于2002年lo月15日下午6时左右在吃晚饭时 突然出现右上肢体乏力伴持物不准,头晕,行走不便,当时可拖步行走,但无 头痛、恶心呕吐、二便失禁,当时未治疗。10月16日来我院就诊,于当晚住 急诊观察,测血压为190100mmHg,头颅CT示“脑萎缩,皮质下动脉硬 化“。予降压、通血管、营养脑细胞等处理,效果欠佳。于17日入我内五科治 疗,诊断为“左顶叶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予熄风通络等,疗效 显著,11月6日痊愈出院。出院后一直在本院门诊治疗,控制尚可。2003年9 月6日早上6时许,患者饮茶时突发行走不稳,向右侧偏斜,并有右侧肢体乏 力,立即来本院门诊就诊,以“再发脑梗死、高血压病”收入本病区。既往高 血压病史15年,口服“心痛定”、“络活喜”,血压基本正常。体查:血压165 90mmHg,神志清楚,形体偏胖,心肺无特殊,腹软,双下肢无浮肿。双眼球向左侧凝 视,双眼内聚欠佳,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为5级,左上肢体 痛、触觉减退,右侧腹膜反射消失,右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右膝 反射(+),右侧Babinskis sign(士),右侧PussepS sign(士)。舌胖, 质暗红,舌底脉络曲张,苔白稍腻,脉弦。头颅CT示:左放射冠脑梗死, 脑萎缩。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中经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西医诊断; 再发急性脑梗死(左放射冠),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本病属于中医“伏邪脑病”的范畴,患者发病后数 月或数年,再次发生中风的称为“复中”。患者久患风头旋之疾,气血受伤而 生逆变,“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血 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瘀,血瘀痰生、热结、毒生,瘀毒伏于脉络,加之 七情饮食失宜,渐致脑之络脉亦发生邪毒淤阻,旦淤塞则损伤脑之神机,神 机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患者虽经治疗但残瘀、痰浊、毒邪未净,邪毒伏于脑 髓血脉。脑气欲复未复,脏气欲平未平,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化及水精代 谢障碍、神机流贯不全,影响经络气血受阻,脑之血液循环不畅,随时有复起 之势。患者饮茶时,气血稍有不畅,引动伏留之残瘀、痰浊,阻于脑髓血脉, 引发复中。 二、继发性癫痫 病史摘要:朱某,男,67岁,病历号0027164。因“左侧肢体乏力近7 年,突发肢体抽搐2-3分钟”入院。缘患者于1996年7月份出现左侧肢体乏 力,少许头晕,无视物旋转及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抽搐,到我科住院,诊 断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予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定期在门诊治疗。 今晨约5点钟,患者突发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神志不 清,持续23分钟缓解,神志转清,抽搐停止,家属即呼“120”送我院急 诊,测得血压17590mmHg,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 史。体查:血压180105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 36级吹风样杂音。神志清楚,左鼻唇沟稍浅,伸舌稍偏左,左上肢肌张力稍 高,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一级,左侧腱反射(+),左霍夫曼征 (+),左罗索里莫征(q-),左掌颏征(+),左双划征(+)。舌质暗红,苔 薄黄,脉弦。头颅MRI(2002年1月30日)示:右侧桥脑拟缺血灶,右额顶 梗死,双基底节、放射冠腔隙样梗死。脑电图示:右额部出现癫痫样波。中医 诊断:痫病(风痰闭神),风痱(风痰阻络)。西医诊断:继发性癫痫, 脑梗死后遗症。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本病属于“伏邪脑病”的范畴。多年风头旋、消渴 之疾,气血受伤而生逆变,“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 血道循环障碍,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瘀,血瘀痰生、热结、毒生,瘀 毒伏于脉络,一旦淤塞则损伤脑之神机,神机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 风经过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但残根尚未能彻底清除,残瘀、痰浊、毒邪未 净,邪毒伏于脑髓血脉。清晨阴阳交互之时,气血极易受扰,或因情志诱发, 痰气交争,痰浊瘀血内扰,引邪内动,上犯于脑,则脑为邪气所扰,神明无 权,进而造成脏气不平,阴维阳维失衡,阴跷阳跷失衡而发。出现不省人事, 口吐痰涎,两目上视,肢体抽搐。若毒邪尚未清除,复聚瘀毒,待诱因再起而 反复发作。 三、体会 “伏邪脑病“在中医临床上是比较多见,对这些疾病尚未有比较满意的中 医分析。任继学教授提出的“伏邪脑病”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临床中 某些疑难的脑病进行了深层次的中医病因病机解释分析,为伏邪脑病奠定中医 病理的基础,可以对临床选药的角度和程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伏邪脑病“理论探微 任继学医学理论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黄燕 伏邪,又称伏气。蒋问斋的医略十三篇始载“伏邪一之名。“伏”,匿 藏也,是隐藏、潜伏之意。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中医 大辞典)。明代以前,都依据伤寒论之言,称为“伏气”,“师日:伏气之 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一(伤寒论平脉法)。伏邪有狭义与广 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 括外感、七情、痰浊、瘀血、饮食失宜等致病因素。正如清王燕昌王氏医 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 有之。”任老认为伏邪者,潜藏于体内之邪毒。所病之气伏匿于体内淤积化毒 而为伏邪。 伏邪之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外感邪从口鼻、皮肤而人,正气不足,未能及 时祛邪外解,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以致留连成毒,伏藏于人 体;内伤杂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或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残根未能彻底 清除,致使余邪积淤化毒伏匿;或者父母先天之邪毒遗留,与生俱来伏藏体 内;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等。如 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所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 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 情隐伏,亦谓之日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 后仍作者,亦谓之日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 发,亦谓之日伏邪。”伏匿邪毒待时而发,或因六淫由外逗引,或因七情、饮 食、劳逸等因素引发,以致病起沉痼,或反复发作,或进一步加重,或并发 他病。 “脑为奇恒之府”,黄帝内经为始,脑的功能只有其名未有其质,功能皆归属于 五脏。自明清以下,对脑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李时珍本草纲目辛 夷条载:“脑为元神之府”,脑病逐渐成为独立病种。任继学教授在中医脑病 的临床研究中,不断地发现许多脑病存在着感邪而后发,或反复发作,或无明 确的感邪过程而一病即重等现象。任老熟谙中医文献并进行了临床的探讨,从 而提出了“伏邪脑病”,为六淫、七情所伤或饮食失宜、诸虫、先天遗毒等各 种致病因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正虚邪恋,病邪未能彻底被清除, 或失治误治,或正虚容邪,导致人体气血津液进一步失衡,淤积为痰为瘀化 毒,或着于脑髓督脉诸经,或延及脑之血络、横络、孙络、毛脉等处,邪毒伏 匿,以致某些脑病沉痼反复难治。现举例如下: (1)外感六淫疠气等邪气从口鼻、皮肤而入,卫气抗邪,似于表解邪出, 但因正虚邪恋,邪气留连,由卫表深入脑之经络,渐及横络、孙络、毛脉,淤 积成毒,潜伏而后发。如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等。该病属于中医“摊缓 风”的范畴,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起病急速,轻者呈现四肢似瘫非瘫之象,重 者四肢出现全瘫之象,皮肌顽麻无感觉,甚者二便失禁。病发前数周有上呼吸 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其发病既有内因有又外因,内因主要有:,一是先天肾气 有亏,督脉、脊髓内外气血不足,营气、卫气不充,三维防御系统缺陷;二是 情志失调,气机阻滞,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行不利,营卫失和,为邪气潜藏 之因;三是饮食失节,或劳逸失度,久则脾胃受害,元气受损,中轴升降无 力,营气不得出中焦,抗邪除毒功能减弱,是邪气内侵之源。外因多由六淫邪 毒内犯,或时疫邪毒内侵,由于失治、误治,邪毒未解,伏着于督脉诸经,甚 则延及脑之横络、孙络、毛脉等处,待督脉及脊髓内外之正气、营卫之气失 调,邪毒乘虚而发病。督脉阳郁气结,气不顺为风,风性升,其用温,其化 热,热伤经络,津血循环障碍,血液凝滞为瘀为痰为毒,而督脉与脊髓必然体 用俱伤,神机上行下达痹塞,经络内外连属受阻,。阴跷阳跷脉“行走之机要” (太平圣惠方)发生挛急,出现四肢瘫痪顽麻,发为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 炎(即摊缓风)。一-: ! 一 (2)父母先天之邪毒遗留,或产伤惊恐等引发气血逆乱,成痰化毒,与生 俱来,伏藏与脑髓脉络,待正虚或受七情等引诱而反复发作,如原发性癫痫 等。该病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原发性癫痫的原因颇多,有先天者,是因 父母受惊恐之扰或因癫痫之疾,将其内在的邪毒遗于胞胎,传至婴儿,潜而未 发,待机而作,如素问齐病论所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 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也有后天所成者,由于郁怒忧 思惊恐,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恚怒不止,忧思不除,突受惊恐, 必致肾气失纳,虚气上逆,肝气郁滞,疏泄不达,脾土壅塞,运化失调,中轴 不升不降,清气不展,浊气内逆生变,由经络、气道、液道上犯于脑,致使脑 之大经、小络、横络不畅,气逆为风为热,血逆为痰为瘀,痰瘀成毒内伏。复 因情志诱发,脑气被扰,神明无权,进而造成脏气不平,阴维阳维失衡,阴跷 阳跷失衡而发。出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毒邪散耗, 余邪平伏,正气懈怠,则发作后期可见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神智迟钝之 象。毒邪尚未清除,复聚瘀毒,待诱因再起而反复发作。 (3)某些内伤杂病如消渴、风头眩等本有脉络疾患,经过治疗,病情得以 控制,或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残根未能彻底清除;或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 功能失调,七情饮食失宜,气机升降反逆,食积痰饮淤积,自气生毒,渐而伏 聚。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痴呆(老年 痴呆症)等。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后数月或数年, 再次发生中风的称为“复中”。久患消渴、风头旋之疾,气血受伤而生逆变, “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血失气煦, 血为之凝,凝则为瘀,血瘀痰生、热结、毒生,瘀毒伏于脉络,加之七情饮食 失宜,渐致脑之络脉亦发生邪毒淤阻,一旦淤塞则损伤脑之神机,神机失治而 生缺血性中风。重则或情志过激、或努力过度,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邪 毒,窜扰脑络和血脉、毛脉之膜原,膜破、络裂,其血脉不能束血,脑气不能 固血,其血必溢于外,积聚而为瘀肿,则发为出血性中风。在治疗过程中因药 误医误,或虽经治疗但残瘀、痰浊、毒邪未净,邪毒伏于脑髓血脉。脑气欲复 未复,脏气欲平未平,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化及水精代谢障碍、神机流贯 不全,影响经络气血受阻,脑之血液循环不畅,随时有复起之势,如遇情志、 劳倦、饮食、跌仆、酗酒、风寒等引发,皆再次发生中风。临床上复中屡见不 鲜可见一斑。 “伏邪脑病”的提出,在治疗、康复、预防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治疗:伏邪致病,病情往往比较急重且难治,应根据具体伏邪病采用 有效的祛毒之法。如摊缓风(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发作期,以马钱 子(有毒)粉冲服,通络散结,以毒制毒;如急性中风,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 主,缘此病为标急本缓,邪实于上,新暴之病,必宜“猛峻之药急去之”,邪 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故治法必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指导临 床急救用药之准绳。 (2)康复:伏邪急性发作后,毒邪耗散,正气懈怠,在恢复期必须强化鼓 舞正气,彻底清除伏邪,扶正与祛邪并驾齐驱。益气健脾、补肾填精与调气解 毒、活血化痰并用。 (3)预防:伏邪致病,病起即重,预防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