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习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习语的词典翻译往往 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则必须服务于原作的“文学性” 。英汉习语误译的原 因主要在于: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导致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 位,以及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他民族独特的认知语境中的接受对象所了解而致。 关键词:习语 异化 习语翻译 文学语境 有个现象十分有趣:不管是“异化”论者还是“ 归化”论者,译“趁热打铁”,无不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Knowledge is power”,无不选“知识就是力量” 。为什么在这些成语、 谚语的翻译上, “异化” 与“归化”总是“合而为一”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可以直截了当且又形神兼具。然而,问题是:如果直线走不通呢? 习语当然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精华。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 是具有个性,而不同个性之间的吻合只能得之于偶然,却断难求之于必然。 本文拟从两个层面来对习语及其翻译策略尤其是“异化”与习语翻译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1.习语的语用目的与翻译变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 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 ”不难看出,习语的一大特点就是“一般都有出处”,而且是“ 人 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语言精华。习语的这种独特属性,决定了其语用价值必然 具有“ 溢出性 ”。也就是说,人们在使用习语时大多不是停留在它们的表层含义上,而是借 助于它们来表达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含意。譬如,人们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时,一般都 不可能是指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的那段往事。 由于习语的语用价值往往大大超越它们的表层含义和指称含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对 它们进行“直译” 是行不通的,或者说,不宜简单地对之施以“异化” 。举例来说:对英语习 语“like a rat in a hole”的翻译,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采用“异化” 译法“像洞里的老鼠” (简明英汉成语大词典 ) 。从表面上看,源语和习语,两个文本天衣无缝、形影相随; 可稍加推敲,立刻破绽百出:英美人说这个习语,十个有十个是想表达“陷于绝境” 、 “毫无 出路” 的含义,而汉语表达类似含义的说法尽管可以举出至少一打,但“ 像洞里的老鼠”一说, 却肯定不在其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老鼠本来就是洞中之物, 所谓“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所以, “像洞里的老鼠” 压根儿就不会让中国人联 想到“ 陷于绝境” 、 “毫无出路”的隐喻含义。诸如此种不伦不类的“异化”译法,是对源语文本 的不忠实,也是对习语读者的不负责任。愚以为,上述英谚还不如“归化” 成“瓮中之鳖” , 一来传达出了源语的本义,二来也让汉语读者心知肚明。岂不是更好? 孤证也许不足为凭。那么请见另一例。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沉入,鸟见之高 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于是汉语便有了 “沉鱼落雁”之说。 我们的问题是,面对“沉鱼落雁”,中国人自然心领神会。但英美人面对这个习语的“异化” 直译,会产生同样的领悟吗?对应“沉鱼落雁”的英文直译是“(Something)makes the fish dive down and geese fall”,能猜出这“Something”的所指含义的英美人,恐怕万中无一了。 对此种文化误读成因,乐黛云教授有过一番精辟剖析:“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 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 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 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 ”笔者的一位美国同事,就把译文中的“Something”猜成了“雷 电”和 “飓风 ”,令人捧腹不已。 既然“ 沉鱼落雁” 的字面意思会误导英语读者,那么文学翻译还有必要采用“异化” 的手段吗? 关于这点,容后再议。事实上,就连汉语读者读到该习语,都不会有人傻帽儿到真的要去 追寻庄子齐物论中的原初意象。况且, “沉鱼落雁”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杜撰,谁又何 曾见过?而成语的最大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模糊性、联想性和普遍适用性。 “南柯一梦” 谁 曾识?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该习语的使用、诠释和借题发挥。 习语的翻译一般可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语用翻译。前者从介绍习语的完整性出发,往往 需要兼顾本义与喻意;后者则在很多情况下抛开本义,直抵喻意,有时甚至还以不译为译。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谈论“异化”“ 归化”时,总爱举习语翻译为例的原因所在:因为不同目 的、不同范畴的东西搅和在一起时最容易各取所需,所谓“浑水摸鱼” 。 为了把词典翻译和语用翻译区分开,下面我们只举语用翻译的例子,请看例句(黑体系笔 者所加): (1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 (儒林外史二十八回) Your great fame long since reached my ears like thunder. I am ashamed to display my incompetence before a connoisseur like yourself.(杨宪盖、戴乃迭译) (2 )从来没见拜贴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话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成 个什么理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Ive never seen other people use appellations like this in greeting cards. Why, this, as the saying goe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 It doesnt make sense. (3 )哪怕再念三十本“ 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红楼梦第九回) Even if he studied another thirty volumes, it would just be fooling people.(杨宪盖、戴乃迭译) 必须指出,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历来以“异化” 手法著称。但在上述三 例中,习语“班门弄斧” 被归化成了“to display my incompetence before a connoisseur”;“ 僧不 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被归化成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对成语“ 掩耳盗铃” ,则干脆以不译为译。这么做说明了什么?对上述习语的翻译又为什么不可“异化” 呢?毋 庸讳言,杨译的语用效果证明的只能是:“归化”更为可取。 再来看看下面这则英语谚语的汉译: (4 ) Oysters are only in season in the R months. 译文 A:牡蛎只在 R 月份里当令。 (异化) 译文 B:夏季牡蛎食不得。 (归化) 显然,译文 A 远比译文 B 贴近原文。但更让汉语读者明白其意的却是哪一个呢?坦率地说, 没有学过英语的中国人面对译文 A,大概除了瞎猜,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尽管原谚语在 英美民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在交际语境和文学语境中,人们对习语的理解和使用总是以母语环境和母语文化为预设背 景。而将它们译成外语后,原先的预设背景自然消失了,接受对象也随之改变了,在这种 情况下还要照搬原习语,首先就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当然,人类具有类似的生活经 验并且情感共通,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人类具有共性。但这只构成翻译可以“走直线” 的 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还得靠变通,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须知, “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 文学研究”。它不单单是一种叫做“异化”的或者类似的什么技巧。 “对于文学翻译来讲,这 一点十分重要,不然,很可能有这样一种译本,从字面上看,它已经逐字逐句译了过来, 但仍然是一本模模糊糊的,甚至叫人看不懂的书。当一个小说译本,怎么读也进不了读者 脑子里去的时候,那就多半表明了译者自己的不理解。人们碰到难读的文本,说是像看翻 译作品一样,当然,语言欧化,表达不顺是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却是译者没有进入情境, 没有把握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有些译者的语言水平尽管不容怀疑,但译出来的文 字总像是隔了一层,进不了阅读者脑子。这是缺乏文学的表现。 ” 所以我们可以说,翻译的文本是固化了的阅读,是读者接受的凝固形式。它已不仅仅是两 种语言之间的 translation 或 transference, 而是渗透了译者对于文本中一切文化、艺术、历 史等等所有人文内容的理解、接受和阐释。 2. 文学语境中的习语翻译 本文作者曾对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翻译和相同习语的词典翻译进行过详尽比较,发现在大多 数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同样一条习语,词典翻译是一回事,文学语境中的语用翻译则 很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须知,文学作品犹如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习语作为组成这个生命 体的一部分,已不再仅仅是词典意义上的“习语”它们早已转化成了生命体中的一个个 “细胞 ”。上一节例(3)中的“掩耳盗铃”,其本义和典故在词典中标注得清清楚楚,但人们 在红楼梦第九回中读到它时,显然不会去关注它在词典中的本义和典故,倒是会从该 习语的文字符号而直取其喻意,甚至连该习语本身的存在都被忽略了。无怪乎杨宪益夫妇 在翻译这一句时,对“掩耳盗铃”只取其义,不问其在,甚而当弃则弃之了。 然而,关于习语翻译的种种论争也恰恰就出在这里。在文学家的笔下,字词是任其驱遣的 “原材料” ,砍削、扭曲、随心所欲,文学作品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可在译者的眼里,那些 “原材料” 个个都摆在那儿,哪一个都怠慢不得。毕竟翻译的标准跟创作的标准不可同日而 语。而这种窘况在穿凿迂腐的译匠眼里更是不可逾越,唯有在大师的笔下才会被踏平。原 因无他,只因为前者是以“翻译”为指归,至于译本“ 生命” 之有无,非关本“匠”也。后者却是 以“再现” 为己任,寻求的是以诗译诗,以文译文,以“ 生命” 换“生命”!只要能再现原作,何 必斤斤计较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遗憾的是,总有一些译者,他们对红楼梦的主题 一知半解,测算贾母的“三寸金莲”却倒总是精益求精。 我们不妨来看看汉语习语“烟消云散”的词典翻译与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变通之间,有着什么 样的不同? 汉英大辞典对该习语的英译是:be lost in a cloud; vanish like mist and smoke. 而出现 在几部汉语小说中的该习语,又是如何被译成英文的呢?请看:(英文斜体系笔者所加) (5 )昨天那种被追捕的恐慌,已经烟消云散。 (曲波林海雪原 第十一章) His panic of the previous evening was quite gone now.(S. Shapiro 译) (6 )生宝紧张的心情,被县委副书记这一番笑谈,一下子冲得烟消云散了。 (柳青创业 史第十六章) At Secretary Yangs friendly jesting, Shengbaos tension melted away.(S. Shapiro 译) (7 ) 陈白露方才那一阵子兴奋又烟消云散。 (曹禺日出第一幕) Her high spirits of a moment ago suddenly pass away like a breath of wind.(A. C. Barnes 译) (8 )我刚才的高兴,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 That dashed all my hopes to the ground.(外文出版社译本) “烟消云散” 的词典翻译明明就摆在那儿,可为什么在上述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家们偏偏 不肯买词典的账?答案其实不难找到: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是“活” 的,词典翻译却是“死” 的。 大师翻译瞄准的是“文学” ,因而以“ 活”对“活”;译匠翻译着眼的是“ 译”,因而多以生吞活剥 之为能事,词典当然须臾不离手。由此观之,习语翻译还可分成“死译” 与“活译” 两种。类 似“像洞里的老鼠” 与“(Something)makes the fish dive down and geese fall”的“异化”杰作, 当属前者还是后者,相信自不待言了。 实际上,文学翻译的“活” ,还远远不止是词语表层义、联想义转换变通的“活” ,它还涉及 到再现原作“文学性” 与美学价值的方方面面。一直被人们当作“异化” 典范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 ,是否就能作为佳译,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恐怕未必。字词 的语义,包括文化义,当然重要,但在汉语中,字词的声调与节奏的搭配却也同样重要。 须知,汉字没有不发音的哑音节(silence) ,而是一字一音。此外,汉语中元音辅音相同, 元音较之辅音还常常更占优势,并且比之英语,汉语还又多出了一个声调(tone)因素, 这就使得汉语音节自然地就形成了界线分明、结构整齐、乐音比例大、噪音比例小的鲜明 的音乐风格。诚如龚光明先生所指出:“汉语词的信息本质上不是靠音素线性排列均匀 摊派的,而是靠声韵双拼的,由是,声、韵、调三者结合的协和搭配是汉语音乐性的基本 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胜败/输赢” ,不说“败胜/ 赢输” ;常说“惊涛骇浪” ,不单 说“惊涛” 或“骇浪”的原因所在。其实它们之间的语义并无二致。再如“香车美女”,女人天生 有美、丑之分,但汽车哪有香、臭之别呢?可要是抽掉这个“香” 字,问题马上就来了:“车 美女” 三个字,怎么念怎么别扭。个中缘由就在于汉语“偶语易安,奇字难适”(刘大櫆论 文偶记 ) 。换成“汽车美女” 又如何?同样不妥。跟“ 香车美女” 一比,怎么读怎么不够“味”。 在中国人眼里,成语“冷若冰霜”可谓浑然天成,但照译成英语则大谬:“冰” 与“霜”同义重复, 首先就违反了西方语言学奉为圭臬的“语言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而且也不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所谓习语的民族属性,这就是! 由于汉字是单音字,汉语又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其声调的平仄搭配与语词的音步 划分便成为影响汉语组词构句的重要因素。潘文国教授说过:“决定汉语并列式双音节词语 语序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声调。声调的作用是发音的生理机能所要求 的,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可以说是语言的本性的反映。 ”为了声调的平仄错落与音韵的 铿锵悦耳,汉语可以颠倒词序,可以背离逻辑,可以违反“原则” 。试问,为了同样的理由, 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习语翻译的机械对等呢?“一石两鸟”确实保留了原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差 异,但保留文化差异并不是文学翻译的终极目标。试问天底下有谁是抱着“拯斯民于水火” 的目的去读小说的?不论是“一石两鸟”,还是“ 一箭双雕” ,作为表达语义的文字符号,在 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只是起到唤出喻意的作用,至于它们的音韵美感,则是另外一码事。对 读“一石两鸟” 和 “一箭双雕”,你就会发现,前者在平仄谐调、音韵声气上均远不及后者。 为了译出区区一个习语的表层意象(深层喻意完全相同!) ,而让一整句汉语的调序大受委 屈,愚以为并不值得。而这,恐怕只有文学家们晓得,傅雷、钱钟书们晓得。 刘军平先生曾对中国文学迟迟难以走向世界有过非常精辟的见解,借用到这里同样发人深 思:“ 恕我直言,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很少登上世界文学经典的圣殿,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 分译者拒绝将中国文学归化 为异邦的番地,从鲁迅到杨宪益,从翟理士( H.A.Giles)到 华逊(Burton Waston)无不亦步亦趋地采用逐字译法,其效果不言而喻。 ” 诚哉斯言!12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习语翻译不能一味照搬词典。而习语翻译的“异化” 策略在文学语境中更需把握 分寸,适可而止。毕竟,文学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翻译技巧 只是其中的一个题目,而任何“技巧”都是有依托的, “技巧” 不可能单独存在。对两种语言没 有深入的掌握,任何技巧都只能是空话,因为语言掌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翻译技巧的使用。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单纯的语言能力又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因为对于文学翻译,还涉 及到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历史的等等方面的知识的积淀,而直接对理解一部文学作 品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分析试题及答案
- 公考行测试题及答案
- 花艺师考试设计风格题及答案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的情商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花艺师考试难点分析试题及答案
- 半导体厂面试题及答案
- 构建知识体系2024福建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应对2024年辅导员考试的情绪管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优化复习方法的园艺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园艺师考试高效节水灌溉试题及答案
- 【区域地理】《日本》【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地理
- 配对齿轮参数全程计算(史上最全最好用的齿轮计算表格)
-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整理复习》
- 赛码在线考试财务题库
- 旅行社运营实务电子课件 2.3 办理旅游交易手续
- 屁股-也许是最重要的学习器官-主题微班会
- 市政工程施工工期定额(定稿)
- 新果煤矿 矿业权价款计算结果的报告
- 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
- 2023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题库附答案(712题)
- 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新检验项目建议审批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