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茅盾散文鸣不平_第1页
为茅盾散文鸣不平_第2页
为茅盾散文鸣不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茅盾散文鸣不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新课程给教材带来新气象,许多新课文“热”起来,成为教材中光彩夺目的“新贵” , 而某些老课文“冷”下去,黯然销形。茅盾散文就是由“热”变“冷”的突出例子:小学 课文天窗退下了,初中课文白杨礼赞退下了,高中课文风景谈退下了,与许 多新生的“经典”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人参与编写中学语文教材多年,当然了解课文“冷 热” “进退” “此消彼长”是常有的,唯独对茅盾散文“退下”难以理解。如果对茅盾散文 由“热”变“冷”细味深究,似乎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奥妙,并引发一些感慨、疑惑和不平 之意。 至今仍然记得选编初中新教材课文时, 白杨礼赞 “落榜”的情景,一部分专家说它 “太老” “太直白” “不含蓄” ,不适合做中学课文,也有为之辩护的声音,但孤掌难鸣;至 于风景谈的“落榜”则更早一些,当时无声无息的,没有人想到要用它,无人说坏, 也无人说好;天窗是小学课本中的经典名篇, “文革”后一直是不可撼动的课文,但是 在新教材中“落榜” ,据说“教学效果不太好” 。 可是个中之由真的是“教学效果不太好”吗?恐怕另有原因,要从更深远的背景说起。 回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兴起一股“重写文学史”的新潮。于是茅盾的文学史地位 被质疑,其作品的“弊端”凸显了,对茅盾的著名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大于艺术” “主题的先行化”的评论是非常激烈的,也殃及茅盾散文的地位和声名。显然这些评价都 是意气用事,作为群言堂里的一家之言亦无不可,只是难成主流思潮。问题是不成学术主 流的东西怎么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 茅盾的文学地位在解放后由于某些原因有些拔高也是事实,但茅盾的文学地位是在解 放前就已经得以公认的。郁达夫在他著名的导言 中,列 数了当时活跃在散文园地中的 14 位作家,茅盾即是其中之一,并作了权威性品鉴:“唯其 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 , “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 , “中国若 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 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 。他的这些评论后来常常被引来作为研究 和评价茅盾散文的经典论据。 郁达夫文章写于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他所谓的“妄评一二”当属确论,是富于远见卓 2 识的。只是其时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风景谈等名作尚未发表,不然郁氏之论还会更 好。我不敢说茅盾散文像其他散文名家一样篇篇都是传世之作,但他的散文创作在抗日战 争时期确曾达到了一个高峰, 白杨礼赞和风景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难得的佳作, 金声而玉振,一时无出其右者。两篇散文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分别入选初中、高中课本,从 那时起教育过多少代莘莘学子,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和文学的熏陶是不可估量的。就我而 论,我每次捧读这两篇散文,都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读其他作家散文中难得有这样体验 的。我借此机会尝试着“窥斑见豹” ,以一个教材编写者的眼光来解读白杨礼赞 ,发掘 茅盾散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1.立意方面:一曰新异,大西北遍地生长的白杨树,他人见之略无惊异,唯独茅盾目 光如炬,照见白杨树的种种优秀品质;二曰深刻,茅盾眼里看树,心中想人,仿佛见到了 “北方的农民” ,见到北方农民中的战士,并且悟出树的精神和当时中华民族可贵的抗日斗 争的精神之间的可比性、喻征性。 2.章法方面:欲扬先抑,想写白杨,却先写生长环境;想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却从普通的白杨树写起。调子忽高忽低,神变莫测,可谓收放自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3.语言方面: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莫不率意而为,长句、短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 句的“语言流”不择地而出,交汇急冲而来,随物赋形,精彩迭出。 4.风格方面:茅盾散文语言充满阳刚之气,全然表现出一种男人的风格,既有从容不 迫的气度,又有沉着痛快的作风,如长枪大戟,如风樯马阵,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在 本文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5.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舞读者振奋精神,力争上游,不折不挠,保卫家乡,抵御 外侮,以“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乏温和”的品质风范感染读者。这些东西与今 天的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的方向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 白杨礼赞的教育教学价值是全面的、丰厚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而依然熠熠生彩。可是不知某些人是怎样独具慧眼看出其中的“毛病”来? “太老” “太直白” “不含蓄”?“教学效果不好”?假定这些议论是对的,那么为什么一 些同样面目虽新而年庚仍旧的诗文跻入教材当中?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戴望舒雨巷 、 郑愁予错误 、陆蠡囚绿记等,堂而皇之,皆大欢喜地,无一有“教学效果不太好” 的坏印象。这一“出”一“入”似乎告诉人们:时代变了,鉴赏和审美的趣味变了。语文 教学界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的净地,我想绝不是几个专家的小范围讨论导致茅盾散文退出 3 教材,除了学术界影响外,应该寻找时代社会、世风文风的影响。 我们把白杨礼赞与陆蠡的囚绿记这两篇年代相同、主题相近、写法类似的文 章作一简单对比,可以看出时代趣味之变异来。陆文囚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写 当时“我”在北平小屋与小窗外一绿枝条的“交往” ,由寻绿、观绿到囚绿,再到放绿、怀 绿,表现自然界一小生命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读者隐隐地读出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对侵略、 迫害发出的抗争心声。两相对比, 白情思充盈,溢于言表;囚意旨深刻,掩藏心机。 白情调高亢,表现一个强者的战斗姿态;囚气格阴柔,表现一个弱者的反抗姿态。 两文都采用象征,但白的象征属于明喻,具有宣传鼓动性;囚的象征属于暗喻, 具有耐人寻味性。在语言运用方面, 白纵横开合,酣畅淋漓,显示成熟的个人风格; 囚犹显稚嫩、平实,较少意趣,尚未形成个人风格。从语言示范意义来说, 白应优 于囚 。另外在时间上, 囚写于 1938 年,即抗战之初,比白更“老”!可是此文 新近进入新高中教材,令全国高中生捧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不仅文学创作、文学鉴赏与“世情” “时序”息息 相关,语文教学、语文教材选文不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