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现当代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 年成立于北京,是文 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 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 、 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 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 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文学革命 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 “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 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3、新文学引进了 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4、文学革 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 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 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 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 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 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 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 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 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 ,王任叔疲惫者 ,许钦文疯妇 , 台静农地之子等。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 20 世纪 30 年代产生于上考研教育网 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 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 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 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 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 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 五个人 上海的狐步舞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 倾向。 民间写作 先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 域的探索,但是直到 80 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 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 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 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 这标志了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 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 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 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创造社 1、1921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 创造周刊 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 九叶诗派 1、是 40 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 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 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 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 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 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 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 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 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 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 1921 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样板戏:列举八个样板戏 新写实小说 1989 年 3 月, 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 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 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 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 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 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 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 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 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鲁迅小说主题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 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 识分子和妇女。阿 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 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 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 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 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 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 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 以惊醒“不幸的人们” 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子夜的艺术特点、是世纪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世 纪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 形象地展示了年代初期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一片腐败、黑暗,阶级关系错 综复杂,以及城乡工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 再现了年代初期其他阶级、阶层的面貌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吴荪甫形象 赵伯韬形象 、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颇具特色的语言 出色的心理描写 京派的艺术追求京派京派:是 30 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 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 志 、 文学季刊 、 大公报文艺 。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 谐”、 “节制”、 “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 “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 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 主义气息。 九叶诗派的艺术追求(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 中 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 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 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边城的主题沈从文在谈到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 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 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 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 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色: 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 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 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 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 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 ;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 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穆旦的诗歌艺术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 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 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 “(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 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 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 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 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 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 与“蛊惑“的对立, 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 是一种媒介,它分隔 又联系了“ 欲望 “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 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 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 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 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 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 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 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 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 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 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 艾青的诗歌的意象和主题(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 是爱国主义。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 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 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 首诗,其中,借土 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 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 10,且这类 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证。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 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 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 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 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 命运。如诗集北方中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 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 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 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 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 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 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这一 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赵树理方向 马原的先锋小说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被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他的小说以元叙事为特点,把 如何“叙述“提到了小说本体的高度,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 性质。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 作者或朋友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不断交织拼贴的 结构构成非逻辑叙事结构。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暗示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 冈底斯的 诱惑是其特征的具体呈现。 虚构作品开头,就声明作家是在根据自己在麻风村玛曲村 7 天的经 历和观察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接着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然后在结尾直接戳穿了上述经历的虚 构性。作者只是根据自己在西藏的经历和妻子在麻风医院的经历以及书籍方面的知识虚构自己在玛曲村的 怪异事情。结尾上告诉读者自己进入玛曲村是 5 月 3 日,可是第二天就离开玛曲村了,让读者自己推翻故 事的虚构,只是幻想或者做梦,根本不存在七天的经历,从时间上证实了故事的虚构。作品仿佛在寻找荒 诞忽略了情节使情节淡化而加强了荒诞性,而且作品只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追求,以叙事角度、语 法修辞的独特为创作的目标,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对故事和意义进行了消解,引诱读者上钩, 让他们期待结果是白苦等一场。马原的特点就是荒诞,淡化故事情节。我认为读什么也不知道,作者只是 在表达自己话语的欲望而去叙述。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王安忆(女) (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 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 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 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 年到安徽五河插队。 1972 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 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 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 雨,沙沙沙 (北京文艺1980 年 6 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 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 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 、 流逝 、 小 鲍庄 、 尾声 、 荒山之恋 、 海上繁华梦 、 神圣祭坛 、 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 届初中生 、 黄河故道人 、 流水十三章 、 米尼 、 纪实与虚构 、 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 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流逝 、 小鲍庄分获 19811982 年、19851986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 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 心理描写见长。80 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 年代以后开始追 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 、 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 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 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王朔小说的大众化特点:1 消费与娱乐,2 批量与复制,3 利用大众传媒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对 新 写 实 小 说 这 一 概 念 的 理 论 界 定 , 最 早 也 是 由 钟 山 杂 志 社 完 成 的 。 在 1989 年 第 3 期 该 刊 的 “卷 首 语 ”中 , 编 者 对 什 么 是 新 写 实 小 说 作 了 比 较 正 式 的 说 明 : “所 谓 新 写 实 小 说 , 简 单 地 说 , 就 是 不 同 于 历 史 上 已 有 的 现 实 主 义 , 也 不 同 于 现 代 主 义 先 锋 派 文 学 , 而 是 近 几 年 小 说 创 作 低 谷 中 出 现 的 一 种 新 的 文 学 倾 向 。 这 些 新 写 实 小 说 的 创 作 方 法 仍 以 写 实 为 主 要 特 征 , 但 特 别 注 重 现 实 生 活 原 生 形 态 的 还 原 真 诚 直 面 现 实 , 直 面 人 生 。 虽 然 从 总 体 的 文 学 精 神 来 看 , 新 写 实 小 说 仍 划 归 为 现 实 主 义 的 大 范 畴 , 但 无 疑 具 有 了 一 种 新 的 开 放 性 和 包 容 性 善 于 吸 收 、 借 鉴 现 代 主 义 各 种 流 派 在 艺 术 上 的 长 处 ”。 但 是 , 不 同 批 评 家 对 “新 写 实 ”特 征 的 描 述 并 太 不 一 致 , 还 有 一 些 批 评 家 坚 持 认 为 不 必 对 新 写 实 小 说 这 一 概 念 作 勉 强 的 理 论 界 定 。 其 艺 术 特 征 可 以 概 括 为 以 下 : 1 粗 糙 素 朴 的 不 明 显 包 含 文 化 蕴 涵 的 生 存 状 态 , 不 含 异 质 性 的 和 特 别 富 有 想 象 力 的 生 活 之 流 。 2 简 明 扼 要 的 没 有 多 余 描 写 成 分 的 叙 事 , 纯 粹 的 语 言 状 态 与 纯 粹 的 生 活 状 态 的 统 一 。 3 压 制 到 “零 度 状 态 ”的 叙 述 情 感 , 隐 匿 式 的 缺 席 式 的 叙 述 。 4 不 具 有 理 想 化 的 转 变 力 量 , 完 全 淡 化 价 值 立 场 。 5 尤 其 注 重 写 出 那 些 艰 难 困 苦 的 , 或 无 所 适 从 而 尴 尬 的 生 活 情 境 。 前 者 刻 画 出 生 活 的 某 种 绝 对 化 状 态 ; 后 者 揭 示 生 存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