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一 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知道思想,运用现代学 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 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 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 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 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 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信息 素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 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 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 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说明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 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 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 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 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 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 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 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 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 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 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 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 (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 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 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 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 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 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 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 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 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 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 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 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 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 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 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 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 语,如“了解” 、 “学习” 、 “培养” 、 “理解” 、 “认识” 、 “欣 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 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 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性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 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 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 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 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 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 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 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 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 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 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 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 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 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 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 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五)教学实践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二 为落实省国培 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 XX 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 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国培办 XX35 号)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 XX“国培 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 通知(定市教研发XX53 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 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 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 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 XX 年 7 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 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 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 理工中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 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 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 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 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2018 年 12 月 31 日前退休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可自主选择参加培训、 工勤人员不参加培训)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 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了 XX 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XX 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 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 程培训。 (二)培训内容及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 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包 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 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我区由全 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三)培训效果评估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教 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成绩 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 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 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 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 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 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 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园)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 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评, 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 学。 四、推进和实施 (一)推进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 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 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 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即线上课程学 习和研修活动)。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 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 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 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 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 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 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园)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 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园)负责组织实施课堂 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 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 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 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 (二)实施步骤 月,开展集中培训。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 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 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月-月,全员网络培训。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 修+课堂实践(包括统一组织送教下乡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和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晒课评课和课例征集等评优选先 活动等);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月,评优选先。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实效性调 研工作;评选优秀个人(管理员、助学辅导教师/工作坊坊主、 学员)、先进学校。 月,总结评估。各学区、校(园)上报不少于 3 期的工 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 下教研评分表;总结 XX 年度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 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 (一)领导机构 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 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 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 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 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 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 (园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 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 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 (二)工作职责 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 训情况纳入学区、校(园)评先选优、校(园)长评先选优、 年度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 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 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园)培训事宜的衔接 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 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 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 4.电教室:负责组织各类参训学员网络注册和平台操 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程、电子白板应用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案例资源征集活动,教师网络空间 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广泛 动员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 空间互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各学区、校(园):负责培训教师的信息上报、督促 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评价和组织实施教师的测评工作。 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 的测评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评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监督机制 1.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 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 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 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