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4页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A 组 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 年) 1.(2016课标全国,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 柔顺而主令尊”,如今“ 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 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3.(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 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 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4.(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 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5.(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 是( )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 6.(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 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7.(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 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是纸币交子的 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 B. C. D. 8.(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 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9.(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 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 当时( )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 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 10(2015课标全国,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 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1(2015天津文综,1)“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 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12(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 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3(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 “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 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 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4(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 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 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 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5(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 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 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6(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7(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 “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 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8(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诸行自有正 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 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9(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 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 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20(2015浙江文综,16)“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 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21(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 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22(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 “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 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 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3(2015江苏单科,5)乾隆 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 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4.(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 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5(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 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26(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 (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 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 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 还是“瓷”的信息 27(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 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8(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 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9(2014大纲全国,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 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30(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 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 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1(2014上海单科,6)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 有关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32(201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 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33(2014大纲全国,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 “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 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34(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 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 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5(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 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36.(2016课标全国,40)(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 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 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 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37.(2016江苏单科,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 政策为“ 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 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 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 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 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 帝统治前“抑商” 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察。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 ”的关系。 38(2015北京文综,40)( 节选)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 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 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 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 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 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廓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 定通道。 (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39(2014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 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 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 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 不 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 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 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 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 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40.(2014四川文综,13)( 节选)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 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 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 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 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 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 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 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 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41(2014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 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 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 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 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 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 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 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 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 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 1058 年 700 万贯 175 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 1077 年 879 万贯 220 来源: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 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42(2014浙江文综,38)( 节选)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 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根据所学,以日本、西欧( 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 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B 组 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 年) 1.(2016山东潍坊高三统考)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 “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 仆”, 魏晋时称“田客”“部曲” ,宋元时称 “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2.(2016河南郑州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韩) 宣子有(玉) 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 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 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 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3.(2016豫冀晋三省高三第三次调研) 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 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 “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 俯察百隧”。这 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4.(2016湖北黄岗高三调研)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 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 5.(2016河南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 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 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 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6.(2016云南昆明两区七校调研) 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 口分田三十亩;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这表明唐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百姓赋税过重 D.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7.(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高三第一次质监)“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 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 ”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8.(2016山东淄博一模)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 “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 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9.(2016广西桂林、崇左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 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 稠密,共有 240 多万人。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 50 余万。北方诸州中, 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10(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 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 A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 B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11(2015辽宁锦州期末)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 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 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2(2015河南郑州调研)管子 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 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13(2015广东东莞模拟)天宝二年 (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 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 扬州市) 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 郡(江苏镇江) 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 船;会稽郡( 浙江绍兴)船;南 海郡(广州) 船”( 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4(2016湖北荆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 “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 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 ”“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 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 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 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 ”“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 ”“婚娶颇 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 15. (2015山东临沂模拟)“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 ”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 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 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 春葱不露人如玉。 ” 宋诗纪事卷 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予以论证。 参考答案 A 组 1. D 由题干中的 “汉代画像砖” 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 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 D,排除 A;画像体现的是 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 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 C。 2. A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 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 A 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 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 B 项错误。 C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 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 D 项错误。 3. C 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 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 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 土地的集中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耕,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 故 D 项错误。 4. B 根据材料 “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 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 A 项错误; “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 故 D 项错误。 5. D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将地方划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到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而定州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定的名称,故错误; 定州是我国的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唐朝的私营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故正确;宋代定州 的定窑是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故正确;元代河北地区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 里” ,因此定州成为中书省辖地,正确,故 D 项正确。 6. B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体现了汉代长安商品繁荣发展的场景,故 A 项错误;“ 贝锦斐 成,濯色江波”主要体现了蜀锦技术水平的高超,与商业发展无直接关联,故 B 项正确; “经游(营 )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描述了唐朝长安城商人云集的场景,故 C 项错误;“苛峨大 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反映了广州地区船舶云集,进行商贸活动的场景,故 D 项错 误。 7. B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说明当时存在纸币的发行, 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 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正确;拓片不属于原始文物材料,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 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故 B 项正确。 8. B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 故 A 项错误;宋代政府采取了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 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 ,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 展,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 “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9. A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 经营棉布、粮食等 ”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 。 10A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5 口甚至 9 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 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 A 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 条件,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 项因果倒置,错 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 项错误。 11B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 耧车,故选 B。A、D 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 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12C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 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 C 项正确。坊市 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 、D 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 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 项错误。 13B 从唐多有“稻垄” 、北宋仍有“ 熟稻”到 1678 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 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 A 项错误;“沟洫之制 ”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 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 水阔”到 1680 年“ 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 出现问题,故 B 项正确;“ 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 C 项错误;水 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 14D 据材料“ 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 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 D 项。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 ”可知“景德镇”一词出 现于宋,故 A 项错误;根据 “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 B 项错误;“畅销 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 C 项错误。 15C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 影响不断的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 C 项。中国古 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 A 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根本没有改变,故 B 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 D 项错误。 16B 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 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 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 B 项。宋明理学对河南、 江苏都有影响,故 A 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 退,C 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 D 项错误。 17B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 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 易的繁荣,故选 B 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全国已经统一,故 A 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 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 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 这一限定词,D 项错误。 18B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 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四十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 B。选项 A、选项 C 信息材料无以显示;选项 D 既不符 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 D。 19C 题干所给材料中“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表明宋朝对农 村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 C 项正确。A、B 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宋 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 D 项错误。 20A “ 海上丝绸之路 ”被称为“瓷路”是唐宋以后,而不是汉唐以来,时间上错误,故选 A。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 “丝国”,他们居住于地中海地区,B 项说法正确,排除; 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限制了丝路商贸的发展繁荣,C 项说法正确,排除; 15 世纪以前的“丝绸之路” 未能改变人类历史的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因此不具有全球化的 意义,D 项说法正确,排除。 21A 题干中县民蒋泽捉拿、官府处罚沈赞的主要依据是他在贩卖罗帛时沿路偷税,这 说明了当时北宋政府禁止人们偷税、漏税,并通过奖励赏钱的方式鼓励人们检举、揭发偷 税行为,故 A 项表述与题意相符; B、D 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沈赞是因违法而被 官府惩罚,这是官府的正常履职行为,C 项表述错误。 22A 根据题干信息“ 麻缕机织 ”“耕耘、刈获、桔槔” 可知材料描述了家庭生产中农业和 手工业相结合的现象,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此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 主义萌芽与官营手工业等信息,B、D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男女社会地位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 23D 材料中“ 多金商贾尊 ”体现尊富思想,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说明追逐商业利 润,故 D 项符合题意;诗中 “水乡”指盛泽镇而非水上集市,且宋朝时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 “罗绮”走中原,而不是“纺织工”,故 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 不符。 24B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 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等信息判断,南北经济的差距只是缩小了,南方并未 超过北方,因此 A、C 两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向南转移,但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 成是在两宋时期,因此 D 项错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江南经济开发出 现了新局面。故答案为 B 项。 25C “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唐代土地兼并 盛行,致使土地制度遭受破坏即当时的均田制受到破坏,故 C 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 时期即已瓦解,排除 A 项。 B 项与材料无关,D 项不符合唐代史实。 26D B、C 两项不是科学方法,A 项是科学方法,但考古的目的也是为了确认“秦”和 “瓷”哪个在前。故答案为 D 项。 27A 据材料“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 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 A 项正确。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可知 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富商“不能偿所负”而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 B、C 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 项错误。 28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 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 C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历史史实;D 项与材料无关。 29A 根据材料“ 芜湖是浆染业中心,松江的白布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说明松江 是织造中心,芜湖是浆染中心,这正是区域分工的表现,故答案为 A 项。 30A 由材料“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而不是 “绝不许设市” ,B 项错误; 唐朝后期,市的交易依然受到官府监管,直到宋代市才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C 项错误; 由“若要路须置” 可知并非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D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前后期 对市的建置制度的调整,故答案为 A 项。 31A 本题考查唐朝时的中外交往。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唐时中外之间社会风 俗的交流。B 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 要地位,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不合题意;海禁政策是明末以来实行的政策,故 D 项错 误。故应选 A。 32A 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 ,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 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 项“资本市场”与 D 项“ 冲击清廷统 治”均与史实不符;C 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 从体现。故答案为 A 项。 33D 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政策的变化,因此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到休养生息 政策,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叙述商人和两千石官员一样穿着,并没有指出其级别一样, C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 禁止 衣丝乘车”到 “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即从 商人禁止穿丝绸的衣服乘车,到商人按照两千石官员的级别穿着服装,说明原来的禁令受 到挑战,故答案为 D 项。 34B “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是在一定条件下 的有限贸易”。根据材料信息“请开市舶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 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说明官府有条件的开放“海禁”,B 项正确,故答案为 B 项。 35C 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祭先农坛”,明清统治者每年春天都举行祭祀先农的仪式 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 项正确。A 项不是核心信息,B、D 两项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 C 项。 36.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 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 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37.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 “做法”依据材料一中“下令 开关梁,弛山林之禁 ”回答; “成效”依据“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以补助生活”归纳;第二小问,结 合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主要追求目标 ”“用贫求富”“以末守财,用本守之 ”的信息归纳;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作答。 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 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 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 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38.解析 第(1)问,材料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一是配合该图的 文字说明。观察丝绸之路地图可知,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西亚与欧洲,路线 长,沿线都是古代重要城市。阅读文字材料,发现该段文字主要针对中国境内的丝路,特 别是河西走廊进行解释,其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其二,河西走廊等中国 境内的丝路路线深受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兴废的影响。据此归纳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表述。 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 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39解析 第(1)问,通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 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据材料一中的“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 者日盛”可得出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得出 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据材料二不难得出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第(2)问,根 据材料一“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和材料二“ 黑龙江以北 居民不足 1 万人”可看出 移民有利于缓解关内人口压力;据材料二呼兰地区“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 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据“1907 年,设奉天、吉林、 黑龙江三省”,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其他的作用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 作答。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 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 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