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啸山庄主题之精神分析 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 刘剑 罗忠民 摘要:基于小说呼啸山庄主题的精神分析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研究表明,该小说是 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的真实描绘,主人公之间的生死恩怨反映 了作者意识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 突,而各主要角色的相继死亡,象征着艾米莉人格的分裂及其精神世界的最后崩溃。 关键词:呼啸山庄;主题;精神分析 一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约克郡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终其一生,艾米莉绝大部分时 间都生活在约克郡的荒原上,与外界交往甚少。自呼啸山庄问世以来,文学批评家 一直惊异于这位身居荒原的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戴维塞西 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当中,呼啸山庄是唯一的一部没有(即使是部分地)被 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1(P328) 这本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了许多学者争相阐释的 内容,例如,蒲若茜认为该小说反映的是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主题,揭露了人性的邪恶 与阴暗面。2(P47) 刘宏业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认为小说反映了人性的泯灭与复 苏这个主体;3 (P124) 黄巍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入手,认为小说反映了人们追求自 由和自我束缚两种倾向的矛盾。4(P95) 叶利荣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凯瑟琳与希斯克利 夫都迷失了自我, 小说反映的是他们追寻自我的历程。5(P114) 尽管评论者各执一词, 但这些评论都反映了这部像谜一般的小说丰富的内涵及其主题的复杂性。弗洛伊德认为, 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潜意识的表现,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人类被压抑的欲望,艺术,如 同梦一样,是潜意识以幻想的形式进行的释放,是源自本我的欲望的一种宣泄。6 (P65) 考虑到艾米莉内向孤僻的性格及其离群索居,本文认为,艾米莉对外界的世界了 解甚少,因而这部小说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她分裂的自我在其内心情感世界里的种种冲 突。正如毛姆所言,“在一个作家的第一部小说里-就我们所知, 艾米莉只写过一本小说 -很可能包含着某种满足宿愿的因素和某种想象的因素。“ 7(P123) 二 艾米莉出生于偏僻而闭塞的哈沃斯,从小就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待人诚恳,富有 同情心,因母亲早逝,起初她由体弱多病的姨母照料,六岁时她被送进一所由慈善机构 捐办的学校,这是一所监狱般的学校,在那里艾米莉遭受了非人的虐待,最终她虽然死 里逃生,但她的两个姐妹玛丽亚与伊丽莎白却未能活着离开那里。像她父亲一样,艾米 莉性格内向孤僻,羞怯,虽然受过良好的书本教育,阅读过许多书籍,但却难以面对和 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妇女没有任何经济与社会地位,她 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只有担任教师或家庭教师。艾米莉曾经担任家庭教师并尝试以此作为 自己谋生手段,但她的这段经历却显得异常艰难。她和姐姐夏洛蒂也曾尝试经营她们自 己的学校,但最终却归于失败。在艾米莉短暂的一生中,她饱尝人间的伤痛,母亲、两 个姐妹、父亲相继死亡,谋生路上又屡遭挫折,生活孤独而窘迫,一生中缺乏来自男性 的关爱。来自生活的重压以及对外界生活的恐惧使艾米莉深感压抑和无助,更令她感到 极度自卑,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以及对爱的渴 求。 著名心理学家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分为三部分:即“本 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本我“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其中 充斥着人类被压抑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它以快乐为其唯一的行为准则,追求一种 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显意识的一部分,源自于“本我“,而“超我“ 亦是意识的一部分,是理想化的自我,它总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行事。“自我“位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趋利避害, 将那些不能被社会接纳的东 西压抑和储存到无意识中去, 为本我寻找一个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 既防止过度压抑造 成精神伤害, 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因而“自我“总是试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 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好比是“马“与“骑在马上的人“之间 的关系:人约束着马匹,但又不能够完全控制它。8(P85) 在呼啸山庄中,具有 原始、暴烈的性格的希斯克利夫实际上代表她潜意识里的“本我“,女主角凯瑟琳则代表 “自我“,而温文尔雅的林顿则代表 “超我“。 这三个主要角色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所发 生的一切正是小说艾米莉内心深处种种矛盾与冲突的真实反映。 三 “自我“源自于“本我“,因而与超我相比,大多数时间自我总是会倾向于本我。正如 凯瑟琳说,“他(希斯克利夫)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与我总是 一样的“。(第 80 页) “艾米莉集双重人格的冲突, 分裂的痛苦, 孤独傲世的个性, 病 态的心理于一身, 从而塑造了世间的两个精灵-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9 (P40) 在凯 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身上都洋溢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美,他们粗野,狂暴,如同呼啸山庄 恶劣的气候。“超我“在社会道德规范下形成,比起原始野蛮的“本我“看起来似乎更文明、 更高尚。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画眉山庄时,她被这里安详、文雅、富足的生活方式深深 地吸引住了,而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映照下,本我显得异常野蛮与丑陋。在凯瑟琳的眼 里,希斯克利夫外表丑陋,行为粗俗,而且地位低下,她羡慕画眉山庄主人文雅的举动 并试图模仿他们。尽管凯瑟琳在内心深处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却认为下嫁自己的仆人将 有辱自己的身份,仅仅为了财富与儒雅的外表,凯瑟琳最终嫁给了林顿,背叛了自己的 内心的真实感情。凯瑟琳既想抓住符合世俗社会价值观的东西,又不想放弃灵魂深处的 真实的情感,试图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她既无法放弃对希斯克利 夫发自灵魂深处的爱恋,又无法抗拒外部物质文明的诱惑。尽管世俗的价值观下她希望 嫁给一位“体面“男人,但她跟林顿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后来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快乐。对于 过去她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互为灵魂互为彼此的心灵契合,凯瑟琳始终无法释怀。在某 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本我便没有自我的存在。凯瑟琳说,“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 永远在我心上:并非作为欢乐,而是作为我自己一部分的而存在“。 源自社会道德规范的超我总是非常肤浅而且总是试图限制自我的行动,这就使得自 我时时有窒息的感觉, 这也使得自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本我。凯瑟琳对林顿就失去 了兴趣,在她看来,画眉山庄已变成一座束缚她自由的监狱,令她欲罢不能。凯瑟琳不 惜以绝食的方式来毁坏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报复丈夫林顿的目的。她发誓如果他的死能够 毁灭林顿的话,她情愿杀死自己。“被囚禁在这里,我已经身心俱疲,无法忍受,真希 望能逃到另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去,永不回来“。(第 161 页)但是自我最终是无法忍受 束缚的, 凯瑟琳嫁给林顿后仍一直对希思克利夫念念不忘, 最后,她终于认识到她与林 顿的婚姻是完全错误的,“在我内心的深处,灵魂居住的地方,我确信我错了“。(第 79 页)当希斯克利夫问她,“你为什么蔑视我?为什么背叛你自己的心呢“ ,凯瑟琳回 答:“我知道我错了,我正用死来偿还我的错误“。(第 161 页) 本我与超我在本质上说是绝然不同的,因而根本上来说两者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 矛盾难以调和。利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力量,超我总是试图去压制本我,出于本能,本我 自然会反抗并试图毁灭超我。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斯克利夫与林顿之间的斗争生动 地体现了这一点。本我积聚着原始欲望与冲动,充满着野性的力量,与本我相比,超我 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一旦遭到压制,本我便会疯狂地进行报复,小说中懦弱的林顿在 希斯克利夫的进攻下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凯瑟琳的背叛使希斯克利夫渐渐走向复仇的极 端,他残忍地实施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他首先通过赌博使辛德勒倾家荡产落魄而死, 夺取了呼啸山庄,并将辛德勒的儿子哈里顿变成了一个粗俗且一字不识的仆人,接着他 又欺骗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的感情,并说服她与之私奔,致使她饱受流离之苦和精神折 磨并客死他乡,后来,希刺克厉夫又设计夺取了画眉田庄,继续残酷迫害两家的后裔, 复仇已成为他生活的唯一意义,尽管复仇的成功无法让他感到丝毫的快乐。 在艾米莉的心里,她渴望着自我与本我能摆脱超我的束缚而重新结合,这意味着人 格的放纵,但社会习俗与道德使得这一愿望不可能实现。在这部小说里,凯瑟琳与希斯 克利夫为求得精神的解脱而进行的绝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尘世间已经没有任何食物 可以满足这对恋人的需要,只有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才可能找到各自所需的养分,那 就是他们彼此。死后的凯瑟琳,灵魂继续游走于呼啸山庄广漠的原野,重返她最初的野 性。希斯克利夫死后被安葬在凯瑟琳和林顿的坟墓中间,在死亡的解脱中,他们的灵魂 再次相拥,重返最初的和谐。希斯克利夫在小凯蒂和哈里顿身上看到了他与凯瑟琳的影 子,这也唤醒了他沉睡的怜爱之情,最终放弃了对世界的仇恨,停止了自己的报复计划。 故事的结尾,小凯蒂(凯瑟琳的精神化身)与哈里顿(希斯克利夫的化身)的最终结合, 象征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本我与自我的重新团聚。 四 成长的经历与生活环境造就了艾米莉缄默、孤僻的性格, 她常为自己的孤寂、失落 而哀叹,尽管她短暂的一生几乎全是在约克郡他父亲的教区牧师住宅里度过的,但她内 心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女性的自尊、矜持之间的矛盾无时不在继续。与外界社会的长 期隔绝及情欲的长期压抑,艾米莉没有其它的选择,只能把她所有的失望、郁闷、压抑 与愤怒发泄在她虚幻的世界-呼啸山庄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小说看起来是如此 的神秘、暴虐与阴郁。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艾米莉内心世界的真实矛盾,主人公希斯克利 夫、凯瑟琳以及林顿之间的生死恩怨反映了作者意识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而各主要角色的相继死亡,表明其内心矛盾无法调和,象征着艾米莉人格的分裂及其精 神世界的最终崩溃。 参考文献: 1 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 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外国文学评论. 2002,(1). 3 刘宏业. 试论呼啸山庄的艺术结构与主题.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6). 4 黄巍. 自由与枷锁- 试论呼啸山庄中的矛盾主题.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 5 叶利荣. 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6 胡海燕. 渴望爱与自由. 西藏大学学报. 1999, (2). 7 马格丽特莱恩. 勃朗特三姐妹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8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9 董 敏. 试论 艾米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案
- 我的理想我做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三下学期教育主题班会
- 环境绿化养护安全培训
- 卫生法规培训
- 公司文化培训大纲
- 社区工作制度流程
- 小学英语外研版 (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your hobby第二课时教案
- 简易离婚合同样本及法律效力分析
- 技术服务延长合同
- 甜品店新员工入职培训
- 【MOOC】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DB42T1915-2022三峡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高清最新)
- 贵州2016定额章节说明-土建
- 结婚登记申请表
- 深基坑边坡喷锚防护施工方案
- 动火安全作业票填写模板2022年更新
- 2021年12月英语六级听力试题、原文及答案 两套
- 煤矿井下绞车房管理制度
- 捷达离合器设计毕业设计)
- 迈瑞-呼吸模式的应用及参数设置-V1.0-201603
- 酸洗磷化线材项目建议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