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_第1页
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_第2页
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_第3页
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 朱方鸣 陈华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48) 内容摘要:简要分析思考了“以就业为导向” 的误区和制约因素,对“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 了深入分析与思考,指出正确理解和把握“ 以就业为导向”,可有效地防止把高等职业教育 引向歧途,甚至推向危险境地,从而有利于推进高等 职业教育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 导向 误区 思考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 业教育” , “以就业为导向”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 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共识。 然而在高职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进程中,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中怎样理解把握“以 就业为导向” ,怎样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 ,是否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高 职的建设发展,既存在误区,又受到制约,笔者以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误区 误区之一:就业教育=高职教育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不少办学者狭隘地把就业教育等同于高职教育, “一切为了就业,一切服务于就业,一切服从于就业” 、 “就业工作是学校高于一切的工 作” 、 “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等理念因而贯穿于学院的一切工作之中,就业率高则说明 办学好,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以及确定招生规模的重要指标对社会 公布,学校同样把就业率作为考核部门负责人的重要指标。 误区之二: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另一误区是把简单的满足社会需求当作高职办学的追求目标, 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工种,也不论什么层次、什么要求,只要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就是 高职教育。 误区之三:强化技能=高职教育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由此使学校从只注重知识灌输走向一 味降低理论要求,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另一极端,似乎证书越多、技能愈强愈是高职教 育。 二、 “以就业为导向”的制约因素 从现阶段社会实际看,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还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短时间 内要突破它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更不是几所高职院校讲讲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1、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 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有十分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各行各业,各种从业人 员,都必须就业准入,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岗位尤其要强调就业准入。据统计,到 目前为止,在我国颁布的 1838 个职业(工种) ,才仅仅 90 多个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 高和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工种)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的市场没有完 全形成,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推动力就不大。 2 2、人才需求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真实性、可靠性不强 目前社会上虽然人才市场比较繁荣,人才网、就业信息、招聘信息网等媒体众多, 但人才需求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真实性、可靠性不强往往会误导学校的专业设置。 3、市场专业调研的虚假性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是高职院专业设置的基础。高职院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进行 必要的专业论证和人才需求调查,但由于人才需求信息渠道不畅通,学校只能在有限的 范围内进行局部的调查,获取有限的信息,有的甚至制造虚假的信息,根本无从准确把 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以此为导向来开设专业显然有很大的偶然性。 4、培养周期(学制)的局限性 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也会变幻莫测,人才需求单位不可能停止脚步等待学校几年后培养出的人才,而且,今 天就业状况良好的专业几年后的情况不一定如此,因此,以就业状况为导向作为专业设 置和结构调整的依据,几年后培养出的人才或许早已成为滞销品。 三、 “以就业为导向”的分析与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存在误区,更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实施,因而对“以就业为 导向”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切为了学生就业” ,道理上并没有错,学校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就是 为了使用(就业) ,问题是怎样看待和理解“就业”二字?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是满足于学生仅仅找到一份工作而已,还是追求学生找到学以致用的岗位?是围绕培养 目标和社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 力,还是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就行?只满足于学生能找到工作的就业 实际上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就业,而用非所学的就业则更是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浪费,如果说 这种就业率在眼下对学校还有一点作用,长此下去必将危及学校的生命力,这并非危言 耸听。 目前而言,多数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浅表的、具体的就业环节 上,以为只要一切为就业大开绿灯就做到了“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只要就业了就行,专 业是否对口,就业质量高低如何是另一回事。高职教育要不要考虑就业,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无法就业,专业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学校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然 而,不能忽视的是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考虑就业问题,如何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 内涵,就业率高是否就代表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好, 就业是否要考虑就业质量、专业 对口率的问题,等等、等等,很值得讨论。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不同于工厂、企业。工厂、企业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为目标,既要考虑到产品的原材料,又要考虑生产过程,还要考虑产品销售,而学校的 本质属性和最终目标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至于培养出的人才究竟如 何就业、具体到什么岗位就业其实不应是学校的职责,而是政府部门的职能,过分强调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甚至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以及确定招生规模的重要指标, 不仅会把高等职业教育推向目前已被基本否定的“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严重地讲,还 会大量分散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3 其次,高职院校不是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从宏观看,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人 才的重任,而不只是为了人员的就业,从微观看,学生就业的前提是掌握必备的知识和 技能, “就业”是结果, “培养”是过程。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往往会造成盲目追求“结果” 而忽视“过程” 。目前,与“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背道而驰的 是,不少用人单位无视教育教学规律,不等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就要求学生提前上 岗,学校也为了保证就业率不得而为之地允许学生提早走出校门,无疑扰乱了学校正常 的教学秩序,其最终结果是把低质的“半成品”甚至是“不合格产品”直接推向了社会。 再者,就业率高是否就表明教学质量高?办学好?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业率既与教 学质量有关,又与专业设置有关,既与学校规模有关,又与学校声誉有关,还与毕业生 人数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有关。总之,就业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教学质量和 办学水平没有正比的逻辑关系。 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很重要的因素是缘起于就业难,而就业难既有人为原因,又 有客观原因。学院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是原因,学生盲目挤报热门专业是原因,用 人单位盲目高要求是原因,就业高峰影响也是原因。目前的就业市场没有做到就业信息 公开和就业管理公开,岗位需求信息和求职者之间还不能实现信息的完全对称,就业服 务还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等也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应把就 业难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更不能以“就业矛盾突出”作为不要求专业对口的理由。 “就业矛盾突出”其实只是社会转型及特定时期内的暂时现象,如果因为就业困难就只 追求就业率而不追求专业对口率,显然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见把高职教育定位 于就业导向的教育是极其严重的功利性短期行为。 狭隘地理解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以就业为目的一般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的低层次要求,显然不能广泛用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确定学校办学目标。高 职教育一味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只注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而忽视 了其“高等性” ,把高职院校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一味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 还会把高职毕业生简单地当作就业岗位的“消费者” ,而高职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应用 成熟技术把科技成果、专利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足以创造出更 多的就业岗位,因此高职人才不仅仅是就业岗位的“消费者” ,更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 必须指出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满足社会需求是高 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密切关系。但是, “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简单的 “供” “求”关系, “需求”的深层的涵义是“好用” ,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用人单位 岗位实际的使用要求。 总之,不管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都不应是简单的、低层次的 就业教育,也不是单一技能的培训,更不是培养普通工种人员,其先决条件和最终目标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特征所在。 4 客观地分析“以就业为导向” ,正确理解和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内涵,可有 效地防止把高等职业教育引向歧途,甚至推向危险境地,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