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_第1页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_第2页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_第3页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_第4页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 摘 要:汉代是汉族与贵州各民 族融合互进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汉王朝 在贵州境内修筑南夷道、沿交通干线设 置邮亭,加强了中央朝廷与贵州高原的 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州高原交 通闭塞的面貌。汉族官吏、军伍、豪民 进入贵州开发屯田,不仅巩固了汉王朝 在贵州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给生产力 落后贵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劳动技术,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步。在沿南夷道干线出土的铜车马、 “比五尺周一 ”铜澡盘、铁制工具、中原 式印章等文物,说明迁徙的汉族已在贵 州高原扎根繁衍。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62819.htm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关键词:汉代;出土文物;南夷 道;邮亭;汉族屯田;融合互进 汉帝国出于“ 制越”、 “通身毒”1 (P2032)的政治军事目的,大力经营 西南边疆,修筑道路和设置邮亭驿站,以 此作为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实行中央集 权制的基本保证。为了改变西南夷道路 阻绝、割据闭塞的状态,汉王朝需要通 往西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为了能较 快传递王朝政令和便捷联系西南郡县, 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汉王朝在开辟 交通干线的同时,沿途设置了不少邮亭; 为了巩固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的政权基 础,汉朝廷迁徙大批汉族官吏、军伍、 豪民进入了贵州屯田,形成了后来的大 姓集团和群体。道路的开辟、邮亭的设 置和移民屯田,促进了西南边疆的经济 开发和社会进步。 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夷修筑的道路 有南夷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条,其 中贵州境内的是南夷道。南夷道,又称 夜郎道。建元元年(公元前 135 年) ,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唐蒙上书汉武帝,请通夜郎道以制越之 奇路。 史记 、 汉书皆记载,汉武 帝派唐蒙入使,与夜郎侯多同“约为置 吏,使其子为令”1(P2031) ,并接受 夜郎旁诸小邑的归附。元光五年(公元 前 130 年) ,唐蒙禀报汉武帝后,汉朝 廷“乃以为犍为郡,以巴蜀卒治道,自 k 道指柯江”2 (P1265) 。此道 是唐蒙通使夜郎之后所修筑的官道,史 书称之为“南夷道 ”,自今四川宜宾通达 贵州的北盘江。在唐蒙入使夜郎之前, 已有蜀商将蜀地土特产品X 酱之类, “恃窃出市夜郎 ”2(P1264) ,然后沿 柯江转贩到南越国都城番禺(今广州) 销售。又史记? 货殖列传 称,蜀地 临邛(今四川邛莱)的铁商将所产铁器 运到夜郎等地, “贾椎髻之民 ”1 (P2279) 。这些铁商又把夜郎等地所产 的笮马、髦牛、k 僮贩往内地销售。 这说明,在唐蒙出使夜郎之前,已有民 间商道与内地南越交通往来,唐蒙受令 所开之南夷道,旨在加强内地与夜郎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域的联系,从事理上说,也基本沿袭过 去民间商道的路线。唐蒙向汉武帝建议 通夜郎是为了从柯江水路到番禺而 进击南越,但自今贵州贞丰白层以上的 柯江上游不能行船,所以要先从 k 道修路南广(今四川高县、珙县、筠 连) ,最后到平夷(今六枝、普安北境) , 再沿此线南行与柯江水道相连接, 即可乘船入番禺。今兴仁、兴义之间的 万屯、顶效、马岭一带发现的汉墓群还 出土了铜车马之类文物,说明这一带应 是汉代夜郎的南部地区。 修筑南夷道的第二年,即元光六 年(公元前 129 年) ,汉王朝开始在南 夷道沿线设邮亭,据司马迁史记?汉 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元光六年 “南夷始置邮亭 ”1(P2032) ,关于南夷 道沿线邮亭, 华阳国志?南中志 (卷 十)朱提郡南秦县条下载:“自k 道、 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3(P95) ,说 明南广以下沿线设有八处邮亭。又华 阳国志卷 7 说诸葛亮南征时自汉阳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师,说明唐蒙的时候南夷道大部分已经 开通。k 道,即今宜宾。南广,即今 高县、珙县、筠连一带。平夷,据方国 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考定,在 今普安、郎岱一带,地处柯江中游。 据考古发掘,在赫章出土大批文物,尤 其是赫章可乐出土了铸有“武阳传舍比 二”4(P139)铭文的铁炉一个,说明 赫章可乐是南夷道中的八亭之一。关于 南夷道的具体路线,一般以为自k 道 (今宜宾)南下,经南广(高县、筠连) ,入南秦(今威信、镇雄、赫章北境) , 过汉阳(今赫章南境、威宁、水城) , 而达于平夷(今六枝、普安北境) 。自 南广以下的八亭,是设置于今威信、镇 雄至今六枝、普安之间的邮亭驿站。赫 章可乐出土的铁炉上铸称的“武阳传舍” , 也是八亭之一。 武阳,县名,原属蜀郡,汉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 ,划归新设 的犍为郡。1958 年,出土铁炉的赫章县, 原为夜郎旁小邑头兰故地,因为“常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滇道”1(P2032) ,于元鼎六年被灭, 置为当阳县,仍归犍为郡,南部都尉驻 此,东汉时划归犍为属国,蜀时属朱提 郡。据贵州省博物馆所编藏品志?一 介绍,该铁炉为晋代所铸,分为炉身和 托盘两个部分,高 28.1 厘米,壁内铸有 “武阳传舍比 ”六字隶书铭文,轻巧美观。 “传舍”是古代驿站,战国秦汉已出现, 战国策?魏策四 说“ 今鼻之入秦之传 舍,舍不足以舍之”5(P778) ,又史 记?郦生陆贾列传 有“ 沛公至高阳传舍, 传人召郦生”1(P957 )的记载。 汉书?地 理志犍为郡武阳县下注:“有铁官”2 (P413),说明此铁炉铸武阳的铁工场, 由晋朝廷配给汉阳驿站使用。 “比二” 指 一式两个。汉阳处于夜郎、滇、邛都三 大族群的交接区域,是汉晋时期黔蜀交 通要道。是汉王朝“ 南夷始置邮亭 ”中一 处邮亭。西汉时期,已经掌握了锻木为 炭的技术,煤作为燃料,汉代也有记载, 处于贵州煤海区域的汉阳, “传舍” 铁炉 使用煤炭作燃料,在当时也有可能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汉书?西南夷列传 记载,汉成帝河 平中(公元前 28 年至公元前 25 年) , 汉 柯太守陈立曾“ 从吏数十人出行 县,至兴国且同亭”2(P1269),召见夜 郎王兴。此处所述的“ 且同亭 ”,是汉代 所设的邮亭,是南夷道中八亭的延伸。 有人把“且同亭 ”释为秦汉时的地方基层 组织乡亭,与汉代夜郎区域的社会环境 不符,在当时土著王侯控制广大夜郎区 域的情况下,汉王朝所设的郡县只是一 些政治军事据点,根本不可能建立基层 行政机构的乡亭。作为传递信息,供官 员中途歇息的邮亭,在中国出现极早, 墨子?杂守 有“ 筑邮亭者圜之 ”6。 唐蒙开南夷道后,在干线沿途设置邮亭, 以适应当时经营西南夷和及时传达信息 的需要。由此可见西汉时期,交通驿传 机构已在贵州高原推行。 南夷道开通和沿干线设置邮亭后, 有些路段已有车马通行。1975 年,在兴 义顶效万屯枧槽沟 M8 号东汉墓出土了 铜车马冥器一套。据贵州省博物馆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品志所述,此套铜车马整体造型为单 马、双曲辕,双轮中十二幅,车厢呈长 方“复瓦顶”形,车、马高度均近 1 米, 共长近 2 米,各部比例协调4(P139)。 据李衍垣夜郎故地上的探索研究, 该车马与甘肃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同类器 物,以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上 的车马图形比较,再对照后汉书上 有关舆服的记载,其主人应是当时郡县 官吏的家眷。又 1987 年,在兴仁交乐 6 号东汉墓中出土铜车马一套,形制大 小与万屯出土的铜车马的形体大小相似, 马通高 116 厘米,长 85 厘米,铜车分 为轮轴、车衡、车厢三大部分,是我省 出土的车马中最大的一套。此外,在其 他墓葬中发现过两套,只余下残缺的马 蹄,车轮和驾车铜俑等部件。这些发现, 表明随着邮亭制度的推行,当时的贵州 高原车马已作为交通工具出现,只是由 于条件所限还仅供郡县守令及其家眷使 用罢了。 邮亭制度推行后,中 原的度量衡制度也推广到了贵州高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1977 年,在赫章可乐汉墓出土了同劳 “比五尺周一 ”7(P104)铜澡盘一件,器 物上的铭文系阳刻篆书,其铭文为: “同劳澡,比五尺周一,元始四年 十月造”。 “”,即盘的异体,澡盘是 古代的一种盛水器, “同劳 ”,汉县名, 属益州郡,地处今曲靖以南至陆良一带, “比五尺周一 ”是铜盘的尺寸规格, “元始 四年”指公元前四年, “元始 ”是汉平帝刘 衍的年号。澡盘上标明铸造的尺寸,说 明汉王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的同时,也 把度量衡制度带到贵州高原。 修筑南夷道的同时,汉王朝还采 取徙民屯田经营社会基础的举措。贵州 西部汉墓成群,分布广泛,至今出土文 物种类众多,许多文物带有浓郁汉式风 格。这与汉王朝徙豪族和移民屯田贵州 高原密切相关。在贵州汉墓出土的文物 中,大多为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少数生 产工具,主要有陶、铜、铁器,还有少 量漆、木、玉、石等器具。具有重大文 物价值的有铜车马、连枝灯,抚琴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巴郡守丞印、水池田园模型、绳纹瓦、 筒瓦、车轮纹瓦当、云纹瓦当等。贵州 汉墓分布在清镇、平坝、安顺、兴义、 兴仁、黔西、赫章、毕节、威宁、金沙、 务川等广阔地域,与汉朝设置郡县的情 况基本一致,西汉中叶后,大批汉族官 吏、军伍、豪民进入了贵州,是形成今 日汉墓群众多的原因。 贵州属于多民族地区,大部分为 汉代所设的初郡辖治。汉武帝为笼络当 地各族,实行“ 以其故俗治,毋赋税 ”的 优惠政策,驻防的官吏戍卒所需粮食及 其费用,主要从巴蜀转运而来,唐蒙开 南夷道,加重巴蜀租赋以致“巴蜀之民 罢焉”,加上 “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 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更之” 1(P680 697) , “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 1(P2081) ,因此,司马相如借蜀郡耆 老之口说:“ 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 三年于兹而功竞,士卒劳倦,万民不赡” 1(P2084),人力物力耗费巨大。为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缓解这一矛盾,减轻巴蜀人民的负担, 史记?平准书 说:“ 乃募豪民田南夷, 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3(P96)。 汉武帝采取了募豪族大姓及其依附农民 迁徙到西南夷地区,进行屯垦,当地郡 县就地取粮,朝廷依粮拨钱偿付。这是 汉王朝在西南夷的第一批移民,在贵州 移民屯田始于汉代。 当时迁入柯的豪族, 后汉 书?西南夷传 、 华阳国志 ?南中志记 载有“三蜀大姓龙、傅、尹、董” 等家族, 古人将蜀郡、夜郎、犍为郡合称“三蜀” , 地处今川西、川南一带。 华阳国志?南 中志称,东汉末年“ 毋敛人尹珍 以经术选用” ,又“ 平夷傅宝,夜郎尹贡, 亦有明德号南州人士”,尹珍、傅 宝、尹贡,都是柯大姓中的人物3 (P96)。 柯大姓傅氏居于今贵州的六 枝、晴隆一带,尹氏居于今黔南的独山、 荔波和黔西的普安、盘县、兴仁一带, 董氏则居于黔西南的兴仁、兴义一带。 根据出土的汉墓和龙氏受赏的御用漆耳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杯看,龙氏当在今清镇、平坝、安顺一 带。另外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清镇 琊珑坝、兴义交乐等地汉墓出土了“郭 顺之印”、 “毕赣印”、 “毕宗私印”、 “张光私 印”、 “樊千万”、 “赵千万” 、 “巨王千万”等 铜质印章7(P107,157,209,260) ,这些也 应是跟随龙、傅、尹、董一起迁入的其 他大姓的遗物。汉族移民一般分布在郡 县治附近,与郡县互为表里。一方面移 民依靠郡县作为保护,一方面郡县官吏 依靠移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获得 了可靠的社会力量。并且借助这些大姓 的力量,柯郡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 除了为修筑道路缓解巴蜀经济负 担而“募豪民田南夷 ”2(P221)外,据 华阳国志? 南中志说,元封二年, 汉王朝平定南越后,还迁徙南越相吕嘉 子孙宗族及“ 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 ”3 (P96),从而增加西南夷的汉族移民。虽 然这是把犯死罪之人和奸豪移入滇境, 但也不排除迁徙罪犯到贵州高原的可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移民不仅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汉文化知 识带入贵州,同时也把内地人的生活理 念和思想意识带到了民族地区,这样有 利于当地的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出 土贵州汉墓的随葬品中,有的器物具有 典型汉文化特征,有些器物又体现出汉 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反映 出多元文化关系与新的文化格局。赫章 可乐第一次发掘的 168 座乙类墓中,有 104 座出土了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初 步分析,存在多种文化因素,如出土的 卷云纹铜柄铁剑、铜手镯、铜扣饰、铜 铃、漆器以及玉、石、骨器和陶器,主 要体现土著文化因素,当中的漆器则受 到了滇文化、巴蜀文化及汉式文化的影 响。出土的柳叶形无格柄铁剑、圆鼓腰 圜底两环耳铁釜,圆鼓腰圜底两环耳铜 釜、铜鍪等具有巴蜀文化因素,器物的 形态和材质,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出 土的许多铁制工具,如刀、削、钎、剑、 镢、铧、带钩等,还有少量的铜器,如 铜洗、铜釜、铜镜、焦平、铜泡丁、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两、五铢、莽钱等7(P111),都是具有 典型汉文化因素的器物。 汉代,军队屯田戍守,史书记载 主要是在北境和西北边郡。西汉屯田劳 动者的主要是服士卒役一年的农民,这 时的屯田主要是军屯。东汉屯田的劳动 者不再是服士卒役的农民,而是弛刑、 免刑的罪人和募士。军队屯田是为了以 军养军,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粮食供 给问题,缓解军队的部分给养。汉代的 屯田管理,郡县屯田归地方官负责,士 卒屯田归都尉负责,其次可以巩固地方 政权。在西南夷,武帝徙豪族及附民屯 田,后又募死罪之人和奸豪实边,未见 令士卒屯田的记载。以军养军作为汉王 朝解决边郡给养的策略,在民族复杂的 西南夷地区,汉王朝实行“毋赋税” 的政 策,与当地各族相处较为安稳,所设边 郡与都尉辖区战事没有北方频繁,闲暇 时在西南夷地区屯田的可能性亦不应排 除。安顺宁谷汉墓群的发掘情况可以说 明,已经形成较大汉族聚居区。1996 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冬,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泉遗址和 瓦窑堡遗址进行发掘。龙泉寺附近的建 筑遗址总面积有 9 万平方米,在所发掘 的 210 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八个文化 层,四至八层可以肯定为汉文化层,在 第三层和第五层发现了 5 条水沟,又在 三、五、八层发现了 6 个用火的灰坑, 还有若干陶器残片,说明这里曾是一片 村落。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牍、木楔、木 方等建筑构体,木质器物上还有明显的 刀凿痕迹。发掘中,又发现数量甚多的 绳纹瓦和筒瓦,发现车轮纹瓦当和云纹 瓦当,有一种瓦当上印刻着“长乐未央” 的字样,说明当时的人已经修建木结构 房屋,采用了瓦和瓦当盖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