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心理学研究——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提出_第1页
产城融合的心理学研究——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提出_第2页
产城融合的心理学研究——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提出_第3页
产城融合的心理学研究——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提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城融合的心理学研究 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提出 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马花蒲 产城融合概述 城市从字义上可分为“城”和“市”,城来源于军事方面,用于抵御外敌侵袭,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来源于经济方面,自从社会大分工之后,人类随即进入了以物换物的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集市。 城市的实质是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近代城市化过程 中,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从近代城市发展史来看,工业化与城市化能够协调发展的,城市 就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反之,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产城融合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以及近期的城镇化建设的讨论中最常见的名词之一。它作为一种规划 人的思维方向,将三规合一、多规合一、产城一体化的概念囊括其中,为规划和管理者提供综合系统性的 规划思维模型。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其概念提出源自 2013 年 产城一体化的理念。在规划和管理中,专家学者及规划界在多地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产业升级 和城市规划再造,将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系统化的融为一体,互为依托,密切融合,于是产城融合的 概念逐步被认可和理解,并得到实践。 产城融合,就是要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 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同时带动城市的自主化合理规划,从而形成产城的紧密结合和 互为依托和影响。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 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 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 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跳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 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在产城融合中首先要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 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其次 要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 具 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要兼顾国际化城市竞 争。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市规划再造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 的重点转移。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 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就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通过 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同时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 化带来的空城现象;产城融合的系统化规划方式可以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产城 融合也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产城融合应以政府为主导,定位好符合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规划及城市功能配套,鼓励发展新 兴产业。同时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工业园(产业园)区企业,借助社会进行招商引资。一方面,降低了政府 打造开发区(工业园) 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整备产能落后的工业园区,由政 府和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力度。并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 市政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原则”,以落实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化建设。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 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 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产城融合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 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也是资本积累的主要平台。产业以工业为主导,产值年均增长几乎 都在 50%以上。从空间上看,面积大约几平方千米时,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 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 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 的发展。从空间上看,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 就业人群上来看,高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收人层次逐渐拉开。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了工 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这个时期尽管产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务,但是 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第三阶段:成熟期。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由一个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开发区的发展由最初 依赖政策优势转向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个时期资本也由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从空间上看,这个时期规模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从 就业人群上来看,结构复杂化,出现各个层次不同功能的需求,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配套能级不断增加。这个时期是产城 融合发展的重点时期,其核心是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关注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 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 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同时,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主 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 “发展必然” 。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发展与空间 的关系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 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收人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就业人群 以高素质人群为主,收人较高。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 的发展历程; 空间上经历了“ 生产空间 主导,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 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结构,转向关注融合发 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 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 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 构,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 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 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 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从上海市 1990 年、2000 年的就业 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以万元产值吸纳 的就业人口计算。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多。 就业结构与社会服务需求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不仅与人口总量相关,质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 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居民工资收人水平,收人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次性。能否形成产城融合的重点是就业结 构与新城的服务相匹配。从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来看,就业结构与居住结构不匹配是产城分离的重要原因。从上海青浦新城来 看,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约 1 万人,其中约 9 万为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 82%。而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处于温饱阶段, 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大多租借附近农民住房和企业职工宿舍。再看青浦新城,目前商品房的房价单价在 1 万元左右,由 此导致青浦工业区与青浦新城的就业人群与居住人群结构的不匹配。 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才能促进真正 的产城融合发展。 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对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城市中 的各种活动使城市环境与人们行为之间、人际之间建立了动态并且互动的关系,它界定并影响着人们城市社会生活的质量。城 市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生活精神需要的、构建具有效率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领 域对其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居住活动的精神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的秩序,探索其基本内 容、进程、模式及其规律。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系相马一郎指出“以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的心愿的环境” 是环境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从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看,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着重探讨了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研究环境的各种因 素如何影响人的问题。城市社会心理学是城市规划的外在表现。 随着产城融合的发展,人们在考虑产业和城市的同时,开始更多考虑人的因素,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 从私密性与开放性,安全性与稳定性,实用性与宜人性等角度对方案进行打磨。同时近年来较多人开始关注的格式塔心理学在 建筑中的应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于团体心理感受,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的角度,对规划、建筑、景观都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不再 仅仅考虑产业发展一个方向和诉求。 在此基础之上,有专家将改名词加以延伸和提升,由产城融合的理念升级为产城人融合的理念,使得原本已经开始想以人 为本方向倾斜的产城融合的理念更加人性化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产城人融合的提出 产城人融合即“产城人融合” ,是“产业 城市 人居融合”的简称。 北京工商大学侯汉坡教授在其著作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一书中提到“城市是个生命体” 的概念,意 即城市的发展要如生命体的构成一般,需要综合协调的发展,其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等的和谐融合才能造就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之后作者在后续的城市规划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产城人融合”的理念,并在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的规 划和再造中多次实践。 “产 城 人融合”是指产业、城市、人居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并以人为本提供宜居环境。 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规划和文化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它是“产城融合”理念的升级版,更多符合“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思想。 产城人融合理念解析 恒聚天德作为“产城人融合” 的践行者,认为产业园区是在物理空间之上不断加载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最终满足产业发展 的需要,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城市安全平稳运行的需要。 满足 产业企业 和 产业人员 的需求,是产业园区功能构建的关键。基于产城人融合的思路,产业企业与从业人员的需求 组成了产业园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