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_第1页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_第2页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_第3页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_第4页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 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第 卷 1 至 4 页,第卷 5 至 12 页。考试结束后,将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选择题 共 36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粗犷(gung) 牵强(qing) 神祇(zh) 安步当(dng)车 B纤( xin)巧 赏赉(li) 血(xi)淋淋 垂涎(xin)三尺 C稽( j)查 蒙(mng)骗 整饬(shng) 量(ling)体裁衣 D剽(bio)悍 聒(gu)噪 露(lu)马脚 噤(jn)若寒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毕竟 挖墙脚 掎角之势 B肿胀 名片 下功夫 彬彬有礼 C联袂 宣泄 炮羊肉 待价而估 D滥觞 作祟 瘙痒病 见风驶舵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 ,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 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 人 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与互助合作之间, 哪个 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A道义 消解 与邻为壑 算是 B道德 消解 与虎谋皮 算是 C道义 消融 与邻为壑 更为 D道德 消融 与虎谋皮 更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兴的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从 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在逐渐加强。 B日本福岛县政府部门 9 日首次通报了该县居民在今年 3 月核泄漏发生后体 内累计核辐射水平的估算值,其中约半数居民的这一指标超过了辐射量。 C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 D如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网络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也有许多 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是 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B苏轼的 赤壁赋属散体文赋。苏轼的文学成就很高,无论诗词、歌赋还 是散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如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C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 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被推崇者冠以“钱学” ,代表作 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 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 D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 哈姆莱特中塑造的哈姆 莱特是一个悲剧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形象的代表。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 68 题 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 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 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 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 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 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 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 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 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 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 引。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 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其次,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 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 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 方律令和文学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 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最重 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 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 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 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 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 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 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 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 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 80 年代的以“新 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 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 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 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 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的。 6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 个支点即理想。 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 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 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 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 7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 体现出一定的生存意义。 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 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 后者的影响更深刻些。 D文学一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形象的方式帮助人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8根据文中的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 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 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 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 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追和陶渊明诗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 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 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 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 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 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 “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 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 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 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停留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先君命辙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其孰能讥之乎? C.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自以为不若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未有追和古人者 少而穷苦 B. 诗有古人之风 其学日进 C. 其诗质而实绮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自托于渊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 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 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 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 借苏轼追和陶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2012 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第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注意事项: 1第卷共 8 页,用蓝、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 号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四、(21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2 分) 答: 。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 分) 答: 。 (3)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3 分) 答: 。 。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唐庚 (一)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二)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注释】此诗唐庚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 1112 年)。栖禅山,又名孤山。 位于惠州西湖之西南,宋时孤山四面皆水。 (1)其(一)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意象?(2 分) 答: (2)其(一)第三、四句中“失”和“得”的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3 分) 答: 。 (3)四库全书总目评此诗为“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请赏析其(二)中 “摇”“紫”二字的妙处。(3 分) 答: 。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句)(5 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 (白 居易琵琶行) (2)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司马迁廉 颇蔺相如列传) (6)逝者如斯, 。 (苏轼赤壁赋)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1 题。 太白山读树 张长怀 起先,我只是简单地以为爱树是人的天性。公园里,人们倚树留影;庭 院中,人们栽树美化;道路旁,人们植树遮阴;居室里,人们将树桩做成盆景 点缀其间。 得分 评卷人 自从游了一次太白山,生平第一次看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森林,在大 自然的怀抱里,从脚的丈量、手的触摸、目的审视、身的感受中,我才对树有 了立体的认识。 进入太白山南麓,路旁有株直径约一米的大树,人称铁甲树。同行的林 业专家介绍说,铁甲树就是刺叶栎,生长极慢。因为它材质坚硬,刀砍斧斫不 易断,故有“ 铁甲木” 之称。这株铁甲树树龄在 2000 年以上,干上苔藓斑驳,枝 繁叶茂。大家携手丈量周长,齐声感叹它的伟岸。看它,就如同阅读一本“树书” ,观览一行历史,拜谒一位久经风霜的哲人。它摒弃了世俗的喧嚣,走过了薪 炭的误区,超越了鸟雀的聒噪,将坚定、勇敢、矢志不移写在了大山的岩隙里。 告别了铁甲树,进入原始林区,别是一番景致:空中,叠翠百丈,遮天 蔽日;地上,巨树密排,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树石依抱。这里的松树 最多,大都长在石头夹缝之中,或者长在腐朽了的落叶上。只要有一条石缝或 是一层薄土,松树都能落根立身,而且向不同方向伸展枝翼,塑造各种形象: 有刚直坚强的“ 参天松” ,有招手示意的 “迎客松”,有蜿蜒曲折的 “苍龙松”,有 难分难解的“ 连理松” ,有三树五树同根的 “结义松”。 松树林最大的地方,在海拔 1800 米处的凉水井。这里简直就是松的世界: 路从松林内经过,庙在松林里修建,鸟在松林间鸣唱,金丝猴在松林中荡秋 千阳光从松树间照下来,变成了一条条“光线” 。周围静得出奇,独行的人 走在松林中如果大喊一声,会把自己惊出一身冷汗。同行的朋友趣解“松” 字: “松”为万“木”之“ 公” ,既“老”且“尊” ,真是字如其树,树配其字啊! 再往上,就是十数里枇杷林。走进枇杷林,如同坠入花的海洋。放眼四 顾,有的满树白花,酷似遍山雪莲;有的红花连片,宛若满天朝霞;有的“交头 接耳”,犹如情人在山盟海誓;有的独立悬崖峭壁,好像要舍身跃下。沉浸在姹 紫嫣红、婀娜多姿的枇杷花丛之中,只觉得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大家在林中 合影留念时,一位朋友感慨陈辞:面对枇杷,人会更加热爱自然;面对自然, 人会更加珍爱纯洁;面对纯洁,人会更加反省自我;面对自我,人会更加焕发 活力。从而,让自己更加真实,让感情更加朴实,让生活更加踏实 与树伴陪始终的,便是满山青藤。一路看去,树和藤是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那么亲密。尽管,世人多对藤持鄙薄态度:说它“攀龙附凤” ,说它“弱不禁风”, 说它“仰人鼻息 ”,说它“没有个性”云云。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树与藤的和谐、 自然、亲密,你会发现其主要因素在于树的高风亮节:她扶藤直立,平分空间, 施善助弱,宽人厚友。细数其长,树对藤真有不少深恩大德:她不因自己高大 而 (欺、遮、掩)藤;不因争受阳光而压藤;不因藤花艳丽而 (羡、 妒、服)藤;不因鼠猴攀藤上树采果而怨藤;不因藤先死而 (泣、离、弃) 藤;不因藤缠树死而恨藤;不因世人赞树贬藤而斥藤;不因自己承受风灾虫害 而诬藤大千世界,五颜六色;芸芸众生,千差万别。 回到驻地,我仍在思索人与树的不解之缘:有树的地方可以没有人,但有人 的地方一定有树。人群是片大树林,众多的树木生长于同一阳光和泥土之中, 汲取的营养相同,获得的水分无异,但成长的结果却有高矮粗细之分。高大伟 岸者可谓风光独领,而更多的树木不是因为能做栋梁才存活于世的。 无论是谁,只要他认识了树的品质和风格,也就悟出了生活的意蕴和生命的 价值。 (本文有删节) 16本文第自然段中对树的“立体认识”从哪些方面获取?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是什么?(4 分) 答: 。 17细读第自然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写一段 50 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5 分) 答: 。 18请为第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 分) 答: 19读第段,请概况出铁甲树的主要特点。(2 分) 答: 20结合全文分析题目中“读”树的含义。(3 分) 答: 。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叙写了探访太白山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谨严,蕴含了一定 的哲理。 B在文章第 3 自然段中,以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松树的不同形态, 意在强调松树顽强的生命力,表明作者对松树的喜爱。 C本文在描写铁甲树、松树和枇杷树的同时,还描写了藤,这里作者是用藤的 低微、自私的品质反衬树的高大、宽厚的品格。 D“高大伟岸者可谓风光独领,而更多的树木不是因为能做栋梁才存活于世的” 表明作者对高大伟岸者的欣赏,对其他树木的讥讽的态度。 E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点出读树对人生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作者对树的立体认 识,深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 【 】 【 】 六、(12 分) 22将给出的句子的序号填在文段空白处,以使其句意连贯。(2 分) 从天津塘沽博物馆了解到,塘沽今年新发掘了 30 处文物点。这些文物点 90%以 上集中在海河下游区域,在中国近代及现代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