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水和丙酮的性质研究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设计概述 一: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试设计一座 丙酮 水连续 精馏装置 ,要求年产纯度为 98%的丙酮 26000吨 ,塔底馏出液中含 丙酮 不得高于 1%,原料液含 丙酮 36%(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数 )。 (二)、设计条件 1、 精馏塔 ( 1)塔顶压力 4) ( 2)进料热状态 自选 (3)回流比 自选 (4)塔底加热蒸汽压力 ) (5)单板压降 6)全塔效率 2% ( 7) 塔板类型 筛板或浮阀塔板( 2、换热器 配置于精馏装置中的预热器 冷凝器 冷却器 再沸器等选一设计 ( 1)加热介质 饱和水蒸汽 ); ( 2)冷却介质 冷却循环水,进口温度 30 ,出温度 40; ( 3)换热器允许压降 510 ( 4) 换热器类型 标准型列管式或板式换热器。 (三)、工作日 每年工作 300 天,每天 24 小时连续运行。 (四)、生产厂址 海南洋浦工业开发区 2 (五)、设计 内容 1、选择合适的精馏塔 ( 1)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 2)塔板数的确定; ( 3)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 4)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的计算; ( 5)塔板的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 6)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与塔板负荷性能图; ( 7)精馏塔接管尺寸计算; ( 8)绘制精馏装置工艺流程图; ( 9)绘制精馏塔设计条件图; ( 10)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讨论。 2、选择合适的换热的 ( 1)确定设计方案 选择换热器类型;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 2)确定物性数据 ( 3)估算传热面积 ( 4)工艺结构尺寸 ( 5)换热器核算 ( 6)绘制换热器设计示意图; ( 7)对换热器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讨论。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精馏装置工艺流程图;精馏塔设计条件图;换热器设计示意图。 9、参考文献 二:总论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能力的差异,通过液相和气相的回流,使气、液两相逆向多级接触,在热能驱动和相平衡关系的约束下,使得易挥发组分(轻组分)不断从液相往气相中转移,而难挥发组分却由气相向液相中迁移,使混合物得到不断分离,称该过程为精馏。该过程中,传热、 传质过程同时进行 ,属传质过程控制 原料从塔中部适当位置进塔,将塔分为两段,上段为精馏段,不含进料,下段含进料板为提馏段,冷凝器从塔顶提供液相回流,再沸器从塔底提供气相回流。 3 气、液相回流 是精馏重要特点。 在 精馏段 ,气相在上升的过程中,气相轻组分不断得到精制,在气相中不断地增浓,在塔顶获轻组分产品。 在 提馏段 ,其液相在下降的过程中,其轻组分不断地提馏出来,使重组分在液相中不断地被浓缩,在塔底获得重组分的产品, 精馏过程与其他蒸馏过程最大的区别,是在塔两端同时提供纯度较高的液相和气相回流,为精馏过程提供了传质的必要条件。提供高纯度的回流,使在相同理论板的条件下,为精馏实现高纯度的分离时,始终能保证一定的传质推动力。所以,只要理论板足够多,回流足够大时,在塔顶可能得到高纯度的轻组分产品,而在塔底获得高纯度的重组分产品。 通过对精馏塔的运算,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 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 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可以得出精馏塔的各种设计如塔的工艺流程、生产操作条件及物性参数是合理的,以保证精馏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使效率尽可能的提高。 本设计是以丙酮水物系为设计物系, 以 筛板 塔为精馏设备分离丙酮和水。 筛板 塔是化工生产中主要的气液传质设备,此设计针对二元物系 丙酮水的精馏问题进行分析,选取,计算,核算,绘图等,是较完整的精馏设计过程。 通过逐板计算得出理论板数 9块,回流比为 出塔效率为 际板数为 18 块,进料位置为第 7 块,在板式塔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中得出塔径为 有效塔高 过浮阀塔的流体力学验算,证明各指标数据均符合标准。在此次设计中,对塔进行了物料衡算, 本次设计过程正常,操作合适。 三:工艺流程 丙酮 水溶液经预热至泡点后,用泵送入精馏塔。塔顶上升蒸气采用全冷凝后,部分回流,其余作为塔顶产品经冷却器冷却后送至贮槽。塔釜采用间接蒸汽再沸器供热,塔底产品经冷却后送入贮槽。 精馏装置有精馏塔、原料预热器、冷凝器、釜液冷却器和产品冷却器等设备。热量自塔釜输入,物料在塔内经多次部分气化与部分冷凝进行精馏分离,由冷凝器和冷却器中的冷却介质将余热带走。 丙酮 水混合液原料经预热器加热到泡点温度后送入精馏塔进料板,在进料板上与自塔上部下降的的回流液体汇合后,逐板溢流,最后流入塔底。在每层板上,回流液体与上升蒸汽互相接触,进行热和质的传递过程。 流程示意图如下图 4 第二部分:塔的工艺计算 一:查文献,整理有关物性数据 ( 1)、水和丙酮的性质 表 温度 50 60 70 80 90 100 水粘度酮粘度 温度 50 60 70 80 90 100 水表面张力1酮表面张力1 温度 50 60 70 80 90 100 相对密 5 度 水 酮 分子量 沸点 临界温度 K 临界压强 00 2050 丙酮 5. 丙酮 水系统 t x y 数据 沸点 t/ 丙酮摩尔数 x y 100 0 0 92 7 6 7 ( 2)进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数 平均摩尔质量 D= ( kg/w= kg/泡点进料时, q=1,所以 3 12 m 24300/(300 000 00 8 0 00 40 81 出 x=y 曲线与 x=交点,求出交点坐标 当 x=, y= xy 2 9 令 R=2 、全塔物料衡算与操作方程 (1)全塔物料衡算 F D WF x D x W xF=h W=h (2) 操作方程 (3) 精馏0 5 20 2 81 11 R y 为泡点进料, q=1,代入数据 9 . 6 9 K m o l/110 00 40 81 际塔板数 由图可得当 R=,精馏段与平衡线相切,则即使无穷多塔板及组成也不能跨越切点,切点为( 则: 可解得: R=2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111=10 o 利用图解法求理论班层数,可得: 0 00 40 81 块 ,进料板位置 精 N=考虑安全系数取 12 块。 提 N=考虑安全系数取 6块。 故进料板为第 12 块,实际总板数为 18 块。 11 四、全塔效率的估算 用奥康奈尔法 ( O 对全塔效率进行估算: 根据 丙酮 水系统 t x(y)图 可以查得: (塔顶第一块板 ) 设丙酮为 A 物质,水为 B 物质 所以第一块板上: 可得: 相对挥发度 xy =料温度为 xy =底温度 xy =以全塔平均挥发度 3 = 3 =馏段液相平均粘度 提馏段液相平均粘度 a 0 . 3 462 0 . 2 90401.0m 全塔液相平均粘度 a x y y x y y y y y x 12 = 和给定的全塔效率相似,考虑到误差的原因,可认为其等于 : 精馏塔主 体 尺寸的计算 1、 精馏段与提馏段的汽液体积流量 整理精馏段的已知数 据列于表 3(见下页 ),由表中数据可知: 液相平均摩尔质量: M=(2=相平均温度: 2/)(1 df =(2= 位置 进料板 塔顶(第一块板) 摩尔分数 摩尔质量 kg/度 c 平均温度下查得 : 丙酮的摩尔分数 x=相平均密度为 : 丙酮水 211L =( 1 、 2 质量分数) 其中: y 3丙酮 / E 13 精馏段的液相负荷 L=h 液体体积流量 M/ L =所以 精馏段塔顶压强 若取单板压降为 则 进料板压强气相平均压强 PP m 气相平均摩尔质量 气相平均密度3/ )(汽相负荷 V=( R+1)D=()h 气体体积流量 精馏段的负荷列于表 7。 表 7 精馏段的汽液相负荷 名称 汽相 液相 平均摩尔质量 / /kg 均密度 / 3/kg m 积流量 / 3/馏段 的汽液体积流量 14 提馏段的已知数据列于表 8 液相平均摩尔质量: M=(2=相平均温度: 2/)(2 wf =(2= =1( =h 在平均温度下查得: 丙酮的摩尔分数 x=相平均密度为: 丙酮水 211L =( 1 、 2 质量分数) 提馏段的液相负荷 =h L M/ 塔底压强位置 塔釜 进料板 摩尔分数 尔 质 量/ /kg =度 / 3丙酮 / 3 5 6 4 3 5 15 气相平均压强 52 9 2 77 2 3 m 气相平均摩尔质量 气相平均密度 3/ 汽相负荷 1( =h 0 表 9 提馏段的汽液相负荷 名称 液相 汽相 平均摩尔质量 / /kg 均密度 / 3/kg m 积流量 / 3/ 塔径的计算 塔顶的温度下查表面张力表 塔顶温度 查得:丙酮的表面张力为 m , 水的表面张力为 m 进料温度 查得:丙酮的表面张力为 m , 水的表面张力为 m m 塔底温度 16 查得:丙酮的表面张力为 m , 水的表面张力为 m 1 6 0 3 1 2 3 1 2 精馏段液相平均表面张力 提馏段液相平均表面张力 5 7 . 88 0 9 . 16 05 8 . 60 1m 全塔液相平均表面张力 塔顶温度 查得:丙酮的粘度为 , 水的粘度为 6 0 3 8 3 8 进料温度 查得:丙酮的粘度为 , 水的粘度为 塔顶温度 查得:丙酮的粘度为 , 水的粘度为 5 3 0 3 1 2 6 3 1 2 精馏段液相平均粘度 提馏段液相平均粘度 a 0 . 3 462 0 . 2 90401.0m 全塔液相平均粘度 17 a . 塔径的计算 精馏段的体积流率计算: 0 0 3 2 密斯关联图 )图横坐标: 0 2 1 1(3 0 0 3 2 2121 取板间距 H m,板上液层高度 LT =图得20C=20C 0( L=a x =全系数取 空塔气速为 s 按标准塔径圆整为: D=截面积: 22 50 实际塔气速: s /提馏段的体积流率计算: 18 密斯关联图 )图 横坐标: 2121 ) 0 1 1 板间距 H m,板上液层高度 LT =图得 20C=C = 20C 0( L = =m a x =全系数取 空塔气速为 6.0 s 按标准塔径圆整为: D =截面积: 22 50 实际塔气速: s /D D ,所以采用同径塔,塔径为 精馏塔的有效高度的计算 精馏段有效高度为: 19 提留段有效高度为: 在进料板上方开一小 孔,其高度为 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 由于 D=采用单溢流弓形降液管,采用凹形受液盘,各项计算如下: 堰长 溢流堰高度, 选用锯齿堰:32360 0100 =1,则 2 mh w 0 5 5 7 4 2 弓形降液管宽度图 5附图得 故: mA f mW d 0 9 9 精馏段用经验公式: 36003600 提馏段用经验公式: 0 00 0 1 1 6 0 03 6 0 0 故降液管设计合理。 降液管底隙高度 20 降液管底隙高度00: 0h=选用凹形受液盘,深度 0 塔板布置 塔板的分块 因为 D 800塔板采用分块式,查表 5:塔板分 3 块。 边缘区宽度确定 取 3 7 开孔区面积ar c s i 其中, 2222 3 0 r c s i 03 6 0 0 孔计算及其排列 选用 =3钢筛孔直径板,取筛孔直径0d=5孔按正三角形排列,取孔中心距 t=30d=15孔数目: 2 %2 精馏段气体通过阀孔的气速为: /0 提馏段气体通过阀孔的气速为: /0 21 3 塔高的计算 塔的高度可以由下式计算: )2( 2 )P T T F N S H S H H H 包括头盖部分) 包括底盖部分) 已知实际塔板数为 N=18 块,板间距 于料液较清洁,无需经常清洗,可取每隔 8 块板设一个人孔,因为板数较少,所以可以忽略人工开孔数。 取人孔两板之间的间距 塔顶空间 m,塔底空间 料板空间高度 ,那么,全塔高度: 4 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由于塔径等于 800以采用单溢流型分块式塔板。 取无效边缘区宽度 5沫区宽度 70SW 查得 堰长 28檐长弓形溢流管宽度 弓形降液管面积 降液管面积与塔截面积之比 % 22 堰长与塔径之比 降液管的体积与液相流量之比 ,即液体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一般应大于 5s 液体在精 馏段降液管内的停留时间 A 符合要求 液体在精馏段降液管内的停留时间 A 符合要求 六、筛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1 塔板压降 干板阻力干板阻 力 由所选用筛板 d,查得 C 2 0 3 2 液柱 气体通过液层的阻力 计算 气体通过液层的阻力 1 21210 /9 3 9 4 9 6 图得: 0 4 4 2 5 7 液体表面张力的阻力计算 23 液体表面张力所产生的阻力 1 102 液柱 气体通过每层塔板的高度 ( 700 计允许值) 2 液面落差 对于筛板塔,液面落差很小,由于塔径和液流量均不大,所以可忽略液面落差的影响。 液沫夹带 液沫夹带量,采用公式 由 0 所以 漏液 对于筛板塔,漏液点气速: i n,0 4 0 =s 实际空速: 稳定系数: 0 U 液泛 为防止塔内发生液泛,降液管内液高度 24 取 wT 而,板上不设进口堰,则有 20 液柱 设计不会发生液泛 七、塔板负荷性能图 1 精馏段塔板负荷性能图 液线 查 0图知 m s,0 hL=hw+)(Vs, 0= )(100 )1000 5 在操作范围内,任取几个上式计算 沫夹带线 以 /为限,求 系如下: 42 321100 .0 .0 S= 作出液沫夹带线 2 相负荷下限线 液相负荷低于此线就不能保证塔板上液流的均匀分布,将导致塔板效率下降,对于平直堰,取堰上液层高度为最小液相负荷标准。 26 600 2 =1,则 000 00 0004 323m 据此可作出与气体流量无关的垂直液相负荷下限 3. 相负荷上限线 以 3s 作为液体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的下限 A 003 3m 故003 m 据此可作出与气体流量无关的垂直液相负荷上线 4。 泛线 为使液体能由上层塔板顺利地流入下层塔板降液管内,须维持的液层高度 , 1 , 联立得 )1(1 整理得: 3/2,2,2, ( )( 200, (, wT 45 ()60 0)(1(, 27 9 2 此表数据即可做出液泛线 5。 根据以上各线方程,可做出筛板塔的负荷性能图如下: 0 0 0 1 0 2 0 3 0 4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操 作 区精馏 A) (操作线为第 6 条,操作方程: s=在负 荷性能图 A 上,作出操作点 A,连接 可作出操作线。由图可以看出,该筛板的操作上线为液泛控制,下线为漏液控制。由图查得 s s 28 2 提馏段塔板负荷性能图 液线 查 0图知 m s,0 hL=hw+)(Vs, 0= )(100 )1000 取几个上式计算 沫夹带线 以 /为限,求 系如下: 29 42 321100 .0 .0 S= 作出液沫夹带线 2 30 0 0 0 1 0 2 0 3 0 4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操 作 区八、预热器设计 1. 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选用标准型列管式换热器,料液(质量分数为 丙酮混合液)走管程,从 25加热到 ,, 绝对压力为 饱和水蒸汽冷凝放热,走壳程,设原料液流量为 F=h=h 2. 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确定物性数据 料液的平均温度为 1 和水蒸汽的温度为 水蒸气冷凝放热,温度不变,平均温度也是 丙酮的有关物性数据 3/ )/(2271 31 )/( 水的有关物性数据 3/ )/(4174 )/(6 42 蒸气的有关物性数据 30 /651.1 )/(22010 p )/(2168 冷凝水的有关物性数据 3/)/(4258 (质量分数为 丙酮 3/ )/(3 4 8 7 7 1 )/( 计算热负荷 5121 4 893 6 00 11)( 饱和水蒸汽用量 m / 0 52 均温度差 热流体: 冷流体: 25 t 32 32 t 82121 估算传热面积 /A 参考表 4总传热系数 /K = 700 )/( 2 ,则 25/ 试选型号 由于两流体温差大于 50 ,可选用带有热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初选型号为 ;4517要参数如下: 外壳直径 273称压力 称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