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风云回眸(一)_第1页
石室风云回眸(一)_第2页
石室风云回眸(一)_第3页
石室风云回眸(一)_第4页
石室风云回眸(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室风云回眸(一) 学者余秋雨在比较北方的长城和西南的都江堰 时曾写道:“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 么,它(指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 众输送汩汩清流。 ”(文化苦旅都江堰) 此言极是。不过,秦汉时代留传至今的财富中, 还有一笔遗产同样惠泽于今而足以与都江堰相媲美, 那便是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汉文翁石室。 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位于成都车水马龙的市中 心从校门步行到市区中心广场不过 10 来分钟, 但无论是谁,只要透过干道边古色古香的花墙看到 墙内博物馆式的古建筑群时,都会被那富有汉代建 筑风格的教学楼所震撼。再走近石室中学,人们会 看到那殿宇般古朴典雅而又气势恢宏的大门上方, 有一块清代留传下来的黑色巨匾,上面有清代嘉庆 二十三年四川总督蒋攸铦所书四个浑厚凝重的颜体 大字:“文翁石室” 。这四个字蕴藏着两千多年的 厚重历史这“历史”从黑色匾额上滴落下来, 从朱红圆柱上散发开来,从绿色琉璃瓦上流淌下 来人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扑面而 来的文化韵味使闹市中的人们拥有了一份心灵的宁 静与肃然。 校门旁边的红墙上镶嵌着一石碑,上面刻着: “汉文翁石室遗址” ,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脚下这 块土地,留下过文翁的足迹、王维的足迹、杜甫的 足迹、李调元的足迹缭绕于此的教育香火,已 经燃了 2144 年了,至今氤氲不绝,挥之不去。 遥想当年,文翁(名党,字仲翁)就任蜀郡郡守 时,不知他是否想到过自己会因参与了两项伟大工 程而芳名百世。 西汉当然没有所谓“两手都要硬”的说法,但 以今天的观点看,文翁的确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其物质 文明建设的得意之作,当属改造都江堰工程。现在 人们提到都江堰想到的往往只是李冰,其实,都江 堰还凝聚着文翁的智慧。继李冰之后,文翁拓宽疏 浚了江道,进一步完善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扩大了 灌溉面积,使蜀地的经济和生产得以欣欣向荣。如 果说都江堰是滋润天府之国千年不竭的血液,那么 这汩汩的血流是从李冰和文翁的血管里流淌出来的。 这应该不算夸张。 文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壮举,便是兴办学 校。当时,由于都江堰的恩泽,成都平原已经算得 上是富庶之地了;但比起中原,蜀地毕竟闭塞,文 化教育相当落后“僻陋有蛮夷风”(汉书)。 “仁爱好教化”的文翁,决意开一代教化之风。汉 景帝末年(公元前 143前 141 年),文翁开始了他 的兴学之举:他节省官府开支,从郡县小吏中选拔 十来位“开敏有材者”派遣到京师深造,从博士受 业,或学律令,学成归来后重用;同时,又在首府 成都城南(即今成都石室中学校址)筑石为室,兴建 文学精舍,创办了蜀郡“学官” ,招收郡内子弟入 学,并从中选拔优等生员以充郡县吏。由此开中国 地方官办学府之先河。 文翁兴学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 汉书记载,当时无论是县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 都对文翁石室心怀敬意,以自己能够成为“学官弟 子”为荣,因而争相前往石室求学,甚至“富人至 出钱以求之”也就是说, “大款们”愿意“自 费”就读。不到数年,由于文翁办学有方,人文蔚 然,蜀郡“由是大化” ,一跃而为全国科学文化发 达地区之一,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如此勃 然崛起的文化教育景象,让汉武帝欣慰不已,他于 元朔五年颁下诏令:全国各郡都要按文翁创办石室 精舍的模式设立官学!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 就是说文翁石室在汉代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 了!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班固在汉书中的 这一句话,不但道出了文翁办学的影响,也道出了 从那以后两千多年里,巴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生 生不息的原因。后世将“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 并列视为秦汉时代四川的两大造福后人、功彪史册 的不朽业绩。宋代学者宋祁在成都府新建汉文翁 祠堂碑中开篇写道:“蜀之庙食千五百年不绝者, 秦李公冰、汉文公党两祠而已。蜀有儒自文翁始。 ”一句“蜀有儒自文翁始,奠定了文翁作为“巴蜀教育之父”的 不朽地位。我甚至想:如果没有文翁,四川后来会 不会诞生苏东坡、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 人? 作者:李镇西/p 学者余秋雨在比较北方的长城和西南的都江堰 时曾写道:“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 么,它(指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 众输送汩汩清流。 ”(文化苦旅都江堰) 此言极是。不过,秦汉时代留传至今的财富中, 还有一笔遗产同样惠泽于今而足以与都江堰相媲美, 那便是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汉文翁石室。 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位于成都车水马龙的市中 心从校门步行到市区中心广场不过 10 来分钟, 但无论是谁,只要透过干道边古色古香的花墙看到 墙内博物馆式的古建筑群时,都会被那富有汉代建 筑风格的教学楼所震撼。再走近石室中学,人们会 看到那殿宇般古朴典雅而又气势恢宏的大门上方, 有一块清代留传下来的黑色巨匾,上面有清代嘉庆 二十三年四川总督蒋攸铦所书四个浑厚凝重的颜体 大字:“文翁石室” 。这四个字蕴藏着两千多年的 厚重历史这“历史”从黑色匾额上滴落下来, 从朱红圆柱上散发开来,从绿色琉璃瓦上流淌下 来人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扑面而 来的文化韵味使闹市中的人们拥有了一份心灵的宁 静与肃然。 校门旁边的红墙上镶嵌着一石碑,上面刻着: “汉文翁石室遗址” ,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脚下这 块土地,留下过文翁的足迹、王维的足迹、杜甫的 足迹、李调元的足迹缭绕于此的教育香火,已 经燃了 2144 年了,至今氤氲不绝,挥之不去。 遥想当年,文翁(名党,字仲翁)就任蜀郡郡守 时,不知他是否想到过自己会因参与了两项伟大工 程而芳名百世。 西汉当然没有所谓“两手都要硬”的说法,但 以今天的观点看,文翁的确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其物质 文明建设的得意之作,当属改造都江堰工程。现在 人们提到都江堰想到的往往只是李冰,其实,都江 堰还凝聚着文翁的智慧。继李冰之后,文翁拓宽疏 浚了江道,进一步完善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扩大了 灌溉面积,使蜀地的经济和生产得以欣欣向荣。如 果说都江堰是滋润天府之国千年不竭的血液,那么 这汩汩的血流是从李冰和文翁的血管里流淌出来的。 这应该不算夸张。 文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壮举,便是兴办学 校。当时,由于都江堰的恩泽,成都平原已经算得 上是富庶之地了;但比起中原,蜀地毕竟闭塞,文 化教育相当落后“僻陋有蛮夷风”(汉书)。 “仁爱好教化”的文翁,决意开一代教化之风。汉 景帝末年(公元前 143前 141 年),文翁开始了他 的兴学之举:他节省官府开支,从郡县小吏中选拔 十来位“开敏有材者”派遣到京师深造,从博士受 业,或学律令,学成归来后重用;同时,又在首府 成都城南(即今成都石室中学校址)筑石为室,兴建 文学精舍,创办了蜀郡“学官” ,招收郡内子弟入 学,并从中选拔优等生员以充郡县吏。由此开中国 地方官办学府之先河。 文翁兴学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 汉书记载,当时无论是县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 都对文翁石室心怀敬意,以自己能够成为“学官弟 子”为荣,因而争相前往石室求学,甚至“富人至 出钱以求之”也就是说, “大款们”愿意“自 费”就读。不到数年,由于文翁办学有方,人文蔚 然,蜀郡“由是大化” ,一跃而为全国科学文化发 达地区之一,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如此勃 然崛起的文化教育景象,让汉武帝欣慰不已,他于 元朔五年颁下诏令:全国各郡都要按文翁创办石室 精舍的模式设立官学!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 就是说文翁石室在汉代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 了!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班固在汉书中的 这一句话,不但道出了文翁办学的影响,也道出了 从那以后两千多年里,巴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生 生不息的原因。后世将“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 并列视为秦汉时代四川的两大造福后人、功彪史册 的不朽业绩。宋代学者宋祁在成都府新建汉文翁 祠堂碑中开篇写道:“蜀之庙食千五百年不绝者, 秦李公冰、汉文公党两祠而已。蜀有儒自文翁始。 ”一句“蜀有儒自文翁始,奠定了文翁作为“巴蜀教育之父”的 不朽地位。我甚至想:如果没有文翁,四川后来会 不会诞生苏东坡、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 人? 作者:李镇西/p 学者余秋雨在比较北方的长城和西南的都江堰 时曾写道:“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 么,它(指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 众输送汩汩清流。 ”(文化苦旅都江堰) 此言极是。不过,秦汉时代留传至今的财富中, 还有一笔遗产同样惠泽于今而足以与都江堰相媲美, 那便是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汉文翁石室。 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位于成都车水马龙的市中 心从校门步行到市区中心广场不过 10 来分钟, 但无论是谁,只要透过干道边古色古香的花墙看到 墙内博物馆式的古建筑群时,都会被那富有汉代建 筑风格的教学楼所震撼。再走近石室中学,人们会 看到那殿宇般古朴典雅而又气势恢宏的大门上方, 有一块清代留传下来的黑色巨匾,上面有清代嘉庆 二十三年四川总督蒋攸铦所书四个浑厚凝重的颜体 大字:“文翁石室” 。这四个字蕴藏着两千多年的 厚重历史这“历史”从黑色匾额上滴落下来, 从朱红圆柱上散发开来,从绿色琉璃瓦上流淌下 来人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扑面而 来的文化韵味使闹市中的人们拥有了一份心灵的宁 静与肃然。 校门旁边的红墙上镶嵌着一石碑,上面刻着: “汉文翁石室遗址” ,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脚下这 块土地,留下过文翁的足迹、王维的足迹、杜甫的 足迹、李调元的足迹缭绕于此的教育香火,已 经燃了 2144 年了,至今氤氲不绝,挥之不去。 遥想当年,文翁(名党,字仲翁)就任蜀郡郡守 时,不知他是否想到过自己会因参与了两项伟大工 程而芳名百世。 西汉当然没有所谓“两手都要硬”的说法,但 以今天的观点看,文翁的确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其物质 文明建设的得意之作,当属改造都江堰工程。现在 人们提到都江堰想到的往往只是李冰,其实,都江 堰还凝聚着文翁的智慧。继李冰之后,文翁拓宽疏 浚了江道,进一步完善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扩大了 灌溉面积,使蜀地的经济和生产得以欣欣向荣。如 果说都江堰是滋润天府之国千年不竭的血液,那么 这汩汩的血流是从李冰和文翁的血管里流淌出来的。 这应该不算夸张。 文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壮举,便是兴办学 校。当时,由于都江堰的恩泽,成都平原已经算得 上是富庶之地了;但比起中原,蜀地毕竟闭塞,文 化教育相当落后“僻陋有蛮夷风”(汉书)。 “仁爱好教化”的文翁,决意开一代教化之风。汉 景帝末年(公元前 143前 141 年),文翁开始了他 的兴学之举:他节省官府开支,从郡县小吏中选拔 十来位“开敏有材者”派遣到京师深造,从博士受 业,或学律令,学成归来后重用;同时,又在首府 成都城南(即今成都石室中学校址)筑石为室,兴建 文学精舍,创办了蜀郡“学官” ,招收郡内子弟入 学,并从中选拔优等生员以充郡县吏。由此开中国 地方官办学府之先河。 文翁兴学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 汉书记载,当时无论是县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 都对文翁石室心怀敬意,以自己能够成为“学官弟 子”为荣,因而争相前往石室求学,甚至“富人至 出钱以求之”也就是说, “大款们”愿意“自 费”就读。不到数年,由于文翁办学有方,人文蔚 然,蜀郡“由是大化” ,一跃而为全国科学文化发 达地区之一,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如此勃 然崛起的文化教育景象,让汉武帝欣慰不已,他于 元朔五年颁下诏令:全国各郡都要按文翁创办石室 精舍的模式设立官学!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 就是说文翁石室在汉代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 了!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