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法律制度篇一:论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及其缺陷论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及其缺陷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伦理型的道德法律一体化以德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中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存在的一定反映,其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伦理道德,是由中国长期形成的特有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有其特定的社会成因,特有的文化氛围背景,更有自己典型的特征、独特的内容及特殊的社会作用机制。其不仅在过去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曾经雄跨世界的华夏文明,即使在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中其仍具有宝贵的精神资源,并为我们今天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法德一体化 法律控制型道德 一个没有民法、经济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的民族却能够持续几千年,这样独特的法律文化不得不让世人惊诧!法律文化就是这样,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信史。而中国古代特有的伦理道德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它的古老、凝重,它所具有的高于个体生命的力量,常常使人产生敬畏、令世界法律人所瞩目? 作为人类法律文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华夏 法律文化亦即伦理道德型的法律文化,其典型的特征是:道德伦理教条等同于国家法律,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和法 律生活带有家族的温情色彩,法律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 ,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 “德”是内容。法要服 务于德,如“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思 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可见,用法可以,但不能动 摇或危及封建社会的亲情等级、伦理道德的统治基础地位。 传统的“德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将“礼”的 等级差别规范转化为伦理纲常,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无常”便是 典范。法律并以此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使人心悦诚服的接受“礼”的统治。由此,道德生活则是人性的最高体现,而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的家庭则是道德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是“仁心” 、“仁性”的发端处, 人们近而可以在社会中进行道德实践,因为社会道德与家庭道德则是 完全相贯通的。 中国封建法律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执行森严有序的社 会身份制度。身份就是“名份” ,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规定,或指人的 社会家族地位、身份地位在古代中国这种身份关系社会的规定,简而 言之就是所谓的“礼制” 。先秦时期法的内容及作用几乎都是用来规 定道德礼仪的,或者说“礼”就是当时的“法”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作用机制是道德法律一体化。在思 想家们的理论论证和理想设计中,道德和法律不可分离。道德法律一 体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度化力量,而在人们的行为品质领域里“孝忠”更能彰显这种力量。道德法律一体化的运行,一方面道德法律化,即 道德作为社会调节器的“软件”被硬化或“格式化”具有了政治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从而成为解决社会法律问题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法律道德化,即政治法律作为作为社会调节器中的“硬件”又被赋予道德的属性和功能,成为解决道德问题的有效、有力手段。道德和法律如此密切相结合相互渗透,以致于形成道德法律一体化。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为古今圣贤所称赞。当然也有负面作用,并通过各种形式顽强表现出来:一是道德泛化。即道德在发挥社会功能时,超出自己的功能界限侵入法律进而在诸多领域取代法律,颇有道德万能之意味。这样又导致另一恶果,道德无形中被取消。因为如上所述道德的领域既然是无限的,但其功能则是极其有限。一旦使之越出其功能界限,用其解决社会的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乃至经济、科学、文化、军事、教育、外交等领域的问题,就必然无能为力,因而最终导致道德被取消。尤其必须指出,这又常常导致用政治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问题。当然,中国传统的道德法律文化也无力满足于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需要,因为中国法律历来缺乏欧洲古老而发达的自然法精神,缺乏契约精神和保障公民权利的精神,是和法制现代化相冲突的,甚至在某些领域阻碍着法制现代化建设诸方面的总体平衡。这种冲突又具体表现在: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商品经济机制的形成;家族主义精神唯上从众的习俗性道德行为方式与建设现代化民族政治相悖;重道德目标轻客观真实的思维定式和现代科学精神难以契合,其思维领域漠视甚至排挤科学技术,造成科学精神、探索、怀疑 意识的空白;重协调轻进取的人格理想,平实而严苛的道德理想主义同人的解放相对立,因为法律控制型的道德规范脱离实际,要求过高、过严,而且把道德发展成与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需要针锋相对的地步,如封建的“三从四德” 。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出现道德异化,道德的本质发生蜕变,道德的纯洁和高尚在封建专制之法的压抑下也无从谈起。再有,用道德手段来处置犯罪行为,使得一些人尤其是政府官员在“检查深刻” 、 “态度较好”等幌子下,逃脱了本应受到的制裁,而法律的尊严就在这富有道德意味的气氛中受到亵渎。古代道德法律的调整内容主要又是身份制之下的亲情关系与现代平等互利的契约关系背道而弛。在此之下,传统法律中的伦理道德模式是“上下有等,尊卑有序” 。 “尊”的一方享有特权, “卑”的一方受尽屈辱,如“大不敬” 、 “不敬” 、 “不孝”的重罪规定。古代法律中推崇亲情关系,把人情味视为人际关系和法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可否认,亲情关系有比契约关系更迷人之处。然而,传统的亲情关系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对圈子内人的感情与圈子外人的感情相映成趣,如“亲亲相隐” 、 “子为父复仇” 、 “八议”等法律制度。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带来的另一弊端:蔑视社会正义,无视法律尊严。它使机会不平等,使正义得不到伸张,使庸者占据高位。并且还加剧了为历代执政者头痛的社会病人情大于法。对于亲情关系的过分倚重,对明确规定权利义务的漠视,使得一些人因义务的模糊而非常方便的贪奸取巧。另一类人,则因权利的模糊而在他人的侵权面前有口难辩。群众因此矛盾丛生,合作变的非常困难。更严重的是伦理道德法律构筑下的亲情关系把人际关系的重担全压在“亲情”之上,及易导致情感的功利化,反而使纯洁的友情、爱情、人情变的稀缺匮乏。法律规定下的身份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不可能是互利的,而只能是对权利义务的片面规定。一方面在身份制下,人不得视为一个人,而始终是被视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因而一般人对他身处其中的团体只能具有功能意义,只能无条件的尽义务,谈不上独立的价值和权利。 “为家族尽孝” ,一些西方学者惊讶,中国人对家族义务之重,达到了没有个人利益可言的地步,以至于出现“杀子孙”的合法化的现象。至于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则根本谈不上,惟有“尽忠” , “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君让臣三更死臣不敢五更亡” 。另一方面法律中的身份制度对人的社会地位规定是“上下有等,贵贱有别”的,权利义务的分配取决了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在社会等级结构中占据的地位,在庙堂之上者享有的种种特权,在下者背负无尽的义务。如“准五服以制罪” 、“上请” 、 “官当” 、 “缘坐” 、 “株连”等法律制度的规定。所谓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过是上下有等、贵贱有别的同义语,美德往往沦为对高贵者的卑微服从。可见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无论是个人与家族、国家还是人与人之间很难谈上互利,往往只是付出与索取的分离。 对待传统不仅要承认,同时还须尊重,激烈地反对传统并不是对待传统的建设性态度,恰恰是传统的巨大阴影。因为传统这个大包袱中不乏珍贵的遗产。中国道德法律一体化的文化不仅过去参与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曾雄跨世界的华夏文明,即使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 篇二:家庭暴力之我见家庭暴力之我见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学 年级:12 级 1 班 恋爱婚姻与家庭 姓名:索迪 学号:1209023 成绩: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暴力严重威胁着广大家庭的幸福,甚至造成许多社会悲剧。家庭暴力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私人空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这进一步增加了家暴受害人(女性居多)反抗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公权力介入的难度。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受到抵制,性别平等的呼吁深入人心,且国际范围内对人权的倡导使得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了进步的可能,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潮流以促进家庭暴力的解决。 家庭暴力造成的破坏是惊人的,它不仅造成了家庭成员身体遭受毒打的伤害,造成心理阴影,更可怕的是它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例如,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组在采访了河北某农村的看守所内十几名女犯,她们都是因为家庭暴力遭到丈夫的毒打,长期忍耐无效后,无奈的将丈夫杀害,完整的家庭当然无存。另外,家庭暴力下成长的孩子人格发育往往不完善,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以及社会对女性维权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家庭暴力得不到有效干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妇女强调“三从四德” ,妻子对丈夫要绝对的服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强调反封建,倡导男女平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了男女行使同样地权利,但是,由于我国受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内心层面的不平等很难消除,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低,对男女平 等的认识更加不足。当家庭暴力产生的时候,受害者(妇女居多)普遍采取隐忍的态度。虽然我国也有妇联等保护女性权利的机构,但对待家庭暴力却只能以批评教育和调节为主,缺少强制性干预措施,因此对家庭暴力没有约束力,无法阻止它造成的破坏。家庭暴力应该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逐渐革除旧的,落后的性别不平等思想,从制度层面保障家庭成员维权通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为了阻止家庭暴力的蔓延,必须让妇女从内心层面上接受家暴维权意识,树立男女平等的基本思想。对于广大农村人口来说,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她们在思想层面上对家庭暴力缺乏基本的认识,对自身维权没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应该保障农村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内容上注意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宣传,让农村妇女从心底里产生维权意识,懂得通过法律等手段合理的反抗家庭暴力。 其次,建立针对家庭暴力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介入家庭暴力的强力组织。如果家庭暴力缺乏干预措施,就会促使一部分人更加严重的违法。所以,除了在思想上重视之外,在制度上和组织建设上要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顺应国际上对家庭暴力采取干预的措施,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的机构,最大程度上减少家庭暴力的伤害。最后,对有家庭暴力行为者进行心理干预措施,适当的考虑在婚检方面增加必要的心理测试。如果家庭暴力频繁发生,需相关机构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和精神鉴定,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配偶的选择和婚姻的建立,从源头上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篇三:中国法制史司法考试历年试题(多项选择题)中国法制史司法考试历年试题多项选择题 (XX 年) 56.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启蒙作品多涉及到当世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制度,这在下列的哪些表述中有所体现?( )(XX 年卷一多选第 56 题) A.幼学琼林:“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B.弟子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C.增广贤文:“礼义生于富足、盗出于贫穷” D.女儿经:“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义,看古人,多贤德,为法则” 【答案】ABCD 【考点】中国法制上中的法律观念与司法制度 【解析】选项 A 正确。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反映了“无讼是求”的思想。选项 B 正确。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反映了轻视权利,忍让,息讼的法律思想。 选项 C 正确。只有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足,才能产生礼义,否则就会滋生盗贼,这反映出法制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选项 D 正确。这里要求女子遵守三从四德,学习礼义,温良贤德,这是古代法律对女子行为品德的要求。 57.关于清末变法修律,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XX 年卷一多选第 57 题) A.在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原则 B.在立法内容上,清末修律一方面坚行君主专制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 ,一方面标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C.在编篡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D.在法系承袭上,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ABCD 【考点】清末变化修律的内容 【解析】选项 A 正确。在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内容,即成为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选项 B 正确。在内容上,清末新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混合。清末修律一方面坚行君主专制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 ,在新修订的法律中继续保持肯定和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标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大量引进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法律内容与先进的近现代法律形式同时呈现在这些新的法律法规之中。选项 C 正确。在法典编篡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分别制定、颁布或起草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选项 D 正确。随着变法修律,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不仅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被抛弃,而且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也受到极大冲击,通过大规模立法,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8.关于思想家、法学家在法律发展中的作用,下列哪些陈述是正确的?( ) (XX 年卷一多选第 58 题)A.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中,汉代董仲舒提出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精神和原则判案,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判案 B.在罗马法的发展中,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等法学家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C.在法国法律的发展中,前后近一个世纪拿破仑与法学家之争,促使法国民法典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性和学理性 D.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发展中,英国法学家对法律发展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答案】AB 【考点】法制发展史中法学家的作用 【解析】选项 A 正确。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 ,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法律审案。 选项 B 正确。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学家为代表的法学家,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解答法律、参与诉讼、著书立说、编纂法典、参与立法活动,推动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的发达。 选项 C 错误。在德国法律的发展中,前后近一个世纪法学界的争论,促使德国民法典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性和学理性,而不是法国民法典。 选项 D 错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发展中,法官(而非法学家)对法律发展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XX 年 57.中国传统戏剧多有剧目涉及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成立的?( ) A.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父强许祝英台婚配马文才的情节,反映了东晋仍然沿袭西周确立的父母之命婚姻缔结原则 B.粤剧斩娥中,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案件,反映了元代对诬告等行为严加处罚的具体法律规范 C.昆曲十五贯中,况钟对娄阿鼠偷盗十五贯杀死店主尤葫芦案调查取证的故事,反映了清初明律令、重调查、唯证据的审案观念 D.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唱词,反映了清末为官清明、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观念 答案ABCD 考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 解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秦代诬告反坐原则;重调查、唯证据的审案观念;为官清明、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观念。 58.乾隆五十一年,四川发生一起杀人案:唐达根与宋万田本不相识,因赴集市买苞谷遂结伴同行。途中山洞避雨,宋万田提议二人赌钱。后宋万田得赢,唐达根将钱如数送上。归途,宋万田再次提议赌钱,唐达根得赢。宋万田声称唐达根耍骗不肯给钱,唐达根与之争吵进而双方互殴,争斗中唐达根将宋万田打死。依据大清律例及大清律辑注 ,你认为唐达根有可能被官府认定犯下列哪些罪行?( ) A.唐达根系没有预谋、临时起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故杀 B.唐达根系恼羞成怒,欲夺赌钱故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谋杀 C.唐达根系无心之下,斗殴中不期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斗殴杀 D.唐达根系无怨恨杀人动机,以力共戏将宋万田打死,应定戏杀答案AC 考点 唐律六杀 解析 唐律六杀即谋、故、斗、误、过失、戏杀。 谋杀是指预谋杀人:故杀是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来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选项 B 错误。唐达根并无事先预谋,而是情急时杀人。选项 D 错误。唐达根和宋万田属于斗殴而非嬉戏中产生了杀人的后果。 59.关于外国法律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XX 年卷一多选第 59 题) A.罗马法规定年满 25 岁的成年男子享有完全行为能力 B.法国民法典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的立法精神 C.美国联邦宪法序言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在审判活动中被援引 D.英国国会立法是英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制定法,被称为基本立法 司法部答案ABD 考点罗马私法上有关自然人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美国联邦宪法 、英国国会立法 解析选项 A 正确。罗马法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作了详细规定。只有年满 25 岁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选项 B 正确。 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早期的民法典。在法典中,与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相适应,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这一立法精神。选项 C 错误。根据联邦法院解释,序言虽然在宪法全文中但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在审判活动中不能被引用。 选项 D 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立法权得到强化,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制定法地位提高,被称为基本立法。 (XX 年) 57.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核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汉代废除肉刑、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特点。 选项 A 正确。商鞅的“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改法为律” ,是在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 选项 B 错误。不是汉武帝改革,而是汉文帝废肉刑。 选项 C 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法律内容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礼法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的基础上,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表现在:“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重罪十条”的产生、刑法制度改革、 “准五服制罪”的确立、死刑复奏制度。 选项 D 正确。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 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58.关于中国古代诉讼、审判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西周时期“听讼”为审理民事案件, “断狱”为审理刑事案件 B.唐代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 C.明代的大审是一种会审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D.清末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中国古代诉讼的程序和制度。 选项 A 正确。西周时期的“狱”与“讼” 。民事案件称为“讼” ,刑事案件称为“狱” ,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 ,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 。 选项 B 正确。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选项 C 错误。明代的大审是每五年一次。 选项 D 正确。清末司法机关的变化。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59.关于法律权利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观上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律的形成 B.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 10 条修正案、南北战争后关于废除奴隶制并承认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20 世纪以来关于扩大选举权男女享受平等权利的修正案等 C.法国民法典根据“天赋人权”理论规定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 年完成的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被认为过于追求罗马法化而忽视民族传统,注重资本家的利益而缺乏对弱者权利的保护而受到多方批评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罗马法的产生、美国宪法修正案、法国民法典 、 德国民法典 。选项 A 正确。公元前 7 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罗马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氏族制度趋于解体。与此同时, “平民”阶层逐渐形成。平民承担罗马大部分的税收和军事义务,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员,不能享有政治权利,不能与贵族通婚,也不能占有公地。正是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观上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律的形成。 选项 B 正确。宪法修正案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惟一正式改变宪法的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 10 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 ) 、南北战争后关于废除奴隶制并承认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20 世纪以降关于扩大选举权、男女享受平等权利的修正案。选项 C 正确。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这是“天赋人权”理论在法国民法典中的体现。 选项 D 正确。历经 13 年于 1888 年完成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这个草案受到多方批评,认为它过于追求罗马法化而忽视民族传统,注重资本家的利益而缺乏对弱者的保护,还有人认为语言过于专业化导致普通民众难以理解。(XX 年) 57.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 ,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答案:ABD 解析: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所以 A 是正确的。在死刑的执行上,唐代沿用了隋朝的死刑复奏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怒杀了大理寺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因为错杀后悔不已,他认为实行三复奏用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