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_第1页
2017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_第2页
2017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_第3页
2017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_第4页
2017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分析P99100 页的例 1 第四十一时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9100 页的例 1。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见本 99 页的例 1 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见本 99 页的统计图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全班汇报交流。分析:(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 102 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 1 题和第 2 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本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 (2 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断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P10 页的例题 2 第四十二时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0 页的例题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例 2见本 10 页的统计表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见本 10 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学生独立完成本次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完成 106 页做一做1、完成 106 页做一做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重点突出以下内容:1、使学生熟悉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P 第 110111 页第四十三时题:你寄过贺卡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0111 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贺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板书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发现问题;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对废品要有效回收。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2、分析问题: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大树?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出示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索。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2、解决问题。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你有什么收获?P112113 页的例题 1 和例题 2 第四十四时题: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2113 页的例题 1 和例题 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板书题:数学广角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 1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 3 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 3 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 3 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 3 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学生动手用硬币、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问:如果要烙的是 4 张饼,张饼10 张饼呢?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学例 2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书后做一做第 1 题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2、书后做一做第 2 题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针对重难点设计了合理的前小研究。让学生提前探究,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尽管有些是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所以这无关紧要。因为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讨论时非常热烈。人人有话可说,个个争着要说,在相互交流中,孩子们有了思维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新的发现,从不会走向了会,从模糊走向了清晰,让讨论更具有实效性,在本节可看出,例 1 沏茶的方案孩子们通过自学和组内交流,基本已掌握。而例 2 烙饼,孩子们在汇报时并没有找到最优方案,而是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其它同学的补充,才得出最优方案,让大家豁然开朗。这正好突显了全班交流的魅力,也是生本堂中精彩的生成。真正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P11 页的例题 3 第四十五时题:排队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 页的例题 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2、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题:数学广角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教学例 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 3 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 3 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 210 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 1 人,不能弃权。前 190 张票中甲得 7 张,乙得 6 张,丙得 0 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这节我设计了小品趣味置境、快乐引入。我创设了两个孩子做值日在水龙头前排队用水的情境, 。在这一情境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表演排队用水的过程,初步体验到,由于安排的顺序不一样,等候时间的总和也是不一样的,同时通过这个情境,解决本节的一个难点知识:等候时间的总和(含做事时间和等候时间)和我们平常生活用语不一样,为新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读例题图、文,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有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只能一船一船的下。而且通过反问要让学生都明白,要求的问题是“等候时间的总和” ,这个和,既包括卸货时间,也包括其他船的等候时间,为后面的讨论方案,计算总时间作准备。在学生明确了这些后,我出示表格,让学生明白要想找到找到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的方案,先要把所有卸货顺序列出来,再分别算出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然后我带领学生以第一、二种方案为例,计算每一艘船的等候时间和三艘船等候时间总和,余下的四种方案我放手让学生自己两人一小组讨论完成,一方面是让学生互相帮助寻找卸货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和形成过程,体会优化思想。场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可以运用例题中分析的优化思想直接找到从用时少的到用时多的依次排队解决,在此环节中我对学生进行惜时与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P116 页的例题 4 第四十六时题:田忌赛马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6 页的例题 4。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