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清代的会审制度篇一:浅析中国古代明清会审制度浅析中国古代明清会审制度 摘要 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法治文明一直是作为评判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尺。在法治文明中,我们可以把司法审判制度当做是一面镜子,从纵观中外古代的司法审判制度,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可以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自中国古代法制开始初步形成之时,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往往很难得到公正公平的审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由一些朝廷或地方官员联合办案审理案件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体制慢慢衍化成定制,会审制度应运而生。 会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重大疑难刑事案件审理的主要方式,它的形成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中国古代经过儒家文化的千年熏陶,其慎刑思想已经融入到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当中,同样,在古代中华法系的形成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同时,会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在古代封建君主集权社会中体现司法萌芽状态的重要表征。在现在看来,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公正是当前公正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命题,那么我认为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就是古代追求司法正义和谋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典型规范。从现在的角度去看,会审制度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价值,对于今天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当今中国的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做法从其模式来看,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在其价值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觉得在此去写关于中国古代法制史尤其是会审制度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和通过价值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法律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纵观发展曲线和会审制度在明清时期形成定制时的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考察。在文中,会试着分析历朝封建统治者或开创或完善会审制度的初衷和本意、以及会审制度随着在历史潮流中的递演嬗变。最后,会根据会审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完善、湮灭的历史情况进行深度剖析试着去找出这样那样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试着通过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直至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会审制度的这一完整过程进行论述,从而进而提出这样的思考:古代法制对于今天的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以及现在应如何开展对中华法系的研究和司法传承。本文会详细论述会审制度的概念及其内在实质,进而深刻刻画出一条中华法系传承的重要脉络。同时还引用现在审级制度在会审上进行穿插论述,从而得出中国古代明清制度对现在的司法改革和文化研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一结论。 关键词:会而审之历史渊源 中央集权 封建法治定制 刑事审判传统慎刑恤狱行政兼理司法价值评判司法改革借鉴意义 引 言 本论文首先从会审制度的概念和内在实质以及该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整个会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描述,进而重点深入刻画明清时期的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审理制度,即通过联系会审制度的起源和其在发展中形成定制的形成背景、具体内容变化。在文中,会运用到实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之一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制和会审制度的组成及审理形式的详 细论述,描画出不同阶段的会审制度的递演规则并加以比较研究,从而从中获得一些对现行法制的启发性建议。同时,运用价值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的审判案列来论述各朝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重点论述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和体系。在上述内容之后,联系对比现今的二审终审制度的相关规定,突出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形成定制后在中国司法文明中的重要篇章魅力。在文中,会通过以下几部分来对会审制度做一个比较详实的论述: 第一部分,开篇。通过对古今会审制度的概念比较,从而对“会审制度”渊源进行细致的论述。从其西周时期初步出现的“三公会而审之” ,到唐朝的“三司推事” ,最后再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定制的“朝审”制度。文中都会做出详实的概述。 第二部分:对会审制度进行整体评价。在文中,会试着分析出古代会审制度在其社会背景和环境下所具备的适用性和价值。同时,也会指出会审制度在其后期的局限性,一分为二,区别对待,辩证学习。 第三部分:通过引述现代审级制度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此部分,会试着去联系现代审级体系的设置和古代会审制度之间的内在,同时进而深入到现代法制改革和审级理念层次。 正 文 浅析中国古代明清会审制度 一、古代会审制度的概念 (一)会审制度的概念 1、关于“会”字 会审,顾名思义,单单从字面上来讲,就是会而审之的意思。其重点就在于这个“会”字。在古代汉语中, “会”字的运用多适用于古人多人集会游玩。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会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由多人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或者特殊类型案件的一种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结构。正如当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会审制度,无非就是在一些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案件情况的复杂性和案件的重要性,而主审的司法官员在其职能范围内无法做到单独裁判,从而邀请其他的相关的官员共同审理案件的一种形式。但是,真正仔细去翻阅古代的典籍,很难找到“会审”这一词。即便是在辞海和辞源等书中也没有对这个词的任何解释。因此,在“会审制度”的起源和形成乃至最后形成定制的这么些个阶段中,都是有着其特定的司法词条的。由此,在此我们可以认定或者解释“会审制度”是在古代政治和司法变革下形成的一种联合审判和复议制度。而“会审”这一词,实际上是后人在对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和刑事审判中多名官员共同审理重大或特殊案件这样一种组织形式的通称。也正是因为其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称呼,光那些字面上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探析一番了。2、关于“会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会审制度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中,是有着一定的贡献的。它作为中国古代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是在适应了各个朝代的专政政治体制的需要,从而不断的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同样,会审制度作为古代追求司法正义、追求社会公正的典范,其丰富的内涵等着我们一步步去揭 示和探寻。然而,在光有“会审”这字面上的解析意义是不够的,我们应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会审制度的社会背景,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我们现在的司法改革和现代法制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我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会审制度 1、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会审制度 在现在看来,会审制度作为古代法律审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会审制度在古代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审理重大疑难和特殊案件的组织形式,而且其在进行司法会审时的官员多为非专业性的其他部门官员,其构成组织往往还都是临时性的。由此,我们很难判断出会审制度的起源真正开始于何时。在现今的理论界,各种观点论述不一,有着这么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法官会审制度或者说开始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会审制度形式上的雏形了。如巩富文教授就在其中国古代法官会审制度 (史学月刊1992 年第六期)还有敖惠、徐晓光在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及其现代思考都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表述。他们都认为:中国古代的审判组织,似乎只有独任审判,也就是由一个法官坐堂问案,而无合议制的形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种种类似现代合议制的审判组织形式,在古代确实是存在的,法官会审制度即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形式。在他的文中,他认为会审制度应该起源于西周时期。其原因为:首先,从史料来看,出土的金文表明,当留法官在判决之前要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如王周生篡铭文中记载的争田土的诉讼,法官召伯虎在判决之前曾“讯有司” 。讯,讯问,征讯。有司,泛指官吏。讯有司,即征求群臣诸吏对判决的意见,然后定判。 切龙医铭文中记载的争奴隶的诉讼中,当法官伯扬父读鞠之后,并未立即宣布执行判决,而是“乃以告吏邦吏智” 。就是说,把判决结果告诉给参加审判的另外两个官吏邦和智。由此不难看出,会审制度做为一种多人共同审理重大疑难和特殊案件组织形式在西周就开始出现。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会审制度溯其渊源,可从汉代的“录囚制度”中论定其起源(杜向前、曲晓春在论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 ) 。根据普遍观点认为:会审制度应该是始于唐朝。至少我们从现在的教学资料和教材上是认定会审制度源于唐朝的。如陈光中在其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第 111 页(群众出版社 1984 年版)认为会审制度应是源于其“三司推事” 。虽说在理论界有着这么几种观点交织,但是,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会审制度的。 从司法意义上的会审制度来讲,会审的组织构成就要求审判人员和其审判职能的专业性,单这两点,中国古代的会审形制就都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会审概念了。因此,在今天看来,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会审制度,此二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的会审制度。 虽说古代会审制度的概念并不符合现代人的认同,但其体现出的关于会审制度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不下于现代意义上的会审。其精神实质和社会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对古代会审制度的研究意义同样是十分深远的。 2、古代有会审雏形的讼诉会审 虽说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有这样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刑事 诉讼会审是在中国古代早就已经形成了的。早在西周时期,就设有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其中央司法机关包括:(1)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小司寇,是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3)士师,是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地方司法机关包括(1)乡士(2)遂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西周时期其司法制度的严密程度。而今我们通过史书中的记载而找到关于“会审”的内容,如在周礼.秋官.小司寇中“以五声听狱讼,凡重大疑难案件,均以三刺审之” 。所谓“五听” ,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所谓“三刺” ,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现在看来“五听”和“三刺”都是为了达求平民诉讼的审判正确。都表现出在案件的审理中,听从他们的意见来决定案件的处理和刑罚的实施这样一种事实。虽说这种察颜观色的审讯方法,尽管还不太科学,但它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其在古代刑事诉讼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所以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采用。还有在礼记.王制一书中:“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 ”这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三公会审”了。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会审制度的雏形了。其后乃至今天的会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继承这样一种模式了。在其后的秦汉时期,由于独特的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备,司法刑事审判形式和司法机构的构成也趋于更加严密。在秦朝时期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廷尉” ,它的主要任务是:(1)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2)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而汉朝则是发展了监察机关和检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察机关。汉代在中央设有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为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协助丞相总理国政,同是掌管全国的最高监察权。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属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执法,下领侍御史十五人。在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校尉和州(部)刺史,其严密性不下于今。不难看出,秦汉时期,其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备,其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的组织和设置更加趋于合理,为了得到真正的司法公平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公义目的性也越来越强,不得不说,这是古代法制思想传播的进步了。从其形式上来看,我们今天的上诉和复审制度,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或者说有类似的制度存在了。 3、古代西方也有会审形制 但是,会审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和司法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存在并非仅中国独有。同样,在西方的政治和法律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去仔细回溯,西方国家也早就有了会审这样一种审判形式了。在古代西方法律文化中,有着这样一个著名的案例叫苏格拉底审判。那时期,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神权统治的时代中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诬陷受到审判,最终被判处服毒自杀。在这一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其亮点就是审判人员的组织构成,其审判人员达到五百之众。他们都是从雅典城邦中享有公民的市民中随机抽取出来的,其职业的复杂和阶级等级的差距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其中人员攘括各个阶层,其中有贵族,有哲学家,有低等的鞋匠、铁匠、农民等等。最后以 280 票对 220 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同样,在同时期的城邦斯巴达,每当发生重大的案件的时候,都是由 28 人组成长老会议来听取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从而做出判决。这已经表明古代西方在其城邦时期已经在其日常案件审判实践中运用会审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了。 同样,在西欧,在现代西方法系起源的古代罗马,在那贵族特权至上的社会, 同样有着贵族大会来处理一些特殊案件。贵族大会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的机构,其职权就是在司法方面受理上诉的死刑案件以及确认收养、遗嘱等。在罗马的十二表法中第九表公法.部分第二条就有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于军伍大会的权力。军伍按说只是作为一种军事组织,然而,在那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军伍也是按照财产组成的政治权利机关,在表决议案时,以军伍为单位,按等级排列依次投票。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对当事人或罪犯的判决和裁定。由此看来,在法律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其会审制度创制的时间也不晚于我国古代,会审制度并非是我国的独创。可以说,罗马法系中,罗马法作为西方会审制度最早的渊源,其所呈现的会审形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了。会审制度,已经是在司法政治和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个阶段标志。 (二) 、明清之前的会审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刑事法律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王朝统治者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会审制度也是封建统治者在其政治统治活动中体现“慎刑”和“恤狱”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会审制度也被当作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高度专制中央集权和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审制度,从其诞生乃至其完备,整个过程都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封建皇权不断加强的社会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的每一次的变迁转折,每一点的递演,每一分的嬗变,在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法律条文的背后,都有着极其复杂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思想因素。会审制度,本身极具中国古代特色,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和制度化。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发展,以及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对唐宋法律继承的基础上,更通过创制使得会审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至形成了体系完备,具有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功能的会审制度。而今,我们要想研究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必须通过了解明清之前的会审形式而展开。 1、要追溯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应该从刑事诉讼会审说起。在我国古代,应该从秦汉时期说起。秦汉时期,两朝都设有司法机关和监察机构。秦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廷尉” ,它的主要任务是:(1)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2)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汉朝则是在继承了秦朝官制的基础上发展了监察机关和检察制度。在中央则有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为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协助丞相总理国政,同是掌管全国的最高监察权。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属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执法,下领侍御史十五人。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校尉和州(部)刺史,统管地方案件监察。秦汉时期,由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狱讼大权,同时掌管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审判。在汉代,如遇到重大案件,常由廷尉会同丞相、司隶校尉等相关官员共同合议审理,史书上称之为“杂治” 。 “杂治”其实就是会同审理,也就是会审。在秦汉时期,其刑事侦讯和刑事审判往往都是由同一机关负责。因此秦汉时期的“会审”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会审。其会审还包括刑侦,拷究案件,取证等一系列的内容。在秦汉时期,由于是初步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所以封建统治者在设立司法审判和监察机构的初衷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其目的的针对性不在于追求封建司法公平和社会公正。从秦汉时期的一些案列中就可以看出,会审在秦汉时期只是作为一种司法管制方式,是用来驾驭和教育民众的。如在遇到一 篇二:浅析清代秋审制度清代秋审制度探析 刘飞龙 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秋审是清朝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对秋审制度的指导思想、确立、运行程序及其利弊和局限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前对秋审制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死刑复核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秋审制度;指导思想;确立;运行程序;利弊 秋审是清代一种死刑复核制度,它要求除绞立决和斩立决外的所有拟死犯人都要纳入一个严格的复核程序,并由最高统治者掌握最终决定权;同时也是清代一项重要司法审判制度,终清一代始终受到清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一、秋审制度运行指导思想 (一)慎刑思想 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各项典章制度比较完备。在法制方面,对人命更加重视。周公吸取了夏商两朝滥刑的教训提出“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的明德慎罚思想。所谓慎罚,就是明德指导下的慎刑。慎罚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惩恶扬善,它要求用刑者要出于善心。如礼记曲礼上言:“八十、九十曰毫,七年曰悼,虽有罪,不加刑焉” 。其实,当时情况不仅如此,在讨伐战争中当时人们也要做到“不斩祀,不杀历,不获二毛 , ,即不斩尽杀绝,不杀病人,不擒老人。这种以扬善为目的的刑罚在吕刑中被称为“祥刑” ,它体现了“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的立法原则。尤其在法律方面, “慎刑”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并把它与孔子所倡导“仁”结合起来,被统治者作为一项仁政施行,以此获得民心,宣扬统治阶级的善政。因为“慎刑”的重要性,所以清朝统治者把慎刑思想作为秋审一项指导思想之一,并对秋审运行过程中“慎刑”是否得到贯彻极为重视。 (二)儒家伦理纲常思想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XX 年第 1 版。 明胡广:明实录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第 1 版。 自汉代起,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因此,儒家伦理纲常思想是清代秋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儒家伦理纲常思想重在于“理” ,这种“理”是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并向外扩大。 “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姐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相邻朋友。随着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 ”大清律例规定:“凡谋杀祖父母、父母,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已行不问已伤、未伤。者,预谋之子孙不分首从。皆斩;已杀者,皆凌迟处死。监故在狱者,仍戮其屁。其为从,有服属不同,自依细麻以上律论。有凡人,自依凡论。凡谋杀服属,皆做此。谋杀鳃麻以上尊长,已行者,首。杖一百、流二千里;为从,杖一百、徒三年。己伤者,首。绞;为从,加功、不加功,并同凡论。已杀者,皆斩。不问首从。其尊长谋杀本宗及外姻。卑幼,已行者,各依故杀罪减二等;己伤者,减一等;已杀者,依故杀法。依故杀法者,谓各依门殴条内尊长故杀卑幼律问罪。为从者,各依服属科断。若奴隶及雇工人谋杀家长,及家长之期亲、外祖父母,若鳃麻以上亲者,兼尊卑言,统主人服属尊卑之亲。罪与子孙同。谓与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及期亲祖尊长、外祖父母、绝麻以上尊长同。若已转卖,依良贱相殴论。 ”该律例是关于犯尊长者的处罚规定,其中涉及死刑的案件属于秋审范围,如已行不问已伤、未伤。者,预谋之子孙不分首从。皆斩;己杀者,皆凌迟处死。监故在狱者,仍戮其屁。以今人的目光看此律例,必会感到不可思义。但在封建社会,儒家纲常伦理思想是一切律例的制定基础。前面已论述儒家伦理注重于孝道,所以大清律例对于敢犯尊长者处罚是极重的。可见儒家伦理纲常思想是秋审条例制定的重要思想之一。 二、秋审制度的确立及完善 清朝秋审制度是在明代朝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史稿刑法志记载,秋审“原于明之奏决单,冬至前会审决之” 。但明代朝审与秋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明史刑法志二记载:“凡决囚,每岁朝审毕,法司以死罪请旨,刑科三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XX 年版。 田涛、郑秦, 大清律例 ,有司决囚等第,第 423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 年版。 复奏,得旨行刑。在外者,奏决单于冬至前,会审决之。 ”永乐元年定制,死囚百人以上者,差御使审决。 ”从该记载看明代朝审只是对京城死囚的复核,对于京城外的案犯则采取派人专门审理,之后带着“决死”的名单回朝奏明圣上。可见朝审与秋审的不同之处还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清代的秋审制度是借鉴明代及更前朝代的司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秋审制度也是逐步完善的。清顺治元年(1644 年) ,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旧制度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历死刑辄弃于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 ”这是清朝第一次提出秋审概念,故清史稿论之:“此有清言秋,朝审之始。 ”虽然党奏雅的奏言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肯定,但没有立即被付诸实行。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刚入关,各地仍处于分裂割据态势,全国仍处于内战阶段;因此一时还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完善司法制度。不过清朝统治者对法律还是相当重视,听取汉臣的建议,组织人员编修律例,于顺治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制成颁布了大清律 。此外,清廷还议修会典 ,顺治十年又恢复了京师朝审,顺治十五年定各省秋审,可见顺治年间秋审雏形已基本形成。康熙年间秋审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康熙十九年刑部现行例规定:“凡秋审监禁重犯,该督抚仍会审详拟情实、缓决、怜、疑具题,应令每年七月十五日内到刑部。 ”从这一规定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秋审决囚处罚结果为以上四种类型。到了雍正年间又增入了“留养承祀” 。乾隆年间又颁行秋谳志略 ,规定了哪条罪名应入情实,哪条应入缓决。它的颁行对秋审案件定拟的公正性起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了秋审在清代诉讼制度中的地位。在完善秋审案犯处罚罪名的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对秋审复奏制度进行改革。雍正二年世宗皇帝下旨:“人命攸关,自当同仁一视,自今年为始,凡外省重囚经秋审具题,情实应决者,尔法司亦照审之例三复奏闻,以副朕钦恤慎罚之至意” ,从该史料我们看到,雍正为了表现自己的爱民之心,特别下令对处决人犯必须进行三复奏,从而加强对案件的审理,避免滥杀无辜。 “三复奏”虽然可以减少错杀的机率,但它却严重增加办理秋审官员的工作量,使官员感到难于负担。因此有不少官员向皇上进言改掉三复奏的烦琐程序。于是在乾隆十四年高宗皇帝就颁布谕旨:“三复奏,自为慎重民命,即古”三刺三宥“遗制。谓临刑之际必致详审,不可稍有忽略耳,非必民三为节。朕每当勾到之年,置招册于旁,反复省览,常至五、六通,必令毫无疑义。至临勾时,犹必与大学士等斟酌再四,然后予勾,岂啻三复已乎?若夫三复,奏本章科以遽具题,不无月豩亥。且限于时日,岂能逐案全览?朕思为政,惟当务实,而师古不徇名。三复之例行之虽久,实不过具文。若不详阅招册,即照例十复亦不过照例禀旨,此廷臣所共知者,徒事繁文何益于政。嗣后刑科复奏,各省令一次,朝审仍三复,亦足寓存革之意,实敦行简之风。 ”这样一来,秋审案件从三复奏改为一复奏,也大大减轻了有关官员的工作量。但朝审案件仍为三复奏,原因在于朝审是审理京城的案件,涉及人员比较复杂,所以仍保留三复奏。到了嘉庆二十年,朝审也改为一复奏。从此,秋审、朝审正式确定为一复奏了,秋审也一步规范化。终清一代,清朝统治者对秋审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不断对秋审进行完善,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周密的程序、严格的制度和完整的法律规定。二、秋审运行程序 在清代,被判决死刑的犯人并不是立即被处决,而是等到这一年秋天进行特别的复核程序来决定是否对犯人执行死刑。这类案件也被称为秋审案件,通常这种特别的复核程序被叫做为秋审。而秋审则分为地方和中央两个阶段。(一)地方秋审程序 1造册和其它准备工作清代地方州县担负初审工作,也就意味着秋审准备工作是从地方州县开始的。清律规定:“各省每年秋审,臬司核办招册。 ” 所谓“招册”就是案犯清册,核办招册是秋审的前期工作,造册从地方州县开始,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二日直隶省臬司扎全省州县核办秋审事宜:某某州县官吏知悉:照得秋审人犯情罪略节,向系本司衙门发应该县缮造呈送,本司填写会看详题。兹查本年秋审将届,所有新案略节,合亟扎发 遵选能写书手用洁白官连纸张遵照所颁册式 照缮三十番,每番尾后留空白书册五十页,磨对清楚,悉行草钉。此外每起另备书册五百张,大官连纸二百张,以备临时抽换装钉 ”宝坻县接到臬司札后,即于二月十四日申禀臬司:“计申送旧案秋审免解囚犯张赵氏等(人名略)共七人,每人略节册二十本,新案解秋审囚犯李幅恒,略节册二十本空白书册八百张、官连纸一百二十张。新旧案犯均无庸留养。 ”从这则史料我们得知清代地方州县的造册和其它准备工作的情况。至以本册送往刑部时间的截止期,是以该地方离京师的距离为标准。最近的直隶省的截止期为三月三十日,最远的 云贵两广为年前封印日。2解囚和审录 地方州县对案犯进行初审和造册后,按清朝有关规定,需要把犯人解赴上司衙门审录。清初无论新案或旧案一律解省,并且像新案一样,由县至府到司,层层审转;但这条例给地方官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有时还延误案件的审判时间。于是乾隆三年定例,改由“州县径行解司” ,不再经府审转。后来解囚规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旧事案犯经三次审录后准停其解省。乾隆二十五年更加定例“缓决人犯解审一次之后,情罪无可更定者,只令有司叙由详报,停其解审” 。就此旧事案犯一般就不再解省了,到后来离省城较远的地方新事案犯也不用解 省。解囚之后的目的是审录,不过与解囚相比,审录要简单一些。在省的审录分为臬司与督抚两步进行。臬司掌管一省的秋审事宜,要审录新事案犯和查看新、旧事造册,对各案先期定稿,之后联名藩司、道台联名向督抚具详。督抚在接到具详后,就要进行督抚审录也叫做会审。不过清代督抚审录形式大于实际,处理得很草率。雍正就曾指斥这种现象:“闻外省会审之时,不论案件多寡,悉于一天会议,均听督抚主张,司道守令不敢置喙。究其实督抚亦未必了然,不过幕宾略节贴于册上,徒装饰观瞻而已。 ”不过这种现象终清一代都没有很大的改善,到了清末期会审只是走形式而已。 3具题 所谓具题就是督抚审录完毕以后,将会审结果向皇帝上报。这与新案题结不同的是:具题是全省汇览,不是一案一题。此外,各省督抚除以题本正式汇题外,还要缮造黄册奏报。黄册是转录成册的,有利于皇帝浏览。雍正之后,奏折制度兴起,督抚又常以奏折密报秋审的情况。奏本比题本更加快捷,使有利于皇帝及时了解该省秋审情况。(二)中央秋审程序 各省督抚秋审本上,照例奉旨:“三法司知道。 ”刑部根据皇帝的这一授权,开始进行全国的秋审程序。刑部和三法司的秋审程序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 1刑部看详、核拟 这是中央秋审的第一个阶段。 清史稿刑法志记载:“刑部各司,自岁首将各省截止期前题准之案,分类编册,发交司员看详。初看蓝笔勾改,复看用紫, 篇三:清朝秋审制度清代秋审制度探析 【摘要】秋审是我国清代最主要的死刑复核制度,它是每年一度的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复核,于每年秋后定期会审和复核各省督抚定拟的死刑监候案件。并且皇帝亲自参与和决判。它作为清代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充分的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它使古代死刑案件的审理进入了一个严格法律程序之中。本文试着从秋审制度的确立、审理程序、特点、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秋审制度 特点 死刑复核 审理程序执行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说是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之大成。清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也决定了其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地位。清朝在继承明朝会审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秋审等会审制度。秋审作为一种会审制度,是由中央官员对死刑监候案件进行复核审录,以决定最终刑罚,同时也是一种死刑复核制度,其与中国自古以来便长期存在的死刑复核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是在“慎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秋审最为一种最高级别的死刑复核制度,是对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继承发展,也是在“慎刑”思想基础上,同时又为适应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总结了中华法系中历代精华而形成的最完善、最能反映皇权色彩的死刑复核制度。秋审在清朝被视为国家大典,在当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对清朝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秋审制度的确立 清朝的秋审制度源于明朝的朝审制度。它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刑事诉讼制度, 由朝廷派官员会审在押重囚。据记载,明朝于“ 永乐元年定制,死囚百人以上者,差御使审决,弘治十三年。定岁差审决重囚官,俱以霜降后至,限期复命”!。但其真正的开端始于明天顺三年“ 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历朝遂遵行之”“。明朝刑律规定, “ 凡决囚,每岁朝审毕,法司以死罪请旨, 刑科三覆奏, 得旨行刑。在外者,奏决单于冬至前,会审决之” 。而对各省的死囚,明朝要派官员到该地审决,并将审决名单奏明皇 上。清朝的秋审制度遵循了明朝朝审的一些旧制,可视为是明朝秋审制度的继续,具体做法与明朝大体相同,故说, “ 秋审亦原于明之奏决单,冬至前会审决之” 。清朝的秋审制度始于清初。清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 旧制度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历死刑辄弃于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秋、朝审的建议, 故清史稿论之:“ 此有清言秋、朝审之始” , 此后, “ 顺治十年京师设朝审,直隶始设秋审,十五年各省遍设秋审。每年秋天,由刑部主办秋审大典,几乎没有中断过。其指导思想,人命关天,死而不能复生,因此必须小心谨慎,以免滥杀,只要有一线希望者,决不予以处决。在乾隆以前, “ 各司随意定拟,每不划一” ,乾隆二十三年以后,开始酌定比对条款四十则,刊分司,并颁布各省,作为办理秋审的准绳。之后刑部侍郎阮葵生又编纂秋谳志略作为样本&。每年秋审,官员们对照此条例并附以前各年之成案,认真办理,不敢马虎从事。因为清律规定对办案出入过多的官员,如该情实的被判为缓决,或该缓决的被判为情实,则严惩不殆。自古以来,对死刑犯的处决多在秋冬,因为春天是天地生养万物之时, 不能轻动萧杀, 而秋天万物萧条,故刑以秋冬。除了一些大逆十恶之死囚立决外,其余皆在秋后处决。这一传统始自先秦,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 “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清朝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论述刑以秋冬缘由时指出,“月令刑杀皆在秋令,始是三代旧典。西汉以冬月为断,即传所谓刑以秋冬,亦古义也。章帝改为初冬十月,实取三正之义。陈宠论之可谓详矣。今世决囚,在冬至以前,殆权舆于此” 。可见,秋冬处决犯人既符合古制,也符合节令的阴阳调顺,一直为中国古代历朝所沿用。到明清之际,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刑以秋冬的旧制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无辜的死亡,于是开创了死刑复审制度,即秋审制度。在明时只有朝审,在清则秋朝并存。秋朝审的程序时间基本上一致,唯一区别在于对象不同,朝审针对的是京师地区的死刑犯,而秋审针对的是各省的死刑犯。值得注意的是,朝审、秋审并不是在秋天处决死刑犯,而是“ 秋审再定” 。自此秋审制度成为一种特别的司法审判制度。 清朝续文献通考说,秋审制度是“ 于死中求生,体天地好生之仁,寓宽于严之中,此所以为圣人之法也” 。尽管秋审制度程序非常复杂,但清朝统治者对此项制度一直孤芳自赏。他们一再强调,人命至关重大,必须慎重民命。虽“ 其曲折繁重礼节如此周密者,岂不知简易之为便哉?良以人命关系重大,非此不足以防滥” , “ 此可见我朝慎重民命” , “ 洵足驾汉唐而媲三代矣”!。这也足见当时清政府对人命的重视。二、秋审的程序及审理情况 秋审是清朝司法审判中一项重要事务,工作量巨大,刑部设有秋审处,主办秋审工作。刑部各司,在年初将本司应入秋审案件分类编册,出具看语,初看时用蓝笔勾改,复看时用紫笔勾改。然后送至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一一详加勘酌,墨书粘签,呈送刑部堂官核阅。同时地方各省督抚在应勘时期,将犯人提解到省城,率同在省司道官员共同会勘后,定拟具题,于五月上旬以前送至刑部。各省勘拟到齐后,刑部查阅外勘(各省的勘拟) ,与部拟不一致的,另列一册。核议时,先由各司核议,提调、坐办主之,而后呈堂,由尚书、侍郎主持堂议。 秋审案件根据案件性质、情节等具体情况不同分为情实、缓决、矜、疑、留养承祀五类: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适用法律正确,应予处决的案件,这类案件多为谋杀、枉法赃、强奸等严重案件;缓决,指案情属实,但危害性较小,可留待下次秋审再审,一般可减等处罚,这类案件一般是误杀、戏杀、擅杀等;矜,指案情属实,但情节不严重,情有可原,可免于处死,一般可减为流刑或徒刑,只适用于统治者认为“情切天伦,一时义激,与寻常狠斗者不同”的案件;疑,指罪名已定,但情节有可疑之处,疑狱不常见,其处理办法也未见记载; 留养承祀,指情况属实,情节较重,因父母、祖父母年老患病,无人奉养,且本人又是单丁的,可免于处死。 (一)地方秋审程序 1、造册和其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结合中西医疗技术的探索
-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研究
- 石河子大学《债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材料》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人力资源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运动控制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汽车构造》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造价年终总结汇报
- 沈阳理工大学《工程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学校食堂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 总监理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
- DLT1249-2013 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技术导则
- 肛肠科患者的营养支持与饮食调理实践
- 电磁炮完整分
- 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研究进展
- 马铃薯购销合同范本
- 莫言读书分享《檀香刑》
-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论课件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