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6篇_第1页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6篇_第2页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6篇_第3页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6篇_第4页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 40 年家乡巨变征文 6 篇 【篇一】我村处在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县。每年春冬两季这里的气候干燥而且多风。路面上的小土堆遇到风就会飘散,整条路瞬间变的灰暗。行走的村民时不时吐一下嘴里的沙土,骂一句:“这什么鬼天气,还让不让人活,都快成“土人”了!”虽是骂着,但每个人都心存感恩。村民土生土长在这里,这条路不仅是祖辈们留下的,也是村民的朋友:他把大家送向了田地迎来了富强,把大家送到邻居家迎来了友善,清明节又把大家送向了思念迎来了和谐,所做的这一切村民们都记在了心里。异乡游子经常提起他:“顺着村里的土路往前走,到十字路口往左拐就是我家。”他为每一个游子指明了回家的方向。(一)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天,有他的陪伴孩子们就不会缺失快乐。大晴天,他为孩子们准备着小土堆。孩子们围成一圈比赛,每踩一脚小土堆都会像“烟花”一样炸开。孩子们喜欢打闹,他便把自己整理成赛道,让孩子们踩在自己的身体上奔跑。孩子们大汗淋淋时,他又将自己扮成化妆师,在孩子们的脸庞涂上特有的“粉底”,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个成了花脸大将军。如果是雨后,他便是孩子们的“魔术师”。泥巴在他精心设计下变成了各种玩具:孩子们手中一会多了一只“兔子”,一会多了一个“变形金刚”,一会又开出了许多“小花”。为了让孩子们不虚此行,他把自己捏成窝窝头形状,重重的摔在地上,只听“啵!”的一声,他安静的躺在那里,孩子们笑了他也笑了。在他看来,只要孩子们能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二)每一份好的东西都值得留恋,每一份快乐都值得分享。生活不仅要学会取舍更要学会感恩。也许是我怀旧,也许是我与土路的感情太过珍贵,我太想把它留住,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他的存在,但是我失败了。一次回家我问小侄子:“平时你和小朋友在一起都玩什么游戏?”“我们在玩“王者荣耀”,我们班小强比我还厉害呢。”“你们小朋友之间不玩别的游戏吗?”“放长假了妈妈经常会带我去学习班画画或者去补习班,很少玩别的游戏。上周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碰碰车了呢,可好玩了!叔叔,你们小时候玩什么游戏?”“我们小时候呀,玩的游戏可多了:有弹珠、有丢沙包、有跳皮筋。星期天我们会和自己的伙伴在麦堆里打闹、玩攻城游戏。”“叔叔,麦堆是什么?”小侄子好奇的问着。“麦堆是就把脱粒完的麦秆堆放在一块像一座小山,咱们家大门口之前有好多。”“我怎么没见过!咱家大门口都是田地,没你说的麦秆堆呀!”小侄子茫然的眼睛看着我,挠着自己的脑袋瓜子问了好多问题。我突然感觉才疏学浅竟不知道如何为他作答。最近看新闻头条,有一篇这样写道:“看看下面的图片,如果能辨认出 5 个以上,说明你已经老了。 ”图片印的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家用工具,还有一些玩具:有木犁耙、织布机、烧火用的风箱,还有陀螺等。看到这些不仅让我想起小时候为玩陀螺争得脸红脖子粗,为玩弹珠打的鼻青眼肿的情景,也让我感叹真的是老了!现在我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都离我们远去。“相见时难别亦难”,每一次见面这些都成了我们热聊的话题、我们共同的回忆。(三)如今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子有了农家乐,村边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的家门口多了轿车。水泥马路两边排列着整齐的樱桃树,春风吹过花瓣悠然的飘在马路上空。土路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谁还会记起摆渡我们成长的土路。高中时有一节自习,班主任走上讲台:“大家把手上的作业暂停一下,最近镇上要开会,想让大家从自己角度出发,给镇领导提一些建设咱们镇的建议。下面有请镇代表上台。”镇领导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娃娃们好。你们是咱镇上的希望,希望大家踊跃发言,为咱们镇的建设多提一些宝贵建议。”镇领导穿的很朴素,说话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同学们也没那么拘束,开始嚷嚷起来。“给我们村修一条水泥马路吧,下雨后土路难走的很!”“给我们村打口水井吧,我外婆那个村家家户户都有水龙头,用起来超方便!”“给我们村安装路灯吧,夜晚路上太黑了,什么都看不见。”镇领导没有压制我们,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着。临走时说:“娃娃们放心,你们说的我都记下了,未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实现。大家好好读书,将来咱们镇的发展还要靠你们哩。”大学第一个清明节我回到家,大伯在家和父亲聊着天,我顺便坐在旁边。大伯是村干部,负责我们这一大队的事物。在家上学那会,我会经常听大伯讲一些村上的事。大伯说:“上周镇上开会了,这次村上估计要修路,挖井引水。”父亲略有所虑的说:“娃上高中那会镇上也开会了,到头来没能修成。这次能成吗?村民们都盼了两年多了。”“这次没问题,咱们村已接到了镇上的通知。最近就要开村委会研究实施方案。”临走时我去给大伯告别,没见到他的身影。大妈说:“你大伯这两天忙的很,经常开会。”之后村里的变化我也只能从父母的电话里得知。母亲说:“那年村子来了许多说着不同方言的外地人,每天都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和车辆的鸣笛声,村民和外地人打成一片非常热闹。大家心里乐着呢!”相继村子里有了水井,各家各户也通上了自来水。之后路灯也亮了起来,用村民的话说:“咱们村现在成了长明村,都可以过城市人的生活了!”时间不会为某一个人停留,更不会因一段情而放慢脚步,留下的只有思念。想着再也见不到土路的影子,我的心空唠唠的,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孩时的情景。(四)今年春节回家,走到村口已经是晚上。我没让父亲来接我,想自己走回家。冷风在耳边呼呼的刮着,我收了收衣领把围巾重新整理了一下。水泥路面树影摆动着身子,好像是在欢迎我又好像在和什么告别。眼前突然一片白光,我急忙跨向路边,被路边的积雪滑倒在地。心头火气瞬间冒了上来:“怎么开的车,赶着投胎去呀!”“兄弟没事吧,消消火,都是自己村的人用不着生那么大气。”“你是谁,多管闲事!”“我是土路,好久不见。”土路!周围瞬间安静下来。看着脚下的兄弟:“好久不见,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心里有这份挂念就行干嘛那么矫情,我不挺好的吗。这几年你在外面过的怎样?”“都好着呢。几年没有回家村里变化太大,差点认不出回家的路。你呢,村里变化这么大,村民好像把你忘记了?”“我挺好的。大家虽然认为我已不存在,但我不在乎这些。我的使命就是为村民服务,既然决定了就得坚持到底。无论村民给予什么样的待遇,我都不会给了大家希望又让大家失望。”“现在的你不累吗?你这么做谁会在乎?”“也许吧!当初既然选择了,我就不在有那些无厘头的想法,现在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水泥路面的地基,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别人的看法没那么重要,只要觉得有价值我就会用心把它做好。“那你幸福吗?”“当然幸福了!我每天看着孩子们在水泥路面玩耍,就像看到小时候的你们,他们笑我也笑;每次看到村民开着轿车驶过我都会感到欣慰,因为没有什么能比让他们生活富裕更有意义;每次在外工作的朋友回家我是第一个知道的,我都会送他们回家。看着一个个最真、最美的眼神,我觉得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土路你很成熟、也很稳重。我知道这些话是那些有经历的人才会讲出来的,之前我这么认为现在我也这么认为,在你那有我听不完的故事。”“兄弟还记得你上初中那个下雨的夜晚吗?就在这个地方,泥巴塞满了你的自行车。你知道吗!看着雨中的你,我是多么心痛,但我又控制不了自己。说实话我也想回到以前,但是我不能不为村民和孩子们负责。社会发展的这么快,我不能因自己的私欲而限制了孩子的眼界,与其相比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我坐在土路旁边抽着烟,安静的听着。“兄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村民服务,把大家载向幸福,载向富强。这么多年未见,本该和你多聊一会,但我不能。你有这份心我已经很感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是要做,顺着水泥路往前走,到了十字路口往左拐就是你家,家里人等着你团圆呢。”“鹏鹏该起床了,看你把被子蹬到哪去了。”母亲拉了拉地板上的被角。看了看外面的阳光,看了看母亲,我才发现原来是场梦。(五)昨晚是怎么到家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我知道,是土路为我指明了回家的方向。我思索着土路的话:生活开始变得繁华,我们索取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浮躁的生活迷失了心智,但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应不忘初心。“落叶归根”土路真的离开了,永远的消失了。但他教会了我们如何追求幸福、坚持信仰的勇气。大门外村民们敲着锣鼓,扭着秧歌;隔壁大叔已经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一群孩子穿着新衣服三五成群追逐着。我想此时的土路也是开心的。走在水泥路面上,我使劲跺了跺脚叫醒熟睡的土路,告诉他:新年好!感谢有它的陪伴,感谢他的付出,也感谢他让我找到了一片净土,未来的路我要好好书写幸福。【篇二】提起灯火、灯光、电灯,且不说人类社会自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使用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电的发明、白炽灯、日光灯的出现漫长历史过程,就从 40 年前的上世纪 70、80 年代我的家乡变化说起吧。时,正是电力、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我在本村上小学,家里距村小学 4 里路,每天听着公鸡打鸣起床摸黑出门,小伙伴互相一喊结伴去学校,进到教室后几个同学就围着家里用攒下几个鸡蛋在代销点换来蜡烛、煤油灯,用洋火(火柴) 点亮一盏灯读书写字,有时候遇上下雨,背着书包,左手端着煤油灯,右手拿半个冷漠,脊背披着一片塑料纸,赤脚在一大拃深的泥泞路上晃悠地走着,生怕把煤油倒出来。早读时间,一个同学一盏灯一本书大声朗读,天还麻麻亮,有的同学为节省煤油吹灭灯再教室外早读,一出教室满鼻孔黑溜溜的,只见笑容中一口牙更显白净。下午放学后,三五个同学或在教室或在村口的大碾盘上爬着赶天黑把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做完。记得当时村干部为了集中社员晚上学习开会,在村中心挂大铁铃的大槐树上安装一只电灯,吃过晚饭,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会围拢在灯下做家务活、谝闲传;还有离我村 6 里路的地方是一个国营渔场,有一台 14 寸的黑白电视机,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到傍晚都早早地步行聚集,并为家人朋友占一席之地等待观看,甚至挤坏了单位木制排椅和大门。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人们的向往中,电灯逐步代替了煤油灯,但人们还是舍不得用电。我上初中高中了,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有关于家乡巨变题目,同学们作文里常常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句就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村口一盏明亮的路灯”、还有“老窑里牛拉磨变成了机声隆隆的电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以至于令人羡慕的电视机、电风扇、电脑等等。后来,我参加工作在电力部门工作,我也了解、亲眼目睹和参与了电力工人为家乡的万家灯火,为家乡工农业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电力工作中的奋斗历程,他们从上世纪 60 年代初我的家乡眉县最早的一条 5.9 公里的电力线路发展到 80 年代共有 35 千伏变电站 6 座、供电线路 160 公里、年供电量 800 万千瓦时,实现了人们向往的“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的时代。再到 90 年代末电网建设改造、村村通电、户户通电、消灭无电村、无电户工程的实施到创建电气化县、电气化村工程,使眉县的电网设备、线路长度和年供电量实现了翻几翻,人们用电真正普及了,一些奢侈的电器商品也慢慢用的多了起来。直至今天的全社会电气自动化、智能化时代,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等方面真正的离不开电了。真正印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解放初的感慨:“试看天地翻覆” 、“敢教日月换新天”。岁月悠悠,光阴如梭,祖国的发展风驰电挚,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今天,我的家乡眉县 863 平方公里的境内,35 千伏-330 千伏的变电站共 21 座,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网纵横交错,总长度达数千公里,分布在城乡企业、村庄田野的变压器 3000 余台,年供电量达到了 4 个多亿千瓦时。行内人士都知道,一个地区的供(售) 电量是衡量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当你走进我的家乡眉县,近看,村村镇镇设施齐全漂亮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均实现了电子化教学,家家户户电磁灶、电暖炕、电脑、电冰箱、空调直至电动车等电器设备应有尽有,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