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17-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17-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17-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2017-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1 of 21.2017-2018 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沁园春雪毛泽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能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出示目标请同学们先了解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字词)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认真听读,听后学生自由朗读。(自学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时间 5 分钟。)2、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其余同学认真听,如发现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3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易错字: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整体感知)(一)先学:自学指导: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5 分钟)2、请同学们一边自由朗读,一边想像诗中描绘出的形象,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含意。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10 分钟)(二)后教:1、小组活动后派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补充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五、当堂训练1、朗读本词,当堂背诵。1 Page 2 of 21.2、将本课生字词抄写两遍,要求字体工整,书面整洁。3 、试着默写本词,要求正确率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本词的层次,理解层意。2、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和描写的形象性。【学习过程】一、引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入本课内容。二、出示目标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划分层次,理解层意)(一)自学指导:本环节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要求认真朗读词的上、下阕,根据写作内容的不同划分出层次,并理解每层的含意。时间 8 分钟。(二)先学:1、学习上阕。朗读后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2 、学习下阕,朗读后思考,下阕可分几层?3、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三)后教: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地方由学生补充,教师对重点进行点拨。1、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3、“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 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四、第二次先学后教(重点学习写作特点)(一)自学指导:认真朗读、学习词的上、下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并研讨以下问题,重点学习本词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15 分钟后完成学习内容。(二)先学:学生按小组进行研讨,自学以下问题:1、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2 、“望” 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3、“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4、“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三)后教:2 Page 3 of 21.学生回答后,先由小组中程度较好的同学补充,然后教师就重点问题进行指点。1、上阕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 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2、“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 “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3、“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4、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 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 、“稍逊”、与“ 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5、作者以“往昔”与“今朝” 对比, “英雄”与“ 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五、当堂训练完成下列问题:1、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2 、仔细体会“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的含义。2. 雨说郑愁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 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 雨”的魅力。二、资料助读: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3 Page 4 of 21.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 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 1979 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 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三、出示目标请同学们先了解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四、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清字词)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充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歌,3 分钟以后展示。 1、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举手帮助纠正。田圃(p) 禁锢(jng) 留滞(zh) 喑(yn)哑(y) 襁(qing)褓(bo) 丝缕(l )蓑(su) 衣膏(go)禁锢:束缚,强力限制。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留滞:停滞,不流通。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2、齐读字词两遍。五、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体会感情)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揣摩情感,听后比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指名学生朗读。2、讨论:由学生来纠正同学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把握诗歌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基调。六、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重点)(一)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朗诵这首诗,一边思考以下问题,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时间 10 分钟。(二)先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或研讨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标题为 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 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4、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5 、请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三)后教:学生回答后,先由小组中程度较好的同学补充,然后教师就重点问题进行指点。1、诗人借“雨”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也蕴含着:“儿童是中国的未来”这一内含。2、(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3、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4 Page 5 of 21.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4、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 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5、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七、当堂训练1、朗诵诗歌,生字词抄写两遍。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3星星变奏曲江河【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知“ 星星”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能理解这首诗歌中的联想的作用,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先提问:看到“星星” 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建议学生说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要达成的目标。三、第一次先学后教(配乐朗读,初步感知)5 Page 6 of 21.自学指导,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然后自由朗读,交流看法。时间 8 分钟。问题设计: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交流的重点: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听录音、自由散读等。(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探究,发现意蕴)(一)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再读诗歌,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意象,理解比较,完成下列问题,可通过研讨法交流自己的看法。时间 15 分钟。(二)先学:1、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 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另外再选择 “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核心:作者的“星星”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作者通过写星星,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三)后教:学生研讨交流后,教师就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1、文中九次出现“星星”的形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 在诗歌中象征光明、温暖和希望等美好的东西。(说明:要把握作者的“星星” 是什么,出发点还是诗句本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圈划,体会,理解,比较,归纳。这个环节要落到实处,尤其是交流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善于点拨。讲讲读读,仔细品味。)2、本诗较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还有通感。如:“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3、这首诗歌以象征手法,用“ 星星”象征光明,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较辨析,知人论世)(一)自学指导:学生可充分将自己的经验与作者的想象、体验进行比较,小组交流研讨,亦可与老师交流看法。时间 6 分钟。(二)先学:问题设计:回忆上课伊始,大家由“星星” 想到写下来的种种内容,与作者诗中“ 星星”的内在含义有哪些相似点,哪些不同点?(更直接的问法:比较你的星星与作者的星星。)活动建议:自由发言,师生对话碰撞。(三)后教:说明: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很多类似的设计往往目的单一,只是为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许多时候可以把一个设计用足,前后6 Page 7 of 21.勾连起来,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想象等与作者的想象、体验相印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作者的“ 星星” 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个性直接相关。星星变奏曲是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的,是诗人的处女作。有人认为“江河似乎是含蓄的江河总是腼腆地他的诗与顾城的诗一样,充满了悲伤、失望和依依不舍”。引导学生比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能够知人论世,能够亿多元的眼光打量自己,打量这个世界,进而用多元的眼光对待自己,对待这个世界。这就会有宽容,有和谐。六、当堂训练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将本课生字生词抄写两遍。4 外国诗两首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学习目标】1、搜集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2、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 大地的诗歌”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出示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应达成的学习目标。(见“学习目标”1、2)三、作者及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济慈(17951821) ,英国诗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 9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 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 天然接受力 ”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 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 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7 Page 8 of 21.四、第一次先学后教(熟读诗歌)1、学生听诗歌录音后,自由朗读,读熟诗歌。2、小组代表单独朗读,其余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五、第二次先学后教(整体把握)自学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诗歌,以读促品,理解诗歌感情。时间 6 分钟。(一)先学: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思考: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什么感情?(二)后教:学生自由朗读后发表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教师补充: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 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六、第三次先学后教(重点探究)自学指导:本环节为研讨探究环节,可通过小组学习,互相研讨,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时间 20 分钟。(一)先学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分析“蝈蝈”和“蛐蛐”意象的含意,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二)后教学生小组研讨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明确:1、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 蛔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盛夏蝈蝈的乐音_大地的诗歌_充满生机_严冬蛐蛐的歌儿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六深情朗诵七、当堂训练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作,再搜集几首在班里交流。2 、模仿课文,仿写几句诗句,抒发自已对地球或自然的独特感受。8 Page 9 of 21.第二课时夜【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2、品味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信息(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教师资料助读: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年) ,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诗歌,整体感知)自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笔下的夜景,时间 6 分钟。1 、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先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2、体会诗歌的内容及意境。教师点拨:第一节:写夜的静谧_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_静谧、美丽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诗歌,重点探究)自学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讲座,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以下问题。时间 15 分钟。(一)先学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