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_第1页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_第2页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_第3页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_第4页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研究摘要: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问题是学界的一个宿疑。该理论问题非常根本、关键,而证人说和当事人说的争议却始终莫衷一是。如皋将发展变化、整体宏观的辩证云纵于该理论问题的研究,问题课的迎刃而解。笔者从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当今世界各国对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的制度安排上,寻找其原因所在,合理性与不足。关键词:犯罪被害人 刑事诉讼 地位 人权保障一、 被害人学的产生1、 犯罪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被害人学的产生现代刑事学科理论体系,含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等,是以犯罪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学科群。各学科联系的主线即犯罪。这一阶段刑事学科理论的研究以犯罪为出发点和归宿,即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犯罪者及其行为来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刑事学科理论体系的“犯罪中心主 义”。“犯罪中心主义” 的刑事学科理论体系几乎完全将作为刑事问题主角之一的被害者及其行为抛弃至被人遗忘的角落。对被害问题的认识上,有关的刑事学科理论体系停留于一种感性的意念,似乎将被害问题作为了犯罪问题的“ 影子”,而缺乏一种理性的自觉。这是犯罪中心主义的特征。在犯罪中心主义的刑事学科基本概念体系中,学者们一般认为:刑事等于犯罪。基本概念是对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反映。 “刑事即犯罪”、 “犯罪即刑事”的观念就是对“ 犯罪中心主义” 的集中概括。也就是这种片面构成了犯罪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辩证宏观地思考一下,刑事等于犯罪吗?笔者认为,刑事“之事”不仅是犯罪之事,还同时事被害之事,事犯罪者和被害者同为主角之事。另外,刑事环境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因素。二战的巨大灾难性及犹太人被害的触目惊心触发了一大批仁人学者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圣的关注及理论反思。在刑事问题方面,一部分法学及社会学学者率先突破“犯罪中心主 义” 樊笼 ,开始 对现代刑事学科理论体系及有关的社会实践状况进行反思。可以说,二战是被害人学产生的机缘。在刑事诉讼全球化过程中,人权保障观念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确认和弘扬。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法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我国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我国在 1996 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并大幅度提高了人权保障水平,其中把被害人确立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同时增加了被害人某些权益的保障,对国家法治文明建设起到一定推进作用。但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研究只是刚刚的起步,还没有建立起相当完整成熟的理论和保障体系。因此,在保障刑事被害人地位、权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要完善刑事被害人制度,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吸取国外某些宝贵经验,全方位提高刑事被害人应有的权利,以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二、 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纵观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及不同的国度里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追诉犯罪不同模式的设置又密切相关在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对犯罪的追究和惩罚沿用原始氏族部落的习惯。犯罪通常被认为是侵害个人利益的行为,国家允许被害人及其家属以“私力救济”的方式,依照宗族家法或历史沿袭习惯对加害人进行惩处。在古代奴隶制社会,实行的是原始控告式诉讼制度,认为犯罪主要是对私人的侵害,采用的诉讼规则是“不告不理”。这个时期,犯罪被害人居于原告的地位,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发动者和主导者, “是否将犯罪 诉交国家司法机关,凭借国家力量来惩罚犯罪人,取决于被害人的意志。 “古雅典法律规定私人诉讼在结案前可以中途停止” 。到了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原始控告式诉讼模式进行了改革。英国实行了大陪审团控诉制,在此制度之下,陪审员可以根据自己直接获悉的或者他人提供的情况进行审判。欧洲大陆国家实行了纠问式诉讼;而我国古代封建制国家采用多种起诉方式并存,以官吏纠问为主的诉讼方式。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犯罪不必由被害人或其他人进行控告,而可由司法机关主动进行追究。 审判机关将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集于一身,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可以主动进行,不再取决于被害人意志。 在这种诉讼模式之下,并非禁止或排除个人控告,而是不以个人控告作为司法机关对犯罪进行审判和处罚的前提。在以纠问式诉讼为主的封建社会,国家司法机关一旦发现犯罪,不论有无被害人或其他人的控告检举,均可依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在此制度之下,国家掌握了追究犯罪的主导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公诉制度。 公诉机关被认为是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代表,不仅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而且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 对犯罪提起公诉并支持公诉。 被害人 对刑事案件的自诉权 力受到严格的限制,对于严重犯罪的起诉权则完全丧失。罪犯是否受到追诉和惩罚主要取决于公诉机关的公诉行为,而与被害人无关。近代以来,各国普遍采用控、辩、审刑诉构造模式,一方面在对控诉权的配置上,进一步加强专门机关的控诉能力, 扩大其诉案范围。日本、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规定由国家垄断对犯罪的追诉权,不允许被害人直接向审判机关控诉。美国学者对取消自诉的解释是“自诉不符合美国的民主进程的需要” 。vii英国传统上是鼓励被害人和其他公民对犯罪提起私人诉讼的,1985 年通过THEPROSECUTI ONOFOFFENCESACT,规定由检察机关全面负责对 犯罪的追诉权。 还有一些允许被害人自诉的国家,对被害人自诉案件的范围也是作了严格的限定。viii 另一方面,则是扩大和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防止国家 权力滥用。ix刑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以如何保证对犯罪人进行公正的法律审判和免受不义侵犯为中心问题。被害人“仅仅被当作一个客体,被当作一个用来 对犯罪人定罪的证据”。x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相当有限。半个世纪以来,在被害人权利运动的推动下,刑事被害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复兴起来,并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法律界上许多学者认为,在此之前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重点是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而今后应赋予被害人平等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从本质上来说,公正不应偏向于任何一方,原告和被告都不应受到过度的青睐或冷遇,诉讼双方应维持在均衡状态。可见,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只充当一个过客的角色,其地位和权利是相当有限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上开始强调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作为一个法律制度的价值就是在其内在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对社会的经济性效益。 “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因此,在刑事被害人地位被忽略、权利缺失的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 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的保护,力求使被害人、被告人和国家利益取得平衡。1963 年新西兰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关于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法律,后来联合国也颁布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美国在 1982年制定了联邦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法国也制定了被害人保护法,德国制定关于改善被害人刑事程序中的地位的法律,像瑞典、荷兰、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 还建立了被害人利益支持委员会、支持基金、救助机构等组织,日本也 实施对被害人等之给付金补偿制度,2002 年英国在司法改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被害人和证人为中心的司法制度。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刑事被害人地位和 权利的独立性、重要性在今天得到世界各国和人们的普遍确认。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刑事司法改革上,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保护的规定状况,尽管各国规定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上被害人有参与案件起诉的权利;被害人一般以 证人身份参加诉讼; 扩大被害人参与庭审的权利(如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 规定被害人获知诉讼信息权利(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采用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规定保障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权、隐私权、 获得赔偿权等权利; 建立国家补偿制度;设立被害人援助机构等。由此可见,世界各国 对保障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是相当关注的,不仅认识到国家不可能完全取代个人利益的要求,而且应给予被害人相对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三、世界各国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之比较各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和控诉权的规定状况。世界各国中明文规定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当事人地位的,就目前资料表明,只有前苏联和我国。xiv大陆法系各国及受大陆法系影响比较 大的国家,被害人一般在理论上都有参与案件起诉的法定权利,但通常限定在轻微的犯罪案件,xv或者在公诉机关不加干涉的情况下,被害人拥有辅助起诉权xvi 。个别国家还赋予私人起诉对公诉以一定制约。xvii但公诉机关实际上还是控制了对刑事案件控诉权。在英美法系各国,被害人一般是以证人的身份参加诉讼,xviii 禁止私自提起诉讼。各国关于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参与权的规定状况。扩大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是近年来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一)扩大被害人参与庭审的权利。以德国为例,德国刑事诉讼法典规定被害人可以委托律师作为辅佐人或者让律师代理;审判时有权出庭;有权发问、提问、申请查证以及抗议审判长的命令;有权申请法官、陪审员、书记员、 鉴定人员回避等。其他如我国、法国、日本、前苏联等也有类似的规定。 (二)确认或者加强保障被害人获知诉讼信息的权利。美国联邦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规定,在重大犯罪案件中,对被告人的逮捕、起诉以及在审判过程中被释放等,都必须告知被害人及其有关亲属。德国被害人保护法 规定被害人及其律师有权查阅法庭案卷,有权被告知关于其权利、刑事司法程序和 结果。 (三)美国广泛采用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准 备被害人影响陈述被规定为警方必须承担的职责,被害人影响陈述成为判决的重要资料来源,扩大了被害人对 判决的影响能力。各国关于保障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中人身权、隐私权和获得赔偿权等的规定状况。如何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人身权、 隐私权和获得 赔偿权的保障,免得被害人再度被害,也是各国刑事司法极为关注的问题。 对于人身 权,美国 联邦被害人和证人保护法规定:“ 如果被害人或 证人将会受到威胁或将 发生针对他们的行为,法院有权发布羁押令羁押威胁或报复的实施者。 ”xxi对于隐私权保护,各国一般都通过刑事诉讼立法或被害人保护特别立法加以明确规定。尤其是对性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有些国家还专门进行详细规定。 xxii对于被害人 获得赔偿权的保护,各国一般采用被害人赔偿优先的原则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国家补偿制度,确保被害人经济利益不受损害。通过对各国关于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和权利现状的梳理和总体性把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一)现在各国对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保护是极为关注的。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保护,改变被害人在诉讼中被动的客体的地位,增强他们对诉讼 的参与程度和对诉讼结果的影响程度,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和人身权免受损害。由此可见,各国已普遍 认识 到国家是不能完全取代个人的利益要求的,应该给予犯罪中直接的利益损失者被害人相对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二)各国并不热衷于被害人地位的定位问题,或者至少可以说,目前把被害人定位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的国家寥寥无几,反而是一些国家着意强调禁止被害人拥有起诉权,以确保国家统一行使公诉权。当然,也有个 别国家规定了被害人对一些案件可以私人起诉,以期对国家公诉权的滥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控诉权紧紧掌握在国家手中的事实和大局面。四、我国刑事被害人地位的立法现状(一)1979 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 1979 年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为一般诉讼参与人,其诉讼地位类似于证人,但又不同于证人,被害人有一定的独立请求权,行使一定的控诉职能。根据 79年刑事诉讼法及以后的补充性司法解释。被害人有如下权利:1.控告犯罪和请求赔偿经济损失权。控告后如果不立案,有权申请复议;2.申诉权。 对人民检察院免诉和不起诉决定有申诉权;3.参与庭审权。可以亲自参加法庭审理,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证人、被告人发问,有权参加法庭辩论;4.控告权。在自己的 诉讼权利受到非法限制或剥夺时,有权提出控告;5.委托代理权。委托代理人依法参加诉讼。从这些规定上看,被害人虽然同案件具有切身利害关系,案件的处理结果也对其有直接影响,但法律并没有赋予其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不过是追诉机关实现诉讼职能的工具,受其诉讼地位的制约,被害人参与 诉讼的范围非常有限。被害人在 诉讼过程中始终不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其参与刑事诉讼也是被动的。由于对犯罪的追诉是基于国家和社会利益,虽然它也包括了被害人的利益,但很难足够反映被害人的个人要求,被害人的意志难以充分体现,因而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不够充分。被害人不能独立地行使控诉职能,被告人享有的很多诉讼权利,被害人 则不享有,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权利是严重失衡的。(二)1996 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 1996 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加强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在有关被害人诉讼权利及诉讼地位方面,做了一些重大的修正,体现了保障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指导思想。第 82 条第二项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首次将被害人列为当事人,将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由原来的刑事诉讼参加人提升为当事人,并赋予了犯罪被害人应有的当事人的一系列诉讼权利。其表现为:其一,在自 诉案件中,被害人是自诉案件的当事人,行使控诉职能,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其二,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原告参与诉讼,享有当事人的一切诉讼权利。其三,在公 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与公诉人一起行使控诉职能。在 诉讼程序中,被害人享有与被告人大致对等的诉讼权利。新刑诉法则对被害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权利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1.控告权。对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列出专款加以规定;2.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3.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者案件处理发表意见权;4.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权;5.直接起诉权;6.参加法庭审理权;7.申请提出抗诉权;8.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被害人对于检察机关不起诉的案件,及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向法院或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9.委托诉讼代理人权。 1979 年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这一规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害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为被害人委托代理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10.申请回避权。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审判人员、 检察人员、 书记员、 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回避。这一条是被害人当事人地位被立法承认后增加的诉讼权利,其对案件的公正处理有重要作用。 1996 年的刑事诉讼法与旧的刑诉法相比,对于被害人诉讼地位问题,最重要的变化是直接在法律条文中规定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在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打破了传统理论与观念界限, 顺应了时代潮流。如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做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增加了许多新的规定,使得过去立法上存在的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调整。但是, 应当看到的是,虽然在刑诉法中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由于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在司法实践当中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实中有大部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有的案件中被害人只当作证人来参与诉讼,更有甚者,有的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的进程毫不知情。如法律规定,对法院、 检察和公安机关不立案的,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但 对复议的期限、次数及法律后果并无 规定,被害人对复议不被受理,受理后不复议或复议后仍不立案的,被害人是没有制约办法的。当被害人自行起诉时,必 须“有证据证明”,由被害人自己承担全部举证责任,明显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同时, “公诉转自诉”案件还要求被害人提供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法律文书,然而对实践中办案机关对被害人控告的犯罪是否立案久拖不决或故意不向被害人送达不立案通知书的情况怎么办?办案机关撤 销案件的是否属于 “公诉转自诉”范围?这些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另外,被害人只有请求抗诉权,而没有上 诉权 ,请求抗诉并不必然导致第二审程序启动。因为缺少独立的起诉权、上 诉权,不具备与被告人自我防御权相应的较强的自我救济权。有学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虽被冠以“ 当事人”之称,但是却并无“ 当事人” 之实 ,而是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主体。五、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现状之检讨虽然 97 年刑事诉讼法在保护被害人诉讼地位上增加了一些权利,被害人地位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诸多不足,被害人地位还没有达到当事人应有的地位。其表 现是:1被害人缺乏完整的控诉权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有自主决定是否立案的 权利,而对于据以做出是否立案的依据却并未明确做出规定。对于审查决定是否立案的依据,刑事诉讼程序是否需要启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做出具体的参照标准,仅规定“ 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和“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样的表述含糊概括了如此重要的行 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也不可能据此做出一致的行为。并且,尽管 规定了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 “可以申请复议”,但具体应由哪些部门受理该复议的申请,并且对该复议申请的答复期限是多少,以及对复议不服是否还可以再对其实行或能够实行哪些救济等规定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因此,实践中自诉人的控诉权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2.被害人缺乏对不起诉的制约权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被害人对不起诉的决定有两种救济途径:一是向上级检察机关要求申诉;二是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第一种途径属于检察机关系统内部的检察监督机制,我国的检察系统中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这种系统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力度是有限的。第二种即刑事诉讼法规定的“ 公诉转 自诉” 的情形。从表面上看被害人 对于检察机关不予公诉的案件可以自由地向法院提起自诉,有效的保证了被害人的控诉权的实现,实际上被害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是有前提的,即被害人需持有检察机关做出的不立案决定书,而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以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形式告知被害人不立案的决定,在没有不立案决定书的情况下,被害人想实现“ 公诉转自诉”是很困难的。3被害人缺乏完整的参与庭审权虽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并为其规定了参与庭审各阶段相应的诉讼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57 条规定,被害人有权对当庭出示的物证、宣读的证人证言、 鉴定结论、勘 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发表意见; 159 条规定,被害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160 条规定, 经审判长许可,被害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可同公诉人、 辩护人互相辩论。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 331 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应当依法询问被害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30 条至第 135 条规定,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先由被告人、被害人分别进行陈述,在控辩双方对被告人交叉讯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向被害人发问。但从司法实践来看,由于公诉案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