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_第1页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_第2页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_第3页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_第4页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专业:09 级现在教育技术时间:2012.06.03学号:姓名: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 美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美国基础教育中地方分权管理下办学的自主性、中学课程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以及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等突出特点,其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业水平较差。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得失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 美国教育 中国教育 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美国一项庞大的事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问题常常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战以来, 美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 无论是 50 年代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还是 80 年代发表并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的国家在危机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都以中小学的问题和改革为核心。美国的基础教育在管理、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校生活的组织等方面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决定了美国教育的许多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困扰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根源。美国发展基础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这些特点是美国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基础教育,以便借鉴它成功的经验,避免其失误。(一) 地方管理下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基础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新英格兰地区社区办学的传统。美国始终没有形成像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办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州政府的立法机构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而对中小学的具体经办和管理则由地方学区委员会来负责。美国大约有 16 000 个这样的学区。大多数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少数由县、市委派, 一般 5 7 人 ,每届任期 4 6 年不等。学区委员并非专业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通常是社区内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拿报酬, 是义务性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它有征税(教育税 ) 权、人事权、学校财产管理权以及对教学、课程方面的决策权。这种地方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个学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不仅州与州之间的教育设置有所区别,就是同一州内, 学区与学区之间也各有特色。就课程设置, 办学方式来说,美国的中小学有相当的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学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 以及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办学的模式和课程的设置。地方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区民众对办教育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翻开任何一份美国地方报纸,人们不难发现学校问题常常是中心话题,这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使学校成为社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当然,地方分权管理也有它的弊病。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及教学大纲和计划,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 美国中小学的质量管理始终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不少教育改革人士都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但由于地方分权思想深入人心,统一标准的建立有不少障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区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 ”的办学宗旨和中学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办学的宗旨。美国中学课程门类繁多是一个显著特点。一个学校可开设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这一特点是由综合中学的性质及其办学宗旨所决定的。美国的综合中学集升学准备、职业训练、公民教育于一体, 不少美国人认为综合中学真正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在美国中学发展的过程中,围绕中学的目的和任务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代表传统观点的教育家认为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服务, 主张加强学术性课程并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要求;而代表进步主义( Pro2gressivism) 观点的教育家则强调学校的社会功能 ,认为中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它首先是“民主的熔炉” 、 “人民的学院”,因此,中学的任务是多功能的, 它应该面向所有青少年,满足他们的所有需要。1918 年, 代表进步主义观点的美国中等教育重建委员会制定了美国教育的七大原则,确立了基础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满足所有青少年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美国教育专家沃斯坦因(Ornstein) 指出的,这一决定最重要的方面是把传授知识、为升学做准备仅仅作为中学七大教育目标之一, 而不是唯一的目标。这些教育目标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美国中等教育。既然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需要,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就不可能不繁多。除了一般基础文化课程,如英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外, 美国中学还为有志升学的学生开设学术性课程, 为不打算升学的学生开设各类职业训练课程。此外,还为既不打算升学也不打算接受职业训练的学生开设满足他们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完成了所需学分后即可取得中学毕业文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学生在完成了州所要求的必修课标准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选修学术科、职业科或其它课程。所以,美国中学生在选课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性。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可按自己的意愿,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因此, 各个学生的课程计划都可能与他人不同。为了帮助学生选课,并为家长提供有关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咨询, 每所中学都配有专职的教育专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学不仅课程门类多,主干课程还有层次的区别,比如 ,同是一门英文课,它就可能有高、中、低三个水平,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决定上那一个水平的课。对于天资优良的学生,学校还开设有高级课程,即所谓的AP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 ,优秀学生还可去就近的大学修课。选修高级课程不仅增强了这些学生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能力,而且这些课的学分还可用于减免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缩短大学学习的时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了“满足所有学生所有需要”的办学宗旨。学分制、选修课以及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个性化的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但是,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课程名目繁多,主次不分,过分强调实用,使大量非学术性课程冲淡了基础文化课程, 这也就是 80 年代的批评家所批评的“大杂烩”和“自助餐式”的课程。由于实行学分制且毕业要求偏低,有些学生避难就易,尽选服务性或娱乐性的课程,因此 ,降低了中学毕业生的标准。(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进步主义教育观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在本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领导了一场以改革传统教育为中心、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从它的兴起到本世纪 50 年代逐渐衰微,历经几十年,对美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进步主义教育家内部对于教育的一些主张存在分歧, 但他们在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脱离生活实际 ,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等弊病进行了深刻批判, 主张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放教育, 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儿童 “从做中学 ”,从生活实际中学,反对读死书,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还提出了“全儿童”(whole child) 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 ,主张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虽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 50 年代受到批判,但它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深入人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 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学校生活的组织, 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许多方面。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育中, 美国都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主张以民主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子女,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鼓励独立思考。美国学校较少教师权威,课堂教学多采用讨论式,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课堂气氛很宽松。除了课程设置上考虑了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外,美国中小学在教学的组织和方式上也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提倡个性化教育,比如按程度编班,实行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 力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课业负担轻松多了。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全年上课时间只有180 天, 日本是 240 天, 其它工业国家授课时间也在 200 天以上。不仅全年上课日少 ,美国学生每日在校时间也短。小学一般下午二点放学,中学三点放学。小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中学生家庭作业也很少。由于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美国中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而学校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也为他们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曾考察过数所美国中小学,对这些学校高质量的课外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篮球队、足球队、体操队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小组,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乐队、舞蹈组、戏剧组、写作组、科技小组等。每天放学后,就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学校对课外活动相当重视,把它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美国中小学生能够享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同进步主义的教育观、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国,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并不过分看重分数,更不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人们更普遍注重学生的实际才干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与美国整个社会务实的风气不无关系。在美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并不主要看重应聘者的学历或在校成绩,而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高校招生方面。美国无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各大学自定招生标准和方法。但多数大学招生仍有共同特点可循,即它们都不搞一考定终身, 而是注重全面考查, 综合评价。虽然多数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和名牌大学,要求学生提供某种升学考试成绩,比如 SAT 或 ACT (前者是“学术评估测验”,即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的简称; 后者是美国大学考试 ,American College Test 的简称) ,但考试成绩只是学校考虑是否录取学生的众多条件之一。学校还同时考查学生在中学的学业成绩、选课情况、社会活动能力、是否有特殊才能、社区服务的表现、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志向和目的。这种综合选拔的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美国学生不死读书,他们非常注意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到了中学阶段的最后二年,除了准备参加 SAT 或 ACT 的考试外,美国中学生都要主动联系去社会服务机构如老人中心或医院作义工。在美国,中学生打工也非常普遍。去公司或餐馆打工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报考大学的竞争能力。说到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少,但他们的作业却很少是那种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重复课本内容的机械练习。他们的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课题”或“项目”(project) 。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必须动手动脑, 独立思考方能完成。笔者曾接触过不少从国内去美国定居的新移民的子女和一些留学生子女,甚至去美国攻读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在刚到美国时对这种课业要求不知从何下手的也为数不少,而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做这种训练了。总的说来,美国的中小学注重人的发展,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美国学生普遍自信,思想活跃, 善于表现自己, 独立性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由于学习时间短,练习少,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美国学生在许多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往往表现不佳。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常常受到批评的原因。(四) 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社区办学本身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学校既是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又是居民聚会的地方。同时, 清教徒历来把孩子的教育视为社区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长会、成绩汇报单等形式外,学校还采取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文娱表演、野营等。二战以后,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凭学校力量是很难完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教育改革必须争取家长的参与与支持。美国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有许多创新。比如通过建立家长活动中心,开通热线电话, 组织学校和家长共同参加的专题讨论会、研讨会来密切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共同探讨改进教育的途径。许多州还把一个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否密切作为评定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同时为了帮助家长,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 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 很多学校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家长训练班,对家长进行培训, 为他们提供咨询以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学校还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开设补习班,比如纽约市不少中小学就为新移民学生的家长开设免费的英语补习班。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除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还强调吸引家长参与中小学的领导和管理。美国的中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有相当的发言权。首先,学区地方教育委员会是由包括家长在内的选民民主选举的, 他们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有关办学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也必须经选民认同。同时,很多学区还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家长参加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决策。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 各学区必须发展和制定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学区课程委员会除了有专家、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外,还必须有家长参加。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很多学校建立了家长顾问委员会,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有家长的参与。这些措施增加了办学的透明度,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对学校本身也是一种督促。以上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寻求和探索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从某个角度上讲, 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代表了两个典型。如果说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对社会的统一要求强调不够的话,中国教育的问题则是过分强调了社会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说美国中小学生是因为过分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兴趣的多方面发展而显得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我国的中小学生则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能说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但它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近年来,几乎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籍科学家都占一半以上。自 1901 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共有 650 人获奖, 其中美籍科学家占有绝对优势。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经把中美两国学生做过这样的比较,他说中国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业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 10 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就差一些,其根源在于中国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小学教育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旺。21 世纪的竞争将首先是教育的竞争 ,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与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中美两国具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国情,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学多悟少” ;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 “学少悟多” 。究竟是“学”好还是“悟”好?20 世纪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决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 ”每个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的成长情况,其不单单是由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所决定,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四者共同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着部分学生的发展情况,来断言整个教育体系的合理性,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不同的人持有不用的观点。比如,如果比较的是数理化课程,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但反之如果比较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的基础教育则一定超过中国。中美基础教育为什么存在着这种差异呢? 首先,中美两国有着极为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本身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而美国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中国是一种模式化教育,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正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教授所说的,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美国教育哲学对前 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可以跳跃式学习,这种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很快取得成功。而中国教育哲学对后 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有了扎扎实实的打基础的过程,有成才的机会。其次,不同的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有不同的理解。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中小学阶段需要去记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美国则认为知道去哪里去寻找这些定理和公式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可以查到这些公式和定理,就无需伤神费力的去记忆,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思考其他得东西,比如这个定理有应用价值吗?我是否有必要去学?等等。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上官子木,2002) 。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上官子木,2002) 。因此,当凭借课堂成绩拿奖学金的时候,美国学生往往比不上中国学生,但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搞一些具体的研究性工作时,中国学生往往就比不过美国学生。因此可见,在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更胜一筹,但在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美国的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从价值取向上看,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从个人主义本位出发,个人至上是其传统的价值追求,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其传统上的价值追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都是和价值观念相关的。这与美国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的。比如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美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的进行个性化思维活动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政治、宗教、历史等很多方面的很多问题都禁止教师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鼓励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反对教师代替学生思维。而中国教育侧重于求同思维的培养,在考试的时候,考核的重点常常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客观试题几乎充斥于各科学科,考察学生的答案是否和考试标准答案一致,侧面的引导了学生要和教师规定的唯一答案要一致,这样得结果是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依赖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这和美国禁止提供唯一答案是绝然不同的。美国教育强调个人,中国教育则强调尊爱他人。古人云,尊爱自己本为天性,毋须后天培养。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化的教育来说,优越的多。中国基础教育应该在保证社会本位的大前提下追求学生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最大化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的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的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抽象度高,常常美国一周讲的内容,中国十分钟就可以讲完,加上学生有高考的压力,相对国外来说,学生所受的压力较大,引用杨振宁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教育窄而僵。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正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教授所说,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抓基础。2001 年 6 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 240 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近似我国的语文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 3 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该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只有比较,才能借鉴;只有借鉴,才能提高。美国已经行动起来,我们也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可以看出,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中国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一)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改革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渐进性。不同时期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而过多的设置课程,要知道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来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眼球只锁定在教材上,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学习指导,让更多得钱钟书诞生。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众多,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强调生活的基础,关注生活经验,引导多元发展,更多的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需要的考虑,设置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标准来。(二)教材改革我国的教材相对于美国来说,就枯燥的多了。拿美国的文献来说,文章的内容有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各类题材,而且,每一题材也都由若干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风格的不同的文章组成。文章之外,还配有背景报道、作者介绍等相关内容。此外,每一课还专门列有相关文章的文献网址,从而方便学生的课外阅读。国外体裁之多、内容之广,这都是国内语文课本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知识面上的拓宽,轻视对知识深度的过分挖掘;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轻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培养,轻视求同思维的过分培养,从而对我国教材内容、编排等进行改革。同时,美国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国在教材排版上也可以吸收它这方面的经验的。(三)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美国课堂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的吸收美国教育的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即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育模式,改进传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