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_第1页
皇帝内经_第2页
皇帝内经_第3页
皇帝内经_第4页
皇帝内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病因,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 直接确定病因。 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探求病因的方法。,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内经病因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5.内经病因概论,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说:灵枢五变:“余知百病之始期也,生于风雨寒暑。”灵枢口问: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总之内经病因涉及到:外感时气、疫病、情志失常、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起居不节,及外伤诸多方面。,内经病因认识论 主要来自对患者病吏的询问,对发病时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的分析,归纳为一种综合性推论,称为“审证求因”。 特点:患者发病时的表现(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 ); 患者发病前体内外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时令、气候、地理因素和病人的情绪、饮食、劳逸、起居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所作的一种综合性的推论 )。 并不穷究致病的终级原因,显然不同于西医学着眼于对病原微生物的寻找,对人体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状态、病理变化观察的病因学方法。,内经病因分类 方法有二:病因的阴阳分类法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以病因致病部位内外的阴阳属性为划分标准论:外:发于外的外感邪气属于阳;内:发于内的内伤七情、饮食劳逸、起居等属于阴。 这种分类法只能是病因分类法中较为一般的划分,或曰辅助分类。,病因的三部分类法 靈樞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 “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 以病因的本质属性为划分标准,将邪气来源、邪气性质、和致病部位联系起来论:源于“天”的“風雨寒暑”邪气归于“上”的一类病因;源于“地”的“清濕”邪气归于“下”的一类病因;源于天地之间“人”的社会因素,如喜怒、饮食劳逸、 起居等归于“伤内脏”的一类病因。 总之:“氣有定舍,因處爲名,上下中外,分爲三員。”,下文,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意义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汉张仲景按病因的传变概括为三条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晋陶弘景补闕肘后百一方三因论提出疾病的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疾,三为他犯”。 宋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临证指要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病位亦不同,换言之,人体各部位对病邪的易感性不同。故临床常见风雨之邪伤人大多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潮湿之地,或长期水中作业,则腰痠骨痹身重肢疼,多见下肢病证;喜怒不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呕吐,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为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谵妄昏瞀,为心神惮散等,均为气机逆乱,直接影响五脏功能所致。,apply,6.各论,、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寒邪,1、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寒邪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腑腑阳气 内寒:即“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 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凉,凝滞,收引,寒证寒象,各种疼痛症状,湿邪 1、湿邪:外湿: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内湿:多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粘滞1,粘滞2,重浊,趋下,燥邪 温燥 1.燥邪:外燥: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分为 凉燥 内燥:泛指机体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孔窍失其濡养而 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甚阴虚生内热的病理状态。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 1.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火邪/热邪/温邪 2.火邪、热邪、温邪区别:(1)相同:三者同属一气,均为阳热之邪,可以混称。(2)不同: 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邪多属温病学范畴) 表现不同:在自然界,火有形,热无形 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出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 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 概念有异: 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 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少火生气” 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 “壮火食气” 3.火热邪:外感/内生:脏腑气血阴阳怪气失调,阳热亢盛,炎热内扰,机能亢奋病理.,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 1.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火热外邪。暑邪致病,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又名: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乘戾之气、杂气、疫疠 2.疠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主要从口鼻、肌肤而入致 病,可随饮食物入里,也可由蚊叮虫咬而发病。 3.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三)疠气发生和流行因素 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4.社会因素。,七情内伤一、基本概念 (一)七情生理含义 1.七情:是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或变化。 2.五志:将七情归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忧)、恐(惊)分别归属 肝、心、脾、肺、肾,故称五志,是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3.正常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 4.七情与脏腑气血关系: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七情太过导致脏腑精气阴阳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尤其损伤相对应内脏引起七情致病。 (二)七情病理含义 七情内伤:精神致病因素,指有突然/强烈/ 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 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引起怒、喜、 思、忧、悲、恐、惊七种异常情 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 疾病,病由内生,亦称之为内伤七情。附(三)药物含义 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基本病机:直接损伤内脏,使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怪气失调。 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 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 喜则气缓,致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 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 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 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多发为情志病:导致癫狂、惊悸、不寐等病症;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许多病症,往往因不良情志刺激而使病势加重,饮食失宜 注: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 水谷精微 气血 脏腑 健康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劳逸失度,痰饮(一)痰饮的概念 (湿 水 饮 痰),(二)痰饮的形成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外感六淫疫疠 肝失疏泄 七情内伤 肾不主水 饮食不节劳逸 心阳不振 五脏亏虚 三焦气化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2.易于蒙蔽神明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5.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咳、喘、悸、眩、呕、满、肿、痛,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水、饮、痰,痰饮病证特点,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痰 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甚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瘫痪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饮四饮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痰饮的病证特点,(四)常见痰饮病证 1.痰证 症状随气升降,变幻多端 体征因人而异。 如呆滞、色暗、形胖 2.饮证,风痰因痰而动风者热痰痰热互结者寒痰阴寒津凝者燥痰燥伤肺津者湿痰脾虚湿聚者,分类,瘀血一、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 内运行不畅的务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二、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损伤机体,外邪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久病必瘀津亏痰浊,血离脉道停聚于内,血运迟滞流于脏腑,瘀血,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 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病证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 体表青紫肿胀 体内癥积 血色紫暗 夹有血块 面唇爪甲青紫紫暗 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 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脉诊脉涩或结、代(迟、弦) 2. 病机特征 阻滞气机 瘀塞经脉,(影响血脉运行) 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影响新血生成),肿块固定不移,出血,望诊青紫瘀斑,瘀血内停部位特点,结石一、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 产物或结块。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为多见。,二、结石的形成,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以肝、胆、肾、膀胱、胃多见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症状不定。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梗阻通道,导致疼痛,甚则发生绞痛。,其他病因一、胎传(一)胎传:是指禀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 禀赋与疾病经胎传,使胎儿出生后易生某些疾病,胎传便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二)胎传的致病特点 1.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先天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 2.胎毒: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的毒火,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变。 胎毒:胎寒、胎热、胎黄、疮疹 遗毒:先天性梅毒。二、环境因素(一)环境因素:在病因学上,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对人体有害, 甚至引起多种疾病的各种异常环境因子的总称。 包括所有环境污染物。环境因素与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二)环境因素的致病特点 1.广泛性:病证范畴广泛。 2.复杂性:病变的复杂性。 3.多样性:污染因子不同,致病各异。 4.隐蔽性和强力性:致病隐袭,损伤强烈。,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三、毒(一)毒的概念 1.毒的病因学含义:对机体毒害作用凶险的一类致病因子。 外毒疠毒、水毒、虫毒等 内毒丹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