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1 名词: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 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 自然地理环境包含哪几个要素?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和外貌。地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力形式与地球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的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变规律均受外力和内力的制约,同时地貌的差异也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气候:包括大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气候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影响地表热平衡、海陆循环、陆地水文网和生物的分布、风化壳和土壤的形成。水文: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陆地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经常起纽带作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及真菌等。具有促进太阳能的转化、改变大气和水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形成新的土壤圈、改造地貌、建造岩石等作用。土壤:土壤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联系的纽带。自然土壤中生长发育的绿色植物以其光合作用改造地理环境,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机物质。农业土壤则保证作物的收成。4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哪些?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多要素构成的特征,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自然地理学是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土壤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区域性 :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可以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环境性:人类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但是从一定角度上说,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便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多要素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因此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实际上,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因此,地理学研究必须树立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的观点。第一章1.宇宙中有哪些类型的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2.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P21、23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和水,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从而使生命存在成为可能。地球距离太阳 1.5x10 的 8 次方 km,这样的距离不近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刚好适合地表生物生长。地球为以不规则旋转椭球体,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的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25、26 )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不同地方产生不同的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致政务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导致五带形成、形成四季更替5地球内部和外部各有哪些圈层?(P34、 35)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全部地球第二章名词解释:矿物:是单个元素活若干个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2.岩浆岩按矿物组成可分为哪几类?(P47)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3.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50)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4.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形式分别有哪些?(P54 ,55)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肥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垂直方向:块体的升降运动5.地址构造类型有哪些?(p5662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论点:岩石圈由几大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之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第三章第一节1 概念: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的每分钟接受太阳辐射,平均为 1361w/m 平方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气温低的现象。2 组成大气的三种物质成分分别是?(P8285)干洁空气:主要成分:主要由氧气(O 2)、氮气(N 2)两种气体组成,还有能引起气温明显增高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CO 2)、臭氧(O 3)两种气体。水汽:来源海洋、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土壤和潮湿物体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特点:有三相变化,是天气变化中成云致雨的主要因素。 能吸收、放射长波辐射增暖气温。固态、液态颗粒:1) 固态微粒:主要来源海浪、风沙、植物及生活生产垃圾。最大特点:充当水汽的凝结核。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表放热,减小气温变化幅度2) 液态粒子: 来源地表各种水体等。主要特点:常聚集成云、雾,降低大气能见度。减弱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影响低层大气温度。 3 大气垂直分层中每层的基本特征是?(P8890)对流层: 范围: H 011 km,但因各纬度地表热量(气温)分布不同而厚度不均。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其厚度范围不一。特征: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55 km特点:平流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很小,呈等温或逆温分布。水汽含量少,气流十分平稳。平流层由此得名,是飞机飞行的理想层次。中间层: 范围: 5585 km特点: 空气上下垂直对流旺盛,被称作高空对流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层次。暖层: 范围: 85800 km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明显,温度梯度较大。 空气(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散逸层: 范围: 800 km,为离地表最远的大气层。特点:几乎不受地球引力场作用影响,大气质点常能自由散逸到星际空间4 大气获得的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大气获得热能多少取决于地表。大气的最直接热源为地球表面。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主要吸收物质为臭氧、水汽和液态水。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热能,温度升高,再以大于 3 m 的长波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 7595 被大气吸收。因此,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能量几乎全被4050m 厚的大气层吸收,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潜热输送。陆面和水面的蒸发以及水汽的凝结释放潜热。4)感热输送。因温度差而进行的热量输送。保温: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的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特点对地表失去的热量(能)起补偿作用。5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 1月等温线比 7 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最清楚。(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 24 ,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 510 N。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 20N 左右。(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6.产生逆温的原因有?(1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2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3 )下沉逆温: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第二节1、 名词: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程度,达到这个程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气温降低到使空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 K雾: 悬浮于近地表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 的物理现象称为雾。降水变率:(P114)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时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上述影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其次为风。2、 四种空气冷却方式?绝热冷却热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是大气中云形成的主要方式。如:山地降温等辐射冷却晴朗无风夜晚,地面辐射冷却至 td以下。 如:辐射雾平流冷却暖空气平流到冷却地表上混合冷却接近饱和的两个温差较大气块(团)发生水平混合3、 五种雾?(P107)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空气冷却过程。一般为 5 种(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其中前 2 种为最常见。5、三种云系和三个云量带?云是空中凝结物。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云是水圈水分循环的必经之路。主要由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三类组成。(1 ) 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一般,淡积云出现在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在雷阵雨或冰雹天气。(2 )层状云 :形成方式 因暖空气(空气密度小)势力大于冷空气而向冷空气(空气密度大)一侧移动,并稳定滑行在冷空气上方绝热冷却形成。一般层状云出现预示着 35 天的系统性降水天气即将来临。特征云系移动速度很慢(1m/s 0.1m/s),持续时间长,云层覆盖面广。(3 )波状云 :形成方式 上升气流区形成云,下沉气流区无云,而形成波状云。天气 它的出现预示天气现象稳定少变(或晴天不变,或阴雨天大风不变)。特征云块类似瓦块状、鱼鳞状,云的厚度不大(一般几十米 几百米,有时也达10002000 米)。三个云量带: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 6。纬度 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 4 左右,荒漠地带不足 2。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 6.5-7。6、四种降水类型和全球降水分布的四个带?主要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地形雨:暖湿气流运行中,遇山地阻挡在迎风坡(雨坡)凝结高度以上形成的降水。分布地区世界上多雨地区基本均与地形有关(例:印度乞拉齐朋、台湾山地、黄山、庐山)对流雨(热雷雨):近地空气强烈受热上升,绝热冷却时形成的降水。特征:时间短并伴有雷电、冰雹的暴雨。夏季午后最易发生。赤道带全年均为对流雨。锋面雨:冷、暖空气块(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锋面雨是中、高纬区的重要降水形式台风雨:由台风中的大量暖湿空气上升产生的强度极大的降水。特征:与对流雨的性质接近,但对流雨普遍且强度一般较弱,范围较小;而台风雨扰动剧烈且范围很大。产生时间:仅限于夏、秋季。全球降水分布大致呈 4 个基本带。(1 )赤道多雨带 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 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2 )1530 少雨带 受副高控制, 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3 )中纬度多雨带 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 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4 )高纬度少雨带 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水量300mm。第三节1、 名词:大气环流: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季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作用造成气压场的季节变化或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作用或高大地形作用三种情况下形成的区域性、季节性大气运动,被称作季风环流(或季风)。影响大陆沿海带或某区域。焚风: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滑形成的干热风。2、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的概念以及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作用力。此力虽小,但持续的加速度作用,足以使空气从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是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平面转动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起到限制风无限增大的作用。作用: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惯性离心力:空气作圆周运动时,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产生的力。作用: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摩擦力:两个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在相互接触的界面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有外摩擦力、内摩擦力之分)。作用:因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使空气运动速度减小,地转偏向力也相应减小。从而气流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定的交角。陆地上约为 2535,海洋上约为 1020。 外摩擦力概念地表阻碍与之接触的近地表空气运动的力。内摩擦力概念空气运动速度不同或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两个相互接触的气层(团)间产生的摩擦力(相互牵制的力)。2、 地球自转作用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空气向右偏,南半球空气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作用,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高压带地表流向赤道低压带的干冷空气不能直抵赤道,而在 60 纬度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