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_第1页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_第2页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_第3页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_第4页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 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 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 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

2、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中西并用 ,观其会通” 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 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 引领着全国知识界、 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文化 传 承创 新 将产 生 博大 的精 神力 量, 深刻 的道 德力 量, 巨大的感召 力量 。文 化传 承创 新 ,传 承 是前 提 ,创 新 是

3、 动力 。传 承 与 创新两者相 互统 一,相 互 促进 。只 有在 传承 中 创新 ,在 创新 中提 高,才 能推进大 学的 现代 化建 设 ,增 强现 代大 学的 核心 竞争 力和 国际 影 响力 。现代大 学作 为人 类传 播 、创 造 、发 展知 识的 文化 高 地,不 仅要 传 承传统文化 ,更要 创新 发展文化 ;不仅 要研 究 回答 现实社会 思想 理论 问题 ,更要研 究回 答人 生发 展 的重 大问 题,为 国家 民族 与人 类社 会发 展 提供新的精 神动 力。现 代 大 学 的 本 质 是 在 积 淀 和 创 造 深 厚 文 化 底 蕴 的 基 础 上 的 继承 ,传 承

4、文 化 是现 代大 学的 基本 功能 。 文化 不是 一朝 一 夕 铸 就的 ,它是通 过长 期的 历史 沉 淀、 凝聚 、发 展而 形成 的,是特 定范 围的 “文化体 ”和 “文 化群 ”共 同 的价 值判 断、价值 选 择和 价值 认同 的自 然结 果。;.现 代大 学必 须 重视 从中 国传 统文 化中 吸 取智 慧 和 营养 。 只 有 继 承 中华 民族 优秀 传 统文 化, 现代 大学 才能 获 得丰 厚 的 精神 资 源 , 才 会 有强大的 生命 力。文 化创 新是 现代 大 学的 崇高 使命 。文 化是 一种 精神 ,一 种价 值导向,一 种理 性目 标 ;创 新是 终点

5、的超 越, 平衡 的打 破, 动态 的 延伸 ,高度的 提升 ,敢 想敢 为,敢 于 超越 。文 化 创新 就是 大力 倡 导敢 为人 先,敢于超 越,敢 于 求异 ,敢 于竞 争 。崇 尚 科学 ,追 求真 理,是 现 代大 学文化创新 灵魂 所在 , 是 现代 大 学办 学 的普遍 规律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地位作为 科 技第一 生产 力 和人 才第 一资 源的 重要 结合 点, 高等 教育在推进 文化 传承 创新 、建 设社 会主 义文 化强 国进 程中 居于 特殊 的 重要地位。首 先 ,决 定一 切事 业成 败的关键 是人 才,而 国 家赋 予高 等 教育的首要 任务 就是 培养

6、 高 级专 门人 才( 其中 也包 括文 化专 门人 才 ) ,也就是培 养未 来的 知识 精 英群 体,其 培养 质 量如 何,尤 其是 文化 育 人的成效如 何 ,对 于文 化强国的 目标 能 否实 现起 着直 接的 决定 作用 。其 次 ,大学不 同于 一般 的社 会 组织 ,它吸 纳了 大批 致力 于优 秀文 化传 承 和思想文化 创新 的守 望者 ,而 知 识分 子云 集,使 大 学居 于知 识、思 想 、道德 、价 值的 文化 高地 ,成 为各 种思 想碰 撞 、融 合 以 及新 文化 、新 思想诞生的 重要 场所 。第 三,大 学 以其 富集 文化 人才 和文 化成 果的 巨 大

7、优势,通 过人 才培 养、文 化 研究 和服务社 会,在 整 个社 会思 想文 化 进步的过程 中发 挥着 积极 的 引领 作用 。第 四,在 全球 化 、国 际 化日 益 深入发展的 今天 ,教 育的 国际 交流 日益 活跃 ,大 学通 过学 术交 流的 渠 道和形式,在 研 究、消 化 异质 文化 和弘 扬、传 播 中华 优 秀传 统文 化、社 会主义先 进文 化方 面具 有 独特 的作 用。现 代 大学 的竞 争力 和创 造力 ,关键在于 优秀 文化 传承 创 新。一个社会能不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物的丰富。大学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要培养人才;人才的本质是人,

8、有“才”而无“人”,就失去了大学的真谛。孔子当年反对樊迟学稼, 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看不起农人,而是强调士人的文化责任。 相比起耕作, 孔子认为文化上的使命是更重要的。 如;.果大学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育人, 人格养成就可能产生不足。 重技术轻教养,重应用轻基础,在文化方面已经有所偏失,亟须校正。现代化本质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 必须具有文化支撑。 因此高等学校在文化文化传承创新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 提

9、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而且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让世界看到中国,让国人了解世界, 为中国与世界搭起一座相互沟通文化桥梁, 是一所综合大学所应肩负起的责任与义务。何中华教授强调, “对于现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急需做的就是继续深化对文化的总结、 挖掘,现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是很到位, 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有哪些文化精华, 并将其中最有魅力的东西揭示出来, 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有其吸引力, 同化力,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疏忽与迷茫将他们遗忘、 埋没了。在发掘文化的内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利用先进的文

10、化传播方式, 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比如电视、 网络等传播媒介传播出去,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双管齐下,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认同、 喜爱中国的特色文化,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如种子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何中华教授的话一语中的, 改进这些不足也就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生根结果的希望。三、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一)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层面,定位大学的使命2l 世纪是知识社会,西方管理学的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强调,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决定着 21 世纪管理的方向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组织形态是学习型组织。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立足于文化。 因此,大学在引领社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将会有很

11、大的不同。知识社会是人类通向自身解放的一个中间环节。知识社会的特征,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加, 社会的团队融合替代了等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需要适应知识社会的前瞻性需要。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 “ 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他又说:“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结合点需要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持久的有效的依托。(二)文化核心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的行为是由内在价值观支配。我们的大学应把价值观培育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12、 通过改进提升道德教育, 使道德教育落实到价值观培育和人格养成基础上。 没有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 创新很有可能走向狂妄;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 创新很有可能出现扭曲和欺诈; 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创新很有可能会被功利偏见所利用。 任何技术性学习, 都需要以精神的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 所以,大学应该根据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通过反思和改革完善教育内容,在文化创新中传承,与时代精神密切融合。(三)国家和民族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导向。我们的大学具有重视政治教育的传统,这应当肯定。政治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理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责任感。文化传承创新

13、需要导向, 这种导向不是单纯的政治,还需要文化的支撑。单一的经济发展或者单一的政治主导,都有可能造成社会失衡。 在大学的政治教育上,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 就可能走偏, 有可能出现道德人格与政治理念之间的脱节。过去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人格缺失和道德失落,同单一强调政治而忽视了文化支撑有一定关联。大学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并充实政治教育,文化和政治的: 互相联结去培育学生, 在政治概念中渗透进文化因子。 大学不可能远离政治, 关键在于与文化相结合, 使它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形成传承创新的正确导向。(四)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所

14、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大学教育的内容中如何体现,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这一方面,需要进行具体论证, 也可以通过试点进行探索。 其目的,是解决专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 工业化之前的等级社会, 社会分工妨碍着人的全面发展; 工;.业化以后的社会, 技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事物的整体性, 也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在专业化和整体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五)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是会通和融合。文化传承创新不是一门学科、一个方面能够实现的,因此,在方法上,要通过会通和融合实现这一使命。在当前,文化的会通和融合,有四个层次:一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会通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迅速,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表现出比人文学者发挥更多的作用, 但在一定意义上, 学术的功利化和这种偏向有关。 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 需要重振人文学科, 使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各学科能够同步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是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会通融合。从世界范围看,早在 20 世纪中期,英国学者斯诺 ,就提出了“两种文化”问题,即自然科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缺乏沟通、 互不理解的问题仍存在。要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