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动力学简介_第1页
吸附动力学简介_第2页
吸附动力学简介_第3页
吸附动力学简介_第4页
吸附动力学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吸附动力学简介,简介,基本概念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基本概念,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作用力所引起。吸附剂表面的分子由于作用力没有平衡而保留有自由的力场来吸引吸附质,由于它是分子间的吸力所引起的吸附,所以结合力较弱,吸附热较小,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物质也较容易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化学吸附 吸附质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或分子)发生电子的转移、交换或共有,形成吸附化学键的吸附。由于固体表面存在不均匀力场,表面上的原子往往还有剩余的成键能力,当气体分子碰撞到固体表面上时便与表面原子间发生电子的交换、转移或共有,形成

2、吸附化学键的吸附作用。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主要是用来描述吸附剂吸附溶质的速率快慢,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从而探讨其吸附机理。,准一级动力学反应,在准一级动力学反应中,吸附质从溶液中到达吸附剂表面是受扩散步骤控制,吸附剂表面有只有一种结合位点。 ln(qe-qt) = lnqe-K1t 尽管一级动力学模型已经广泛地用于各种吸附过程,但它却有局限性。一级线性图是由ln(Qc-Qt)对时间作图,因此必须先得到Qc值,但在实际的吸附系统中,可能由于吸附太慢,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太长,因而不可准确测得其平衡吸附量Qc值,因此,它常常只适合于吸附初始阶段的动力学描述,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吸附的全过程,准二级动力学反应,是基于假定吸附速率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吸附涉及到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电子对公用或转移。吸附质从溶液中到达吸附剂表面化学吸附机理控制的,吸附剂表面有两种结合位点。 符合二级模型则说明吸附动力学主要是受化学作用所控制,而不是受物质传输步骤所控制,2020/10/20,颗粒内扩散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最早由Weber等提出,其表达式为: Qt=kpt 式中,kp为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mg(gmin1/2)-1,kp值越大,吸附质越易在吸附剂内部扩散,由Qtt1/2的线形图的斜率可得到Kp.根据内部扩散方程,以Qt对t1/2作图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若存在颗粒内扩散,Qt对t0.5为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