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程千帆先生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的研究方法_孙良山_第1页
简论程千帆先生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的研究方法_孙良山_第2页
简论程千帆先生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的研究方法_孙良山_第3页
简论程千帆先生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的研究方法_孙良山_第4页
简论程千帆先生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的研究方法_孙良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第 28 卷第 1 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08 年 2 月Vol. 28 No. 1Journal of Suihus UniversityFeb . 2008简论程千帆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的研究方法孙良山(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程千帆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 其具有启迪意义的学术研究方法亦为人所称道。文史结合、考评结合 、大小结合这三种研究方法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这本专著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关键词 :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 I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8499( 2008) 0

2、1- 0042- 03以诗赋为重要考试内容的唐代的进士科举, 是不是促进行卷这种特殊风尚来考察 , 就无可否认, 无论是从整个唐代文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唐以后的学者们的零星论学发展的契机来说 , 或者是从诗歌、古文、小说任何一种文学述中存在着很大分歧 。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 : “或 问样式来说, 都起过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全书虽然篇幅不大 ,唐 诗何以胜我朝?唐 以诗取士 , 故多专门之学 , 我朝之诗所但角度新颖, 论证有力, 令人信服。所以程先生的这本学术专以不及也。”而明人王世贞却在其艺苑卮言卷四中提出了反著一问世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赞誉, 流舟先生称其为“一对意见

3、, 其云: “人谓唐人以诗取士, 故诗独工, 非也 。”他的理把开启疑窦的钥匙”。那么, 程先生是用什么方法开启这个疑由是“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 亿不得一; 李肱窦的呢?霓裳之制, 万不得一。”当代学者陈寅恪、冯沅君等人对此问题亦有涉及, 尤其是陈寅恪先生敏锐的注意到了由科举而产一、文史结合!( P3)之风与唐人小说的关系 , 但未展开深入论述 。生的“行 卷”所以唐代的进士科举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到底如何, 仍然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在金陵大学的转益多师以及自身的刻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苦勤奋$(P139- 147), 使程先生打下了厚实的文史根底 ; 而在治学的“1936 年 , 程

4、先生把陈氏的著名论文韩愈与唐代小说实践中, 程先生又深受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之法的影响。因由英文译成中文 , 并由此对陈文中涉及的唐代 行 卷 这 种历此, 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被程先生运用到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史现象进行了长期的钻研, 后来写成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就很自然了。#( P147)在本书中, 程先生首先提出了“对于程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学这本专题论著。”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并非进士科举制度本文史结合著作 , 此书全文虽不到百页 , 却引用了旧唐书新身 , 而是在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行卷这一特殊风尚 ”的 论点 。 唐书唐摭言云麓漫钞登科记考北梦琐言太

5、平广为了证明此论点, 程先生首先对行卷之风的由来及其具体内 记文献通考南部新书沧浪诗话国史补四库全书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 然后进一步论述了行卷对唐总目提要等 “大 小 80 多种文献以及 30 多种近代学者的论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在推动唐代古文运动和促进唐代%( P181)。书中文史结合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谓是一部典型的著 ”传奇小说勃兴上所起的作用 。 通过对大量材料细致的研究 ,文史结合著作。在此方面, 莫砺锋、张伯伟、程章灿等诸位先生层层的论证, 最后才推出结论: 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已有精到评论, 故只略举两例以见其凡。如在第二节“行卷之部分, 即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

6、子命运的进士科举, “不 能风的由来 ”中 , 为了证明举子们要向有地位的人投行卷之外 ,不直接对文学发生作用。这种作用, 应当一分为二, 如果就它还要向主试官纳省卷, 作者一连引用了孙望校本元结元次山以甲赋、律诗为正式的考试内容来考察, 那基本上只能算是促集卷十之文编序、唐摭言卷十二之自负门、南部新退的; 而如果就进士科举以文词为主要考试内容因而派生的书甲卷、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之进士科故实以及旧* 收稿日期2007- 11- 13* * 作者简介孙良山( 1981) , 男, 广西师范文学 2005 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42唐书韦陟传中的资料来加以证实 ,

7、可谓旁征博引 , 材料翔实。又如为了纠正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八之进士条中以为自德宗建中二年赵赞奏罢诗、赋以后, 至文宗大和八年才恢复的误解, 作者引用完徐松登科记考卷二, 永隆二年条的按语后又论证到:据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三及二百四 , 辞学指南所载高宗显庆四年( 公元六五九年) 进士试关内父老迎驾表、贡士箴,玄宗开元十一年 ( 公元七二三年 ) 试黄龙颂,开元十四年 ( 公元七二六年 ) 试考功箴, 开元二十六年 ( 公元七三八年 ) 试拟孔融荐祢衡表等例, 及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 公元七五四年) 条所载: “上御勤政楼, 试四科制举人, 策外加试诗、赋各一首。制举加诗、赋, 自此始也。”可

8、知进士科举加试文词, 早在永隆二年( 公元六八一年) 以前即偶有之, 而刘思立的奏请, 则使它进一步地制度化了。文史结合, 论证有力, 令人信服。总之, 在程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 文史结合的方法可以说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从而使其每一说, 均有“史”的支撑, 坚确而可信。二、考评结合除了文史结合这一大特色外, 考评结合即考证和批评的密切结合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其实程先生早年时就树立了这种学术研究方法, 这在大家所熟知而又多被引用的古典诗歌论丛(程先生与沈祖棻先生合撰) 的后记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沈先生写到: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 我们感到,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

9、是, 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有些人对作家生平的探索、作品字句的解释是曾经引经据典, 以全力来搜集史料, 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的 , 但却没有能够根据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 , 更进一步 , 走进作家们精神活动的领域, 揭露他们隐藏在作品中的灵魂 。另外一些人, 曾经反覆地欣赏、玩索那些多少年来一直发散着光和热的作品, 被它们所吸引, 因而能够直觉地体会到作家们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所存在的一些东西, 但因为仅仅是从直觉中获得的印象, 也就往往对于其中的“妙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或者虽然说出了所以然, 但又没有证据, 不足以服人。这样, 就不免使考据陷入烦琐 , 批评流为空洞 , 无疑地 , 对古

10、代文学史的 研究都是不利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当然, 这并不是我们所创造的, 例如: 伟大的古典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论述文学原理和文学历史 , 基本上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据 此 , 可知程、沈两位先生提出此研究方法的缘由 , 即其对过去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中或偏考证或重批评以致 “使考据 陷入烦琐, 批评流为空洞 ”的 现象表示不满 , 并寻求各种方法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古代的研究方法中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即“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以此使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同 样 , 程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考评结合这一

11、研究方法。如在第六节“行卷对唐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中, 程先生在论述唐百家诗选曾取资于唐人行卷时就对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程先生对余嘉锡先生在辩证卷二十四中对唐百家诗选这部唐诗总集的成书过程和选诗原则的考证结论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后 , 指出 : 余嘉锡先生 “只 着重考证了此书资料出自宋敏求所藏 , 编选出自王安石之手; 而忽略了宋敏求所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资料, 在那样一些资料的制约之下, 这部诗选又必然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面貌这个重要问题”。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程先生首先 对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与郭绍虞先生校释中 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辨析, 然后做出推断: “此书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储光羲止 , 是出自严羽误

12、记为英灵间气集的某一唐人 选唐诗总集 , 而第六卷自沈千运起至元季川止 , 则出自箧中 集。”紧接着程先生又通过“唐人的举业, 不论是闱中之作或行卷之文 , 在宋代还保存得不少 ”以 及 “宋 敏求收藏的唐人诗集中包含为数很多的行卷之作也完全是可能的”等四个方面 的考评, 指出唐百家诗选的其余大部分来源于唐代举子的行卷 , 即 “赵 彦卫所说 , 王安石选这部总集时 , 曾取资于唐人 行卷, 并非无稽之谈”。最终得出了本节“行卷之诗, 确有佳作 ; 行卷之风, 确有助于诗歌的发展”的结论。可以说, 本节的论证成功和程先生在真实可信的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考评结合的方法, 层层论证, 步步推进

13、是分不开的。另外, 53 页、 81- 82 页、85 页等处的文字也都无不体现出了程先生考评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考评结合的方法不但体现在程先生的正文中, 而且在他的注释中亦有精彩体现。如在第三节“行卷之风的具体内容”中 , 为了证明举子们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容易引人注目的作品放在最前面, 程先生引了北梦琐言卷七载陈咏逸的例子 , 其中 有一句为: “颍 川曰 : 曾为朝贵见赏 , 所以刻于首章 。”程先 生随后作注到: “刻,当是列之误字。晚唐时, 雕版印刷才萌芽, 而且行卷必须写得规矩( 所谓谨字), 无论就物质条件或贽谒礼仪来说, 都没有用刻本的卷子去向显人投献的可能。中华书局重排云自在龛

14、丛书本失校。”又如本书 10 页注、18 页注、73 页注等。可以说考评结合的方法在程先生的正文和注释中都有精彩的运用。总 之 , 考证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 批评是考证的提升 , 二者密切结合, 才能使研究所得的结论可靠。在这方面, 程先生的研究甚称佳例。三、大小结合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程先生除了运用了文史结合和考评结合的研究方法外 , 还运用了大小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即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整体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书共有九章 , 相对而言 , 从第二章到第五章 , 程先生对跟唐代进士行卷相关的问题 ( 行卷之风的由来、行卷之风的具体内容、举子及显人对待行卷的态度及其与文学的发展关系、

15、前人论唐代文学与进士科举的关系诸说的得失) 从整体上进行了宏观上的考察。原来科举考试试卷的不糊名和主试官及其当时的社会名流可以根据举子们平时的表现决定其去取的现象43使行卷之风逐渐形成 。当时贡举诸科目中进士科出路最好 , 而进士科又是以文词优劣为标准来决定举子们的去取的。所以 , 这种情况又使行卷之风得以盛行。为了达到行卷的最佳效果, 举子们费尽心思。不但行卷的纸张、卷数、作品的次序等细节问题要注意, 甚至连行卷时穿着的服装都要讲究。举子及显人对行卷的认真态度与否又影响到了行卷对文学发展的好坏。但就总体而言行卷之作对唐代文学是起促进作用的。而第六章到第八章, 程先生则具体对行卷对唐代诗歌发展

16、的影响、行卷对推动唐代古文运动所起的作用、行卷风尚的盛行与唐代传奇小说的勃兴进行了微观的考察, 让人们知道了行卷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唐代文学的兴盛所起的促进作用。全书大小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运用, 使全书层次清晰, 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程先生不仅在全书论述结构上对大小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运用, 而且在全书论述内容上, 也运用了大小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即研究古代文学要考虑到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把具体的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程先生很重视“大”,因为“从更大的范围来看, 中国古代文学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它与古代的哲学、史学、艺术乃至科技等各种文化形态都有千丝万

17、缕的联系。它作为古人心灵活动的最鲜活、最细微的记录, 理所当然地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各种特征。所以, 研究古代文学, 又不能不考虑到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品位”。!( P149) 程先生也曾说 : “谈 一个问题 , 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在本书中, 程先生以纷繁复杂的唐代文学背景为“大”,通过对浩瀚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细致的考察, 终于把行卷这个“小 ”从 复杂的进士科举现象中给理了出来 , 使我们对行卷及其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给了行卷一个恰当的地位和客观的评价。与此同时, 也使我们对唐代进士科举和

18、文学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可以说程先生以“小”的行卷反映了“大”的唐代文学。由此可见, 程先生的大小结合, “大 ”中 有 “小 ”,“小 ”中 有 “大 ”,实现了 “大 ”对 “小 ”的 关照以及“小”对“大”的全面反映。最终揭示了由唐代进士科举而产生的“行 卷 ”之 风与唐代文学的内在联系 , 从而也反映了唐代进士科举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程先生虽然运用了文史结合、考评结合、大小结合三种学术研究方法 , 但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又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来运用的, 而是将这三种学术研究方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在全书的论述中虽材料繁多, 问题复杂, 论述却条理清晰。虽 有考证但不烦琐, 虽有批评

19、却不空洞。论题似乎很小, 揭示出的结论却很大。在程先生平静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了他厚积薄发的深厚功力, 显示出了大家的风范。当然, 本书除了运用了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外 , 还运用了统计法、归纳法、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等, 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 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多种学术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本书中心论点的论证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唐代进士科举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并带动了学者们对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等) 。程先生的这些治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注释:$%所谓行卷, “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

20、, 写成卷轴 , 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 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又 , 本文引程先生说而不注明者, 均见是书) 。!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J.见文学评论,1998(6)%&闲堂自述J.文献,1991 年(2)%程章灿.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J.江海学刊, 1998( 1)#%巩本栋. 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C.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参考文献:1程千帆 . 程千帆文全集 C.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2程千帆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C.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3莫砺锋.程千帆评传J.学术界, 2004(4)4巩本栋.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