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经济.ppt_第1页
城市人口经济.ppt_第2页
城市人口经济.ppt_第3页
城市人口经济.ppt_第4页
城市人口经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城市人口经济,本章将主要介绍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经济关系等基本概念,以及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失业、城市的流动人口等。,一、城市人口的定义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和在城市中从事各项职业活动的人口及被抚养人口。,第一节 城市人口及其人口经济关系,1、城市人口的特征 城市人口相对于农村人口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城市人口高度集中。 (2)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3)城市人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二、城市人口的特征及构成,2、城市人口的构成 城市人口是聚集在一起的数量巨大的群体,它的构成是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直接反映和具体结果。 从自然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育龄

2、妇女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从社会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户籍构成、劳动构成、文化素质构成、经济地位构成等方面的内容。,1 年龄构成 一般将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 014 岁)、 劳动力组( 1559 或64 岁)、 老年组( 60 或 65 岁以上)。依据这三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城市人口划为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这三种类型。 具体划分标准有两种: (1) 按成长阶段分组。即规定出各个组别相对不同类型的比例数值,如联合国规定: 65 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4%以下的为年轻型;比例为 4%7%的是成年型;比例超过 7%则为老年型。而我国则规定, 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0%以上、

3、 或60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2%以上为老年型。 (2) 按年龄中位数分组。 计算出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并规定: 年龄中位数在 20 岁以下为年轻型; 在 2030 岁之间为成年型; 在30 岁以上则为老年型。,2. 性别构成 正常情况下, 城市出生的男婴与女婴基本持平; 但男劳力数却高于女劳力数; 到了老龄则相反,女寿星的比例优势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社会构成是指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口构成, 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文化传统、 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经济水平、 经济制度等等 1. 户籍构成 2. 劳动构成 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可以从三方面考察: (1) 按是否就业划分, 可将城市人口

4、分为就业人口与被抚养人口两大类。就业人口又称劳动人口,它可分成两种: 从事并不为本市、 而为市域以外范围的基础产业经济活动服务的劳动者, 称为基本人口;从事为本市服务的非基础产业经济活动的劳动者, 称为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按我国有关法令规定, 包括: 014 岁的少年儿童; 60 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和 55 岁以上的女性老人; 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 精神病患者等)。,三 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2) 按生产性质划分, 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大类。 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及其负担的人口; 非农业人口则指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及其负担的人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5、非农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3) 按劳动部门划分,则有两种分类:一是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构成;二是按 15 个国民经济部门划分的行业构成。从产业构成, 可以判断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行业构成, 则可以看出城市的主体经济部门和城市的主导功能。,3. 文化素质构成 (1) 教育类指标:成人文盲率、 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 大学生入学率等; (2) 科技类指标:每百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 每万名职工拥有自然科学人员数、 每万人口专利受理批准数等; (3) 文化类指标:人均藏书量、 人均订阅报刊份数、 每万人口拥有影剧院和博物馆数等。 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城市经济发展呈正

6、相关关系。 我国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差别很大,普遍情况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城市的高于中小城市。,所谓人口经济关系就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城市人口经济关系,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城市的劳动供给 劳动力供给可以定义为,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一个既定的人口市场中所提供的工作量。,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失业,劳动供给函数的斜率通常为正,它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工资越高,提供的劳动量越多。一个城市、尤其是经济活力充沛的大城市,其总体劳动供给曲线将如图9-1所示的曲线,斜率一直为正。,图9-1 社会总劳

7、动供给曲线,1,(1)人口特征。它包括人口的规模、人口的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等等。 (2)劳动力素质。它包括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等。 (3)劳动参与度。它指的是总人口中有就业愿望的正常人口所占百分比、以及他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 (4)制度因素。它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就业政策、劳资关系等。,影响城市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是由于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而导出的对劳务的需求。假定只存在劳动与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则当资本量固定时,劳动量的增加会以递减的速率引起产品量的增加,直至劳动增加也不引起

8、产品增加为止,这被称作边际收益递减律(也称边际生产率递减律)。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边际产量等于新增劳动的边际产值;而各种劳动的边际产值曲线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因为这条曲线反映了应付给新增劳动量的最高工资,如图9-2所示。,2、城市的劳动需求,图中纵轴W表示相当于边际产品价值的工资;横轴L为劳动需求量;则劳动需求曲线为D1,其斜率为负。,图9-2 劳动需求曲线及其变动,(1)最终产品价格。当最终产品价格上升时,意味着对它的需求增加;在边际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会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使劳动需求曲线从D1上移到D2,即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增加。 (2)生产投资量。如果提高生产投资

9、量,则表明工人的人均资本量增加,从而提高边际产量,并引起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上升,这也将使劳动需求曲线从D1上移到D2,即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增加。 (3)其它要素价格。决定生产规模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外,很重要的还有资本和土地。在一定规模的生产中,如果资本与土地的价格有一个、或两个都上涨,则相对来说劳动力价格在下降,这会促使厂商增加劳动投入而减少资本、土地的投入,直到劳动的边际产值函数降低到劳动力的货币产值等于其它两个要素的边际产值为止。 (4)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要素对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在长期内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减少劳动需求量;另一方面,技术的创新

10、又不断引致新产业的诞生和新领域的开拓,从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需求量。,影响城市劳动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劳动(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从对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的就业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分配的。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城市就业的相关约束机制。 城市的就业机制主要受资本成本、产业结构、企业规模、通信与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其中,劳动市场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二、城市的就业机制与劳动市场,所谓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增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二是原有的劳动者

11、失去了旧工作、尚未找到新工作。,三、市场经济社会的失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失业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隐蔽失业。前者指完全找不到工作,为法律所公开承认的失业;后者指希望全日工作、连续工作的人只能从事半日工作、非连续工作,法律不公开承认为失业,也称半就业或半失业。 (2)按产生原因,可分为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前者指因劳动者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条件而失业;后者指为了改变工作种类或地点而变换工作、原材料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就业消息不灵通等造成的失业。,1、失业类型,(3)按性质,可分为结构性失业和需求短缺性失业。前者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不

12、适应工作需要、以及新技术应用而使旧技术废弃所造成的失业;后者指由于社会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的失业。 (4)按时间,可分为季节性失业和过剩性失业。前者指由于生产、消费的季节性而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间断失业;后者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者人数超过劳动工作岗位而形成某些人的连续失业。,分析一下各国失业情况,会发现与失业有关的若干因素影响着失业率的高低: (1)产业结构对失业率的影响。 (2)城市形态与失业率。 (3)年龄构成与失业率。 3、失业的救济保障 失业救济,是根据有关失业补偿计划,向官方认定的失业者直接发放食物、衣服等社会必需品,以及用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一定

13、数量的货币。,2、失业的相关因素,四、我国城镇就业体制的改革 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劳动力市场是指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机制。 它的建立, 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 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地位问题: 企业和劳动者是平等的主体,国家成为市场运行中的监管者、 协调者和服务者;对劳动力资源实行市场配置, 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人才流动、供需见面、 实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 使得一方面城镇人口就业由国

14、家统一包办、职工端的是 “铁饭碗”;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流入城市, 因此没有形成真正的劳动力市场。,流动人口,指的是无本市户口而滞留下来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员。 一、流动人口的构成 1、流动人口的性质构成 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将流动人口分为三大类: (1)常住流动人口。即居留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 (2)暂住人口。即居留时间在三个月以内、三天以上的外来人口。 (3)过往人口。即居留时间在三天以内的外来人口。,第三节 城市的流动人口,根据目的的不同,将流动人口分为两大类: (1)经济型。即务工经商、以就业为目的的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中的大多数。 (2)社会型。即以社会交往

15、等非经济行为为目的的流动人口。 3、流动人口的自然构成 流动人口以男性和青壮年为主,这与其经济导向型为主是一致的。,2、流动人口的目的构成,由于在流动人口中,经济型占了大多数,因此根据他们的来源与去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流向呈现为四种情况: (1)向心流。即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流动人口的最主要成份。 (2)梯度流。即从落后地区的城镇流向发达地区的城市、从中小城镇流向大城市、从内地城镇流向沿海城市,。 (3)反差流。和第二种类型相反,有部分流动人口是从高梯度地区流向低梯度地区。 (4)洋流。即跨国之间的人口流动。,4、流动人口的流向构成,从以上对流动人口的构成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城市流动人口的几

16、个突出特点: 1、经济导向为主、逐渐高层化。 2、流动范围集中、局部组织化。 3、流动季节性强、流动规律化。,二、流动人口的特点,1、人口流动的经济成因 促使人口流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三是城市劳动市场短缺需求。 2、人口流动的社会成因 推动人口流动的诸因素中,也有一些社会层面的原因,例如: (1)文明的落差。 (2)自我的发展。,三、流动人口的成因,1、流动人口的正效应 流动人口深深介入了城市生活之中,并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正面效应是: (1)有利于城市劳动市场的建立,弥补劳动需求中的短缺现象,形成就业中的良性竞争,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成长;,四、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人口的流动,必然要求为这种流动提供便利和服务,因此促进了商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