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_第1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_第2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_第3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_第4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文学专题研究之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研究对象随着比较文学的不断蜕变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不断扩大”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梵第根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间的 二元的 关系”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 1、202页。),La litterature comparee,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Paul Van Tieghe

2、m,18711948)出版比较文学论(La litterature comparee,Colin in Paris),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他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它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梵第根观点的狭隘性】梵第根把比较文学的对象限定在“二元”(即两国)之间,又把“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限定于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梵第根的见地】其中包含着两个对于确定比较文学对象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要求: 一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超出一元性,具有跨越性; 二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聚焦在文学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3、,一、跨越性: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种动力,它推动着比较文学不断开拓,不断发展。】把文学研究的对象从一国一民族扩展到两国两民族之间,这是初期比较文学的特点,正是这一点,使它突破了传统,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从而与文学研究的其他分支划出了界限,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后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它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二元扩展到多元,从文学本科的范围扩展到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过,这是跨越界限的递进,跨越范围的扩大,而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本身并未改变。,比较文学“跨越性”的判断标准,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界限、文化体系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4、,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是它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 它的先决条件。,判断以下课题是否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A.罗曼罗兰在法国 B.中外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C.尼采与红楼梦 D.鲁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E.从中西文化看月亮文学与太阳文学 F.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 G.诗词曲赋异同论 H.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I.圣经与古兰经,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可比性,在所有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中, 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 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 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

5、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可比性是否存在?从何而来?,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可比性,可比性来自客观存在,不应该是人为的、外加的东西。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也是一个整体,各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本来就直接间接地存在着种种联系。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有,由此而产生了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文学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另外,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它们的差异性,又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更何况

6、人类相处在同一个地球,经历过大致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望、共同的困惑、共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尽管这些文学现象又带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即使不存在实际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也有相同和相异的因素,这就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至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和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人类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发展演变、读者的接受活动等,都与人类意识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同样有着比较研究的可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文学关系,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亲缘关系、

7、类同关系和交叉关系, 构成了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 当然,这种客观存在的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并不能直接成为比较文学的对象 ,还需要研究者来发掘,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其表现形式有时是显形的,有时是潜在的。,“亲缘关系”,第一,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例如,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中的外来因素(渊源学),或者从放送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对B民族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流传学)。 这种文学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称之为“亲缘关系”。,“类同关系”,第二,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

8、,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这种文学关系可以称之为“类同关系”。(平行研究),“交叉关系”,第三,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同于文学范围内的相互关系,然而,也是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文学规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同样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妨把这种学科之间的联系称之为“交叉关系”。(跨学科研究),蒙田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五四”时期在中国文坛曾一度盛行的“絮语散文”和独具风格的“小品文”,其影响都来自蒙田及其散文。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可能直接阅读法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翻译的“小品文”、或日本厨川

9、白村的日译本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不仅成了蒙田及其散文的接收者,同时也成为其放送者和中国作家接受蒙田的中介,从而对中国作家接受蒙田形成了交叉影响。 这种间接接受形成的交叉影响状况在周作人、梁实秋的作品里尤为突出。,周氏在其美文的短论中,明确提倡要以英国散文为“模范”,并在散文批评中运用的一系列重要审美概念,如“趣味”、“平淡”、“本色”、“苦涩”等,都蕴涵着现代英、法及日本文论概念的新质;然而他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又更接近蒙田:他的“小品文”在思想上以蒙田的“自我本位”为基础,题材上专注身边庶民琐事,风格上收放自由,张驰有度,既表现自我,又含蓄节制。可以说体现了蒙田散文的神韵对自我的关

10、切、怀疑和反思;对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求;对社会传统、世俗偏见的反叛。兰姆在其伊利亚随笔中,复活了蒙田的两个基本因子亲和的态度与自我本位,而梁遇春正是通过兰姆译介了蒙田的散文,点评了英译本蒙旦旅行日记,并在春醪集中与蒙田达到了精神上的默契。由此可见蒙田的散文在英、日两国、以及他的英、日译本在中国都有着不同的境遇,这正是作为“放送者”同时又是“接受者”的蒙田及其散文的双重身份具有的多质性所致。,交叉式影响的另一种情况是作为“终点”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性,例如蒙田的文体和风格对英国文学产生过深刻、持久而又多样化的影响。但同为英国作家的斯特恩和拜伦所受影响大相径庭,前者十分欣赏蒙田亲切的趣味和知心絮

11、语的格调,他的小说项狄传就采用蒙田随笔集的风格,以诙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诗人拜伦却从蒙田的“我写我自己”中承袭了“自大性”,强化了怀疑论,走向了孤寂和悲观。可见,分别作为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的斯特恩与拜伦,虽然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与蒙田的风格也大相迥异,但他们都从蒙田散文中吸取了养料,不过两者对蒙田的接受表现出了相当的差异性而已。这就是蒙田对他们产生的交叉式影响。,“比什么”及“如何比”,卢康华、孙景尧在他们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中提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文学现象的可比性就会显现出来。这个意见为解决可比性的难题找到了途径。,可比性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

12、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 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 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同源性 同类性。,可比性示例,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可比性示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

13、夫都很胖,外形滑稽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这两个形象能否比?关键看取什么角度,能否找到“可比性”。,影响研究可比性,表现为寻求两种或两种有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 它建立在对文学影响联系的事实考证的基础上,无论流传学、还是媒介学,其间的影响联系总存在于起点与终点这一历史事实关系的两端。 探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影响的起点、终点与经过路线等事实联系。 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受方式,构成了影响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可比性的内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是寻求同类性。 平行研究是无事实联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内在关系的研究。 因而运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对

14、其相似或相异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平行的对比,分析、综合、阐释等,这些构成其可比性的内容。 这种研究对象之间,从逻辑上讲,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功能作用或者说价值上的相通,尤其美学价值的相通,属于同类;从时间上讲,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但这种先后对比较研究来说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创作时间虽然相隔二百年,但对于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仍然有意义。 而无论从文学的各个方面比较,还是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来认识分析,都是从功能作用,美学价值着眼来比较分析两个女性的同类性特点: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结局,同样为社会所残害。当然还要上升到各自的文化体系中作同中相异的

15、比较分析。,沈从文与福克纳: 虽从标题看不出比较对象的同类性; 但了解这两位作家的人马上想到他们都以满怀眷念描写故乡(湘西与美国南方),极具乡土性。,浮士德与西游记: 从表面看,一部诗剧,一部小说; 前后相距三百多年; 主人公一个是老学者浮士德,一个是神猴孙悟空;从素材看, 一个是典型的西方民间传说;一个是印度教和佛经中结合中国的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值

16、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确定平行研究可比性的角度,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 人类文学都遵循共同的规律,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结构布局以及创作心理、欣赏心理方面,因而就具有了可比因素。,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文学是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灵感受艺术表现,其题材自然有不少相同相似的东西。 比如古今中外的战争题材、爱情题材、家庭生活题材、教育题材等。 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表现。,相同的主题,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化主题、求索主题等。,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

17、惨淡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寞、孤独的感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李白独坐敬亭山;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于社会的多余人的苦恼; 奥尼尔的毛猿中杨克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在孤独中跑到动物园向猩猩诉说苦闷。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无所事事,无聊地等待戈多,表现的是现代人的苦闷和孤独。 川端康成的雪国三进雪国追寻艺妓驹子,始终觉得生活、事业、爱情的追求都是徒劳无益,内心中总浸润着一种深深的孤寂与悲哀。,相似的人物形象,如吝啬鬼形象: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女性之美的描写,汉东府.陌上桑写罗敷的美: 行者同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18、,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伊利亚特写海伦的美貌: 她在城墙观战,战争因此而停止,战士议论,为她而战,“值得!”。 安娜.卡列尼娜写安娜的美貌: 从别人的感受去写,以列文被安娜的画像所震住的描写来表现。,基本认识,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同一种矿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不同文学现象之间未必缺少可比性,只是其或隐或显,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善于发现可比性的眼睛。,三、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比较研究的课题和目的必须在文学上;不管研究中涉及文化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有多深多广,研究的过程应该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有利于解决文学问题。,事实上,比较研究经常

19、发生偏离文学性而把研究对象转向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民族文学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其着眼点往往放在它们的彼此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类型、影响的途径、影响的存在方式等,这样的比较研究重因果关系和事实考证,有时会忽视对文学创作、文学现象的内在运动和特殊规律的考察,其结果往往导致比较文学向历史科学演变。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法国比较学者抱有这样的观念,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国际关系史,主张大力采集事实、解释事实、证明这些事实的因果关系,于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也出现了偏差。,韦勒克批评这些研究者只注意作品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把事实联系、来源和影响、媒介和作家的声誉作为唯一的课题,并且尖锐地

20、指出:“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比较学者,只能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他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艺术品。”“因为艺术作品是由自由的想象构思而成的整体,如果我们把它分为来源和影响,就会破坏它的完整性和意义,所以孤立地找出艺术品中的原因是根本不可能的。”正是针对着这种偏向,他发出了注意“文学性”的呼吁。张降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25页页。,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放在文学上,而不是别的学科上; 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线,以文学为归宿; 研究的结果应该能作出对文学的发展有益的结论。,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比较文学发展至今

21、,出现了多种研究类型。这些研究类型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它们主要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前四种是通常所说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类型,属于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苏俄学者),阐发研究(中国学者),跨学科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文类学,比较诗学,主题学,形象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两种最基本的研究类型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接受研究 阐发研究 两种衍生的研究类型,一、影响研究,教学案例翻译中的文化过滤,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

22、aid, die maiden-widowed.(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William .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3, 3) 朱生豪译文: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对这两行莎剧的翻译,一直受到译评家的赞许。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性忌讳”,朱氏采取从中国才子佳人戏里信手取来的办法,将上我的床(to my bed)译成“相思”,将“活守寡,到死是处女”(die maiden-widowed)译成“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这样一改动,原文所表达的本是热恋中的西

23、欧少女渴望与已秘密举行过婚礼情人,在肉体上也和谐地结为一体,以完成灵与肉的爱,却被朱生豪改成精神上的“相思”,与原著的意境相差有多远!这都是因为文化过滤导致原信息损耗,同时渗透了译者自己的文化因素。由此可见,在从事文学翻译时译者面临的远远不只是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的转换,而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因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或者说,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之间的潜对话、文化之间的协商。同时,为了让译文被读者接受,译者必须考量自己的文化立场,使之本土化,使之服务于翻译的目的。(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23卷第1期,第43页。),俄国作家对鲁迅、茅盾创作的影响,鲁迅接受

24、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他的狂人日记在作品体裁(日记体小说)、人物设置(狂人形象)、表现手法(反语讽刺、借物喻人)和结局处理(“救救孩子”的呼声)等方面,都与果戈理有相似之处;他创作时平淡中的冷峻和含蓄、平凡细微处的深刻和凝重,得益于他“最喜爱的契诃夫”;他小说中现实与象征交融的手法、悲愤沉郁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安德列耶夫的影响分不开。 又如茅盾坦言倾心于托尔斯泰,他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至少要作三种工夫:一是研究他如何布局(结构),二是研究他如何写人,三是研究他如何写热闹的大场面。”这正是茅盾从托尔斯泰那里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泰戈尔对中国作家

25、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的多层面影响:郭沫若从其泛神论中,吸取了追求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力量,使其诗歌气势磅礴,热烈奔放,当然他在这一点上也同时受到了惠特曼的影响;冰心接受其泛神论,则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为主,诗里行间流露出恬静与柔和;王统照却把他“爱的哲学”融化于诗,尽情歌颂自然、追忆童心、探索人生,但又增添了几分阴郁和晦涩;紧紧追随泛泰戈尔的徐志摩,则把他的浪漫主义一变为自己诗歌的清新明快,飘逸空灵而又超凡脱俗。这是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1、“影响”的涵义,拉丁语 influentia “主宰人类命运的天体之力” “主宰他者的精神的、理智的力” 辞源:比喻感应迅捷。

26、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 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后来常用指对人或事所起的作用。,2、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比较文学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一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国的传统或作家本人的创作历史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本国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本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物质化的理解 通过材料证明的事实上的联系。 精神上的理解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朗松:,“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该国以往的

27、文学传统的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即谓之作品的色调和构思的恰当而加以显现,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3、影响的种类,正影响 负影响 反影响 超越影响 回返影响 虚假影响 精神气质的影响 框范影响,正影响,正影响是指那些从正面吸收别国文学的成就,从而使本国文学受益与发展的影响联系。 我国历史上,由于佛教的大规模东传,本国文学从中受益很深,观念方面自不待说,文学技法、技巧方面也比比皆是,如小说的结构方式

28、、虚构的用法、顿悟说、意境说等等均是在佛教的影响下,两种文化交汇而结成的果实。 近代以来,西方文学大量涌入,又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断言,现代作家人人受过西方文学的正影响,而未受此种影响的作家肯定阙如。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也有从中国文学得到启发和助益的,如18世纪,中国的戏曲、小说曾直接推动了英法启蒙运动,加速了西方的近代化进程。再如20世纪早期,美国的“意象派”也从中国的古诗中吸取艺术营养,对当时的西方文学造成了重要影响。,负影响,负影响是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联系。 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引进西方的“十四行诗”、“骚塞体”、“自由诗”等体裁来反对传统的“绝句

29、”、“律诗”、“乐府”等文体。当然,这类影响更多地还是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如郭沫若接受泰戈尔、惠特曼等人的泛神论与个性主义思想而撰写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天狗等等,就是矛头直接对准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 这类影响在文化转型时期最为常见。,反影响,反影响是指以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来支持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联系。 反影响不是没有影响,而是执意拒斥外来的影响,而代之以自己的东西。 反影响并非一味就是坏事,例如在现时代,我们通过反对或否定外国文学中的消极因素(如情杀、打斗泛滥的那类外国文学),则可以发扬本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超越影响,超越影响指在本国无大名声,而在外国却声名赫赫的

30、影响联系。 如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不大,然而在日本、美国却流传甚广。在60年代的美国校园,寒山本人甚至成了不少大学生崇拜的精神偶像。 另如十日谈,由于它长期以来是西方教会的禁书,故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不大,而在我国,它的影响则几乎无人不晓。 这类影响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回返影响,回返影响指本国的文学先影响外国,然后才返回来影响本国的影响联系。 如爱伦坡的诗歌首先是在法国对波特莱尔、马拉美等人造成重大影响之后才获得美国文学的承认. 再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于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后,受到启发而写出中国戏剧的间离效果,并以此指导了自己的剧本创作。但这种原为

31、总结中国戏剧特点的“间离效果”(即陌生化、疏离感效果)理论在50年代又通过黄佐临等人,回返影响了中国的话剧表演与文学研究。 从回返影响的研究中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中外文学与文化间的差异与联系,因此这是一项值得注意的研究类型。,虚假影响,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已经变形、变质甚至歪曲。 例如20世纪上半叶尼采学说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便经过了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改造和变异。另如17、18世纪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也是经过欧洲作家的筛选和变形之后才发生的。伏尔泰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以理性而不是以宗教来治理国家的理想之邦,中国成了他们攻击教会的有力“武器”,但中国实际上

32、却从来未曾有过西方文化意义上的“理性”概念,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说只是伏尔泰等人臆想出来的乌托邦“幻像”。虚假影响有时是有利于民族文学发展变化的,有的时候则不然。有的文学作品通过片面描写或夸大某一民族愚昧、落后的一面,也会对这一民族造成恶劣的影响。,精神气质的影响,精神气质的影响指个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因素给他国文学或作家以影响,或者说,这类影响联系是由于个人精神和气质因素的相似所达成的。 在中外文学关系上,有许多“情有独钟”的现象,即某个作家特别嗜爱、崇拜某个外国作家,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受到影响,如留日期间的郁达夫,接触、阅读过的西方文学原著达千种以上,其中有俄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甚至美国的,但

33、他仅对屠格涅夫、卢梭等极少数作家怀着偏执般的爱好,而后者作品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够在郁达夫的创作里找到投影。另一位作家郭沫若在日期间却对惠特曼、拜伦等作家青眼相加并深受其影响。两位中国作家对不同外国作家的择取与共鸣,重要原因便是他们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各异。,框范影响,框范影响是指文学作品所依存的社会背景、气氛、风情与时代风尚等,即故事等所赖以展开的环境背景、活动天地等“框范”所给予他国文学或作家作品的影响。 如拜伦的作品描写的神秘的东方、大胆的海盗、动人的女囚、异国情调的魅力等等,曾影响了欧洲一代描写异国风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再如18世纪中期,东方夜谈传入欧洲,整个欧洲的东方情调故事风靡一时,而其格

34、调、氛围、背景等等莫不与东方夜谈的影响有关。,4、关于影响研究的含义,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开创的、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它运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欧洲文学的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又如中国古代受到印度文学影响,近代以来则广泛受到西方影响。 从个别作家来说,他的创作也绝不可能是完全独立或封闭的,前代的作家可能影响他,外国的作家同样也可能影响他。,5、影响研究的深化,(一) 从“外部性”到“内部性” “文

35、学关系史研究”文本、美学价值研究 (二) 从“机械性”到“有机性” 材料的简单论证有机分析 (三) 从“单向性”到“双向性” 单向的传递双向互动,6、影响研究理论体系的构成,(一)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影响的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基础,是各民族、各国家文学间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 (二)影响的事实联系论 不同文学间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事实联系,因此影响研究往往要从事实的讨论开始,对作家、作品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三)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事实影响必然具有历时性,精神上的影响也要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观念必然具有传承关系。作品、现象、观念等还应该放入客观历史

36、背景中进行考察。 (四)影响是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探讨文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创作活动或创作过程进行探讨。,7、影响研究的角度,研究影响的方式: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研究影响的范围: 大小之分 大 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小 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另一作家 作品的影响,研究影响的过程: 放送媒介接受 放送者流传学 接受者渊源学 媒介者媒介学,(1)流传学(Doxologie),又译“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某个作家、作家群乃至一国文学)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

37、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誉舆学的研究内容,第一,集团对集团的影响。 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以文学运动和思潮的形势产生的。例如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了俄国,使18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俄国古典主义遵循法国古典主义的基本法则。集团对集团的影响还可以是以作家、作品的形式产生的。如中国初唐以后出现的故事套故事的小说,就是受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的影响。,第二,集团对个体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他国某一作家的影响。 第三,个体对集团的影响。指一个作家对他国众多作家的影响。 如易卜生对中国现代诸多

38、作家的影响。 第四,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不同国度的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一位作家读过某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就轻易下结论说前者受到后者的影响,应该依据如下标准: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创作发展历史无法解释的,那么才可以说他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2)渊源学(Crnologie),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 “思想、主题和艺术形式之从一国文学到另一国文学的经过,是照着种种形态而画过去的。这一次,我们已不复置身于出发点上,却置身于到达点上。这时所提出的问题便是如此:探讨某一作家的这个思想、这个主题、这个作风、这

39、个艺术形式的来源,我们给这种研究定名为渊源学”。,渊源学(Crnologie),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渊源学研究的分类,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 第一,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 第二,口头的渊源(口传渊源):是一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如口头形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 第三,书面的渊源(笔述渊源):指作家的生平、日记、回忆、书信等以书面形式表现的渊源。,(3)

40、媒介学(Msologie),媒介学(Msologie)介于誉舆学与渊源学之间,是对两国或多国文学之间产生影响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希腊文居间者、中介者 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是对把一国文学作品和该国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环节的研究。 译介学-媒介学的新视点,即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关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媒介”,媒介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的中介作用,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媒介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或在某种环境中起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媒介一

41、般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个人媒介,又可分为三种:“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这些媒介者都致力于将一国的文学翻译介绍到另一国去。 第二种,环境媒介,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它们在各国的文学交流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第三种,文字媒介,是媒介学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指译文。因为研究者对它格外地重视,以致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译介学。,8、影响研究的方法,初级阶段: 考据(收集材料、考证) 高级阶段: 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以事实为依据,9、影响研究的过程,影响存在的提出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假设的

42、证明 影响的深入研究,10、影响研究的注意事项,影响不仅仅是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联系,而且也包括精神联系,甚至精神联系、精神影响是更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容易把握。 进行影响研究,很容易陷入否定文学现象独创性的思维圈套,要注意避免。 寻找不同文化、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影响,容易陷于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囹圄,从而忽视了文学的独特性。,二、平行研究,案例蕾米亚与白蛇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17世纪英国散文学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名叫李西亚斯的希腊青年男子,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郎,坠入情网,他们同居一段时间后举行了婚礼,来宾之中有一位叫阿波罗尼亚斯的人看出这女郎原来是蛇变的

43、,女郎苦苦恳求他不要说出真相,遭到拒绝后便连同她的房舍器用一同消失了。十九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据此题材加以改编,写出一首名为蕾米亚的叙事诗,在此诗的结尾处,不能随蕾米亚而去的李西亚斯以身殉情。读到这样的情节,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我国的白蛇传中白蛇娘子与书生许仙的美满姻缘遭法海和尚破坏的悲剧故事,中西文学中这种惊人的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心理的客观存在。,1、什么是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基本类型之一,它将那些“相似”、“类似”,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

44、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2、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和目的,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 更好地解释各民族文学的现象,对文学的基本问题乃至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作出理论上的阐释,对总体文学及至世界文学做出贡献。,3、平行研究的范畴与对象,不存在直接联系或无法证明其间存在因果联系的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文学关系 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艺术手 法、艺术形式等主题学 文学类型文体学 文学理论比

45、较诗学 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 作家作品的综合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的文学关系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人文学科 文学与社会学科研究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4、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4、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1)可比性 (2)文学性 “同”与 “异” 同(相同、相似、相通) 异(差异),5、平行研究的方法,平行研究的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具体

46、方法: 比较、对照、解析、推论、评价、综合等一系列过程。 比较(对比、对照) 发现同异 综合 (解析、推论、评价) 得出结论,6、平行研究注意事项,第一,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 第二,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 第三,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 第四,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三、接受研究,案例中国读者对红与黑的接受,中国读者对司汤达名著红与黑的接受。红与黑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被以泰纳为首的文学评论家所“发现”之后,就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堪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相媲美。但这部作品传入中国后却遭到了中国读者的批判。中国读者认为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于连,是

47、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靠不正当的手段勾引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向上爬,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利己主义倾向,遭到中国读者的反对。因此,这部世界名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中国读者看作是一部反动的、淫秽的作品,成了反面教材。,但西方读者从他们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将于连看成一位英雄,“是一个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个人”,他的恋爱也不是什么淫秽色情的东西,而是作为平民的于连向当时反动的上流社会进行斗争的一种方式。于连的悲剧并不是什么个人主义的失败,而是一位勇敢的个人反抗整个黑暗社会的一部奋斗史。中外读者对于连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人生、社会、生

48、活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而这些差异正是接受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1、接受研究的定义,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的过程。,2、接受研究产生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接受理论是比较文学接受研究产生的基础。,(1)接受理论,作者 作品 读者 读者对作品接受 读者的创造性 作者的创造性 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2)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 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接受屏幕” 先见与期待视野 潜在读者 空白、填空,误读、超越 社会性接受与个人接受 垂

49、直接受与水平接受,3、接受研究诞生的标志,1979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4、接受研究与传统影响研究之异同,“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渊源学 接受理论(接受学) 1、接受理论和渊源学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 变异 实证主义 事实 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 读者 作品、作家,5、接受研究的内容,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收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 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四、阐发研究,颜元叔运用新批评理论对杜

50、甫春望一诗的解读析春望,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十分感人,我想用“新批评”的方法,探究一下那些感人的因素。第一句“国破山河在”,“破”与“在”之间,立即形成矛盾局面诗为矛盾语,见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批评理论国家已“破”,山河依旧“存在”;已破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社稷的结构,这些都是人为的成果;这个人为的成果已遭摧毁。“山河”在这里显然指自然景物;然则,自然景物,大好河山,却不因国家社稷之覆卵而有所改变,所以“山河在”。杜甫的悲哀起于“国破”,若“国破”而山河亦破,悲哀亦许是压

51、倒性的,但不会有目前这种无可奈何的况味:国虽“破”而山河无动于衷,依旧楚楚可怜,自个儿碧绿着。山河无情,莫此之甚!故“国破”是情感语,“山河在”是无情语。,第二句正好加强了“山河无情”的表征:“城春草木深。”国破之后,应该是一幅肃杀情景,而春天降临城池,草木欣欣向荣。中国古典诗人之中,杜甫的炼字功夫最深。“草木深”之“深”字,即是一例。盖“深”字在此有多义。一义是说草木长得茂盛已如前述;另一义是影射草木长得零乱芜秽;而此一义极佳,因为国家已破,一切事物风光,无人照料,人工所能给予自然的秩序条理,都不存在;一切任其滋长,任其蔓延;“深”字把这种茂盛而零乱的情况,正好给点明出来。从第一句到第二句,

52、人事之凋谢与自然之昌旺,各自发展;第一句只说一“破”一“在”,而第二句说那“在”的自然,更是欣欣向荣。是以,人事与自然的两相离脱;这是此处矛盾语的基本架构。,次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显示诗人要将上面两行人事自然两相离脱的情况,给它扭转过来:诗人把自然拉进他的情感漩涡,重建人与自然的结合。于是,诗人“感时”,“花”亦随之“溅泪”;诗人“恨别”,“鸟”亦随之“惊心”。实际上,当然花不会溅泪,鸟亦不会惊心,无论人间有多大的苦痛!但是,移情作用是人的本能之一;人喜欢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事他物之上,于是,月色含悲,海波呜咽。这种情感的投射,被19世纪的罗斯金(Iohn Ruskin)称之为“伤

53、感谬误”(Pathetic Fallacy)。过分的“伤感谬误”,会造成过度的主观色彩,漠视了客观的情况;然而,含蓄而合理的情感投射,正是主观与客观沟通的桥樑,结合的契机。于是,杜甫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把人事之情渲染到自然之物,以个人的情感抓住了自然,使人与自然结合为一。就这种观点来看,第一联与第二联是两相矛盾,因为第一联点明的是人事与自然的离脱,而第二联则点明人事与自然之结合,两相冲突,正好也应验了诗为矛盾语的说法。,从第一联到第二联,同时标示一个过程,即是诗人在第一联中,显示他对草木无情之充分了解,这是认识客观真象。在第二联,他似乎故意把自然牵涉到情感中来;以客观认识为基础,用主

54、观攫取客观,把客观人性化与人情化。中国古典诗行常常省掉主词,结果构成了十分奥妙的情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感时”,是诗人“恨别”;因此主词是诗人。可是,主词既然省却,就打开了第二义解说的可能;也就是说,“花”“鸟”各别为主词,于是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心惊了。假设说第二义可以成立,则第三义也可成立,即花“感时”而诗人因之“溅泪”,鸟“恨别”而诗人因之“惊心”。也许,我们是在玩弄句构上的“把戏”,但是这种“把戏”是有益的。因为,如上所示的多义解说,正足以说明物我合一的境界,人与花鸟在感时恨别之中,已经分不开来了。这可说是一种“化境”。,有人总是喜欢牵强附会,说杜甫在春望中如何忧国

55、忧民,但是诗里面没有任何证明,可以支持这种说法。就事论事,就诗论诗,是“新批评”另一个特色。杜甫固然自“国破”开始他的吟哦,重心却不是忧国,而是“想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不是想家又是什么?!忧国只能从“国破”与“感时花溅泪”,约莫看出一点影子;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是直道念家之情这不是说杜甫不忧国忧民,只是在这首诗不是就是了。杜甫炼字之巧,在“烽火连三月”的“连”字里又显示出来。“连”字在句构上处于“烽火”与“三月”之间,而恰好这两个片语,在字义上都可接受“连”字的附着。“连”在字面上固然是说:“烽火”连绵或持续有“三月”之久,也就是说三个月的相互“连”接;可是,“连”

56、字反过头来,也可影射烽火台连绵不绝的烧着,予人一种千百个烽火台相继举火的意象。故“连”字用于“三月”,有时间感;“连”字用于“烽火”,则有空间感。一般而言,“三月”当为“三个月”的意思,但是“三月”若解释为“暮春三月;莺飞草长”之三月,亦有可能。,杜诗镜铨与杜诗详注中,各注有“谓乱两逢三月”(即经年之意),与“物色连三月”(王勃诗句),可见三月为暮春三月,甚有可能。果若如此,“城春草木深”在节令上有呼应矣。三月若为暮春,正是万物生发的好时光,而战争的象征“烽火”却“连”接在“三月”之上,好像说“烽火”烧入了暮春的景色,摧残了自然的生命,予人一片破败荒凉之感。(我以为“城春草木深”,意味着城市已

57、无战争,故自然景物十分昌盛,而“烽火连三月”则意味疆场之上,烽火不已,因此,切断了交通。故这两行诗在自然景物上没有形成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家书当然可以抵万金。万金不可得,家书亦不可得。我以为“家书抵万金”是一句虚拟语气的反话:他根本没有收到任何家书,正如他无有万金一般。“抵”固然是“值”的意思,但是抵达之意亦油然而生,如此则使“万金”,本为万两黄金之意,产生一种地名感,而令“家书抵万金”构成空间感。这容许是“错觉”,却是有益于多义的一种可喜的“错觉”。“抵”原可用“值”来取代,平仄上无问题;但是,杜工部宁可用“抵”,而不用“值”,也许不仅因为“抵”的音量洪大,也可能他在字面意义之外,有意玩

58、弄一点空间感,以与“烽火连三月”相呼应,也未可知。,最后一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人说有些幽默自嘲的况味(见William Hung的杜甫诗传TuFu)。我以为幽默自嘲,完全不能配合全诗的严肃悲伤的气氛。杜甫那个时候容许头尚未白,却为了诗的需要非得一头白发,才能符合凄苍之味。然而,我以为不论如何,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败笔。“白头搔更短”,似乎无法承受“烽火连三月”与“家书抵万金”的浓烈情感,当然更无法承接前面的两联:怎么国破家亡,光是搔首踟蹰就算了。太麻木!太琐碎!最后的“浑欲不胜簪”,更加强了这种趋势。白发越搔越少,终于簪子都插不稳。起于“国破山河在”,终于一根发针,真有鼠尾之感。“不

59、胜”二字似乎有抢救这行诗的企图,因为“不胜”有不胜其悲愁的况味,这正是全诗所需要的结果或结论。可是,“不胜”两字终究被“白头”在前“簪”在后,限制了它的含义,它只能解释为:头发越搔越少,几乎连簪子都插不稳。多琐碎的关怀与纤弱的举动!,如要牵强附会,这两行字当然可以说成好诗,可以与全诗吻合。不过,我所强调的是:就全诗而言,这两行够不够好,它们能不能够与同篇其他诗行,等量齐观?前面的六行是如此“浓重”而“直接”,这两行却是如此“稀薄”而“间接”! 一头的白发,搔首的行动,稀疏的白毛,插不稳的簪子,无法充分显示出深重的愁苦,而这分愁苦是前面六行塑造出来的。所以,就全诗而言,春望有好的起头,有好的中腰,却无好的结尾。个人每读春望,总为前面六行感动良深,读至最后两行,则有冷漠感。 (黄维樑 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22页。),1、阐发研究的性质,阐发研究是中国学者开创的具有自觉学科意识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它运用生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