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_第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_第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_第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_第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重点与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的主要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2、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及其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3、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征及其与发展趋势的关系 4、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性的关系,.,一、科技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巨大影响,1、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革命 (四个方面) 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其关系 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 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其关系: 科学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运用理性思维方法所形

2、成的由基本概念、定律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属于“发现”的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而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各种手段、方式和工具的总和,属于“发明”的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从事满足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是伴随着使用劳动工具的需要和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生产需要、人类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科学革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科学被大规模

3、地直接转化为技术,爆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 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首先体现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古代,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和工艺成为直接生产力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成为直接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次,体现在改变人类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成为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和革命力量。 思维能力提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征服自然的变化 生产工具的改变成为社会关系变革的指示器 科学技术成

4、为摧毁旧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只研究过19世纪末以前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但他们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今天对我们仍有宝贵的启示。他们不是孤立地、单因素地考察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而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 这些观点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第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4页 1894年1月,恩格

5、斯在给一个德国大学生的回信中,再次强调这个思想。他在信中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98页,.,第二,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883年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写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一个人能象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373

6、页,.,马克思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曾说过封建势力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看成是比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他还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67页 恩格斯也指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60页,.,第三、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 1)近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反复明确地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

7、学技术,第29页。 “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190页。 科学将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2)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111页。)这是因为生产力总是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结。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着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旦作为基础的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原先的生

8、产关系也会或迟或早、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变化。,.,2、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六个方面) 20世纪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 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 和平、发展与改革,.,20世纪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宏观高速和微观领域 控制论、系统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了突破性发展 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技术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新兴产业崛起,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

9、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向、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资本主义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强,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复杂化,技术和工艺的合理性为统治秩序的合法性提供了有效的辩护,等等。这尽管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是,使社会矛盾大大缓和,而没有出现以往人们预料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 一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在生产经营、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等领域的高度国际化,使世界逐步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另一方面,它又使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社会主义和资

10、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事实上解体,不结盟运动登上世界舞台。,.,和平、发展与改革 世界经济关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世界带来了缓和和发展的潮流。 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的变化,使战争既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又成为遏制战争的因素。 南北差距的扩大,使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问题,也制约了发达国家的再发展。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的客观根据。,.,3、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社会制约性 (三个方面) 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 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社会对科技发展制约性

11、,.,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社会质量的物质价值,以及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并为这一变革创造物质条件的社会价值。 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改变社会劳动的结构 劳动方式: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解决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 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传播,推动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包括启蒙价值、认知价值、预见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 尤其在社会重大变革关头,科学技术为新兴阶级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对科技

12、发展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为科技发展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也为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供物质条件,还推动科学研究从经验水平走向理论水平。 社会关系:制约着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科技成果的实现 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政治民主、学术自由,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的指导作用,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彻底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大大促进新机器的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88页 “使用机器的工厂主,对力学一窍不通”,“英国的化学工厂主对化学惊人地无知”,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像吞并别人的劳动一样,并吞别人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4页 “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

13、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26页。,.,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在一定社会条件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当人类还没有学会如何共同来驾驭自己所创造的技术发明时,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和希望时,也会带来巨大威胁甚至灾难。如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诸如核利用失控、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可能把人的一切行为都按技术上最合理、最经济的规则来安排,而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的异化

14、有深刻的原因: 思想观念:过高估计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发展水平:科技效应的不可预知生 社会因素:资本和特殊利益集团对科学技术的绑架,有效的法律制约和制度监管的缺失,道德约束和正确价值观的丧失。,.,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与趋势,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 二个方面 ) 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技发展的特征,.,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学:两大理论、四大模型 相对论、量子论、物质结构模型、宇宙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地球板块构造模型 技术:八大新技术 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科技发展的特征: 科技发展加速化

15、科技知识综合化 科技研究集团化 成果转化产业化 科技人文交融化 科技社会互动化 科技发展全球化,.,2、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预期 (四个方面) 新科技革命的可预期性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大融合 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迅速拓展及世界科技发展 总体格局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复杂,.,新科技革命的可预期性 未来世界将面对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与几十亿人追求现代化生活的矛盾,这一需求和矛盾,强烈呼唤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的沉寂”已近百年,近现代以来技术革命的周期呈缩短趋势。 由此,可以总体判断,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

16、济结构的大调整,将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大融合 将出现一批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不同层面的大融合的科学技术群落和多学科创新的集聚,特别是将出现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科技等前沿技术群体交叉突破的形态。,.,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迅速拓展及世界科技发展 总体格局的变化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向着多元化和多极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复杂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挑战传统伦理。 科学伦理的发展,更加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必将建构一

17、种开放发展的伦理体系,理性地确定人对自然、社会和后代的责任,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和可持续发展。,.,3、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 信息科学和技术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能源科学和技术 材料科学和技术 基础科学理论,.,三、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1、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尚

18、未根本解决。 (3)、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组织机制。 (4)、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衔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 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何谓创新型国家 资源型国家、依附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以

19、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财富增长中起明显作用。一般而言,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R&D支出占GDP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小于30%。,.,43,创新型国家,非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左右创新型国家,.,44,创新综合指数 科技进步贡献率(70%) R&D/GDP(2%) 对外技术依存度(30%) 发明专利数,创新型国家的指标:,.,2007年各国R&D投入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各国R&D投入占GDP比重,.,建设创新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

20、由之路。我国要以最小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走依靠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在资金、人力资源总量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但我国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仍较创新型国家落后。表现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尖子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

21、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自主创新的意义: 1、全球竞争的新特点。当代社会正在向知识社会转变,知识和技术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美、日、欧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优势十分突出。它们通过全球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其国际竞争优势,使落后国家的学习成本不断提高,难以通过引进核心技术的关键知识而改变落后面貌,不得不停滞在跟踪和模仿阶段,处于被动地位。,.,2、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实践证明,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

22、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 3、我国长期“重引进,轻研发”的发展模式对国家的持久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日、韩两国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10左右,而我国2004年这一比例在1:015左右,使我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之中。,.,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规定今后15年工作方针: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自主创新: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53,量化指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进入世界前5位.,.,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