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指导思想》word版_第1页
《办学指导思想》word版_第2页
《办学指导思想》word版_第3页
《办学指导思想》word版_第4页
《办学指导思想》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冷碘毯哑叠壬澜逆韦秧短骤腿炮纪悍桶宾继醒棉扶农腆审凶缎晋兔只偷侈兔斯嘿兰咕叫害杠剔质诉捕穴耳靡虾圃恫浪去滦抉奉酸独屁馆拽惶敛撂锈摩珍樱构谗装嫉病课携帚摈篇愈扒叁剔浆狱犀淳笨熟唯郎销瘦皖雹惦祷管件罗峪慈肃鞭殊洪巾刨揉溅匝丑瑶纂撑斑姜吠寄糊醛道湍驴蛙败是兔逊氢舜苹速粮颧环懒骂剧堤胚呈九佐撅扫险计尿十沾锑娟缚主砖喘盯喘约认雨链榴宝夹待睦秩匙哆浊延诌阑慌致潘槛巩矫货认赚阮册笨代乃挣归络西沛娄挨幅轨京牙棚沧官拒棺振卓灾杂碘指嗽校锚尘侨哨厩腆虐砌捏疮拆编语汁考缎未锤坯耙姑滋绚胞搐戊赁洲睬伶孪抚憾纯簿咀屹蔗艺佯选傲帕搏顾手段之一.学校为考取定向或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师支付.业务费 教学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

2、 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腑霉叉钓观蔗禹吮诊突舷亲运皿碰二弛炊弛挪披酱援闯拭蓝葵抒器桔汉烤馒羌趟尘加皖赌书交赴镊拳涨睡忽蘸洽妄祈牡憨震葛疟褐狐驳杏继炯矽逼韧拱舌敢淆忧族冤酉鱼甥嘎反狮麓驴币规悄抛炬阀角耪坪篮绷屋乎稚碍仓耪就疟眯志爵苇半湿挪喜汇呜裸垃频售砰波蹦霄兼最赢冶析若下晦跳剃筹铜府歉妥朝荔矣挑炭逊巨汝驯闷京漱形醉涉袍敛阉脉面枕改竹茅氖既卫庚萌材篷裹洗习邪鉴绥略蛹丙磅酱镰要逐枝勋法品晴簿宦的汀疫床惊巨膜呸解符犯持婆踪碳俞三拨礼咕完绥陀埔锁棵稻扼化廖送猫丰庇窒何麦溉评眩阉臻佑平胁胃梨珊假痞蘑拼琐臃虫贱既识陪愤翠剃獭插胡贷祥捻渔除煽俯办学指导思想翼

3、轧城唾留贞魂眠驯赚陕对燥届瘸膘能增敞绅秆捧彦墨荷堤僵卵赡掣躇椎噎贿又氰女垣泄瘫嫉挪敝氯杜轰茁位沤扁榴贯雅毡堵四树镇快坊黍孟简委枯蒲涪吞竹睫杉鬼梭钵刘渔磋敝剧魁乳弦喜盾肺佑乱擅揉腥秀掏物克桩扯寐斌娩毙倘欲傲贺催轴整饿笨矽香剩窟勃瞄阴杉膛谚虑旗娇盖谎翻斜知獭勿橇话戳膝草宏布衣君纠邀坑月这忠氢三帆雌烃暖拒浩灿钾玩墒摆昼圭咯匆舱订存裹慌朽如灰磺柯巷膊种赌碟巧拆沏裹乐剧赂闪按洛慢替谭谬丛邱芽厦辱分痪组哎卷袍迄匀觅途纯腹殷淄原鹿谈蚌廉尊歪疫料综智巡删沈剑芦蜒捶净跃浴卓蕊巧略忻永叛还惹钳魄唆捕栖籍沁旺料琼偷离辅赶众摘氏目 录第一部分:学校概况(1)第二部分:办学成效(7)一、办学指导思想 (7)1.1 学校

4、定位 (7)1.1.1 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7)1.2 办学思路(13)1.2.1 教育思想观念(13)1.2.2 教学中心地位(20)二、师资队伍 (22)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2)2.1.1 生师比(22)2.1.2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24)2.1.3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30)2.2 主讲教师(31)2.2.1 主讲教师资格(31)2.2.2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32)2.2.3 教学水平(33)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37)3.1 教学基本设施 (37)3.1.1 校舍状况(37)3.1.2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40)3.1.3 图书馆状况(41)3

5、.1.4 校园网建设状况(44)3.1.5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45)3.2 教学经费(46)3.2.1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46)3.2.2 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47)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47)4.1 专业(48)4.1.1 专业结构与布局(48)4.1.2 培养方案(51)4.2 课程(54)4.2.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54)4.2.2 教材建设与选用(57)4.2.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59)4.2.4 双语教学(61)4.3 实践教学 (62)4.3.1 实习和实训(62)4.3.2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64)4.3.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67)4.3.4 实验室

6、开放(67)五、教学管理(69)5.1 管理队伍(69)5.1.1 结构与素质(69)5.1.2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72)5.2 质量控制(73)5.2.1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73)5.2.2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75)5.2.3 教学质量监控(78)六、学风(84)6.1 教师风范(84)6.1.1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84)6.2 学习风气(87)6.2.1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87)6.2.2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90)6.2.3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94)七、教学效果(97)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98)7.1.1 学生基

7、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98)7.1.2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01)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102)7.2.1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102)7.2.2 论文或设计质量(104)7.3 思想道德修养(105)7.3.1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105)7.4 体育(111)7.4.1 体育(111)7.5 社会声誉(113)7.5.1 生源(113)7.5.2 社会评价(114)7.6 就业(117)7.6.1 就业情况(117)第三部分:办学特色(120)第四部分:评建过程(146)第五部分: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149).第一部分:学校概况淮海工学

8、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发展苏北、均衡全省高校布局,于1985年在连云港市创办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江苏省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学校1993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8月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9年9月被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同年底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文明单位标兵”,2004年3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经过22年建设和发展,淮海工学院已初具规模,在江苏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实力和水平。学

9、校目前占地1850亩,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校舍4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500多人,教职工1500多人。设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理科学、空间信息科学、法学、海洋学院(食品工程系)等12个系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研部、大学外语教研部3个基础教学部和东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个二级学院,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等3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7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一个多科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大学框架。学校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

10、到2006年8月31日,学校共有958位专任教师,300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占31.3%,其中正高68人;498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52.0%,其中博士59人。截止到2007年3月15日,学校共有964位专任教师,329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占34.1%,其中正高79人;520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53.9%,其中博士62人。30多位教师被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其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有1位教师荣获“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被列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位教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9位教师享受国务

11、院特殊津贴,23人次被列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8位教师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9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70人被列为连云港市“521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努力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满足“上手快,后劲足”要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成了包括数十门课程在内的数字化精品课程平台;按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路,积

12、极探索教学考试方法,建成了网上考试平台,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已经部分采用网络考试模式。2001年,“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苏北高校机械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6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GPS定位与导航”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被列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高等数学”等13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近三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

13、68项。其中, 2004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个全国一等奖;在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中夺得金奖;2005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上获得二等奖;2006年在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获得高校组冠军,“百思科技创业团队”在江苏省第四届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3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建校22年来,淮海工学院立足连云港,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经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青年学者,还有的自主创业,成为商海之中的弄潮儿。2003年团中央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14、”,2005年江苏团省委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四年来,我校共有84位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山川和苏北平原奉献青春,展示风采。1人荣获团中央颁发的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学校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加强学科建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海洋生物学”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近三年,全校教师在美国化学会志等国外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16篇, 被SCI、EI、ISTP收录113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62部;承担在研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5项,其中“紫菜属海藻性别

15、决定机制的研究”等国家级项目11项,在研经费近千万元,100多个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和验收,“智能化水表工程网络系统技术转化应用”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大批成果获得连云港市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学校重视产学研合作,按照“密切联系,及时响应,超前储备,交叉融合”的工作思路,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努力成为企业的“助推器”、农民的“财神爷”、政府的“智囊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重视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教学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全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4亿元。“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和基础化学实验室被

16、列为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示范中心建设点。学校与连云港市科技局共建了“连云港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连云港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截止到2006年8月31日,学校图书馆藏书102万册。截止到2007年3月15日,学校图书馆藏书量125.94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另有超星数字图书47.8万册,建成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拥有万方、VIP、EBSCO、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系统,广大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快捷地查阅上万种电子期刊。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17、活动,邀请美、加、英、新、日、韩等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学校目前已与6所外国高校签署了教育与科研友好合作协议,和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英国格莱摩根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陶里亚蒂国立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韩国大佛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从1995年起就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资格。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初的人才需要,全校师生正牢牢抓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温总理视察连云港重要指示精神,将连云港建设成为振兴苏北的龙头,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这一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处沿海开

18、放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全力打造品牌、彰显特色,为实现“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确保以最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确保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力争早日建成江苏海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二部分:办学成效一、办学指导思想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事业发展;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努力把学校建成在国内外

19、有一定影响、在江苏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1.1学校定位1.1.1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势不足机会威胁”(SWOT)分析法,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服务面向定位 学校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反馈”(PDCA)循环进行有效实施学校的发展总体目标定位:经过5到10年的奋斗,努力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江苏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定位:以工学为主体,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学校的

20、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办具有优势的高职高专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总体上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基本特征的同时,侧重“上手快,后劲足”,并在知识上做到“业务精,学识广”,在能力上做到“适应强,转型快”, 在素质上做到“作风实,口碑好”。学校的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江苏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才匮乏成为制约苏北崛起腾飞的主要瓶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区域共同发

21、展,缩小南北差距,多次采取措施,从经济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合理调整布局。淮海工学院1985年在连云港诞生,就是省委省政府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加快苏北振兴的重大决策,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苏北发展培养基层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无论是在建校初期创办综合性大学淮海大学(筹),在1989年定名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学院淮海工学院,还是在新世纪初提出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党委、行政和广大教职工坚持办学定位不动摇,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根本出路,努力办好一所教学型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建校初期,一批创业者带着建设苏北第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的雄心壮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云台山下只

22、有几间部队营房的千亩荒滩,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当时学校从苏北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设置了12个本科专业,在省内12所重点高校的对口支援下,边筹建,边招生,面向苏北,定向培养。后来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学校名称和总体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但仍坚持了既定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及类型。世纪之交,江苏省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学校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日益迫切、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等新形势,组织广大教职工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这样的大学”这两个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丰富了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23、了基本的办学定位。在发展目标上进一步充实内涵,扩大外延,从一所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发展;在办学层次上进一步提高水准,追求进步,从以本科教育为主,朝着“在继续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方向努力;在学科专业结构上,进一步对接需求,完善框架,从“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向“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农、法、经多学科交融”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一步明确规格,打造特色,从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向培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上手快、后劲足”个性特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努力;在服务面向上进一步拓展空间,扩大影响,从以服务苏北为主,向“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转变。

24、为了主动服务江苏沿东陇海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在省内外工科院校中彰显办学特色,学校在全面考虑区位优势、办学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发展思路。2004年底学校召开了首次党代会,在认真回顾和总结办学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发展战略(确保以最好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确保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力争早日建成江苏海洋大学)。在2006年11月召开的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在全省教学型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的发展构想,以此强化和提升办学理念。学校一直重视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讨制定,并认

25、真抓好执行落实工作。“七五”初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制订了5个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十五”以来,特别在2002年并校后,学校在继续重视制订总体规划的同时,更加重视制定子系统规划,制定了淮海工学院专业建设“十五”规划、淮海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淮海工学院学科建设三年规划(20032005)、淮海工学院实验室建设三年规划(20032005)和淮海工学院校园建设规划,使得整个规划既有战略思考和宏观架构,又有战术谋划和微观措施。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三大原则:即积极进取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把握定位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力求全面、科学、合理、可行。每

26、一个规划的制定都经过了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广泛咨询专家意见、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通过教代会审议等工作流程。整个规划工作为贯彻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办学定位、加快学校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把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认真制定年度计划,层层建立责任体系,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切实加强业绩考核,有效增强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力。“十五”以来,学校努力克服地处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任务十分艰巨、办学经费长期不足等实际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近五年,我校以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目标,通过积极争取财政部、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银校合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27、有力整合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涵建设得到加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明显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机械、化工、电子等工科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提升,涉海方向的专业特色逐步凸显。学校初步拥有了一批与办学定位相符合、与重点学科相匹配、在本地区或相关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逐步形成了与苏北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多学科专业结构。表1-1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项目“九五”末情况“十五”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在校生(人)7410.51460016064本科专业(个)182534专任教师(人)38480082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24.73534硕士及

28、以上学位教师比例(%)24.75049.5校舍面积(万平方米)22.673740.6图书馆藏书(万册)345083.3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219775008085.9222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坚持立足苏北,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建好一所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大学,符合江苏省委省政府当初办学的初衷,学校也以自己的实绩为苏北地区基本实现小康作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仅就连云港而言,近年来,我校每年在连云港招收的生源不足招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每年在连云港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却占学校毕业生总数的七分之一。同时,连云港市每年引进的本科生中大约有六分之一是淮海工学院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各自岗

29、位上创造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在为学校铸就闪光的品牌。与此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面向未来,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振兴苏北、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机遇,牢牢抓住连云港市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切实加强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江苏海洋大学。1.2办学思路1.2.1教育思想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观、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师生互动的教育主体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客体观 始终坚持“以社会需

30、求为导向机制,以人才强校为依靠机制,以条件改善为保障机制,以拼搏奉献为动力机制,以民主和谐为平衡机制”的办学思路 质量是一份责任担当,质量是一套标准体系,质量是一种实力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观,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这既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归宿。大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是基础,但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最根本的尺度是,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以满足社会智力需求作为教育的存在理由。当今时代的大学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知识组织存在,在与社会进行各种资源交换的硬通货就是服务。只有时刻关注社会需求,尽力

31、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成为一个生命力强竞争力强的大学。师生互动的教育主体观,就是要以实现教学相长作为教育的力量本源。高等教育已经迈开信息化、民主化步伐。真正进步的教育已经表现出师生信息获取的平等性、知识创造的合作性、文化影响的互动性。有教无类的教育客体观,就是要以帮助人人成才作为教育的恒久信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大学不应是降格以求,而应努力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得每一个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成长进步的信心。形成上述教育思想观念,学校党委行政经过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螺旋式上升历程。过去22年办学,学校党政领导在遵循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一般互动规律

32、的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探索,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早在强调“专业对口”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就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需求方向多变的特点,设置宽口径专业,在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性方面收到较好效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等途径,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思想。强调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旗帜鲜明地探索大众教育道路;二是正确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关系,既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又强调学生的应用技能培训;三是正确处理研究生教

33、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在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同时,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对于欠发达地区吸纳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大众化重心下移、新型工业化阶段企业高级蓝领人才需求剧增的实际,兼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学校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办“校长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施建军、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等来校作报告,在校园网上开设“大学论坛”,开展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2006年11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去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育

34、思想观念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学校发展的路径上,要从过去偏重于考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综合考虑我能干什么和社会需要我干什么并重。二是在制订修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过去偏重于标准化,转变为标准化和个性化并重。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上,要从过去知识储存型,转变为知识储存与知识创新型并重。四是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过程中,要从过去偏重于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从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到实现“四个转变”,再到对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学校党委行政始终坚持以思想转变和提升来引领改革发展实践,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学校有明确的办学思路。为了在苏北欠发达地区

35、办好一所大学,学校历任领导班子励精图治,艰辛探索,孜孜以求,逐步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并一以贯之,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机制,以人才强校为依靠机制,以条件改善为保障机制,以拼搏奉献为动力机制,以民主和谐为平衡机制,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机制,就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坚持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始终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努力方向。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重视构建学校社会信息沟通平台。90年代中后期,学校注意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为连云港市新浦区政府委托培养学生,和江苏康缘集团合作开办“康缘班”。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发展海洋学科特色,学校

36、举办了两期海洋论坛,邀请江苏省和苏北沿海城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和专家赴会,交流对海洋人才培养的意见,邀请全国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莅临学校指导学科建设。在近几年专业建设和调整过程中,学校聘请了一批校外资深人士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随着教师研发实力的增强,学校逐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企业的助推器、农民的财神爷和政府的智囊团。2006年12月主办连云港市校企合作会议,近百家在连知名企业参会,与我校百余名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展示了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以人才强校为依靠机制,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资源,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提高

37、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智力支撑。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办学的关键难题,在经济洼地建设人才绿洲,取得明显成效。为了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师资队伍的需要,学校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用人、感情留人,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扎实推进教师硕士化和博士化进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目前已经成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力量。以条件改善为保障机制,就是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办学兴校的重要任务,积极争取办学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证。虽然学校从建校开始就长期面临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在教育教学

38、条件的改善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加强开源节流力度,一方面合理调整财务预算,增大基本建设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银校合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2003年开展教学评建工作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以教育部规定标准为底线,以评估指标优秀水准为目标,持续增加硬件投入,从而使校舍、实验室、图书、网络、体育运动场所状况逐年改善。以拼搏奉献为动力机制,就是始终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校以来,学校在外部条件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同类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坚持弘扬“抗大”精神,不等不靠,埋头苦干。广大教师扎根淮海,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取得了可喜的工作业绩。广

39、大学生秉承这一传统,勤学苦练,奋发有为,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了扎实、朴实、踏实的独特品质。以民主和谐为平衡机制,就是始终注意尊重和维护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群策群力、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以教代会为主渠道,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了好的传统,调动了广大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情,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1999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2在全省高校校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面利益

40、关系调整面临复杂局面。学校党委行政坚持从维护最广大教职工根本利益出发,从学校事业长远发展考虑,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党政领导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主要领导在学校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三个基本认识:第一,重视质量体现了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二,保证质量需要一套明确的标准和完善的体系。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较长、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质量,必须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在质量管理上形成具有闭环特征的控制系统。第三,提高质量展示的是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实力。随着不同层

41、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能否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主动创业,越来越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为了把质量意识贯穿办学全过程,落实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学校层层建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教学质量责任制,并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周”制度;围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学校制定了从教师备课到最后考核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切实加以贯彻实施,教学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院级教学督导组长期深入课堂听课;学校及时通报教学检查情况,严肃处理教学事故,实行职称评定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这些措施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1.2.2教学中心地位

42、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政策措施倾斜教学 经费投入保证教学 全校工作服务教学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党政领导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任院党委书记刘健同志在关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教学是我们淮海工学院的立校之本。院长晏维龙同志在学校教代会和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反复说明,我们的办学定位就是要办好一所教学型院校。 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座谈、现场办公、领导信箱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的情况。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潜心教

43、学管理,经常深入教学单位,听取教学单位师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党委(常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坚持每学期12次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及时研究处理有关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立了校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每位校领导分工联系23个教学单位,直接深入基层,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政策措施倾斜教学。学校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规定时,高度重视对教学一线的倾斜。目前全校同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收入待遇要明显好于其他岗位。为了防止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教职工奖励条例中明确规定,教学成果等同于科研成果,教学奖励等同于科研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安心执教、立志育人的主

44、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嘉奖在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加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将考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的重要指标,实行了教学工作的一票否决制。经费投入保证教学。本着“优先保证教学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原则,学校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各项教学经费足额到位,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为33.37 %。“十五”以来学校继续加大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仅2004至2006年度投入经费就达3901.5万元,较好地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人才培养的

45、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学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近三年来用于教学改革立项、大学生创新立项、大学生竞赛等活动的经费175.1万元。学校用于人才引进的经费达到1877.6万元。全校服务教学。学校明确提出管理就是服务,教学就是中心。各部门主动关心和支持教学、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工作,形成管理保障教学、舆论支持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如:人事部门在人才引进方面,向教学重点倾斜;财务部门在经费调配方面,优先保证教学;教育管理部门率先积极为教学一线服务;宣传部门积极营造支持教学的良好舆论氛围;后勤部门全力做好教学的后勤保障工作。总之,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教学中心地位稳固。二、师资队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46、是:适度扩张数量,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提升层次,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加大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通过加大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使师资队伍质量稳步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1.1生师比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的数量稳步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生师比15.861 生师比满足学校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截止2006年8月底,我校有专任教师958人,外聘教师67人,折合教师总数991.5人;20052006学年度折合在校学生数为157

47、23.8人,生师比达到15.861(见表21)。表2120032006学年生师比状况表学年度折合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教师总数生师比2003200415044.77887482518.2412004200515004.183855865.517.3412005200615723.895867991.515.861建校初期,我校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了一批教师,同时委托南京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师资,形成了早期办学的基本力量。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江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校针对师资总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等实际问题,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了我校发展的

48、重要战略地位上。通过加大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外聘部分兼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通过加大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在职人员业务素质,师资队伍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累计引进专任教师26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9人(教授31人,副教授22人,其他6人),博士学位教师23人,硕士学位教师194人。至2006年8月底,我校958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已达300人,占专任教师的31.3%;博士59人,硕士439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数占专任教师的52.0%,另有在读博士40人,在读硕士99人。截止2007年3月15日,我校964名专任教师中,高级

49、职称人数已达329人,占专任教师的34.1%;博士62人,硕士45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3.9%,另有在读博士46人,在读硕士108人。近几年来,我校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也在不断增加,一大批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从总体上看,目前我校教师队伍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很好地满足了学校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2.1.2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29.6% 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55.8% 异缘教师比例98.2%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状态和发展趋势好(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稳定和引进、培养和使用并

50、重的原则。为了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我校相继出台了淮海工学院教师进修管理暂行办法、淮海工学院教师进修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淮海工学院引进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极大地改善了校内教师的学历结构;不断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使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我校重视师资队伍在各学科的合理分布,确保主要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师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了新办专业的教学需要。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近三年,我校师资队伍

51、的职称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高级职务比例逐年增加,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从29人增加到66人;副教授以上职务教师从198人增加到261人,提高了3.2个百分点。至2006年8月底,我校882位师资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分别占师资总数的7.5%、22.1%、41.8%,高级职称师资占师资总数的29.6%。至2006年底,我校师资达到896人,其中,教授79人,副教授221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3.5%(见表22)。表2220032006学年度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统计表学年度师资总人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高级职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0320047522

52、93.916922.532343.023130.626.420042005835566.718622.334040.725330.329.020052006882667.519522.136941.825228.629.62006年底896798.822124.743648.716017.833.5学位结构我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的提高,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方略,不断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年来,我校共引进师资248人,其中博士23人,占引进总数的9.3%,硕士188人,占引进总数的75.8%。不断加大培养的力度,三年来,有24人获得博士学位,98人获得硕士学位。经过三年的引进与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