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篇教材精华梳理05统编版教材七_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1页
(江苏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篇教材精华梳理05统编版教材七_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2页
(江苏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篇教材精华梳理05统编版教材七_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3页
(江苏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篇教材精华梳理05统编版教材七_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4页
(江苏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篇教材精华梳理05统编版教材七_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梳理(五) 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39首古诗词曲鉴赏,第一篇教材精华,编者按 本梳理内容的说法和关键字最大限度按照教师教学用书; 为您提供两种复习模式:按教材顺序、按题材主题分类。,1.观沧海七上/4/山水田园类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这一决定性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日后便可全力挥兵南下攻打南方割据势力,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于是诗人在归途中登山临海,写下本诗。 (2)炼

2、字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3)情感诗歌通过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4)修辞方法“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5)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 虚实结合“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景;“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色。 动静结合

3、山岛耸立,是静态;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6)形象全诗塑造了诗人昂扬奋发、踌躇满志、胸襟阔大、满身豪气的形象。 (7)主旨本诗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观景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4/送别类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梳理】 (1)

4、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愁心”。“左迁”即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遥,遥想,遥祝。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天宝七年(748)被贬为龙标尉。此刻,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下本诗。 (2)炼字“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3)典故“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氛围。,(4)意象“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常代表伤感。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

5、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7)表现手法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 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 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后两句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

6、,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8)主旨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3.次北固山下七上/4/羁旅思乡类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归”。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地、楚地之间,难以归家,故写此诗。 (2)炼字“平”“阔”: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正”“悬”:“正”是顺而和,“悬”是端端直

7、直地高挂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能“悬”。 “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3)典故尾联在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了思乡之情。 (4)意象“舟”常含漂泊的含义。“帆”常比喻游子。“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5)哲理(颈联)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6)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关键字:客、归),(

8、7)修辞方法首联、颔联运用对偶。首联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的羁旅漂泊之情。颔联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8)表现手法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9)主旨本诗写诗人一路来到了北固山下,看到了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早春景象,触发了心中的情思,想起了远别的家乡,抒发了诗人悠长的思乡之情。,4.天净沙秋思七上/4/羁旅思乡类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重点梳理】 (1)炼字“瘦”,瘦弱,以“瘦马”表现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

9、之情。 (2)意象“鸦”常象征衰败荒凉之兆。“西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夕阳”常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3)情感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之情和浓浓的乡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4)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烘托(衬托)。通过一系列景物,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内

10、心更加孤独),(5)主旨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6)语言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5.夜雨寄北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爱情思亲类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此诗约于公元851年,李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此时,诗人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儿女远在京城。本诗便是诗人滞留四川的四年间写给妻子的。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寄北”。 (2)炼字“涨”字用词准确,极富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

11、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情思。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回家的日期,意图促其早归,己答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3)意象“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4)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5)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衬托。后两句是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6)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阐发了孤寂

12、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6.木兰诗七下/8/爱国征战类 乐府诗集,【重点梳理】 (1)炼字 b部分通过“旦”“暮”两个时间名词来体现时间的推进,介绍了木兰从离家到黄河边以及从黄河边至黑山头,形容军情紧急以及行军速度之快。“火伴皆惊忙”的“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伙伴得知木兰性别后的惊讶表情和心情,也体现了伙伴对木兰身为女性却如此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敬佩之情。 (2)情感a部分表现木兰因父亲被征兵的事情而忧思深重。d部分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一心只求还乡,表达了她对故乡和父母的眷恋之情。全诗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品质。,(

13、3)修辞方法互文:诗中b部分画波浪线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烘托出木兰忙碌地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诗中c部分画波浪线诗句运用互文修辞方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征途之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木兰战功赫赫,所得赏赐非常之多,从侧面突出了她的英勇善战。,最后四句以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

14、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给予了讴歌和赞美。 (4)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女扮男装的智、征战的勇的优秀品质的奇女子形象。(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平民生活,既是平民少女又是巾帼英雄,既是矫健勇士又是娇美女儿),(5)表现手法比兴。 a部分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渲染。 e部分前六句用排比铺叙和渲染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烘托了家中的欢快喜庆(欢乐)的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衬托。 e部分后四

15、句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6)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7)语言特点重章叠句(复沓)。b部分后八句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使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也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8)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机智、不慕高官厚禄的高贵品质和敢于担当、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7.登幽州台歌七下/20/咏史怀古类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6、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独”。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担任参谋,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职。陈子昂连受挫折,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2)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 悠”是“辽阔、遥远”之意,展现了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3)典故诗

17、人引用“幽州台”的典故,以无缘遇到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表达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4)哲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 (5)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寂寞、苦闷、忧愤的情感。 (6)形象诗歌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孤独悲伤的封建士大夫形象。,(7)表现手法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时空的对比奠定了诗歌悲凉孤寂的基调。 衬托。后两句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的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

18、渺小。 (8)主旨此诗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现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8.望岳七下/20/山水田园类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此诗为24岁的杜甫在落第后的漫游途中所作,是杜甫现存的最早的一首诗。岳,高大的山。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三首,分咏东岳、西岳、南岳,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炼字题目中的“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泰山,或远望泰山整体

19、,或仰望泰山周围,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钟”在颔联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人格化,使其有感情,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颔联“割”字,将山南晴朗、山北昏暗的景色勾勒出来,“昏”和“晓”被割 开,明暗对比强烈,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会当”)“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3)情感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诗,透露出诗人对泰山奇景的喜爱和赞美、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20、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态度,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高度”的哲理。,(4)形象诗歌塑造青年诗人意气风发、心怀远大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奋发进取的形象。 (5)修辞方法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颔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大自然钟爱泰山,赋予了其神奇秀丽的景象。 (6)表现手法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颔联、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泰山的静景,颈联写“曾云”“归鸟”,由静转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颈

21、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泰山时的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高大;尾联,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7)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奇、高大、壮丽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广阔胸怀。,9.登飞来峰七下/20/言志抒怀类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不畏”。飞来峰,即飞来之山,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宋仁宗庆历十年(1050),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任满,回老家探亲,

22、值此仕途得意之际,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时年29岁。 (2)炼字“千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塔高。“浮云”是双关语,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是整首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大无畏的精神。 (4)形象诗歌刻画了年少气盛的诗人坚持正义、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5)哲理后两句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和“不惧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是我站得高的缘故”的哲理。 (6)修辞方法前两句以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塔高,寓意诗人站位高远,为后文“不畏

23、浮云遮望眼”做铺垫。第三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浮云”是双关语,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使诗歌更具深意。 (7)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前两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塔高。“千寻”从正面说明了塔的“尺寸”之高;“鸡鸣见日升”暗含因果关系,只有“塔高”才能在鸡鸣时早早地“见日升”,也从侧面表明了塔高。 (8)主旨这首诗通过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战斗精神。,10.游山西村七下/20/山水田园类 陆游,【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陆游任隆兴府通判,因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而被罢官。

24、此诗写于1167年诗人闲居在家期间。山西村,诗人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 (2)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3)情感颈联,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全诗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 (4)形象诗歌刻画了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形象。 (5)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世间事物消长变化

25、。 (6)修辞方法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述了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山西村民风的淳朴、乡民的热情好客和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7)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一方面通过对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待客共欢等场面来描述农村田园风光的淳朴欢乐,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明为写景实为寓意,表达了作者内心豁然开朗、对前途重拾信心的心境。 (8)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乡村生活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只要坚持下去必然否极泰来的人生态度。,11.己亥杂诗(其五)七下/20/言志抒怀类 龚自珍,【

26、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离愁”。诗人自幼在京城,后又在京为官。己亥年(清道光十九年),正值鸦片战争前夕,诗人被迫辞官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北京。后来又北上迎接家眷,在往返途中他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活在苦难中的人 民,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一组己亥杂诗。本诗是作者刚刚离京时所写的其中一首。 (2)炼字“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3)意象“落红”即落花,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本诗则具有积极意义。,(4)情感前两句,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是离别寓居多年的京城的忧伤,二是逃出樊笼回到外面世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

27、,诗人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 (5)哲理(后两句)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6)形象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宽广、至死不渝的形象。 (7)修辞方法三、四两句运用了比喻,诗人自比“落红”,表明自己也愿意像“落红”一样,虽然身不在花枝(朝廷)而已化作春泥(辞官),但内心依然愿意护花(为国效力,护卫国家)。,(8)表现手法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落红”,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9)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

28、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人生志向。,12.泊秦淮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讽喻劝谏类 杜牧,【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杜牧深知晚唐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十分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又想到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写下了本诗。泊,停船靠岸。秦淮,即秦淮河。 (2)炼字“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担忧之情。 (3)情感后两句讽刺了醉生梦死、只顾贪图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 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4)典

29、故引用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借这一亡国之音表达讽刺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知国将亡,仍在效仿陈后主的亡国之举。 (5)形象既刻画了统治阶级和权贵们醉生梦死的荒淫奢靡之态和“不知亡国 恨”的无知形象,又刻画了对国家关切和忧虑,以及对统治阶级昏庸无度行为的批判慨叹的诗人形象。 (6)修辞方法前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7)表现手法烘托。诗歌的前两句写景,月夜是迷蒙的、黯淡的,氛围是冷寂的,烘托了作者的忧虑情绪。 (8)主旨本诗借古讽今,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借陈后主荒淫亡国讽喻、批判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

30、忧虑之情。,13.黄鹤楼八上/12/羁旅思乡类 崔颢,【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愁”。崔颢是河南开封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年纪轻轻便中进士,诗名很高。本诗是他登黄鹤楼时所写。黄鹤楼故址在武汉一带,有仙人费祎乘黄鹤在此歇息的神话传说。 (2)炼字第一个“空”有“只,只有”之意,表达了“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之情。 (3)典故首联“昔人”指仙人费祎,运用了“费祎登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怅惘之情。,(4)意象“白云”常表示神秘

31、,使人想起神仙、仙境,也常表示隐逸。“芳草”常寄托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日暮”常表示哀愁、感伤之情。“烟波”常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 (5)情感诗人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后生愁绪,抒发了寂寞、惆怅和思乡之情。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前两联侧重神话氛围,第三联写人间实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同样也是虚实的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写傍晚已至,江上一片凄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碍,引发诗人满怀愁绪。,(7)主旨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和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14.使至

32、塞上八上/12/边塞类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使,奉命出使。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河西节度使,后留在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本诗是在出使的途中所作。 (2)炼字:“孤”说明是一缕烽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衬托了大漠的空旷和纯 净;“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长”写出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情状;“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直”“圆

33、”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3)典故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 (4)意象“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5)情感诗人由孤寂的心境和漂泊的无奈(前四句),到变得达观(后四句),也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赞美。 (6)形象塑造了慷慨达观、关心国家的诗人形象。 (7)修辞方法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枯蓬和大雁自比,由眼前景物“征蓬” “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写出了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8)表现手法衬托。首联第一句以“单”字写形单影只,第二句写辽远的边疆,以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情景交融。颔联以枯蓬和大雁自比

34、,将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写人,随风漂泊的蓬草、孤独的归雁传达出漂泊无依的身世浮沉之感。 (9)主旨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漂泊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的景色时慷慨悲壮的豁达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15.钱塘湖春行八上/12/山水田园类 白居易,【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最爱”。钱塘湖即西湖,诗人时任杭州刺史,于早春时节游览后写下此诗。 (2)炼字“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眼前美

35、景的喜爱之情。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嫩柔,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说明燕子刚回,还没有筑巢,这两个词体现了早春的特点,明确这时正是初春时节。 (3)情感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4)修辞方法颔联和颈联运用对偶,尤其颔联对仗工整。 (5)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尾联,“最爱”直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寓情于景。前三联描摹早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透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6)主旨这首诗通过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之情。,16.饮酒(其五)八上/24/山水田

36、园类 陶渊明,【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心远”。饮酒是作者辞官归隐后所写的组 诗,大多直抒胸臆,是酒后即兴之作,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炼字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3)典故第九、十句用典,化用了庄子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4)哲理“心远地自偏”说出了感觉与处境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5)形象塑造了诗人不慕名利、清高、超脱、向往自由、安贫乐道的大隐者

37、形象。 (6)意象“菊”常常代表了孤傲高洁、顽强不屈、高风亮节。 (7)情感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全诗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恬淡心境,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8)修辞方法第三、四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回答了上文“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9)主旨本诗写了作者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中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悠然自得心境的追求。,17.春望八上/24/爱国征战类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

38、短,浑欲不胜簪。,【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国破”。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攻陷潼 关,正在陕西探亲的诗人被迫携家眷北上避难。七月,唐肃宗在宁夏即位,诗人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便前往投奔,中途被叛军所俘,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职较低,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本诗便写于困居长安的这段时间。 (2)炼字“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但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象却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了出来。“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形象塑造了

39、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4)情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5)修辞方法颈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6)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在写景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将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对比。“国破” “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两个词语中的“破”与“春”对比强烈,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7)主旨通过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18.雁门太守行八上/24/爱国征战类 李贺,【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多

40、写边塞征战之事,同名的诗作有很多。李贺生活的27年间,唐朝正值藩镇割据时期,藩镇叛乱和唐军的平叛战争此起彼伏,本诗是以其中某一场平叛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2)炼字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典故“易水”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送行之地,诗歌引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唐军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是燕昭王为延揽天下志士所筑,诗歌引用这一典故来表现官军杀敌报国之志。,(4)形象塑造了唐军将士勇敢顽强、不惧死亡、报效国家的群体形象。 (5)修辞方法“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1、”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敌军来势凶猛,守军严阵以待、处境艰难的情况。 (6)表现手法衬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出战争规模巨大,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7)主旨全诗凝练地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19.赤壁八上/24/咏史怀古类 杜牧,【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杜牧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这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以杜牧为代表的晚唐诗人与前辈不同,他们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感慨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吊古伤今成为创作的重要主

42、题,本诗便是借三国赤壁之战抒发感慨。 (2)炼字“东风”象征了机遇,诗人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总会有所作为。 (3)情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4)形象塑造了一个在江边凭吊古迹,感慨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5)表现手法比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以小见大。后两句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操、孙权的“势”与“运”,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 (6)主旨借对三国赤壁之战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

43、、无从施展的无奈。,20.渔家傲八上/24/言志抒怀类 李清照,【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随难民南渡,后来只身漂泊江南,孤寂困窘。南渡前后,她的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1130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艰险,这首气势磅礴的“豪迈词”便是根据航行经历所写。 (2)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景象。“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典故“三山”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相传为仙人所

44、居。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追求。,(4)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现了内心的苦闷、怨嗟。下阕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5)形象塑造了词人有才华、有理想、饱受流离之苦、对现实不满、孤苦无依的形象。 (6)修辞方法“九万里风鹏正举”引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借大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豪气干云。,(7)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千帆舞”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45、 (8)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作者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21.浣溪沙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言志抒怀类 晏殊,【重点梳理】 (1)炼字“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的情调。 (2)意象“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点明作者踏春饮酒、赋新词的生活情境。 (3)情感全词既有伤春之情也有惜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4)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5)表现手法对比。“新”与“旧”对比,表现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感伤。“去”与“来”对比,表现了词

46、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6)主旨本词通过对酒听歌的情境和花落燕归的春景,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22.关雎八下/12/爱情思亲类 (诗经),【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很多是男女爱情作品。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雎”指雎鸠,一种水鸟,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即关关,拟声词,指雎鸠的相和而鸣。“关雎”二字来自首句。 (2)炼字“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悠”叠用,感叹语气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3

47、)情感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写尽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4)形象塑造了青年男子大胆追求美好爱情并饱受相思之苦的十分执着的形象。塑造了采荇菜的姑娘文静、美丽贤淑的淑女形象。 (5)表现手法比、兴。“关关雎鸠”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第一个“参差荇菜”采用比、兴的手法,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6)表达方式描写。“辗转反侧”等运用动作描写,想象中的结婚场面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和追求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

48、。,(7)语言特点重章叠句(复沓)。“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句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富于变化,使得诗歌朗朗上口。用词讲究、音调和谐。多处运用“参差”等双声词和“窈窕”等叠韵词,增强了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8)主旨本诗写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23.蒹葭八下/12/爱情思亲类 诗经,【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同样出自诗经,蒹葭也抒发了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思念,但本诗中涉及追求者和“伊人”,人物性别都很模糊。根据课本第63页的“预习”提示,我们从爱情诗的角度

49、来复习这首诗。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眼是“从”,即跟随、追寻。 (2)炼字“方”“湄”“涘”三字是主人公追寻地点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苍 苍”“萋萋”“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意象芦苇(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4)哲理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惧波折,不计结果

50、,努力追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 (5)情感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思念的无限情意,以及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与伤感。,(6)形象塑造了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坚贞不渝的执着追求者形象。塑造了一个身份模糊、高洁、富有魅力、令人神往、踪迹飘忽的“伊人”形象。 (7)表现手法比、兴。分别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8)语言特点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51、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9)主旨本诗通过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过程,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表达了绵远悠长的思念之情。,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别类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本诗的诗眼是“离别”。王勃,六岁便能作诗,是个“神童”;十五六岁便担任朝散郎,是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他的诗慷慨豪放,这首写给往蜀州赴任的杜姓友人的送别诗便是其代表作。 (2)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拱卫着京城的雄伟景象,意境开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52、。“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 (3)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修辞方法夸张。首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营造出雄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5)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通过对长安离别处景色的描写与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写,将离别之情通过虚实景物的描写进行准确的阐述。 (6)主旨这首诗一改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

53、怀。,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24/言志抒怀类 杜甫,【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因对朝政不满弃官,从陕西携带家眷长途跋涉来到成都。第二年,在友人的帮助下盖了几间茅屋安身,但茅屋抵不住秋季的风雨,窘迫的生活和战乱中的黎民使得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2)炼字“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与“卷”“飞”“渡”“洒”“挂”“沉”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破屋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老无力”“呼不得”“倚杖”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反映了诗人穷困潦倒的现实处境,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3)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

54、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第一节表现了痛惜之情。 第二节表现了焦灼无奈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表现了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第四节表现了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无私胸怀。 (4)修辞方法第三节画波浪线句运用比喻,把多年的旧被比作冷铁,把突降的夜雨比作乱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窘迫的生活和秋雨的连绵细密。 (5)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第一节环境描写,极力写秋风的狂暴,以恶劣天气衬托人们的惊悸心理。,(6)表现手法衬托。第二节运用衬托,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和恼羞成怒的窘状。 烘托。第三节用屋破又连遭夜雨的凄凉气氛,烘托了

55、诗人悲戚愁苦的心境。 (7)形象全诗塑造了一个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而又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8)主旨通过描写茅屋残破的困窘、国与家均处于风雨飘摇之境的悲惨遭遇,进而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百姓,发出了“大庇天 下”的呼唤,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6.卖炭翁八下/24/讽喻劝谏类 白居易,【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古代皇宫的日用品,主要向宫外“采购”,中唐时期出现了专供皇宫采购的“宫市”。唐德宗年间,一些负责采购的宦官(即“宫使”)动辄强行压价,宫市制度成为公开的掠夺。白居易这首叙事诗便是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 (2)炼字“辗”既写出

56、天寒地冻,地面已经结了冰,突出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3)情感对宫市制度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与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4)形象塑造了卖炭翁长期遭受烟熏火燎,艰难困苦的劳动者形象。塑造了宫使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掠夺者形象。 (5)修辞方法两处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第一处说明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寄托,但也不过是温饱而已;第二处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6)表达方式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7、”对面庞、两鬓、十指的刻画和黑白颜色的对比,表现了老翁生活的艰辛,令人心酸。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了老翁的悲惨遭遇。 动作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驾”“辗”的动作,写出老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非常有画面感。,(7)表现手法对比。A.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做对比,突出老人境遇的艰难。“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做对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B.“翩翩”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

58、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以小见大。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宫市制度的掠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8)主旨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揭露了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宫市制度掠夺劳动人民的本质,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27.行路难(其一)九上/13/言志抒怀类 李白,【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不但没被重用,还受到权臣排挤,两年后被变相撵出了长安。在朋友

59、们饯行之时,求仕无望的他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 (2)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对比,反衬诗人内心的悲苦。“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3)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磻溪、伊尹梦乘舟过日边的典故,寄寓了理想仍在,希望得到明主赏识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期待被重新任用,表明壮志未减,重新振作的心志。 (4)意象“长风”“沧海”这种阔大景象一般与诗人的豪情壮志相关。 (5)形象本诗塑造了诗人虽心有苦闷、惆怅徘徊,但最终鼓起勇气,积极乐观追求理想的形象。,(6)情感这首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情感起伏变化,包含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情感。三、四句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五、六句写仕途艰 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七、八句写对政治前途仍抱有幻想;四个短句又表现出徘徊、低沉的心境;最后两句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显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7)修辞方法前两句运用夸张的方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