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pptx_第1页
2015.1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pptx_第2页
2015.1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pptx_第3页
2015.1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pptx_第4页
2015.1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ppt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朝阳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讲评,前言,201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分别从增加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加强长文本阅读能力考查,重视传统文化内涵,增加开放性试题分值和比重,设置作文选作题等几个方面,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小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涉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信息筛选、整合、加工。 客观题的作答: 1、浏览文本 2、两分钟内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3、大致步骤: 筛选语段中关联性和概括性语句; 筛选重要语句,加工出语段大意; 筛选语段大意,加工出文本思路。,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属于哪种霾?(2分),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

2、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

3、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实用类文本试题,1.第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 ”,与诗经卫风氓中“ , ”的“徂”意思相同。(3分) 2.第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2分) 亲贤臣,远小人,到,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小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涉及客观

4、题和主观题的信息筛选、整合、加工。 主观题的作答: 1、考试题型:特征、原因题型; 2、答题思路: 筛选语段中关联性和概括性语句; 筛选重要语句,加工出语段大意; 筛选语段大意,加工出文本思路。,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4分) 皇帝罪己。举贤贬奸。斋戒祭天(或“祈求神灵”)生产应对。 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4分)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是值得学习的。 其敬天畏命的精神,有效的治霾办法,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4分) 同: 都是由悬浮颗粒导致大气混浊、能

5、见度差的现象。 颜色为黄色或灰红色。 异: 主要成分不同:古代的霾中主要是尘土,现代的霾中多了化学成分。 出现频率不同:现代的霾比古代的霾出现得频繁。,诗歌鉴赏,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上片虚与实结合,而以虚为主;言事与言情的结合,以言情为主;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下片惜墨如金,赞美弹奏琵琶的绝妙技艺,结句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登临诗,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山(楼、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情思的

6、诗词。 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 理解登临诗要从创作主体的身份角色、登临活动的基本性质、诗词作品的抒情底蕴及作家的审美心态与时间概念等角度进行考察。,登临诗,两宋时期登临诗词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 (1)游赏娱乐。北宋时期,登临主体是一群文人雅士,登临性质属于旅游,主要抒写游赏娱乐之情,体现的是“乐感”意识; (2)慷慨励志。宋室南渡至南宋中后期,登临主体是一群忧国志士,登临性质属于壮游,主要抒写慷慨激越的复国之志,体现的是“忧患”意识; (3)黍离悲歌。宋末元初,登临主体是一群遗民隐士,登临性质可

7、称之为神游,主要抒写黍离之悲,体现的是“悲感”意识。,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写自己“多情多感仍多病”。“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的情语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只恨不能长久。“醉脸春融”,既似写伎姿,又似写自己的酒酣之态,与末句“斜照江天一抹红”相互映衬,抒发乐游多景楼的无限风情。 面对优美的风景形胜,虽然作者也写病写愁,但其立足点仍是出于对“乐”的追求。,文艺全才苏轼,苏轼早年成名,一生又多次被贬,音乐是他的精神食粮。苏轼用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用音乐来充实拓展其文学的内容,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篇章。 古琴世家眉山“三苏”(苏

8、洵、苏轼和苏辙) 苏轼认为,琵琶、筝这些民间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琴一样也是可以登大雅之堂并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乐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开放的胸怀,苏轼没有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独爱古琴的小圈子里,对筝、琵琶、笛子、洞箫、啸(口哨)、笙、方响等乐器也同样热爱,写下了许多优美文字,如: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李委吹笛、武昌山闻黄州鼓角、月夜与客吹洞箫饮酒杏下,诗歌鉴赏,润州甘露寺弹筝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以三峡孤猿的啼叫比琵琶声,以啄木鸟

9、啄霜树之声喻琵琶与筝的和鸣之音。这些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

10、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手法1分:都运用了

11、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解说诗句内容2分:“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周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 分析情感主旨2分: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或“空白”等)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表达效果1分: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文言文阅读,答题思路: 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文本大意; 再读文后那道“文意理解分析推断”题,把握文本内容、主旨; 再细读一遍,瞻前顾后疏通文意,推敲实词、虚

12、词的准确词义。,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 城 刘 梦 得 诗 豪 者 也 其 锋 森 然 少 敢 当 者 予 不 量 力 往 往 犯 之 夫 合 应 者 声 同 交 争 者 力 敌 一 往 一 复 欲 罢 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白,/,/,/,/,/,/,/,/,/,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 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

13、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交好 (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集录;写序 他的(诗)锋芒突出 对诗 对诗 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记录下来的(诗) 曾经;写了 官位不显达,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14、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步:将选项与原文信息比较对照。 第二步:逻辑推断。,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自己说是中山人,世代是儒生 提拔 精通 善于,擅长 入朝,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被太子欣赏任用 因为 称赞;才能 请一起(在)宫中商议;听从 兼任,叔文

15、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连坐)被牵连 (还)没到(连州) 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 只能用,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喜好巫祝 每次祭祀,敲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 有时参与这些活动 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

16、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被召回(京) 安排 执政的人;又被贬出 (是)猿猴居住的地方 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应该谨慎做事 让父母担忧 怨恨,责怪 责备做儿子的事 于是改调;迁任,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

17、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与原文信息比较对照: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刘禹锡,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

18、.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内容概括题。 第一步:读懂试题。 第二步:寻找信息源。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当时不用其言。 第三步:加工整合信息。,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荒废 言官

19、 缺少读书人;却 培养人材的方法 湮没不能发展 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学校;同“处” 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 苦于没有资金来供给,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五言诗 善:擅长 B.引禹锡与议禁中 引:延请 C.生徒三千余 徒:只有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 【说明】考查考生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解决办法:语法定位逻辑推断。 生徒三千余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动宾,并列,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管教育的官员 只是在国立大学里

20、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 在孔子庙中祭奠 每年(祭奠)花费 全国 却对办学却没有补益,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废除 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 拿一半 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官各自稍微增加一点俸禄 明显的样子 采用,加工整合信息 “天下少士”的原因是: 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 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

21、,增加教育投资。,语言基础与表达,将语言基础与表达分解到阅读题里,共计30分。 第1题第9题第15题考查实词8分;第15题考查字音字形题2分;第16题考查熟语2分;第5题考查表达连贯4分;第17题考查词义理解3分;第1题第2题第18题考查背诵默写11分。,15.(2分) B(A“怦”读“n”,C“咤”读“zh”,D“连篇”应为“联翩”或“连翩”) 16.(2分) D(“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一脉相承”指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17.(3分)C(“著作完成”有误,应为“史册”),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

22、确的两项是(4分) A.王安石给自己的宅院起名为“半山园”,蕴含着对王朝兴衰的历史回忆,寄托着清正廉洁的政治追求,含义深远。 B.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在半山园隐居,直到去世,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再度出仕,继续推行变法运动的改革理想。 C.如今的半山园被现代建筑包围、侵占,原本的屋舍已荡然无存,作者徘徊在门前,为后人渐渐淡忘王安石而痛心。 D.无论地位多高、能力多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王安石、谢安等人不懂这一点,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E.封建统治者想让自己的王朝不朽,却终被历史无情淘汰,原本默默无闻的工匠,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的名字。,20.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中写谢公墩和明城墙的用意是什么。(8分),写谢公墩,是为了将王安石与谢安联系起来(1分),借以表达王安石的政治追求(1分),并且从他们共同的追求和命运中提出思考(1分):为什么这些封建时代的杰出政治家都无法挽救王朝的衰落?(1分) 写明城墙,是用比喻的手法回答前面思考的问题(1分):忠臣良吏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如同结实的城砖(1分),优秀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制度如同牢固的地基和合理的整体形制设计(1分),封建王朝仅仅依靠前者,而缺少后面的重要因素,当然无法维系长久(1分)。,22.文章结尾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请简要解释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