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心理学教研组第一章 绪 论“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 洪应明菜根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及心理学史等基本知识,为深入学习心理学奠定基础。教学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结构剖析 2心理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概念(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对心理学定义的理解
2、: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同于学科。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按照学问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体现在它有自身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独特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众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表现在:成熟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量法等丰富的成果应用:教育、企业、医学等2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同于经验,规律一经揭示,则带有普遍意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与发现规律,并更好的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因此必须克服以经验代替规律或把经验当成规律的误区。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人有哪些
3、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则有利于把握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二、人的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又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过程,并且有注意始终伴随。(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指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
4、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具体表现在: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 心理学的任务(一)认识心理现象认识心理现象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描述、测定等过程,为总结心理现象的规律奠定基础。(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只有发现了心理活动的规律,才可以应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为人类预测心理发展、调控心理活动服务。二、 心理学的意义(一) 理论意义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心理学研究可以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 实践意义1学习
5、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3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研究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从众效应”、“权威效应”都是阻碍个体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心理效应。(二)发展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必须要考虑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可能。(三)教育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研究时,所有的研究必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而绝不能有害。也称人道主义原则。(四)系统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心理学研究时应从人的心理
6、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全面了解人的心理。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基本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了解其心理的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可信;缺点:费时、难以控制和重复。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严格的控制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引起某种心理想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精确、可重复。缺点:打破了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在现实中推广受限。(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真实、可信、便于推广;(二)辅助方法1.测验法采用标准化量具测量人的某些心理品质
7、的方法。常用的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2.个案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第四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 心理学的历史古老的过去(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学思想,古代的学者中都有对心理学思想的论述。例如,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人贵于万物,是由于人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孔子再三千多年前关于“温故而知新”等学习心理的论述,都较深刻的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心理学现象的深刻反思。(二)西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亚里斯多德所著的灵魂论一书被西方定为最早的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西方
8、许多哲学家、教育家也在各自领域中阐述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为心理学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 心理学的现状年轻的现在(一) 心理学的独立1心理学独立的基础(1)心理学知识积累日渐丰富,已形成了自己的内容体系;(2)心理学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已有别于哲学的思辨方法。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与主要心理学流派表1-1 当 代 心 理 学 流 派汇总表 内 容流 派代 表 人 物研 究 对 象主 要 理 论研 究 方 法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元素说实验内省法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
9、能意识功能说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苛勒意识的组织实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强化理论替代强化理论实验法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人格理论临床心理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马斯洛、罗杰斯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自我实现理论名人传记分析认知心理学流派皮亚杰、布鲁纳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儿童发展阶段论发现学习理论实验法(三) 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状况中国心理学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前),传播、移植欧美心理学;第二阶段(1949-1978),学习苏联心理学并试图展开心理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独创研究;第三阶段(1979
10、年至今),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努力将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结合起来。本章阅读参考资料:普通心理学,主编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主编 叶奕乾 祝蓓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复习题: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3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第二章 脑 与 心 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论语为政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心理的发生机制,理解心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并能运用本章的基本原理认识和说明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教学重点: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
11、反映 教学难点: 心理的生理机制教学辅助材料: 1大脑模型及各种挂图2多媒体课件。3声光反应时测定仪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证实了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1明代名医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的论断。2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对尸体解剖和大脑病理的研究也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论断。3近、现代动物解剖、医学治疗经验证明,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轴突、树突构成。(3)神经元的种类
12、: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和中间神经元(联络)。 (4)神经元的功能: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5)神经元间的传导方式突触传导 2中枢神经系统(1)低级中枢脊髓 结构:脊髓位于椎管内,略呈圆柱形,上接延髓,下端止于一根细长的终丝。其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内含中央管,中央管内有脑脊髓液,与大脑第四脑室相通。功能:传导功能,低级反射中枢(2)脑的结构与功能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构成。延脑,与脊髓相连,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调节呼吸、循环、心跳、血压、吞咽、排泄、呕吐等。桥脑,角膜反射中枢,也与听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平衡觉有关。中脑,视、听反射中枢,与机体姿势、随意运动有关,也与定向反
13、射有关。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皮下感觉中枢,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部的感觉信息都经丘脑交叉换元再传向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皮下中枢,可控制人的内分泌腺活动及维持体内平衡。(饱食中枢、饥饿中枢)下丘脑对情绪反应也有重要作用。(愉快中枢)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结构:大脑由两个发达的半球构成,重约1400克,表面积约2500平方厘米,它的表面是一层充满皱褶的大脑皮层。大脑半球由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三个沟裂分成四个叶和脑岛五部分,四个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功能:是所有信息的高级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顶叶是躯
14、体感觉中枢;额叶负责运动中枢,与动机、行为、计划、监督、性格等心理有关;脑岛是嗅觉中枢。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大脑左半球在言语、书写、运算、逻辑推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大脑右半球在空间关系、情绪、欣赏、艺术、音乐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功能具有代偿作用。相关实验研究:胼胝体割裂手术病人的实验。实验1:左、右眼半视野内的实验。铅字在左,笔字在右。实验2: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排列某种图形,病人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实验3:把铅笔放入病人左手中,病人只能用动作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它的用途,放入右手立即可用言语报告。小脑结构:位于脑干背面,
15、分左右两半球,表面积约1000平方厘米。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动作。受损伤,运动失调,直立不稳,不能完成精巧动作。3周围神经系统(1)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2)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3)植物性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广泛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主管内脏、血管、腺体的运动。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应。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3反馈:由效应器活动所引起的传入冲动。(二)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不
16、学而能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有的,是种族遗传的。无条件反射与种族延续有关,有助于机体生存发展。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等都属于无条件反射。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学会的、只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分为可以分为经典性条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以狗为实验被试研究得出的结论。这种条件反射有助于个体在生理与环境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以老鼠为被试进行研究而发现规律。这种条件反射对塑造个体良好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表2-1: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较 种类内容经典性条件反射
17、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研究过程狗在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建立联系老鼠在压杠杆与摄取食物之间建立联系不同之处动物是被动的适应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机体反应是不随意的没有塑造新行为动物是主动操作先有反应后有刺激动物的反应可控、随意塑造了新行为反射的神经机制有没有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条件反射。丛“望梅止渴”、“谈虎变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到学生上大课就说话,都可以说是条件发射。从神经过程看(巴甫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从揭示刺激物的作用看(斯金纳的研究),条件反射也是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形成反射所需时间不同,揭示程度不同,心理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四)
18、两种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信号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2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3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区别:(1)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2)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与丰富性不同。(3)两种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不同。联系:(1)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2)第二信号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调节者。(四)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规律:是指兴奋或抑制以刺激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到达一定程度后,又向原发点集中的规律。2相互诱导规律:在大脑皮层上一
19、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规律。相互诱导可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了兴奋过程,即为正诱导。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了抑制过程,即为负诱导。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 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一) 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反映形式1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2反映事物质的普遍属性无机物(机械、物理、化学的反映形式)植物(感应性)低等动物(感受性)环节动物(感觉)鱼类(知觉)哺乳动物(记忆)灵长类(思维萌芽)人类(全部心理现象)(二) 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1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现实、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现实、社会现实等。2没有
20、客观现实,心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1从反映的形式看,心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不同的,客观现实是客观的,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心理是主观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从反映的内容看,每个人的心理都受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个性特征等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带有主观特色。因此,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可以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可以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可以不同。3从反映的作用看,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活动之前有计划,有选择,活动中不仅能够适应现实,还能够改造现实,为自
21、己服务。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人既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自然的一面为心理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社会性的一面直接制约着人的心理的正常与健康。缺乏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人的心理不可能健康完善。实例1:狼孩的研究。从小脱离人类社会实践,不可能有健全的心理。实例2:劳工刘连仁的经历。成年后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缺乏与人的接触,也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实例3:“猪孩”的救助过程。在人类社会生存,而缺乏人类应有的实践活动,则限制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综上所述,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健全的人脑为心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客观现实和人类必要的实践活动
22、则制约着心理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本章阅读参考资料:普通心理学,主编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主编 叶奕乾 祝蓓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情境心理学,主编 傅道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主编 阴国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心理学,主编 王庆芳 隋光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普通心理学,主编 曹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学应用,主编 卢家梅 魏庆安 李其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复习题:1 试分析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2 如何理解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3 论述心理的实质4 试论述心理世人对客观现实的
23、主观映像 第三章 感 觉 和 知 觉“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 洪应明菜根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制约因素,学会运用感知规律分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重点: 1感受性的变化 2知觉的特性教学难点: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2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的概念及应用教学辅助材料: 1两点阈量规与挂图2多媒体课件光盘。 第一节 感 觉一、感觉的概念(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一切
24、心理现象的基础;2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3感觉有助于维持心理的正常进行。(三)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2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阈限的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它们之间呈反比关系。4韦伯定律:在中等强度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K=II(二)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2
25、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两类。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微弱刺激能够降低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4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例如,冷暖色调。(三)感受性的发展1涵义感受性的发展是指个体感受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的过程。2感受性发展的条件(1)感觉器官自身具有的潜能;(2)相关的实践活动;(3)个人的意志努力。第二节 知 觉一、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二)知觉和感觉的关系1
26、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从定义上看,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2)从依存条件上看,感觉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知觉则较大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及个性特征等。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二者同属于认知过程,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产生知觉;(3)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高级整合。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的选择性的涵义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知觉只对部分刺激进行清晰的反映,而对其余刺激反映的比较模糊的特性。清晰反映的事物被称作知觉对象,其余事物则为知觉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影
27、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性。增大差别,有助于知觉选择;而缩小差别,则不易被选择。知觉对象的运动。在比较稳定的背景上,运动变化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如新颖性、结构的特殊性等,容易引起知觉的选择。(2)主观因素:过去经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动机影响知觉的选择性;情绪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理解性1知觉的理解性的涵义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1)个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2)言语的制约作用。一般而言,用于指导知觉活动的言语越
28、准确、生动、形象,知觉的理解水平就越高。(三)知觉的整体性1知觉的整体性的涵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完整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2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知觉的恒常性的涵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特性。2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1)在知觉熟悉的事物时,经验影响知觉的恒常性。(2)在知觉不熟悉的事物时,参照系统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三、知觉的种类(一)物质知觉物质知觉指人们对物质特征的知觉。1时间知觉:是人
29、脑对事物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2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空间关系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空间定向等。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反映在人脑中,被人们所察觉。运动知觉可以分为真动知觉和错觉似动现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移。诱动知觉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二)社会知觉1定义: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2社会知觉的种类(1)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的观察和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审视,从而对自己产生的
30、认识。(2)对他人的知觉:指社会交往中,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内部世界,从而形成对他人整体的知觉。(3)人际知觉: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中的四种偏差: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深刻而持久。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只看到一个人的某种品质而看不到其他品质的偏差。近因效应:一个人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影响也较强烈。刻板印象:指人们按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去笼统地判断他人的一种认识倾向。(三)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错觉可以分为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位错觉等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四)
31、观察:是事先有预定目的、有计划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觉。良好的观察的特点:1客观。观察无主观色彩。2全面。不遗漏细节。3准确精细。能发现细小差别,准确无误。4敏捷深入。能抓住要害及事物的本质。5有创造性。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三、克服社会知觉偏差,处理好师生关系阅读参考资料:普通心理学,主编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主编 叶奕乾 祝蓓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情境心理学,主编 傅道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主编 阴国恩,南开大学出版社;生活心理学,(美)詹姆斯。O。卢格,黑龙江人民
32、出版社复习题:1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 如何理解知觉的特性3 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与运用感知觉规律第四章 记 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 论语为政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有关概念及一般理论,并学会运用记忆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组织课堂教学。教学重点:1遗忘的规律2复习应遵循的原则教学难点: 1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2影响遗忘的因素教学辅助材料: 演示材料与多媒体课件。第一节 记 忆 的 概 述一、 记忆的概念(一) 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可以解释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二) 作用1记忆是信息存储的仓库和
33、智力活动的基础;2人类的记忆具有巨大的潜能;3掌握记忆规律对师范生而言具有巨大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3)有助于师范生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素质。二、 记忆表象(一) 定义:人脑中保留的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二) 特征1直观性:具有模糊、片面、不稳定的特点。2概括性: 概括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三) 作用1记忆表象是人类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形式,是想象的基础;2记忆表象是感知觉向思维发展的中间环节,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三、 记忆的分类(一)按记忆保存时间长短划分,记忆可分为:1瞬时记忆: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储存时间大约为2秒到1
34、分钟。3长时记忆:储存时间从1分钟到终生。(二)按记忆内容划分,记忆可分为: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是用词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以思想、概念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第二节 记 忆 过 程 分 析一、 识记(一) 识记的定义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二) 识记的种类1以目的划分,识记可分为:(1)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进行的识记。(2)有意识记:有一定目的、经过一定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教学中
35、最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2以材料的性质和对材料是否理解划分,识记可分为:(1)机械识记: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此方法可以保证记忆的精确。(2)意义识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进行的识记。方法可以保证记忆的效率和提取的线索。意义识记有其优越性,而机械识记也有其必要性。若把二者结合起来,有意利用意义识记并辅之以机械识记,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三) 影响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识记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为活动对象,识记效果会更好。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一般而言,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更易于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
36、无意义的材料易于识记,数量小的材料比数量大的材料易于识记。3不同感觉通道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通道结合,识记效果最好。4识记方法不同的识记方法,识记效果不同。每一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二、 保持和遗忘(一) 保持1保持的定义: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2保持的变化由于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保持内容的“剪辑、加工”,使之更概括,或更完整,或更夸张突出。所以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 遗忘1遗忘的定义人脑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2遗忘的种类(1)暂时性遗忘:只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遗忘。(2)永久性遗忘: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回忆不
37、起来的信息。3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4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受时间因素影响,先快后慢。(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不同性质的材料遗忘速度不同,熟练的动作遗忘速度最慢,而抽象、无意义的材料遗忘速度较快。材料的数量也影响遗忘。一次性识记的材料数量越大,遗忘的量也越大。所以,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3)材料的序列位置一般而言,按顺序识记时,材料首位易于记
38、住,而中间部分易于遗忘。其原因是中间部分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抑制的干扰。(4)材料的意义和情感价值有意义、符合个人需要、能引起情感反应的材料个体更不容易遗忘。(5)学习程度学习程度是指对材料熟记的程度。一般而言,对材料熟记的程度越高,材料遗忘越少。其中,150%的学习程度既比较省时保持量又较大,是较为适用的学习程度。(三)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为了防止遗忘,复习时应遵循的原则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4动用多种感官,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三、 再认和回忆(一) 再认1再认的定义: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2影响再认的因素(1)识记的精确性与巩固程度
39、;(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二) 回忆1回忆的定义: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2回忆的种类(1)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2)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3影响回忆的特殊因素(1)场合因素心理学研究指出(Smith等,1978),识记场合与回忆场合一致,回忆效果好,否则,回忆的百分率降低。(2)姿势因素Rand and Wapner(1967)的实验研究表表明,识记姿势与回忆姿势保持一致,回忆的效果好;否则,姿势不一致,回忆的百分率降低。(三) 再认与回忆的关系1再认与回忆时记忆过程中的同一环节,同属信息提取过程;2再认比回忆容易一些,能回忆的材料一般都能再认,而能再认的材
40、料不一定能回忆。第三节 记 忆 的 品 质 及 培 养一、 记忆的品质(一)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指在单位时间内,个体所能记住的事物的数量方面的品质。一般速度快、数量大为好品质。如,“过目成诵”。(四) 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指对所识记材料的保持时间久暂方面的品质。一般而言,保持时间越久,此品质越好。(三)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精确性是指对事物识记和提取是否准确无误方面的品质。准确无误,则此方面品质好,“张冠李戴”则此方面品质不良。(五) 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实质能否及时地提取和应用记忆信息的品质。需要时能够及时提取,此方面品质较好;否则,关键时候不能应用记忆信息,则此方面品质不良。二、
41、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培养个体记忆品质应注意“查缺补遗”,根据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有信心。树立信心对个体记忆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记忆力失去信心,则会导致真正的失忆和健忘。(二)有目的。明确的目的是激发动机、调动内在积极性的基础。但切忌,目的应合理,标准要适当。(三) 有储备。良好的记忆品质不可能一日蹴成,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储备,才能为记忆新知识奠定基础。(四) 有情绪。在培养记忆品质时,必须考虑情绪的影响。(五) 有方法。记忆应遵循规律,也应注意方法的学习和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可以使人受益终生。阅读参考资料: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
42、学应用,主编 卢家梅 魏庆安 李其维,上海人民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主编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情境心理学,主编 傅道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普通心理学,主编 阴国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复习题:1 影响遗忘的因素2 教学中如何利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3 简述记忆的品质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第五章 思 维 和 想 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思维和想象的一般概念,熟练掌握思维的种类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想象力。教学重点:1思维概念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教学难点: 1思维的特征
43、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教学辅助材料: 1实验仪器-河内塔2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思 维 概 述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三) 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的反映。概括性的作用:(1)思维的概括性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2)思维的概括性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深度、创造性程度等智力活动的基础;(3)思维的概括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总结规律有赖于高度的概括”。二、 思维与语言(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自从人类掌握了语言后
44、,人类的思维主要是借助言语进行的。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语言中词的概括性和相应的语法规则都是长期思维的结果。(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1从形态上看,语言是物质的,思维是观念的;2从本质特征上看,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是心理现象;3从基本成分看,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词,思维的基本成分是概念。词是用来标志概念的,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4从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看,语言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从应用范围上看,语言和语法规则具有民族性,不同
45、的民族语言不同,语法规则不同;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思维可分为:1动作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2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思维:用抽象概念或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二)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1聚合思维: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得出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依据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获取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程度划分,思维可分为:1习惯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应用全新
46、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四)根据思维是否有严格的逻辑证明划分,思维可分为:1直觉思维:不经过一步步逻辑证明直接达到问题的结果的思维。2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过程。第二节 思 维 过 程一、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等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过程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一)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的过程。(二) 综合:在思考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联系起来组成整体的过程。(三)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乏任何过程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1
47、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依赖于分析;分析不能离开综合,分析中要有综合,因为离开整体,个别属性也就没有意义。2分析与综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分析不综合或只综合不分析都不可以,分析与综合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综合,而综合则是对分析结果的综合。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问题与解决问题1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可以包括四个因素:(1)问题的起始状态;(2)问题的起始状态;(3)算子:从起始状态到起始状态所需要的步骤;(4)对算子的约束。2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的涵义解决问题就
48、是由开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移动或改变。(2)解决问题实验研究和成果:桑代克1898年设计的猫的迷笼实验。其实验的结论是: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苛勒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滕涅列夫岛进行的黑猩猩解决问题的研究。他发现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问题改组成一种新的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情境的顿悟。20世纪20年代后,解决问题的研究才转向人类。1945年,魏特海默出版了创造性思维一书,是研究思维和问题的重要专著。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人类对解决问题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二)解决问题的阶段1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存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
49、志。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问题,是创造性的关键。一般影响发现问题的主观因素有:(1)个人的需要与态度。有需要,态度积极,有利于发现问题;否则,不利于发现问题。(2)个人的求知欲。求知欲不仅是兴趣,更主要的是对真理的探究所产生的驱力。有强烈求知欲的人更易发现问题。(3)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则越有利于发现问题。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砸在我们头上,则只能产生一个“包”。2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本质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的正确解决,有赖于正确的分析。智力游戏1:排座。智力游戏2:摆火柴棍。总结:游戏1,找出条件联系,
50、则有利于问题解决。游戏2,进行综合性分析,有利于问题解决。3提出假设:在理论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提出假设的策略有两种,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算法策略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提出,然后逐一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的策略。该策略能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较繁琐。启发策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一种方案的策略。该策略不保证问题一定能获得解答,但比较经济。良好假设提出依赖的条件:(1)知识储备。知识储备越丰富,提出假设的数量可能越多,质量越高。(2)思维习惯。是否敢于大胆设想,直接影响假设的提出与质量。4验证假设:是将假设付诸实施,以考证其是否合理、可
51、行的阶段。通常,检验假设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理论检验,以思维或智力活动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其二,实践检验,即在实际操作中验证假设的合理性。(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1知觉情境知觉情境是指由刺激构成的知觉模式。研究表明,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情境越复杂、隐秘,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善于把复杂情境简单化,突破知觉情境的束缚,更便于问题解决。2思维定式思维定势是指人在活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生活中,思维定势对人的影响较大,其积极方面表现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其缺点则表现在条件变化时,个体不能及时快速反应,阻碍创造性地发挥。(演示定式试验)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人
52、们将某种功能固定赋予某种事物上的倾向。景点实验研究显示,功能固着是一种惰性思维,其干扰思维的创造性,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因此克服功能固着的影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5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在各种性格特征上。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同的个性特点,不仅影响解决问题的风格,而且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尤其是个体的好奇心、性格的意志特征、敢为精神等,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影响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素还有想象、情绪、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也是学生需要克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的。第三节 创 造 性 思 维一、创造性思维概述(一) 创造性思维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指应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二)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1准备阶段:是指在创造活动前,积累有关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前人在同类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的过程。2酝酿阶段:人们对问题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索,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假设过程。3豁然开朗阶段: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案产生的阶段。也被称为灵感阶段。4验证假设阶段:是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案进行检验和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