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1页
福建省清流县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2页
福建省清流县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卷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小题,共60.0分,请将答案涂于答题卡。)1.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 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2.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

2、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4.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d.重土安民5.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

3、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是没有决定权,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内阁b.军机处c.参议院d.中朝6.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4、”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8.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有一个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该机构是() a.唐朝中书省 b.元朝的都察院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9.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1

5、0.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私人部属)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据此可知当时 ( )a.分封制为太子仇自立创造了条件b.晋国宗法制受到挑战 c.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d.私斗决定王位的归属11. 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其主要目的是a.彰显身份差异b.区分权力义务c.满足祭祀需要d.维系成员团结12.下图所示的中央管理体制形成 a.秦始皇b.明成祖c.康熙帝d.雍正帝13.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

6、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b.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张轨建立前凉政权,他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铸五铢钱以代替布帛,并大兴学校。这些做法a.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开发b.阻断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d.反映了地方政制的创新15.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

7、.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16. 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 )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 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17. 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d.内阁大学士拥有决

8、策权18. 清史稿军机人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b.资本丰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 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9、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20.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21. 甲骨文是殷商王室留下来的求神问卜记录,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a.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b.君主专制权力的形成 c.远古王权的神秘色彩d.中国传统宗教的形成22.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

10、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23. 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无为而治”b.分封同姓王 c.平定七国之乱d.建立中朝制度24.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

11、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25.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26.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7. 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

12、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28. 江苏连云港尹湾曾发现一个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二十四有堠。都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西周b.秦代c.汉代d.元代29.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

13、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30. 下图所示,雍正帝为解决该地区的难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设立军机处b.推行密折奏事c.改土归流d.设理藩院31.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32.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14、)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33.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农作物种植更趋市场化b.对犁耕依赖减少 c.耕作日趋精细化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3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35.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个体农耕b.集体劳作c.奴隶制经济d.自然经

15、济3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37.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 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3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

16、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9.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40.“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

17、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41. 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a.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b.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d.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42. 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的“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43.关于

18、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44. “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b.c.d.45.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高祖李渊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

19、%。这些措施a.培养了国人的贸易精神b.加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d.打破了对市的时空限制46. 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a.人地矛盾突出b.土地所有制变化 c.水旱灾害频繁d.传统犁耕受冲击47. 下列各项反映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相地而衰征”“除井田,民得买卖(土地)” “初税亩”a.b.c.d.48. 明朝京城有山西铜、炭诸商的潞安会馆,颜料商的平遥会馆,临汾众商的临汾会馆。清代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445所,其中山西会馆有50所这从本质上反映

20、出( )a.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49. 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中,匠人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反映了( )商品经济发展私营手工业发展生产关系进步小农经济发展a.b.c.d.50.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a.尊重客观规律b.引进良种c.提高地力d.精耕细作51.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

21、区52.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53. 合理的经济政策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下列政策不利于国家强盛的是a.“匠户”制度b.均田制度c.放宽商业限制d.盐铁专卖政策54. 清代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这首诗中提到的政策分析错误的是a.黄遵宪认为这一政策是错误的b.该政策实施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c.清初禁止国人赴海

22、外经商d.它的实施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55. 康熙中期,两淮“无尺寸之荒芜”,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山谷崎岖之地,尽皆耕种矣。”这种局面的影响不包括( )a.生态环境破坏b.农民生活日益艰难 c.政府财政收入减少d.人地矛盾激化56. 诗经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 )a.礼乐宗法制崩溃b.井田制尚存 c.土地私有制确立d.分封制瓦解57.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农具的改进b.技术的提高 c.小农经济d.国家政策的推动58. 关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

23、策,不正确的是a.根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严厉禁绝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制约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59. 下列各项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的正确顺序是:票号交子柜坊和飞钱五铢钱a.b.c.d.60.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重农抑商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61. (14分)社会发展和形势变

24、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

25、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5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4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

26、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3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62.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考古史料为证的本末观萌芽出现在战国。孟柯将商人称之为“贱丈夫”,在理论上正式将农业生产放到首位。而韩非则把手工业与商业称为“末作”,使重本抑末的观点变得更加鲜明。秦朝允许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重要行业。但到西议初年,汉高祖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史”,商人的地位受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所有的冶铁煮盐业收归国官管,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此此趁于衰落,其他行业也因沉重的赋税受到极大抑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官办手工

27、业为政府军备需求提供供给。到了唐宋时期,产生维护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手工业组织行会。宋代以后,这种组织发展壮大,渐渐被政府控制。到了明后期,在江南的发达的手工业作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缓慢发展。 整理自王大庆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二 公元前六世纪,秦国控制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通道),丝绸之路形成且日渐繁忙,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商旅要道,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丝绸之路使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

28、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摘自社会科学报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材料三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重心地位日益巩固,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

29、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陆上丝路在经济发展和文明交往中的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5分)63. (12分)日本明治维新拉开了中日差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

30、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最大特点。(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