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骨骼肌--躯干肌_第1页
《基础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骨骼肌--躯干肌_第2页
《基础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骨骼肌--躯干肌_第3页
《基础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骨骼肌--躯干肌_第4页
《基础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骨骼肌--躯干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解剖学电子教案,运动系统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一、背肌,背肌分为浅、中、深三层 。 浅层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中层包括: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两部分。 深层分布于脊柱两侧,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一)背浅层肌,1.斜方肌 位置:位于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一侧为三角形扁肌,两侧合为斜方形。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肌纤维分为上、中、下三部。 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远固定时,一侧肌纤

2、维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上部同时收缩,使头后仰(伸);一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向对侧回旋;两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伸。,2.背阔肌,位置:位于腰背部皮下,上部被斜方肌遮盖,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 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并协助吸气。,3.肩胛提肌,位置:位于斜方肌上部深层,为带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颈

3、段伸。,4.菱形肌,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斜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住伸。,(二)背中层肌:包括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两部分。此二肌均为呼吸肌,能提肋助吸气。,(三)背深层肌,背深层肌分布于脊柱两侧,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 1.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1)竖脊肌 包括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三部分。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呈长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棘肌止于颈、胸椎的棘突

4、;最长肌止颈、胸椎的横突和颞骨乳突;髂肋肌止于肋骨的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2)夹肌,位置:位于斜方肌和菱形肌深层。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两部分。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颈伸直。,头夹肌: 起点:项韧带、第7颈椎和第13胸椎棘突。 止点:上项线外侧与颞骨乳突。 颈夹肌: 起点:第36胸椎棘突。 止点:第13颈椎横突。,2.背短肌,包括棘间肌、横突间肌和横突棘肌。 这些短肌位于椎骨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加强椎骨之间的稳固性,使脊柱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此外,还具有协助伸脊柱的功能。,二、胸肌,胸肌分为胸上肢

5、肌和胸固有肌。,(一)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1.胸大肌,位置:位于胸前皮下,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提肋助呼气。,2.胸小肌,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三角形扁肌。 起点:起于第3-5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下降、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3.前锯肌,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9-10个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

6、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与上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二)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1.肋间外肌,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提肋,吸气。,2、肋间内肌,位置:位于肋间外肌深层,为扁肌,共ll对。 起点:下位肋骨上缘。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功能:降肋,呼气。,3.胸横肌,位置:位于胸前壁内面。 起点:起于胸骨体后面下部。 止点:肌纤维放射式向上外方,止于2-6肋骨内面。 功能:拉肋骨向下,呼气。,三、膈肌,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为穹隆形的扁肌,肌纤

7、维由周围向中部汇集成为腱膜,叫中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孔、主动脉孔和腔静脉孔,相应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腰椎体前面、下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止点:止于中心腱。 功能: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参与维持腹压。,吸气时膈的运动方向,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参与维持腹压。 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四、腹肌,腹肌位于胸廓下缘与骨盆之间,是形成腹腔壁的肌肉。包括形成腹前壁的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形成腹后壁的肌肉(腰方肌

8、)。,(一)腹直肌,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二)腹外斜肌,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9、。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三)腹内斜肌,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四)腹横肌,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五)腰方肌,位置: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为长方扁肌。 起点:起于髂嵴后部第

10、25腰椎横突。 止点:止于第12肋骨、第12胸椎体和第14腰椎横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第12肋骨下降,助呼气。并参与维持腹压。,腹股沟区,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一)位置、形态: 居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一横指,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 的肌肉筋膜的裂隙,长约45cm。 (二)内容物: (三)四个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起始部 后壁腹横筋膜及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图片,图片,图片,下页,图片,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

11、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四)两个口: 内口(深环/腹环):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由腹横筋膜向外突 出而成。 外口(浅环/皮下环): 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裂开所形成的三角 形裂隙。,图片,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返回,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

12、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返回,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返回,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返回,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

13、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返回,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区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三角与直疝的关系,腹股沟区,(一)境界: 外侧界腹壁下动脉 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腹股沟韧带,下页,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腹股沟区,(二)关系:

14、临床上以腹壁下动脉作为鉴别直、斜疝的标志。 直疝:在其内侧经浅环直达皮下。 斜疝:在其外侧突入深环腹股沟管浅环阴囊。 附:斜疝、直疝的比较 斜疝 直疝 脱出部位 深环 腹股沟三角 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外侧 内侧 与腹膜凹陷关系 从外侧窝脱出 从内侧窝脱出 疝脱出的方向 自外上方内下方 向前突出 是否入阴囊 是 否 回纳难易度 不易回纳 易回纳 好发年龄 青壮年 老年人,局部解剖:腹部 腹股沟三角与直疝的关系,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疝关系,腹股沟三角 与直疝关系,腹股沟管,层次结构,结构特点,境 界,局部解剖:腹部 睾丸的下降与斜疝的关系,腹股沟区,胚胎早期,睾丸居腹后壁腹膜之外、肾的内侧随其发育,逐渐下降 至髂窝 至深环 入腹股沟管 降至阴囊。 异常:隐睾症。 临床联系: 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的慢,鞘突闭锁时间相对较迟,故右侧斜疝较左侧的多。,3个月,7个月,出生前1个月,出生前,下页,图片,末 页,总 目 录,腹腔脏器,腹 膜 腔,睾 丸 下 降 与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