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查重论文#优选资料_第1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查重论文#优选资料_第2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查重论文#优选资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 业 论 文题 目: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年限: 2016年 学生姓名: 赵斐斐 学 号: 201231010153 指导教师: 贾克防 目录摘要1关键词2一 传统孝文化概述2(一)孝的相关概念2(二)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进3(三)传统孝文化的基本特征3二 传统孝文化的辩证分析4(一)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4(二)传统孝文化的消极影响5(三)对传统孝文化的扬弃5三 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对个体生命的价值6(一)促进个体身心和谐6(二)端正个体品德行为7(三)理顺个体亲子关系和代际和谐8四 结语8参考文献9Abstract10Key word

2、s11后记11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赵斐斐 指导教师:贾克防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源远流长,以它独特魅力与功能,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进程而发展演变。即使在当今社会,“孝”也依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小到个人的道德素质大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与“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髓,孝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它不仅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史上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有着不可缺失的积极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孝文化概述。第一,界定孝的相关概念。第二,以汉代、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时期为线索,归纳

3、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进。第三,阐释传统孝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辩证分析。第一,阐述了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即和谐身心健康的文化;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第二,总结传统孝文化的消极影响,即“愚昧无知”的君臣孝行;“抑制成长”的盲目敬孝;“尊老抑少”的代际冲突;“三从四德”的封建孝道。第三,对传统孝文化的扬弃。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进行新的解读。第三部分是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即促进个体身心和谐;端正个体行为品德;理顺个体亲子关系以实现代际和谐。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观点。关键词:传统孝文化 当代 价值一 传统孝文化概述 (一)孝的相关概念在中国

4、,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从文字层面来看,最初甲骨文中的“孝”字,好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个孩子以头扶持着老人。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35页。可见“孝”就是指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诗经中记载,“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这表明了“孝”的最初含意是尊宗敬祖的祭祀活动目的是为了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定、和谐。 高筠: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J,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将仁与孝悌联系起来,认为亲亲之情是仁的基础。孝经里载“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道是人的伦理道德的根本所在。“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孝经

5、,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也就是说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子女孝养父母是一种符合规律的道德行为。从社会起源层面来看,孝的产生应归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母亲在整个氏族内部占据绝对的掌控地位,子女对母亲怀有崇高的敬爱之情,是因为母性在孕育及抚养后代等方面,占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给与者的崇拜,也是对当时顺从母权的天然、客观的表达。在这一阶段,孝不单单是意识领域内的崇拜,也是行为上的表现与外在的流露。但此时的“孝”仍旧是一种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自由随意式的实践活动。后来,通过孔子对孝的整合,使得孝成为了人类的基本德性。从伦理层面来看,西周时正

6、式提出的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西周,孝表现为:尊祖敬宗。尽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庙里通过奉献供品以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总之,“孝是在古时原始的祖先崇拜和社会性尊老、尚齿观念的基础上产生而来的观念”。 高筠: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J,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二)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进在我国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时期,儒家文化占据了较长时期的主导地位,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孝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孝文化。“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孝文化也不断地丰富了其内涵与意义,内化成一种中华民族永恒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归属”。 黄南永:中国传统孝文

7、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汉代以前虽然已经开始了对孝的探讨,但这种探索仅仅只停留在初步阶段。到了汉代,这一工作在董仲舒的推动下,才最终完成。汉朝是孝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董仲舒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确立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及夫尊妻卑的等级观念,使“孝”超越了家庭关系,逐步成为统治者控制臣民意志的工具。魏晋隋唐时期,孝文化进一步发展。如在科举考试中举孝廉始终是察举及科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社会影响重大。宋元时期,儒家孝文化发展到了极至,走向了极端与愚昧化,沦为统治者钳制人们的思想的工具。清末年间,受西方独立民主思潮的影响,批判、反思孝伦理开始成为主流。

8、到了近代,孝文化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孝文化也破除极端与愚昧,结合时代潮流,开始转向新型孝文化。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旧道德,强调新道德。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改革,孝道泛化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孝道重新回到了家庭伦理的范畴”。 刘智娜:传统与现实之间:80后孝道观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6。 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在2012年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改变了原来旧二十四孝里很多迂腐过时的观念,依照“社会缺什么就提倡什么”的原则,使孝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了一种有效调节家庭、社会成员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传统孝文化的基

9、本特征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密不可分,伴随着我国封建制历史的发展,传统孝文化逐渐形成了爱“人”、敬“天”、忠“君”、“顺”行的基本特征。 爱“人”,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喜爱等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爱,形式多样,有亲子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等等。在这种种爱中,亲子之爱是形成最早的、最符合人的天性的。因为,每个人一生下来,血缘关系就天然形成了,父母的养育及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交往都使得这种爱更为深切。由爱父母引发出的爱亲人、爱兄弟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情感。敬“天”,表现为一种尊敬的态度,它是孝的最高体现。古人以祭祀的方式表达尽孝,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

10、这里传递的理念就是,父母在世时要对父母表达尊敬与爱戴,对父母和颜悦色。父母去世后作为子女也要在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达追念与祭祀,并且持续传承这样的理念。这是在孝道观念上对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忠“君”, 一方面体现孝是父权制、宗法制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它的范畴,体现了国家、社会等一切人际、社会关系。忠“君”主要强调一种奉献精神。即在公私观上的公而忘私、义理观上的忠于义理、责任观上的责任意识等等。之所以把它看作孝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因为公而忘私、忠于义理、责任意识均是从爱“人”中产生出来的,或者是爱“人”行为的扩大化。正所谓“爱为体,忠为用”,爱为心的感情,忠为身的孝行。“顺”行,指孝文化的

11、教育、实践意义。教育民众不仅要对父母尊敬顺承,对所有长辈、兄长敬顺,而且要认同封建统治的理念,践行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孝的教育、教化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弘扬,使孝的观念深入民心,以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社会境界。 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37卷第2版。其实质也是让孝文化成为稳定社会和巩固政权的精神力量。二 传统孝文化的辩证分析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但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历史局限性,其中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粕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一)传统孝文化的积

12、极意义“孝”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层面,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个体层面,孝文化作为一种和谐身心健康的文化,以“修身”、“性养”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的修养,修身以孝德、温良恭俭让、忘我无私为根本、原则及衡量标准,孝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人具备了无私和谦让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修身”的衡量标准相吻合。一方面提升了人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让人觉得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其次,从家庭层面,孝文化是一种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孝文化的家庭教育主要指长辈对晚辈进行指导、教育,有助于使长幼有序,人伦规范,促进家庭

13、和睦。再次,从社会层面,孝文化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孝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验,积淀成了能够对社会产生促进作用的文化,其爱“人”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互助,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从国家层面,孝文化是一种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精神力量。从中国传统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角度,孝文化对巩固封建政权,稳定人民思想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二)传统孝文化的消极影响首先,“愚昧无知”的君臣孝行,宣扬不近人情的愚孝。封建孝道宣扬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传宗接代、厚葬久丧、移孝作忠。这种思想在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如宣扬“忠

14、孝不能两全”,面临“忠”“孝”的选择,体现了这种“愚昧无知”的君臣行为,甚至出现了“君要臣死,臣岂敢不死”的荒诞行为。其次,“抑制成长”的盲目敬孝,扼杀了人们平等自由的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依然充斥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当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培养了大批“顺民”,使人们思想趋于保守,丧失灵活性。再次,“尊老抑少”的代际冲突,社会中存在代际关系,就会存在代际差异。由于封建孝文化产生的年代久远,在当时社会中衍生出来的一些内容放在当代社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荒诞可笑。封建孝文化崇尚等级制度,但却没有构建起

15、平等的社会和家庭伦理关系。父母的天赋权威造成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在家庭内部,父母对子女享有绝对的支配权,从而剥夺子女的人格独立与意志自由,禁锢子女思想,妨碍子女的创造思维与个性发展,加剧了家庭内部的代际矛盾。这样一来,封建孝文化在几代人之间出现了失衡现象,会导致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最后,“三从四德”的封建孝道。是在父权制的社会中,社会对妇女所做的一系列规定。封建孝道对妇女的歧视毒害了许多妇女,包括不让妇女参与公共权力,裹小脚等等,这种思想甚至在现代还有留存,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男女比例失衡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对传统孝文化的扬弃对于传统孝文化,有人认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理应全盘接受

16、;有人认为它的糟粕内容毁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应该予以抛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存在优势的同时必然会有劣势。传统孝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的全部内容,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炽爱和平。这十二个字由古及今从未改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因子,对于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 J,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尤其是作为家庭子女的个人,他们身上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如何妥善照顾老人、悉心看管孩子、平衡邻里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孝文化

17、的内在要求。对于个体的家庭来说,进行家庭孝文化教育,可以规范家庭秩序,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可以影响到社会稳定。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各家学派都很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以孝治天下。现代社会,也更应该重视家庭孝文化的融洽与发展。运用到现代社会中,面对老龄化的形势,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孝文化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尊老、爱老、敬老的和谐氛围。树立正确孝道观念,从家庭关系层面来讲,应该是家庭成员地位平等。中国封建孝文化有“三纲”的说法。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就是父亲要为儿子作出榜样,丈夫要为妻子树立模范。“这种不平等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一顺

18、从,虽然这其中存在尊老爱幼的思想,但是就其本质来讲,崇尚的永远是“长必然在上、幼必然在下”的观点”。 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37卷第2版。这样一来,无论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充满着不平等的现象。 树立正确孝道观念,从代际沟通层面来讲,应该是理性关爱。新孝道提倡双向性的互动,即不只有子女对父母敬爱,父母对子女也要关爱。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无论是父代还是子孙,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精神安慰和幸福快乐。这样才能在现代家庭中,发挥孝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三 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对个体生命的

19、价值 在我国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时期,儒家文化在较长时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孝文化。伴随着传统文明的历史演变,孝文化也不断地丰富了其内涵与意义,内化成一种中华民族永恒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归属。 黄永南: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层面,“孝”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促进个体身心和谐中国传统孝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爱“人”。对父母要爱,对兄弟姐妹要爱,对身边的人要爱。由爱生敬,由敬生感恩。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和父母紧密联系的血脉之亲,父母对我们悉心照料,我们对父

20、母敬爱有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自然生命发生、发展、相辅相成的规律。“能够促进个体和他人生命的生发,使人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 郑晶晶: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7。就像古人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凶,如此,才能符合“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之性”。 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第34卷第1期。爱“人”虽然主要指人际道德、人伦之孝,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领域,还包括鸟兽、草木等自然领域。将“生生之德”与人类的“仁”、“义”、“礼”、“孝”统一起来,从而丰富孝的内涵,内在

21、地包含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内容。比如捕捉鸟兽、砍伐树木必须遵循四季的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要有所节制,不无故屠杀牛羊猪狗。对世间万物都以孝德、温良恭俭让、忘我无私的根本、原则去衡量,使人敬爱万物,具备无私和谦让的品德。如果以这样的孝道文化来教化人,必然会使人在实践中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出发,使人从物欲中解脱出来。构建人与世间万物和谐共荣的局面,缓解、克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如此一来,一方面维护了万事万物的和谐,另一方面提升了人的道德水平,使人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少些嫉妒、抱怨之心,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二)端正个体品德行为孝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人们端正品行。我们人类作

22、为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道德风貌如何,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端正个体的人品德行。正如从孝亲的角度分析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形象,正是哈利波特与父母之间的孝亲之爱,引导他,帮助他避免像伏地魔那样扭曲自己的人性,保持了正义之心。而伏地魔却由于缺乏这种爱而杀父害舅,泯灭了自己的人性,最终堕入邪道。在现实社会也是一样,具备端正的人品和德行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孝德之心。一个没有孝德的人,无从谈及人品与德行。时下社会媒体都在大力制作关于孝文化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旋风孝子等当红节目都是在用正能量的方式向社会传送孝

23、文化,使其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孝经中,纪孝行章第十道:“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郑晶晶: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8.7。意思是说做一个能侍奉双亲的孝子,就要做到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孝道理念由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由一个个体,传递到一个整体,由一个家庭,传递到社会,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三)理顺个体亲子关系和代际和谐想要理顺个体亲子关系和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孝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 现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仍

24、然有着非常深厚的家庭情结,人们依然重视亲子关系的谐和价值。虽然人们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很大部分已经不再集中于家庭,但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仍然是现代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单位和生活关系,”。 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倡导父母应照顾子女,鼓励子女个性发展,但仍然要大力提倡传统孝文化中的敬养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子女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在城市,也因为分居的家居模式、繁忙的工作生活,使子女们很难做到“常回家看看”。想要促进代际和谐和社会和谐就必须要做到家庭和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尊老观念在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后,对全

25、社会养成敬老尊老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只要敬爱、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要由此推广开来,要普遍地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进一步全社会形成尊老的良好社会风气,也就是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求的。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是判断现代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弘扬传统孝道,为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文明进程提供了一种伦理精神层面的内在保障。四 结语总之,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精神资源,它不仅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居于核心地位,对古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26、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必须正确对传统孝文化,通过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元素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孝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2陈万柏、张耀灿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2007.53陈淑琼:教育资料文献,1990年第126页.4常乐: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略述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高筠:传统“孝”的概念及其实践 J,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6黄永南: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J,华东师

27、范大学硕文论文,2012.67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17页8李毅红青年概念的当代阐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7年第5期9连鹭霞: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J,海外英语,2012.1210刘智娜:传统与现实之间:80后孝道观研究 J,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611童琼玉: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12谢安妮:从传统走向现代:老龄化背景下现代孝道伦理观探究 J,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613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 J,南昌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14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

28、(社会科学版),1997.1,第34卷第1期。15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37卷第2版。16叶继宗: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21卷第4期。17尹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18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J,2007年3月第2期。19张祥龙:孝道时间性与人类学 J,中州学刊,2014年第5期。20张祥龙 :中的亲子关系与孝道人类本性的一种展示:不死还是虽死犹生J,江苏社会科学,2012第1期。21郑晶晶: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J,大连

29、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8.7Abstract: filial. Filial pie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func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volution. Even in todays society, filial piety i

30、s still an important mean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values, to personal moral qualities of the Sta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ilial piety and inextricably linked.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s the spinal cord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lial piety and culture origin of Chinese

31、education. It not on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t the Center, and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day, still ha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

32、ety culture. First, defin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filial piety. Second, to the Han, Wei, Jin, sui,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as the clue, concludes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Third, explain the basic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piety culture.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First, it describ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Culture of the harmo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