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孙诚 2009.03.29,2,3,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核心概念的界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别,有其自身固有的体系、规律和特色。 198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有重要作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1994年,欧盟委员会在发表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2、,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提出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模式,围绕6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1世纪变化中的需求对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挑战; 改进提供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系统; 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 全民技术和职业教育; 改变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5, 2006年在柏林召开的“亚欧职业教育和培训会议” 上,世界各国为提高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积极探讨。各国一致认为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应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注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和社会伙伴的参与以及
3、增强灵活性; 需要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 关注提高企业内非正规学习过程的质量。通过这个学习过程的实施,确保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有所收获,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加强国家或国际层面上的质量开发的保障框架,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标准和指标方面的经验交流。,6,世界各国为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做出各种努力 芬兰: 建立更为便捷的通往终身学习的途径,赋予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更多的决策权; 提供供需平衡预测等相关信息,建立更具激励性的资金投入体系; 建立在更为宽泛的指导方针基础上的教育与培训立法,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7,德国: 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通过对在职
4、业教育与培训中获得的能力或先前的工作经验的认可度,促进初等职业培训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渗透性。 通过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促进职业发展的案例,促进学院或大学为继续职业教育和培训做出贡献。 探讨核心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市场的关系,如何让经济界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8,宏观经济原因分析: 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加强与私立部门的合作,私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及 其贡献; 微观经济原因分析: 为什么企业必须为人力资本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做出贡献和进行投资,有哪些合理的利益可以激发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哪些风险与局限,公共部门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前提条件,以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9
5、,奥地利: 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的开发与改善标准。 质量保证框架在亚欧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作用; 国家质量框架及其目标如何为亚欧质量框架提供支撑; 如何促进相关质量问题的跨国比较; 质量保障体系如何促进培训提供者之间的合作; 这种促进作用达到了什么程度? 质量保证领域中,应重视哪种类型的欧亚会议及欧盟国 家之间的质量网络、培训负责人及培训提供者间的合作; 性别问题在质量保证及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10,国际各国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达成了以下共识: 合格的人力资源的状况是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目前还有一些国家尚未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但鉴于经济与社会体系的结构
6、性变化、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加,随着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的突现,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企业家、社会伙伴和青年人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重要的目标群体,应充分认识其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确立较高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企业及社会伙伴的参与是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吸引力的重要因素。,11,2008年11月17日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论坛在杭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因此呼吁各国要改革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存竞争力。 关注职业教育创新
7、创业、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和面向世界三个方面的问题; 坚持全纳教育,要加大职教投入,要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办学体制多样化; 把发展职教与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结合起来,要研究解决职教社会地位与社会舆论环境问题; 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建立国际伙伴关系。,12, 2008年11月25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主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 刘延东讲话: 中国人口占世界1/5,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为此,中国政府正在制订从2008年到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13,我们的目标是: 推进覆盖全
8、民的公平教育; 发展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 建设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 我们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让人类文明之光照亮所有人的未来。,14,1996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赢得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我国先后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
9、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15,我国职业教育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 *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和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观、就业制度和用人机制中的种种问题; *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如收费过高,继续升学的路径不宽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这在根本上削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16,2009年1月,温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提出,要研究具体的引导
10、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研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外部机制。,17,二、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探讨职业教育的层次体系与人才培养标准。 职业教育的层次体系应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学历教育层次,它的标准应根据生产劳动分工所需的技能水平高低而形成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体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应在满足生产环节中的技术水平基础上而制定的。,18,2、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整合学科知识,使其能够作用到生产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仍需要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独立的、科学的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满足社会发
11、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所以职业教育依然是一种系统的育人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需要遵循教育活动固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19,3、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机制研究。从职业教育教学机制本身分析,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研究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研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本身研究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寻求有力的政策支持,创设政府支持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证书制度,提高专业准入门槛,促进劳动力转移质量。,20,(二)研究内容 1专题研究
12、(1)贯彻落实免费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吸引力关系的研究 (2)学历证书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与影响 (3)以政府为主导、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形成合作机制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4)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特征与职业教育吸引力关系的研究,21,(5)加强中西部区域间职业教育合作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 (6)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系的研究 (7)发展全民职业教育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研究 (8)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系研究 (9)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22,本课题作为实证和实
13、验研究,将选自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类型不同地域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分析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探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策略。,23,(三)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通过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找到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从根本加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方法独特:通过大量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充分交流研究成果,其最终结果将具有普遍意义。 3形式多样:成立专家指导和课题管理小组,广泛邀请全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同时也邀请
14、普通高校参与,通过网络、媒体、专项活动等科研平台组织交流。,24,三、研究思路、方法、实施步骤,(一)思路与方法 1本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整个研究分为综合、专题与实验三个层面。 2本课题重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特点,邀请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探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实施策略。 3本课题采取综合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进行理论、实证与实验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专题调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
15、努力有所创新。,25,(二)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本课题由中央教科所牵头,部分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地区的科研机构等单位组成,体现综合与专项研究的有机结合。 2实验步骤 (1)前期准备:2009年36月,前期文献准备以及组织开题,确定研究方案和研究队伍。 (2)全面启动:2009年78月,各个实验区单位组织会议确定方案,并进入实验和专题研究。,26,(3)实验研究:2009年92011年9月,分步骤开展实 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4)总结研究:2011年39月,总结、检查、自我验 收。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形成较成熟的研究报告。 (5)结题鉴定:2011年
16、912月,在实验研究报告的基 础上,组织力量撰写综合研究报告,于12月提交最 终报告文稿,申请结题,并组织出版。,27,四、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调研,(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素质教育专题组的深度调研报告, 2009.2.10,北京、上海、山东, 1、我国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创新能力随学段上升而下降。据国际研究,学生创造能力在学段上一般为V型,即小学阶段比较高,初中阶段下滑,高中阶段回升,而在大学阶段出现一个高峰。全国与上海的调查发现,在自评具备初步创造力方面, 小学生为33.7%、初中生为29.8%、高中生为23.3%,随学段升高而降低。,28,在创造准备过程中的假想答案、制订计划、搜集资料、收集
17、证据、进行交流等5个环节上进行调查。 *假想答案一项:初中超过高中、小学外,其余都是小学超过初中、初中超过高中; *在动手过程中的丰富素材、制订计划、绘制图纸、形成“初级”产品、外观加工与产品评估、反思作品等六个环节上,除反思作品高中较高外,其他都是小学超过初中、初中超过高中。 说明,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随学段上升而下降,这是一个极不利的趋势。,29,2、女生创新能力低于男生 *上海的调查结果显示:初步具备创造人格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7.7%与3.1%;具备初步创造力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4.9%与25.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在学校相关课程里,57.3%的男生体验过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比女
18、生高5.9个百分点。在课外科技活动里,53.9%的男生体验过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比女生高4.1个百分点。 *在创造准备阶段的假想答案、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4个环节上,男生的体验程度都比女生高。在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中,男生成绩明显好于女生,而在文艺综合性竞赛活动中,女生成绩明显好于男生。,30,3、郊区农村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于城市学生 *上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市区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初步创造力,比郊区高10.0个百分点。在学校相关课程里,体验过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市区与郊区学生分别为56.5%、49.4%,市区明显高于郊区。 *从创造活动的各环节分析,市区学生在提出问题、
19、假想答案、搜集资料、得出结论与反思结果等环节明显高于郊区学生。在学校相关技术课程里体验过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的市区与郊区学生分别为48.1%、42.7%;在课外技术活动中体验过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的市区与郊区学生分别为47.4%、39.9%,市区均明显高于郊区。,31,4、学生的设计能力不强,缺乏创意 问卷调查显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只有28.9%的学生能“制订详细的技术行动计划”。在座谈中,普遍反映我国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设计能力不足,在各种活动中,学生的新创意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学生只会验证已有结论,不会自己设计新实验;另外,学生在结论推导过程中,采取并列列举多,逐一推论少。,32,5
20、、学生的批判精神不够,缺乏独立性 问卷调查中,只有7.3%的学生时常会对课本和教师的说法表示怀疑,并感到或发现一些问题。座谈会还反映,中小学生习惯于灌输后的接受,缺少各种观点的对话、碰撞、怀疑、质疑、批判和突破,独立性、主体性不强。,33,(二)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更为严重的是使得学生身心疲惫,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据调查,有54.8%的学生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56.7%的学生认为“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学生学习的愉快程度随年级上升而下降。,34,2、课程内容还有
21、不适宜,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 目前教材繁、难、偏、旧的情况并未彻底根除,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和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据调查,许多校长和教师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教材内容偏多、偏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需要;57.5%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是间接启发式,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66.5%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35,面对学生在课堂里提出的异义,师生共同探讨的情况随学段升高而减少,小学为66.3%,初中为48.4%,高中为43.3%;教师鼓励学生的情况也逐渐减少,小学为21.8%,初中为20.4%,高中为15.
22、7%。可见了,陈旧教学方式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导致学生较多地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惯于模仿,疏于质疑,难以创新。,36,3、评价考试制度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虽然不少高校开始探索自主招生,但总体上还是选拔考试分数好的学生,没有对一些特长明显、有潜力的学生形成有利导向。在问卷调查中,65.2%的学生认为“在许多老师眼里,好学生应该乖,听教师话”,54.7%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来,教师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64.4%的学生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 座谈会上,大家认为评价背后其实是政府不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现在升学率的压力层层下达,迫使学校、教师只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同时,学生的综合
23、评价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都明显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37,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错位 大家普遍认为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只关注尖子学生的发展,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尖子学生也仅仅局限于奥数或小发明创造获奖上,过于注重学科、技术的训练,缺少人格修养、广泛视野、兴趣爱好、创意设计等方面的培养。 三是目前我国在科学培养拔尖学生上是一个空白和禁区。 四是科学普及教育与艺术教育明显滞后,科学方法掌握不够与创新思维发展落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38,5、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没有很好地衔接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的顽疾,使教学仍然是以“教材、课堂、教师”
24、 为中心,忽视了社会;职业教育以“学科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严重脱离企业、脱离生产一线;大学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割裂,导致跨学科交流困难、产学研合作模式难以形成,使学生难以拓宽视野,难以感受社会的新需求,不利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也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39,6、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合力 调查发现,认同“各类社会团体经常为青少年组织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竞赛活动”的被调查者比例为40.3%,认同“社区内时常开展青少年俱乐部等科技、文化活动”的被调查者比例为25.9%,相对于以往都有下降趋势,说明社会教育机构应
25、有的教育功能在逐步弱化。同时,由于某些社会机构进行商业化操作,淡化了教育性,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情况,有的甚至成为“学科补习”场所,在创新学生培养上起着反作用。,40,7、家庭教育存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在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中,以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条件作为综合指标,发现我国教育环境优良的家庭比例仅为7.7%,问题非常严重。现实中,我国家庭教育已经异化为学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附庸。,41,(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建议 1、思路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纵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小学与初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高中要使学生的志趣逐步聚焦,大学要
26、形成学生的专业志向;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既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关注普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42,2、建议 (1)解放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严格执行有关“减负”规定和国家课程计划,坚决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各教育阶段要根据条件设置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学习要求,增加选修课程,设立学科群,推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选择。,43,( 2)解放学生大脑和双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
27、力 *要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引导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校长要担负起责任,加强课程领导力;教研员和教师要共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新课型,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形成民主型课堂。,44,*增加实践作业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提高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比例,启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教学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切实推广综合劳动技术课程,形成多样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实施网络探究性学习,开发必要的网络资源,提供可选择的探究方向和学习资源包
28、。,45,(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创新激发学生创新 *改革教师招聘制度,吸纳一部分优秀综合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 *师范院校要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优化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进修与培训中要加入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制定相应政策,发挥青年教师的学科、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优势;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形成学校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氛围,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工作环境。,46,(4)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动力 *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29、互动机制,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 *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转化为小研究项目,开展科学探究,获得创新之源,感受创新之力。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适当吸纳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学科设计,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科和专业;各企业、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与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建立人才培育基地,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政府要制订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职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47,(5)搭建活动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量发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让全体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进一步开拓少年宫、少科站、青少
30、年活动中心、劳动技术中心、图书馆以及社会科普场馆、文体场馆等功能,使这些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孵化基地”; *同时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一些实验室也应该向中小学生开放。 *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介入,组织各级各类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小创意的竞赛活动,并逐步规范和制度化。,48,( 6)开展必要的实验探索,为创新拔尖人才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 *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制订甄别创新拔尖人才的科学标准,建立甄别创新拔尖人才的程序与制度。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经过许可,可以在开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方法,在招生、学制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探索,建立若干培养基地,形成多样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选择性。,49,五、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一)目标 2012年:全国普遍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基本控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势头,新的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运行,初步形成监测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机制。 2020年:初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的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人才顺利成长的机制,新的招生考试制度完善运行,基本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50,调研组认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基础上,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即健全人格
32、;两个重点,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个基础,即身心健康的基础、走上社会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负责。,51,这里的“最适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走向社会、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学生在比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有大致机会均等地选择符合自己志向和能力的各种教育形式。,52,全社会支持素质教育的目标: 1、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机制 *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 *公共资源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局面,自觉服务于人才培养; *用人
33、单位必须破除“唯学历论”,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形成正确的导向; *家庭与家长必须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主动参与教育改革。,53,2、规范管理新闻媒体,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基本确立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知情权、讨论权、决策权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努力形成社会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3、国家颁布“公民社会志愿者工作条例”,各企事业 单位和社区有责任承担安排学校社会志愿者工作岗位,有义务向学校派遣必要的义工,54,4、建设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以及大学、企事业实验室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学生开放。 5、建立就业与教育的沟通合作机制,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34、 6、整合社区教育,发挥校外教育作用,探索建立长效的家长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改革。,55,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要改革考试制度,但学校还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核,这种考试考核应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常规性。 二是提倡减轻学生负担,不意味着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益,从而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对老师来说,不仅要课上关心学生,而且还要课下关心学生。 三是不要集中人力财力搞重点学校、实验学校、窗口学校等,鼓励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基础上,努力创出特色和品牌,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出一批知名的学校。,5
35、6,(二)加强德育教育 德育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和改进德育的重点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解决德育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学校生活、与师生行为脱节,德育评估被忽视和不科学,德育队伍不齐全和待遇不高等问题。 学校德育是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贯彻到学校教育各环节。,57,1、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一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
36、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等问题,迫切需要德育的价值引导。 *从学校德育状况来看,存在着学科德育渠道作用发挥不足,全体教师人人从事德育工作的意识不强、专业能力欠缺;教育方法单一封闭,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践行,针对性、实效性不高;学校管理“分数至上”等状况。,58,*同时,还有学校德育纵向衔接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普遍、不均衡,整体质量不高。 *学校班主任承担着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相应的补贴很低,影响了广大教师做班主任的积极性。,59,2、目标 *到2020年,我国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体国民充分认识到德育对于增进社会文明、和谐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对于每个社会成员享
37、受健康完美生活的独特价值。 *提高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落实德育在学校评估及教育教学考核中应有的比重,切实保证德育首要地位不动摇。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中。培养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60,*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健全德育社会支持性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制度和德育管理的人文关怀,营造“以人为本”的全员德育氛围和全方位的育人立体网络。 *结合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实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德育方式的时代创新。 *教师队伍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德育的科学性、专业性
38、明显增强。 *学生的道德水平、政治意识、公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61,(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招生考试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小学升初中制度三个方面。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人才选拔功能,对学校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与实施具有导向作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利益,关乎教育的公平。,62,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利于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9、 *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63,*建立在统一文化课程考试基础上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与多样化招生录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 到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要坚持以统一文化课程考试为主体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方式。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在统一文化课程考试的基础上,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64,(2)主要措施 *建立和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其在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中的有效作用。 *确保考试改革与
40、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 *高等职业院校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主要依据,逐步实行申请入学、自行考核的开放性入学模式。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65,(4)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自主招生的制度。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要扩大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首先在进入国家“211”“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实行多元评价的多元化选拔途径和方法。 (5)实行对特殊才能学生破格录取的制度。开辟特殊才能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绿色通道,建立学生申请、学校和相关专业专家推荐、高等学校测评、社会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 (6)加快制定考试法。
41、建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招的制度,保障考试工作的公平性,维护招生工作的公正性。,66,2、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主要目标 2012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改革,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除考试成绩以外,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等综合评价。 2020年,建立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要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普通高中招生等方面积极推进制度和机制建设。,67,(2)主要措施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要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坚决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必须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应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68,*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划等统招、差额投档、推荐保送、特长录取及必要的面试考查等多种招生办法,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对办有特色的高中学校,试行公开的自主招生录取模式,严格接受社会监督。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阳光招生。,69,3、重视创新型拔尖人才发现与培养 (1)问题 *创新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功利化、应试化; *我国教育和评价等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创新型拔尖人
43、才的培养; *教师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职培训缺乏对创新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相关内容;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与大学和企业界联系不够。,70,(2)目标 到2012年,确立创新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基本形成发现、培养制度,在国家、省、市、县建立一批实验基地。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创新型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在促进国家向创新型经济转轨中有明显效果。,71,(3)措施 *建立国家“创新型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研究基金,开发创新型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方法,建立相关的培养基地、课程、评价和升学制度,培养有关的教师。 *所有中小学都要重视对学
44、生专业兴趣的发现和培养。学校要为这样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配备指导教师,开发和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为这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提供发展机会和升学绿色通道。,72,*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向中小学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和 各种教学资源,让中小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科研活 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放大学的先修课程。 *把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列入国家战略,中央和地方 各级财政设立专门预算,建立健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 养资助制度,各种社会资源也要为此开放。,73,(四)政策和制度研究 1、调整社会用人制度,搭建多元化人才通道 到2012年,我国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建立科学的单位用人标准,形成以业绩为依据,由品
45、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选人、用人机制,合理使用不同层次的人才; *实现青年的充分就业与创业,促进人才使用与其能力素质发展的对接; *使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得到明显提高。,74,到2020年,单位用人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素质发展、促进公平就业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社会用人机制,使社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用人环境。,75,(2)措施 *加强职业指导与培训,优先解决青年的初次就业与创业。建立健全社会各类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高就业指导人
46、员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及其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初次就业青年的职业指导与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 *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增强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优先解决青年的初次就业与创业。,76,*加强技能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标准,教育部门及社会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培养和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考核,通过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经过培训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行业企业选人、用人与取得“双证”的有效对接。,77,*社会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从实际
47、出发,科学制定用人标准。各行业应从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根据用人成本,科学制定人员的素质标准、待遇水平,确立以能力为本,形成分层用人、依法用人的制度。积极开发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加快建立以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基础的人才评估体系。,78,* 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能性人才收入,使其工资不低于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同时,加快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技能性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 *调动企业用
48、人的积极性,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扶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企业用人制度。,79,2、我国现行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育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原有工业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体系,在层次、科类、布局结构上,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教育体系以全日制正规学校教育为中心,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80,*教育结构缺少灵活性、开放性和适应性。长期以学历主义、精英教育为主导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和教育结构,过分强调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培训;过分强调学历本位,忽视能力培养;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的价值;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习者个性发展需求;容易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的多样性等。整个教育体系缺少灵活性、开放性和适应性。,81,(2)教育体系整合性差,缺少相互沟通与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缺少沟通衔接上的制度安排。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相互支持度不够。不少教育领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够平衡。,82,3、政策与制度创新 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效沟通和转化渠道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外包合同3篇
- 2024年商业展示空间样板间租赁协议3篇
- 2024版塑料制品涂装油漆合同
- 2024年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责任豁免协议一
- 2024年施工方与甲方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广告设计与投放协议3篇
- 2024年商业损失补偿协议指南
- 2024年人才委培合同3篇
- 2024年二手房交易托管协议3篇
- 2024年PPP项目合同的常见风险与对策3篇
- 100MWp户用光伏发电EPC总承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GB 44495-2024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5年全年日历含农历(1月-12月)
- 设计师助理工作合同
-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表
- 医院临床试验用医疗器械使用记录表
- 2024年全国营养师技能大赛河南省赛考试题库(附答案)
- 陕2023TJ077 住宅厨房、卫生间装配式L型构件排气道系统图集
- 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表
- DL∕T 618-202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