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岗考试《心理学》.ppt_第1页
上岗考试《心理学》.ppt_第2页
上岗考试《心理学》.ppt_第3页
上岗考试《心理学》.ppt_第4页
上岗考试《心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1)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历史:心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门年轻,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识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作用,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2)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3)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

2、人脑的机能,(1)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2)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3)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左脑主管逻辑,右脑主管形象、情感、态度等。,(4)皮层上四个叶:额叶(有目的、有意识),顶叶(运动),颞叶(听觉),枕叶(视觉),(1)反射:反射是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应答行动。,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反射,(2)种类: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实物 第二信号系统:语词、语言,(3)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前三个叫分析器。

3、,(4)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其运动规律是(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反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了解小学儿童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科学世界观。,强光照射引起瞳孔收缩,学生听到铃声按时起床,及时评价、修正行动中的错误,滇池美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反馈,反映,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教师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用量表测定儿童的智商水平,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考卷

4、,测定思维过程的脑电变化,研究复习方法对记忆的影响,教师观察学生注意集中情况,被试书面回答有关问题,观察一组儿童各种活动情况,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重点观察,产品分析法,群体观察,谈话法,测量法,问卷法,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2)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3)分类: 无意注意引起的条件:客观: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 主观: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 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

5、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地位提高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的广度: 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两各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 某种活动的时候,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注意的转移: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尽量减少

6、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感觉、知觉,感觉:是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知觉不等于感觉的简单相加。,感知觉的分类,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知觉的种类,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感觉的规律,感

7、受性的变化 适应现象:刺激物在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同时性对比,相继性对比,感受性的练习 (实践的训练、感觉能力的代偿),感知觉的规律,知觉的规律,选择性(某一瞬间,只选择一个知觉对象),整体性(知觉时把知觉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关键性强的部分起作用),理解性(用过去获得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感觉发展,视觉的发展视敏度:10岁时最好 颜色视觉:逐渐发展,听觉的发展:语音听觉一年级末时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觉:大肌肉好、小肌肉差。,小学儿童感觉和知觉

8、,知觉发展,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掌握非本质特征;立体图形知觉水平不高,方位:上下;左右;字形,时间知觉,小学低年级不好。,感知规律与教学 主要体现在运用直观教学方面。 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正确进行直观教学:,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 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 多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力的发展,观察的概念: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主动知觉的过程,小学生观察的品质: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深刻性,观察力的培养,明确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观察方法的指导(方向、多思多想、耐心等) 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全神贯注 事变心移 一目十行 自弹

9、自唱 善始善终 心不在焉,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集中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转移,概念: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想象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1)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3)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4)人在各个实践领域都离不开想象。,分类: 按目的计划: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按独立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模型等,在头脑中再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包

10、括理想和空想。,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能据一定目的进行想象 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想象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 从热衷神话虚构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想象创造性的发展:看图写话习作例文独立作文 想象概括性的发展:想象凭借的依托物由实物向词语演变,概念: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记忆种类,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为72个单位(项目),长时记忆:

11、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保持终身。,三者关系: 刺激 感觉记忆 注意 短时记忆 复述 长时记忆,据存储时间长短:,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表象,概念: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特点:形象性、概括性,作用(1)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是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灵感:是一种当人在以全部精神力量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时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定义: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种类:按目的分: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 按识记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识记,记忆过程及规律,

12、定义:是结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质和量都会性变化) 遗忘: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错误地回忆。,保持,记忆过程及规律,(1)记忆痕迹的“消退”长期没复习,忘记。 (2)受干扰 前摄抑制:前学习的对后学习的影响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对前学习的影响。 (3) 压抑说(动机说) (4)大脑产生超限抑制,遗忘的原因,记忆过程及规律,记忆过程及规律,规律: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记忆过程及规律,再认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回忆,重现: 无意(如触景生情) 有意(回忆时需要作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称追忆

13、),重现水平高于再认,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任何年龄段意义识记效果好),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逐渐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保持,情绪状态和外加动机对记忆效果有影响。,回忆,回忆策略的发展 对自己记忆的评价,记忆品质:敏捷性、精确性、持久性、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提高识记效果的方法,(1)尽量使材料具有新颖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2)把要记的内容安排在儿童从事的活动中。 (3)有意义的理解记忆,无意义的赋予人为意义识记。 (4)采用尝试重现法来识记。 (5)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识

14、记。,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增强识记的信心和决心 合理地组织复习 学会使用回忆的最佳策略,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复习要及时 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渡学习。过渡学习的量大约是150%。 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 对要回忆的材料做系统搜索 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表象水平上回忆。,思维,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间接性、概括性(如,液体,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且可以活动的物体)、社会性(与知识、语言密不可分。),思维的

15、种类,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从个体发展看:,直觉行动思维(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据逻辑性,据寻求答案的方向: 集中思维,据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分析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概念的定义: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总是和词联系着,用词来标志,以词的意义形态出现,概念的掌握:,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同化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概念学习形式。 它要学生认识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结构。这一上位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则新的下位概念的同化越容易。

16、 如:学习“鲸”。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清晰的“哺乳动物”的概念。 “哺乳动物” 概念对“鲸”概念来说是一个上位概念。学生易学。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如知道“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如已知遗传与变异方面的知识,现学习的是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在教学条件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17、让词和感性材料相结合 正确运用“变式” 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它的形成又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判断是推理的基础,它本身是通过推理获得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已接近成人。,小学生思维的特点:,(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

18、趋完善,(3)小学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小学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的发展:与思维水平相联系。(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展儿童言语。 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创设情境,培养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见后),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概念。 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适当开展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概念:指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认清问题的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19、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及科学。,阶段:,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也称心向,是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对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联想与原形启发,个体的情绪和动机,个体的经验水平,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模拟蝙蝠定向作用的而设计出了雷达,模拟狗鼻而设计“电子鼻”。,有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木板墙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发给被试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柴、几个图钉。把发给第一组的所有材料分别装进

20、三个纸盒里,而发给第二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第二组有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二组被试呢?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而没有看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用的功能,所以没能顺利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一开始就没有把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所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此点,动机强度的增加,反会降低解决问

21、题的效率。总的说,个体在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准确性,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还研究了动机的最佳期水平与课题性质的关系:在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耶克斯-多德森定理。,通过教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2、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创造性思维,概念: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准备期:搜集有关信息。 酝酿期: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之完善的时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散性:流畅、变通、独特。,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

23、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思维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思路广泛;深入钻研和思考 独立性与批判性:独立发现、思考;冷静地考虑,不迷信权威 逻辑性和严谨性:思路鲜明,条理清楚;论证充分。 灵活性和敏捷性:不固执已见,解决问题迅速 创造性: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定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功能:调节行动和信号交际。,表情: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种类: 按情感状态:心境

24、、激情、应激、热情 按社会性内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稳定性的发展:低年级带有情境性,高年级稳定性逐渐增强 可控性的发展 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一般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学习效率最高。,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注意: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因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而有区别。 对于能力超常与低常的学生,不存在学习负担压力的问题,因超常学生有足够的潜能去应付,对他们没有一点压力,成绩反而下降。) 在容易的任务上,高焦虑被试比低焦虑被试做得更好

25、,而在困难任务上,高焦虑被试比低焦虑被试做得差。,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绪。),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意志,定义: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意志与认识 :人的意志等到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与情感: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6、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认识与情感:情感在认识基础上产生;情感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采取决定阶段(开始) 执行决定阶段(进行),意志行动的结构,主要的心理成分: 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的决策 意志努力(表现在整个意志行动中),(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品学差的学生既怕学习又怕受惩罚。 (3)趋避冲突:想做好事又怕别人嘲笑;想喝粥,又怕烫。,自觉性:能否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地支配行动(盲从和独断) 果断性:(优柔寡断) 自制性:(易冲动,意气用事) 坚持性:又称坚定性 (动摇性),意志的品质,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低

27、:不会确立目的。 低:动机是短近的、具体的,高:长远的有社会意义的。,(1)动机和目的的发展:,(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自觉性: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明显。 果断性:小学水平不高 坚持性:随年级逐步发展,低年级靠外力作用支持,高年级有内力作用。迅速发展(1-3年级),平稳(3-5年级),明显发展(5-6年级) 自制力:小学三年级有显著进步和发展,但有一定冲动性。,意志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培养小学生行动的目的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 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意志能力的培养:,挫折的概念: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干扰或障碍

28、,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分析原因,找避免挫折的方法;鼓励充满信心;提高挫折承受力。,个性倾向性,个性: 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特性: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普遍性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个性有其独特方面,表现出一个人个性的个别性,定义: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体积极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源泉。,需要,种类: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是单一的,是多角度、多层次

29、的统一体 活动需要的发展(对游戏和运动) 认识需要的发展(主导需要) 交往需要的发展(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成就需要的发展(学业成就范围),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 引导和培养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引导和培养:,定义: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从需要的作用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

30、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各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定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动机的培养 (1)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启

31、发学习的自觉性 (2)要培养学习兴趣 (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见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定义

32、: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种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品质:广度、专一性、稳定性、有效性。,兴趣的发展: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品质有所发展,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 激发和保护有益兴趣 利用原有兴趣迁移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兴趣的培养:,定义: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定。,志向,主要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有较大模仿性,又具有幻想的性质 有易变性 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学习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小学儿童特点:,加强志向教育 帮助儿童把志向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要充分运用榜样的作用。,志向的培养:,自我意识,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

33、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自尊、自信等) (3)自我监控(检查、自制、自律、自控等),定义: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综合起来,便成为一个人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但是,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须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3年级发展快,3-5年级平稳;5-6年级加速 各成分不同步,自我监控表现出低年级比高年级分数高,低年级是外控,高年级独立性增强,分数有所下降,实际上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3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评价的几种表现:过高、过低、适当,(2)发展特点: 评价独立性的发展(受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调节) 评价全面性的发展(低,评价片面和表面) 评价稳定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2、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3、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利用原有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自信心 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 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

35、决定作用 培养社会视觉转换技能。,个性心理特征,定义: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它在活动中体现,并非所有的心理特征都是能力。),能力,才能: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联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能力制约着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进度。 区别: 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

36、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智力及其测量:,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能力G因素和特殊能力S因素) 瑟斯顿的多因素论(由七种因素构成)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多元论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理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 (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汇意义的能力。 (2)言语流畅性:迅速选择同义词或音近词的能力。 (3)数字计算能力。 (4)空间知觉能力:正确判断空间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5)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的抓住细节与分辨同异的能力。 (

37、7)推理能力:从特殊事例中发现抽象规则的能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空间智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社交智力: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

38、多元智力理论可得知: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在一起。由于个体身上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判断一个人聪明、成功与否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我们不能说上述7种智力哪一种重要或不重要,只能说7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 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只从某个特殊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

39、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与传统的智力测量理论不同,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是一种智力的认知理论。他区分了三种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决策以及对个体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是用于任务执行的较低过程(水平低于元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掌握新信息并将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的过程。三种成分相互紧密联系。,智力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在1905年编 制的,称比奈西蒙量表。 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0、比率智商 IQ=100+15(X-X)/S离差智商,学生的认识差异及其教育意义:,(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外界影响和干扰。),2、沉思型(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和冲动型(倾向于较快地检验假设,常出错误。) 3、辐合型(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和发散型(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能力类型上的差异 能力水平的差异:全人口中,智力呈常态分布,超常和弱智的占3%。智商超过140的人在人口中不到1%。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和大器晚成。,

41、(二)智力差异,(三)认知差异与教学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式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应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直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

42、成。)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二)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对“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三)顺向迁移(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 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四)一般迁移(普遍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具体的、特殊

43、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三、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等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二)共同要素说 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三)经验类化说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四)关系转换说 迁移的产

44、生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掌握,而是取决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五、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陆钦斯的量杯实验,(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激发兴趣 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知识与技能训练

45、,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气质与教育: 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挥气质优势,避免消极特点。) 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性格,性格的定义: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征: 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劳动、工作、学习;自己) 理智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方面) 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随学习任务变化,注意调节 意志特征(目的性、自制性等)。整体水平不高。,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1)气质是

46、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有好坏之分。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的人可以有不同性格特点,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联系: (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 (3)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提供适当参照群体(榜样群体) 注意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建立明确的集体目标和管理制度;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开展与集体目标相统一的活动。,性格培养:,据性格特点教育: 找多数儿童的性格倾向; 鼓励形成良好风气; 组织适

47、应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 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多数儿童取得互补; 不忽视个别性。,品德,定义: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和道德: 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品德是心理学研究的。 联系: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许多人的品德综合起来就构成或影响整个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基础);道德情感(动力);道德意志(桥梁);道德行为(结果),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A、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从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精确的

48、、本质的理解。 B、道德判断及评价的特点(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效果到动机;由片面到全面 ),(2)道德情感的发展:随年级升高,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道德体验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的道德体验。,(3)道德意志的发展:在生活和教学的不断要求下,道德意志品质逐渐发展起来,在执行道德行动中表 现出一定的道德意志力。但总体水平不高(坚持性、自制力),(4)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1、自我中心阶段

49、(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2、权威阶段(6-8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

50、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新生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

5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2)宠严失度,方法不当 (3)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 (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2、学校方面的原因 (1)有的教师或领导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3)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3、社会方面的原因,(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三、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一)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过程 1、醒悟阶段 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2、转

52、变阶段 3、自新阶段,(二)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 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心理,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心理成分:认识、情感和行为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和和喜欢的现象。 影响因素:表层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深层因素(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53、,共同活动的集合体,也称团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指有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一)规模小,人数少 (二)群体规范的无形性及较强的约束性 (三)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四)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五)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二)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三)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四)

54、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由于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甚至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二)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三)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四)核心人物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

55、在的客观性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积极型的: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优势,给予支持、保护,促进发展。 中间型的:坚持积极引导,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努力使之向积极型转化。 消极型的: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原则。 对少数破坏型的: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打首犯、要犯,对有悔改的人,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

56、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班集体的心理效应: 班集体的认同感;班集体的归属感;班集体的支持作用。 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也称同伴关系,包括同伴、同伴团体和友谊三个方面。 同伴关系发展阶段:即时性玩伴关系;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阶段。,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 (1)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系随年龄增高而下降。 (2)敬慕关系随年龄增高而上升。 (3)其他,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及其测量: 受欢迎儿童: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

57、品德、其他特征。 不受欢迎儿童:攻击性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他特征。 中间型儿童。 测量:用社会测量法。,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 (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处活动;(2)提高小学儿童学习交往的技巧(培养尊重他人、关心、体贴他人;待人处事要热情诚恳、表里如一;正确对待班干部;在集体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口头指导、角色扮演、行为强化),(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概念: 指个体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心理活动从无

58、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逐步稳定。),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5)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年龄阶段,但年龄只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不是心理发展的原因。(童年期或学龄前期:6岁11、12岁) 年龄特征: 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潜在的可能性化为现实性,必须依赖环境条件,当环境有利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