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研究》PPT课件.ppt_第1页
《苏轼词研究》PPT课件.ppt_第2页
《苏轼词研究》PPT课件.ppt_第3页
《苏轼词研究》PPT课件.ppt_第4页
《苏轼词研究》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词研究,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一),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诗:如天地奇观,纵情挥洒,姿态横生; 词:如登高望远,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为柔媚绮靡的词坛指出向上一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后汉书范滂传 “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汝能为滂,我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二),苏洵,字明允 名二子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善处乎祸福之间。” “八面受敌”法;学以致用:“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 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刑赏忠

2、厚之至论:“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yo)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三),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 “所云出入,盖往村寺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耳。” 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著有东坡全集,苏轼的

3、生平与思想(四),“一肚子不合时宜” 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与子由书) 食荔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空烦左手持蟹螯,漫绕东篱嗅落英。”,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五),儋州:“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坡翁笠屐图 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东坡老人在昌化(在海南岛),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指苏)昔日

4、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妇为春梦婆。” “坡仙”,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六),定风波下片:“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是北宋诗坛领袖。 2、词: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带来了中国词史的一大革新。 3、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到他手中最终完成。 4、文坛领袖。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各有特色,统治着北宋中后期的文坛。,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七),5、卓越的学者:“蜀学”的代表思想家(宋代经学四派: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 6、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北宋书法四大

5、家:蔡襄、米芾、黄庭坚、苏轼。 书法崇尚自然,肉丰骨劲、外拙内美、端庄秀丽。 “换羊书” 韩宗儒“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语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赵令畤侯鲭录),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八),7、最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是“文湖州竹派(文同:胸有成竹)”的代表画家,以画竹著称,体现“虚心有节”的文人品格。 8、最著名的医药学专家之一,著有医学专著苏沈良方,收录了一百七十多副药方(“苏合香丸”);还是最早研究气功的医学家之一,以研究气功来寻求养生之道。 9、精通历史、地理、军事、音乐、教育。 10、著名的烹调家:“老饕” “东坡肉” 、“东坡馄饨”、“东坡饼” 猪肉颂:“不可

6、居无竹,不可食无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熏鼠烧蝙蝠”、“蜜唧”、“蛤蟆”,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九),11、著名的酿酒师,著有东坡酒经。和尚仲殊 :“蜜殊” 陆游老学庵笔记:“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蜜渍之,客多不能下箸,唯东坡性也嗜蜜,能与之俱饱。” “东坡酒” 12、服装设计师,设计出东坡巾、东坡帽 “人人皆戴子瞻帽”(宋洪迈夷坚志) 13、植树能手 14、水利专家,治理过黄河、太湖、西湖,并且在杭州时最早改进了自来水。,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十),对联大师:“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幸早呢,且从容奈这事,须当归”; “三光日月星”

7、“四诗风雅颂” 佛印:“内翰何来?此间无坐处。” 苏轼:“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 佛印:“山僧有一传语,内翰言下即答,当从所请;如涉加拟议,则所系玉带,愿留以镇山门。” 佛印问:“山僧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本空,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苏轼的生平与思想(11),苏轼:“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行者 度牒 “行者们自去腹上增修处,不可专靠那屙屎处。” 书焦山纶长老壁 “拈花微笑” 心心相印 “洗碗去”、“麻三斤” “平常心” 关心则乱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千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

8、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的生平与思想(12),“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 寿星寺 九十二个石阶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箭垛式”的人物,苏轼的生平与思想(13),苏轼将儒、释、道三家思想兼融贯通,主张儒家思想而能融通、不迂腐,吸收佛老思想却又能不沉溺在虚无、悲

9、观的境界。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道家任自然、同死生、轻去就的思想,还有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都有机统一地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 林语堂苏东坡传: 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苏轼的生平与思想(14),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按:即指哲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体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

10、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有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经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的一面。,苏轼的生平与思想(15),苏轼跋君谟飞白:“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苏轼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统体现出“无适而不可”的精神。他认为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都是创作主体抒写、表现情性

11、的创造物,其本质是一样的。正是由于苏轼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又能打破各类艺术形式之间的种种拘限,从而在文学创作中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触处成春,成功地运用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真挚丰沛的情志。,词史贡献(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一.提高了词的地位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云: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自是一家”,词史贡献(二),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

12、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二.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境界 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词史贡献(三),爱国题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

13、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 农村题材 浣溪沙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史贡献(四),浣溪沙 其二上片:“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风景题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关汉卿单刀会:“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万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如赛村社。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撸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毛泽东沁园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14、数英雄竞折腰。”,词史贡献(五),爱情题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指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词史贡献(六),咏物题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

15、花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王国维人间词话:“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词史贡献(七),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山谷题跋:“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咏怀题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

16、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郑文焯:“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评东坡词),词史贡献(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佳左庵词话卷下:“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绹(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17、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宋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9),词史贡献(九),词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苏轼终是爱君!” 宋神宗:“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朱光潜诗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壁,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西方文化游牧民族,崇拜太阳(父性神); 中国文化农耕民族,崇拜月亮(母性神)古代诗歌对月亮意象产生特殊的感情:生命的意识:望月怀远怀乡主题:“甜蜜的痛楚”、“美丽的

18、忧伤”;以和为贵、以静为主、以柔为美,崇尚含蓄冲淡的意境和大团圆结局的中国美学精神。,词史贡献(十),悼念亡妻王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三.“以诗为词” 题序 始于张先。其定风波(西阁名臣奉诏行)词序云:“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 木兰花(去年春入芳菲国)词序云:“去春自湖归杭,忆南园花已开,有当时犹有蕊如梅之句。今岁还乡,南园花正盛,复为此词以寄意,旧词即玉联环,在后。” 用典,词史贡献(十一),四.开创了豪放词风 明张綖诗馀图谱:“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清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