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_第1页
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_第2页
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_第3页
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_第4页
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姓名:汪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保障导教师:黎玉柱20090520AbstractIn the history man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r the developed country have experienced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process, because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social reform enormously, enables the economy to develop

2、fast, therefore various countries take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Facing the inten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ina proposed that enhance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untry, the technical powerful nation strategy already included the country agenda, the Nationa

3、l Medium and long-term Science And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lan Summary (2006-2020) emphasized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i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mportance specially.Along with our country reform and open policys thorough, the vanguard technology obtains a more widespread utilization, th

4、e economy also obtains the fas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dvancement to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day by day prominent performance. But simultaneously has the research to indicate that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lways favors in causes the marginally employed elasticity to drop, thus reduces the e

5、conomic growth to the employment demand. In fact, in recent years while our country GDP fast growths,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resident income level has not obtained the synchronization to enhance, the farmers income grows the relatively slow question outstandingly. If the economic growth cannot

6、lead the employment rate the corresponding enhancement, cannot draw the resident to receive increases correspondingly, we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the develop economy goal not to have to achieve completely. Therefore, China must change grows the low employment high the pattern. Looking from the adva

7、nce in technology, must process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to the employment the influence is two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can create the new product, the new industry, may also cause the plant expansion market share,

8、then enhancement to labor force dem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possibly causes the technology to be crowded and capital intensity production activity expansion, then reduced labor force demand. How is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to the employment effect only, decided by these two

9、 aspect effect relative size, but the latter finally is decided 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echnical policy choice. In our country transition period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to economic growths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is very huge, this point not any dispute. However does

10、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affect accurately to the employment actually how? Specially in future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how coordinated and the processing advance in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These questions not yet see systems research until now. This article goal lies to these qu

11、estions makes some preliminary discussions.This article is divided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to this article selected topic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mentality and the method, the research innovation spot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h

12、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is related the literature and the theory commentary, mainly stated in the history about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fundamental research condi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transition period our country advance in techno

13、logy overall condition analysis, the goal is provides the support for the later word effects of employment discuss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mainly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advance in technology effects of employment; The fifth chapter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our coun

14、try advance in technologys effects of employment analysis result, proposes the coordinated advance in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Key words: Advance in technology, Effects of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武汉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

15、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或属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的 工作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签名:B期:j、 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武汉科技大学所有,其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 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按照武汉科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录 工作的规定执行)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认可的国

16、家相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和对外服务。论文作者签名:1 么士气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叫.t第一章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 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统计,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 132802万人,其中适龄劳动人口高达90000万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一方面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独特优势,即劳动力数量众多并且企业用工成本低 廉;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持续的巨大就业压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

17、看,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第一、就业危机日趋显现。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1-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 就业人员102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截止第三季度,全国城镇登记 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 然而进入10月份后,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失业问题逐 渐显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城镇调查 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第二、企业用工需求下降。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企业用工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从人力资源和

18、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 场的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了 5.5%,特别是珠三角地 区企业用工需求萎缩严重。根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资料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广东全 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量为2109.8万人次,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均略有减少。此外,企业 岗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测的数据显示,8月份以后,企业岗位增加数首 次出现了负增长,即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相抵出现了负数。日前我国已有67万家 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流失。第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髙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 响。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

19、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 64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是自1999 年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 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形势非常严峻。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看,应届毕 业生的签约率明显下降,校园招聘也不景气。湖北省人才科研所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市 场调查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2009届高校毕业生成功签约率不到10%。与此同时,校园 招聘会数量下降明显,招聘会规模、招聘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也均较去年同期有大量减少, 许多企业甚至临时取消了校园招聘活

20、动。从专业来看,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就 业形势最为严峻,签约率较低。从数量上看,10-11月,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仅有去年的一 半,而劳务市场上的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升了一成。总之,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 势是历年来最严峻的。第四、农民工返乡趋势加剧。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出现经 营困难和裁员现象,直接导致江西、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现象逐渐增多。目前 我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3亿。据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 湖北、湖南五个劳动力大省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 量的5%-7%。农业部根据固定观察点对四川、

21、湖南等10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得出农民工 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因此,如以6%的回流量估计,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 中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安置问题进一步增加了 2009年我国就业压 力。与就业压力日益加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在转 型期内又存在着日益偏离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趋势,表现为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企业 微观层面,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冲动。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它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可以提 高产出水平。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技术进步,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更是高度重视科技进步, 并把它视为加速经济

22、发展、赶上发达国家的根本性途径。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一步提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强调科技进步的巨大 作用并通过科技进步来达到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我们 在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没有同时均衡的考虑其对就业的可能影响,并采取 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影响,限制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结果就造成了我国转型期 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我国经济长期以大幅高于人口 增长的速度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城乡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失业问题不仅由隐性 转为公开,而且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因此,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科

23、技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协调二 者的关系,使科技进步在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能发挥对就业 的促进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2相关概念的界定1.2.1科技进步的含义科技进步泛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所谓合目的性,即指人们对 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通过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研究、改 造、革新,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技术体系)代替旧技术,使其应用的结果更接近于应用 的目标,这时就产生了技术进步。从广义的角度讲,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硬技术方面的进步,如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进 工艺、设计等,而且还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劳

24、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扩散;管理水平的 提高;改进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规模生产的效应;制定和实施新的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的效 果等。在我国,技术进步也往往称之为科技进步。1.2.2就业效应的含义笔者在此只阐述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的含义,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研究科技进步的 就业效应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种是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即观察技术变化前后生产要素投入 的变化状况,从而得出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另一种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即对产业部门 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来说明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科技进步 的就业效应只有两种,即正效应和负效应,也可以成为增加效益和替代效应。首先,科技进步的就业减少效应

25、可以用索罗模型加以描述。假设在既定的就业水平之 下,产出为Y,就业人数为L,每一位就业人员年均劳动时间为T,每一位就业人员单位 时间内创造的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为H,则Y=LXTXH(1)若用A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增量,经变换得AL/ L=AY / Y-AT / T-AH / H(2)大量的文献分析表明,科技进步在生产中的贡献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或者说科技进步 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则观察(2)式可以看出,劳动就业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 呈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理解为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科技进步之间的负相关 关系。又已知索罗增长方程式为r = A +aK,该式中Y为经济增长

26、率,A为技术进步率,K、I分别为资本、劳动投入增长率,a、0分别为资本、劳动的产出 弹性。若将索罗增长方程变形得,PL =Y -A 一 aK。观察变形后是式子,可以得 出:劳动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与技术进步增长率及资本投入增长 率呈负相关关系。其次,科技进步的就业增加效应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科技进步可以通过 促进经济总量导致对劳动需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以来,许多国家实现了技术进步、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加的良性循环,而未显现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如美国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直到20世纪初,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_4%左右, 而年均失业率

27、为5. 5%左右,低于自然失业率。2、科技进步可以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增加 对劳动力的需求。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 了钢铁、煤炭、坊织等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创造出机器制造、铁路、现代航运等一系列 新的产业部门。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如电子计算机工 业、光导纤维工业、激光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部 门,这些部门正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3、科技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变 化,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三产业产 出增量的就业弹性最大,也就是说第三产业能不

28、断消化和吸收劳动力。要想达到通过发展 第三产业来吸收劳动力的目的,则需要靠第一、第二产业的科技进步来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 1.3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通过总结我国科技进步的总体发展状况确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对科技进 步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的指导下对协调科技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 的关系提出对策。2、研究方法(1) 文献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搜集、分析和整理国内外科技进步和就业方面的文 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一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准备数据资料。(2) 宏观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大量宏观数据资

29、料的分析,来对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宏观研究, 另一方面又以信息产业为例,对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微观分析。(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4研究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的研究分析方面,分别分析了科技进步的就业替代效应和 科技进步的就业增加效应。(2) 关于优化科技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对策分析方面。第二章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2.1科技进步的类型和测算方法 2.1.1科技进步的类型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在工资与 利润之间分配份额的不同作用,技术进步有3种类型:即K/L (工资率/利润率),K/L不 随技

30、术进步而变的中性技术进步;K/L随技术进步而提高的资本利用和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K/L随技术进步而降低的劳动利用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加拿大多伦多教授GR 海莱纳认为,从与要素结合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可以分为 三种。假如工资和利息率不变(即要素的价格不变),则可有:1、中性的技术进步。最优的资本/劳动比例不变,如图2-1所示。 A、B两点都在交于原点的同一射线上,A点和B点的资本/劳动的比例是相同的。 这种类型适合于资本和劳动都比较充足,或二者分布相对均衡的国家和地区。本劳动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提高(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如图2-2所示:技术进步后的最优要素比例

31、发生变化,B点的资本/劳动比例高于变 化前A点的资本/劳动比例。资 本劳动本劳动2.1.2技术进步的测算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早已经为历史的发展所证实。自19世纪50年 代以来,定量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测算科 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的实践,目前我 国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主要釆用索罗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法,在前文中做 过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索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是基于对生产函数(釆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不变、生产者均衡和技术变化中性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 其测算公式可以简

32、单表示为:技术进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一 a X资本投入增长率一 P X劳动投入增长率 (a、0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索洛法把经济增长结果中不能被劳动、资本投入解释的部分称为“索洛剩佘”,并认 为“索洛剩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2.1.3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率的计算总体上说,科技进步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于是科技进步模型的单因素相 关分析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需要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但是这种分析的难度非常大。按 照一般的逻辑推论,科技进步有助于就业增长。林毓铭教授在理论模型中首先计算出科技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依据GDP或GNP平均增长率与就业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来计 算科技

33、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公式如下: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后导致资本/劳动比例降低(即资本有机构成降 低),同样也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如图2-3所示。就业平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长率X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通过对统计资料的计算可以直接 得到。经济平均增长率与就业平均增长率也可通过对历年统计资料的计算得到。这样,科 技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的计算就简单化了。林敏铭.科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IF负效应分析.糾枯管理研究.2003.2.2科技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探索直观地看,发展科技有利于就业的积极

34、影响,也有不利于就业的消极影响,并且,总 体上讲是利大于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个结果。但是,作为研究科技与就业 关系方面,必须从理论上证明这个结论,这也是最重要、最基础、最困难的问题。这个问 题吸引很多学者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解决。关于科技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 探索,历史上出现过有三种观点,即消极的观点、积极的观点和综合派观点,它们分别从 不同角度来分析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问题。2.2.1消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会带来失业。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 中,提出当企业将更多的流动资本用于购置机器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会发生;早在工业 革命时,马克思就曾预言过机

35、器会破坏就业机会;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 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从总量角度指出了失业发生的必然性;20世纪40年代末,计算机 先驱诺伯特韦纳预言计算机技术所破坏的就业将比30年代经济大萧条所破坏的就业更加 严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则警告世人,鉴于越来越先进的 计算机被采用,“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必定会缩小,就像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采 用拖拉机、牛马的作用先被缩小,后来又被淘汰一样”。总结这些观点不难得出这样的结 论:科技革命使得人类将被机器所奴役,最终被机器将替代劳动力,从而会造成大量失业。 以上观点表明在这些学者们看来,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更高的失业率

36、。因为不仅技术的应用 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技术的专业性使得工人在熟悉自己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转行 的困难,因为重新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的成本太高。这就是造成了所谓技术性失业。 2.2.2积极的观点第二种观点则乐观地认为:新技术最终不会对就业水平产生什么影响,然而它却会对 就业结构和工资类别产生极大的作用。西方传统就业理论的基石萨伊定律认为仅凭市场机 制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因为“采用新机器所导致的产品供给增加会引起产品需求的增加, 产品需求的增加最终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得被新机器排挤的工人重新获得就 业机会(Standing. G. 1984年)”;199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

37、公布的就业机 会研究报告中对各种不同经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后得出结论,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 破坏的要多。乐观派举出了许多自己的理由:新产品的出现,尤其是在其产量增加后, 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工艺的采用能降低成本因而会带来工资、利润的提高,产生 有效需求.给整个经济创造巨额投资和增长的机会国家会因此而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为 失业提供培训,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事实上,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失 业率普遍低于非洲不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证实了乐观派的观点。(美)里昂懐夫.世界经济的未来:联合国的一项研究.商务印书馆. (2)程永宏.技术性失业:虚构还是现实.经济经家.2003.5.2.2.3综

38、合派对于综合派而言,消极的观点和积极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综合起来就是科学技术 的发展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和消极正负两面的影响。二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看到了科学技术 的巨大威力,不同点是所得的结论相反。1965年D. J.罗伯逊在技术变革的经济影响 一文中指出:“假定单就劳动成本来说,技术的进步似乎会引起失业,而且这是从企业的 角度来考察的。从节约资本来说,技术的进步就不一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很可能 会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哈佛大学教授哈维布鲁克斯在技术、竞争和就业一文 中,对罗伯逊的观点表示支持。布鲁克斯认为,“在考察技术进步的效果时,不能只看到 它的即时效果,而忽视它的长期效果。关于技术进

39、步与长期就业之间的关系的悲观论调, 是没有根据的。”如上所述,由于两种观点均是从特定角度观察问题,有其正确之处,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种观点把眼光只局限于某一技术领域,而没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来考察问题,因而未免 以偏盖全,第二种观点虽意识到人类智慧的巨大威力,但未能深层分辨究竟是哪一种科技 创新能带来社会的充分就业。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入,科技进步对就业 的影响也趋于明朗,笔者在下文中将对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做出详尽分析,试图为这一问 题做出解答。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同上第三章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总体状况评估在分析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之前,有必要对

40、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做一 个全面的评估,以表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确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在 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进步的就业效应才是有依据的、科学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对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总体状况的总结,将从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状况 和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这两大方面进行评估。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1985年初,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 面实施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对其科技发展目标进行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调整。1988 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 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 863计划、火炬计划

41、、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 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 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9日,中共中 央、国务院同时发布决定公布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 年)。根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 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

42、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将成为 科技创新主体。纲要确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由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历时一年多制定的这个纲要,是中国市场经 济体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个国家科技规划。这部45000字的纲要突出强调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同时在财税政策和建立研发平台上给企业大力支持。科技政策专家们设计了中国各类企业 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增强竞争力的实现路径,提出到2020年左右,以大量专业化中 小企业为基

43、础,在各产业中造就一批效益突出、创新业绩出众、成长迅速、实力强大的中 国企业,并使其中佼佼者挤身世界500强,形成“航母级”企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年初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要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3.1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状况3.1.1科技经费支出状况表3-1科技经费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科技经费 支出额(亿元)2050. 22312.52671.53121.64004. 44836.25757.37040国家财政科技 拨款(亿元)575.

44、6703.3816.2944.61095.31334.91688.52050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比.5: (%)3.63.73.73.83.83.94.24.0R&D经费 (亿元)895.71042. 51287. 61539.61966.32450.03003.1366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0.900. 951.071.131. 231.341.421.49万元。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力度加大。2006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为1688.5亿元,比上年增 加353.6亿元,增长26.5%;科技拨款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为1998年以 来的最高水平。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1

45、009.7亿元,比上年增长 25.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78.8亿元,比上年增长 28.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比上年略有提高。3.1.2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状况2671.53121.5757.国家财政科技 拨款(亿元)944.6575.703.3816.21334.9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比.5: (%)R&D经费 (亿元)895.1539.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90 13.23.49表3-2科技人员 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2165.12169.8

46、2186. 02174.02178. 32197.92229.8225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万人)322.4314.1322.2328.4348.2381.5413.2432科学家与工程师(万人)204.6207.2217.2225.5225.2256.1279.8291R&D人员 (全时当量、万人年)92.295.7103.5109.5115.3136.5150.3160科学家与T程师 (万人年)69.574.381.186.292.6111.9122.4130注:2007年数据均为预计数。*指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数

47、据来源:科技统计咨料汇编20082000 年2004 年L年2005 年2007 年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万人)2165.1322.4204.692.269.52186. 0 322.2 217.2 103.5 81.12174.0328.4225.5 109.5 8fi.22169.8314.1207.2 95.7 74.32197.9 381.5 256.1 136.5 111.92229.8413.2 279.8150.3122.42259 432 291 160 130348.2225.2115.3 92 fi(全时当量、万人年)科学家与T程

48、师 (万人年)从表3-2中可以看出,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长的同时,我国R&D活动人员也保持 着稳定增长。2006年我国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50.2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 工程师数达到122.4万人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9.4%。R&D活动人员的企业构成 明显提高,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由上年的42.7% 提高为44.3%。3.1.3科技产出表3-3科技产出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专利申请量(万件)17.120.425.330.835.447.657.369.4发明专利申请

49、量(万件)5.26.38.010.513.017.321.024.5专利授权量(万件)10.511.413.218.219.021.426.835.2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件)1.31.62.13.74.95.35.86.8SC1、EI、ISTP系统收录 我国科技论文数(万為)5.06.57.79.311.115.317.2琴内科技论文数(万篇)20.323.927.531.335.540.5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8专利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提高。从表3-3中看到,2006年我国专利 申请量达到57.3万件,比上年增长20.3%,授权量达到26.8力件,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发明专

50、利申请量21.0万件,比上年增长21.4%,发明专利授权量5.8万件,比上年 增长8.4%。同时,全国共发表科技论文40. 5万篇,比上年增长了 14.0%,三系统(SCI、ISTP、 EI)收录的论文17. 2万篇,比上年增长12.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较上年上升了 2 位,继去年超过德国后又再次超过英国和日本,排在美国之后列世界第2位。全国共完成 重大科技成果33644项,比上年增长4.0%。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的有11918 项,占35.4%,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从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行业看,制造业 占18. 3%,由上年的第3位上升至第1位;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

51、17. 7%,由上年的第 1位下降至第2位;农林牧渔业占15. 5%,比上年下降1位,排在第3位;科学研究和综 合技术服务业占12.8%,仍排在第4位,反映了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与经济与社会重点发展 方向的一致性。3.1.4主要科技指标在世界上的位置表3-4主要科技指标在世界上的位置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 R&D经费的世界排名 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世界的比重() 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排名 SCI、EI、ISTP收录我国论文占世界比重() SCI、EI、ISTP收录我国论文数世界排名2.5 66.345.152.9 68.4 36.3 53.5 69.2

52、 46.9 44.2 68.4 48.4 2注:2006年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和世界排名的数据为预计数。 数据来源: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83.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单位:亿元年份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年份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199864832.052003105557.09199971847.092004125761.85200078646.302005143143.63200186293.102006168850.20200293887.95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整理 3.1.6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

53、指标表36高新技术主要经济指标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冗)2759309537695034634181281005612000占GDP的比重()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2.78 370.42.82 464.53.13 678.63.71 1103.23.97 1653.64.44 2182.54.77 2814.94.86 3478.3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14.917.520.825.227.928.629.028.6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万项)24.123.023.726.826.526.520

54、.622.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650.8782.7884.21084.71334.41551.4I8I8.22226注:*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预计数。2007年技术市场数据为快报数。 数据来源: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8全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又跃上新台阶。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10055. 5亿元,继上年突破8000亿元大关后又突破1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 23. 7%。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也十分显著,总量超过2814. 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 28.9%,占 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8.6%提高为29.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

55、著提高, 比上年增长了 23.5%。3.2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效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效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说明。许多学者对经济 增长中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结果:张国初认为 1978-1999年间该值为36.53%,夏杰长认为1979-200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 献份额为28.57%,齐建国测算出的结果1978-2000年间该值为33.06%。数据间的差别 主要是因为各人釆取的估算方法不同,但是无论具体的贡献率的多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因素。所以笔者依据经济增长 的各项指标来印证转型期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效。3.2.1人均GDP产出表3-7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11893199971591992231120007858 1993299820018622199440442002939819955046200310542199658462004123361997642020051410319986796200616084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整理。3.2.2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我国人均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年份粮食油料原油粗钢水泥199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